APP下载

高校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考

2016-03-16张炯炯

关键词:课程教学思考

张炯炯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高校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思考

张炯炯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高等学校设计学类的专业基础课《立体构成》课程在经过了30多年的演变后已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制约着设计类专业的教学与发展。从立体构成的起源入手,简约地梳理了其发展的脉络以及我国高校《立体构成》的教学现状,指出了当前该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关于此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思考

在我国高等学校的设计学类教学计划中普遍开设有《立体构成》课程,但是,我国的构成教育较之欧美起步较晚,主要是受日本和香港地区的影响。“构成教学在我国被概括称为‘三大构成’,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改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率先将三大构成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引入到基础教学中。”[1]至80年代末,经过10年的学习和探索,构成教学已深入到全国艺术设计类专业之中,如今已成为我国现代设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设计学类专业(包括装潢设计、建筑设计、环艺设计、景观设计、工业设计、动漫设计、展示设计等)的必修课程。

一、立体构成研究的起源

(一)“构成”与构成主义

构成(composition)的概念首先是构成主义奠基人弗拉基米尔·塔特林(俄国)提出的。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设计领域,在现代艺术流派的影响下,构成成为一种极为盛行的表现风格,如法国立体主义、荷兰的风格派与俄国的构成主义。

法国立体主义(cubism)是20世纪最重要的前卫艺术运动流派,其对后来各种形式的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有乔治·勃拉克(Georges Braque)、巴勃洛·毕加索(Pab⁃lo Picasso)和保罗·塞尚(Paul Cezanne)等。立体主义则主张从多个视点观察对象,将事物逐一加以分解,然后再按结构重新组建物体的形象,将对象的多个侧面同时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立体主义开创了综合表现手法的先河,如将彩纸片、旧报纸、木纹纸和电车票等材料作为设计元素贴到画面上,在当时成为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语言和形式特征上,立体主义采用几何体,如圆柱、锥体、立方体、球体等表现客观物象。乔治·勃拉克曾说:“我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美……这种美在我看来就是体积、线条、块面和重量……并且通过这种美来表达我的主观感受”。

1917年,荷兰风格派运动力求摆脱传统与自然的模式,主张以新的造型观念,把抽象、清晰、简单作为美学原则,“坚持追求几何元素及结构的独立性和可视性,重视和运用空间结构、数字的抽象概念及单纯的原色和中性色作为其造型的基本语言。”[2]主要代表人物有杜斯伯格、里特维尔德、蒙特里安等。里特维尔德的作品“红蓝椅”形式简洁,结构上完全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分割,色彩采用三原色,是风格派思想典型的视觉陈述。

在荷兰风格派运动发展的同时,俄国产生了构成主义运动。他们认为形与色的视知觉是艺术设计的真谛,形色对比所产生的情感力是视觉艺术的本质,主张简洁、清晰、有秩序的艺术原则,积极追求工业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表达语言,且注重新材料的运用。代表人物有弗拉基米尔·塔特林、朗姆·加博等。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塔以其新颖的结构形式,表达了赞美新技术、崇尚工程的美学思想。

(二)“包豪斯”理论与立体构成

在现代设计史及现代设计教育史上,包豪斯构成理论是不得不提的,因为包豪斯构成理论及教育体系为现代设计奠定了基础,1919年,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创建了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的构成理论奠定了现代工业设计的基础,成为了现代设计师的摇篮。

包豪斯的构成理论产生于欧洲的产业革命,新思想、新观念催生了新的设计理念。英国的产业革命在由手工转向机械化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外观与工艺的矛盾。为此,包豪斯的设计大师们提出了“对材料的忠实”和“形式跟着功能走”的理念。并提出了下述的观点:首先,艺术与技术的不可分割性;其次,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再次,产品的设计在美学和功能上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最后,造型的原始母体是单纯的几何形基因。这些观点体现了现代设计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是,真正能体现包豪斯价值的教育理念是构成学,构成学奠定了包豪斯的历史地位,而立体构成更是让包豪斯的成就锦上添花。“包豪斯对构成研究的成功得益于将材料作为创作形态的基础,不但要造型美还要材质美,两者统一才有美感。”[3]

包豪斯在主要表现形式上体现了风格派的主张,“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如立方体、圆锥体、球体、长方体,或是正方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进行实践,这种以几何形体构建的结构具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加上标准化的色彩,使人容易学习抽象造型,并掌握其规律、原理,进而通过不同的设计将其体现出来。如灯具、家具、染织品与建筑、广告等具有强烈的几何形式感,特别是建筑与工业设计以追求简洁为时尚,更体现出构成的科学性、合理性。”[4]

二、我国立体构成研究的现状

由于我国《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加之教学模式与训练方法的传统与滞后,不能较好地满足于现代生活与设计的需要,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相较之设计学类其他的专业基础课而言,该课程的教学似乎成为了“鸡肋”。笔者认为当前高校设计学类《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主要面临着以下几点现实的问题。

(一)《立体构成》的基础教学不能有效地与后续的专业课相匹配

《立体构成》课程引入我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已有近30年,通过对这些年构成课的实际教学的分析研究后不难发现,当今的《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出现了违背构成原则和训练目的、步入形式主义歧途和程式僵化的弊端。“现在的立体构成教学和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断层,学生的基础训练不仅与后继的专业设计课程相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挥和创造思维的培养。”[5]笔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其所学的《立体构成》知识仅仅是丰富了学习的专业内容,了解到一些初步的材料的性能,但在对于后续的专业课的衔接上作用不是很大,不能有效地融入于后续的专业课的学习之中。这就需要教授此门课程的专业教师认真地思考教学的实效,并对后续专业课的衔接问题加以针对性的引导。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对《立体构成》教学的影响

构成教学从诞生至今已有近100年的历史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立体构成》作为一门与现代设计学密切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均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加以更新。以计算机作为平台的数字艺术设计手段,已经充斥着现代艺术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对《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是每位担任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都不可回避的事实,尤其是三维软件运用所呈现的全新的表现效果与视觉冲击是传统的课业练习所拍出作品照片无法比拟的。

如今,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全面影响到设计学类各专业领域,作为基础课程的《立体构成》无疑面临授课内容与表现形式方面的诸多挑战,是回避问题、固守传统与滞后的教学训练模式,眼看着这门具有着光辉历史的专业课程就此冷落、萎缩下去,还是主动应对、积极探索将新的设计元素与技术纳入《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研究之中?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教师具有专业的担当精神,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新传统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改革《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三)课程训练模式趋于单一教学现状

当前的《立体构成》课程的课题训练,大多数高校仍是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满足于按照某种特定的格式填充,安排形与色的位置,教师通常要求学生采用卡纸的材料做一些“折”“切”“割”的练习,继而再过度到“线性构成”“块状构成”的组合训练的教学环节。这种教学模式具有易于操作,可以将学生由平面的思维引导向立体思维的直接性的优点,但由于选用材料的单一以及教学观念的传统,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学生作业缺乏创意、千篇一律的弊端。在实际的课程作业的操作实践中,学生们便为“折”而折,为“切”而切,训练总摆脱不了一些程式化、机械化的影子。虽然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教师也会将“形式美”的诸多法则贯彻于教学的各环节,学生也会对其运用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作为专业的基础课而言,多数教师在观念上还是将其归类于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所进行的基础训练,对此课程与后续的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所进行的积极思考明显不足。

鉴于这种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显露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专业教师对于该门课程教学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纯粹造型训练阶段的思维模式,应该探索将更为丰富的新材料纳入日常的课程训练之中,思考将《立体构成》的课程训练与后续的专业课程在材料的选用与造型的匹配方面进行有效地衔接,这是目前每一位从事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

三、《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现代设计教育的演进,《立体构成》的教学的研究与发展也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以及设备技术等明显的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显示出陈旧与滞后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适时地做出调整,以适合学科发展的需要。

(一)在课程教学中应更为关注对材料的情感属性与形态心理的探究

立体构成材料的情感属性在通常的《立体构成》的教学实践中很少被关注,绝大多数教师往往仅注重学生作业中对于形式美的体现,较为重视学生对于构成法则与规律的掌握与理解,对于学生制作作品所选用的材料往往不做要求,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更有甚者,基于学生作业展示的美观与实际操作上的便利而硬性要求学生的作业一律选用某类卡纸作为《立体构成》练习的材料,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们对材料选择主动性的开发与对材料情感属性的精准关注,这对培养学生宝贵的作品意识以及后续专业的衔接极为不利。而从精神层面来看,物体的材质所赋予的情感属性则更能影响人的内心,引发受众情感的共鸣。

同样,对于作品造型形态心理的研究在以往的《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与学生多数关注于作业外表的形体特征,但对其造型形体所体现的深层次的心理感受与反映的探讨往往被忽略。

事实上,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伴随着对材料的情感属性的研究已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尤其在艺术设计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始对其进行普遍的研究,并将形态心理的研究成果结合对材料情感属性的理解及时应用到了艺术设计实践的各个领域之中。我们从2008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西班牙馆整体的外部造型对于藤质编板材料选用、以及英国的场馆整体造型所采用的亚克力材料给世界呈现出的视觉及心理震撼上可略见一斑,基于对材料的情感属性及形态心理重视,是使得他们在现代设计方面领先于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课程教学中应更为关注对构成形态的多元化的探究

受现代设计发展的影响,以往的《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实践较为重视对纯抽象几何形态的造型训练,强调“一切作品都要尽量简化为最简单的几何图形”,使强烈的几何形设计风格影响着当代的艺术设计领域,这固然与遵循包豪斯教育、教学的理念相关联。但是,由于忽视了对自然形态的造型训练的关注,致使学生的设计作品的形态冷漠、缺乏人情味与自然趣味;由于过分强调对几何图形元素的运用使作品失之于雷同而缺乏原创性。鉴于此,在该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现象,将多元化的造型训练引入《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中。

可供《立体构成》课程训练借鉴的构成方式有很多,例如,仿生构成设计早已在建筑、景观雕塑、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其生动活泼的形态很受人们喜爱,但由于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局限在立体构成教学与训练时教师对此的关注度不够,忽视了对生活与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对学生在训练时引导与启发均有待改进,单一的训练内容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导致作业的设计造型空洞而单调。显然,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努力克服表现方法上的枯燥和形式趋于单一的教学常态,不过于偏向理性的分析及抽象性的训练,重视对生活原型的直观感受与启发,才能使《立体构成》的课程训练真正能起到培养学生的造型感受力、直观判断力和多向思维能力的作用。

另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在数码技术的推动下,立体构成已经发展为与声、光、电等技术相结合的具有闪光、旋转、震动、音乐等“运动”特征的全新的构成艺术形态,带给受众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这种新的构成形态被称为“光、动”立体构成,同样应该引起广大《立体构成》课程的授课教师密切关注。

(三)在课程教学中应更为关注虚拟设计与表现的探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构成的表现手法也越来越丰富,用计算机辅助立体构成的表现已成为现实。信息技术的“虚拟”性为立体构成的创造提供了自由度与灵活性,一些采用立体构成的理念运用虚拟设计技术所创作的影视大片的场景设计,其视觉效果令人震撼。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师不能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无视当代的设计潮流更迭,应积极地探索与尝试将虚拟设计与表现纳入《立体构成》课程的当代教育、教学实践中,使传统的立体构成教学走出失效与尴尬的误区。

结语

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基础课《立体构成》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立体形态构成的方法,训练如何表现、感悟三维空间的能力,拓展学生对形态空间的敏锐性,同时以提高空间造型能力为目的的。

学习立体构成的关键在于掌握构成的方式方法,善于运用各种材质创造新的形态,提高立体创造性能力,提高审美感与敏锐性。通过《立体构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立体的形态美、材质美、结构体量、工艺技术等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尤其是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的拓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对该课程进行认真地梳理,结合最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高水平的现代艺术设计人才、引领当代设计艺术潮流都具有切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书,邵文凯.浅谈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西江月,2013(9).

[2]王玮.产品的艺术创意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3.

[3]李怡净.从对包豪斯的历史再认识谈立体构成教学革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彭洁.三维设计基础之立体型的构建规律研究[J].西江月, 2014(12).

[5]曾小艳.浅谈立体构成教学的改革[J].科教导刊,2012 (17).

责任编校谢贤德

作者简介:张炯炯(1967-),男,安徽五河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淮北师范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JY15145)

收稿日期:2015-10-29

中图分类号:J5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0139-04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浅谈微课在PHOTOSHOP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对于少儿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