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务翻译教材编写体例探析

2016-03-16吉文凯

吉文凯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商务翻译教材编写体例探析

吉文凯

(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的提出为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根据该理论,现行商务翻译教材在编写体例,内容安排,练习设计方面应该做相应调整,以适应商务翻译课堂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商务翻译;商务翻译教材;翻译模因论

引言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出口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商务翻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商务翻译课程作为专业知识类核心课程,也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英语专业争相开设的课程。为了满足相关课程的教学要求,国内各大出版社先后推出了几本商务翻译相关教材。这些教材的出现,无疑为高等院校开设商务翻译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然而,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相比已经较为成熟的综合类翻译教材,市场上专门讲授“商务翻译”知识的教材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总体而言,主要有如下特点与不足:

1.内容布局中译英与英译中混杂编排。

2.将写作和翻译混为一体。

3.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安排不甚合理。

4.练习设计过于单调。

5.背景知识讲解不甚清晰。[1]

现有商务翻译教材之所以会存在上述不足,有诸多原因。有些问题是由于教材编写者缺乏相关商务背景知识,无法找到恰到好处、与市场需求接轨的教学材料;或者是编者缺乏商务翻译实践,从而忽视该课程应该涵盖的知识和内容。当然,还有些教材编者虽然对商务知识较为熟悉,但对于翻译教学的过程和内容缺乏研究,因而忽视了汉译英和英译汉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是将翻译和写作混合编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不足虽然表面上是形式上或体例上的不足,但归结起来最重要的根源还是编者对“商务翻译”课程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带着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近年来商务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发现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模因论”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值得借鉴。

一、翻译模因论对商务翻译教材编写的意义

“翻译模因论”是切斯特曼在“模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创新性的理论,是将模因论应用于翻译学研究的一个有益尝试。切斯特曼认为“某种模因要跨越到其他文化当中则需要借助翻译。因此在跨文化过程中翻译则成为‘模因的生存载体’”[2]。

在此基础上,切斯特曼从哲学高度结合翻译史学研究的成果,分析指出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的关系:翻译实践在物质世界得到积累,并逐渐升华为系统理论思想;理论思想反过来也必然要在客观物质世界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从哲学意义上厘清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分析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的基础上,切斯特曼从“模因论”角度,提出“翻译的五种超级模因”,即:源语-的语模因(source-target)、对等模因(equivalence)、不可译模因(untranslatabil⁃ity)、意译-直译模因(free-vs-literal)、写作即翻译模因(all-writing-is-translating)。这些翻译模因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该阶段的翻译实践产生积极影响,但随着翻译研究的发展,某些模因会逐渐淡出研究者的视线,有些模因则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模因论”对于学员翻译能力的获得与内化的论述对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该理论认为,翻译模因种类繁多,层次不同,但实质上它们都是翻译中的“概念工具”,包括翻译原则,翻译规律,翻译的策略等超级模因。学习者翻译能力提升的过程本质上也是这些显性模因内化为潜意识能力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翻译模因论”提出翻译能力获取符合其他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由入门阶段不断过渡至专家阶段。针对这个逐渐提升、否定与肯定的转化过程,切斯特曼提出翻译策略和准则训练的阶段式方法,包括“策略训练”“职业素养训练”“交际准则训练”“关系准则训练”和“期望值准则”等五个方面的训练。

这一阶段式的训练方法与商务英语翻译的训练要求不谋而合。商务翻译课程具体包括哪些内容,现在依然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该课程涉及的文体均为实用型文体,与普通翻译课程中常见的文学文本和小品文差别较大。对于这些文体的处理,译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对等”“忠实”等标准,而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因此,在商务翻译课堂上,教师需要传授全新的翻译理念和标准,而学习者也在不断地处于“否定-肯定-否定”的学习过程当中。这一特殊学习过程要求商务翻译教材必须与传统的翻译教材有所区别。

二、商务翻译教材编写要求

有据可依,才能有的放矢。翻译模因论从文化和哲学角度探索了翻译教学的本质,分析了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应承担的具体角色,厘清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探明了翻译教学整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肯定-否定-肯定”的过程。这些思想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教材的编写具有极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翻译模因论对商务翻译教材编写体例的要求

正如张美芳教授所说“教科书的编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它既要符合大纲的要求,又要适合社会的需要;既要有合理的理论架构支持,又要选择适当、正确的例子”[3],一本翻译教科书要想获得教师和学习者的认可,必须认真考虑其编写体例。好的教材“既要照顾学生的基础和个性化要求,还要符合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循序性”[4]。对此,翻译模因论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根据该理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个翻译模因必然要经历“否定-肯定-否定”的过程,直至该模因内化并最终指导具体翻译实践。这个过程对商务翻译课程教学更为明显。这就要求,商务翻译教科书的编写必须考虑学员可能遇到的更多的问题,从而选择相关教学材料,促进这一“模因内化过程”的进行。

结合笔者商务翻译课程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商务翻译教材体例安排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务翻译教材应该按照翻译方向的不同,分别编写汉译外和外译汉教材。

对此,刘季春教授也有同样观点,认为“中译外教材应尽早地从外译中教材中分离出来,建立自己独自的体系”[5]。我们知道,商务文体涉及面较广,多为实用性文体。由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很多文体在汉语和英语中表达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并非仅仅是词汇层面,有时会涉及句子,修辞,篇章等层面的转换。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在中英语言对比的基础上只涉及一个方向的翻译问题,要么英译汉,要么汉译英。否则,带来的结果便是材料冗繁,逻辑混乱,最终使学习者一头雾水,教师也无从系统地安排教学。

第二,商务翻译教材读者群必须清晰。

国内高校商务翻译课程一般为选修课或者专业必修课,其目标学习者主要有英语专业或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国际贸易专业或商务类专业高年级学生,商务英语专业研究生阶段学生。由于学习者群体的不同,教材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比如,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虽然英语语言能力较高,已经有先前翻译课程作为铺垫,但商务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先前翻译知识虽有所帮助,但有些翻译模因,如“对等”“等值”“忠实”已经内化,反而在商务翻译课堂中需要更多专门练习方可帮助学生尽快输入新的翻译模因。

因此,在商务翻译教材编写时,编者首先必须明确教材的读者群体,方可在内容安排上依症施药,有的放矢。

第三,商务翻译教材内容安排有所不同。

商务翻译课程涉及普通商务材料,外贸商务信函,外贸单证,商务合同,旅游商务文本,广告宣传,企事业介绍等文体。这些文本虽然均为实用性文本,但却各有不同。比如普通商务文本重在商务知识的传授,重视文本的信息功能。因此在翻译时,其翻译策略与普通小品文相似,重在信息的传达,实现“功能对等”。商务广告宣传则大不相同。广告宣传目的在于鼓励读者在看到广告后购买宣传的产品或者服务,因此重视的是文字的“呼唤功能”。在翻译广告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翻译,采取各种看似极端的翻译策略,如删减,重写等。所有这些策略的使用目的就是要实现译文与原文具有同样的呼唤功能,诱使译文读者产生相似的联想或感受,从而实施购买行为。

商务翻译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决定了商务翻译教材在内容上应该按照文体进行章节编排,在编排时编者应该考虑学习者在不同文本翻译学习中将要遇到的困难的程度,并尽量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安排课程内容。

笔者认为,普通商务材料翻译策略与先前翻译课程中所学的翻译策略基本相同,可以放在教科书开篇部分;企事业宣传简介等材料由于中英表达习惯的差异,需要译者发挥较大的“主体性”,可以放在教科书中间部分;在旅游文本,广告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文字信息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改变”“删减”等,适合于放在教科书靠后的部分;外贸单证,法律合同等文本虽然在文字上并没有大幅度的删减或改变,但其中涉及很多专业背景知识,适合放在全书最后以便学生在全面掌握商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加强。

另外,在章节内容上,笔者认为,作为商务翻译教材,必须兼顾“商务”和“翻译”两部分内容,绝不能将二者简单地看成“偏正结构”,只重视翻译技巧的阐释。因此,商务翻译教材在每一章开篇应该先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在译例分析部分,编者应该在讲解商务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分析使用某种翻译技巧的具体原因。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同为商务文本,有时需要尽量“忠实”原文,有时却要适当地“叛逆”,甚至文字层面的“变节”。

(二)翻译模因论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内容安排的要求

翻译教学过程不同于一般外语教学过程,翻译的评测更需要译学理论作为支撑,然而,在目前通用的商务翻译教科书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大量译例的展示,缺乏的却是极具指导作用的翻译理论的梳理和讲述。正如陶友兰教授所言“国内名目繁多的上千本口笔译教材,主要可分为技巧类教材和理论类教材,其中技巧类教材占到了四分之三,让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很不利于翻译学习和教学”[6]。

翻译模因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一观点对商务翻译教材的编写有较强的方法论意义。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现行商务翻译教材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比重方面处理不甚合理,有些过于重视理论的罗列,有些则疏于理论的阐释。笔者赞同切斯特曼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源于客观实践并必然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编者结合自身教学和学习经验,找到较为贴切的翻译理论为学习者阐释某种翻译行为背后的理论原因。商务翻译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翻译规约的制约。结合日常教学,笔者认为在商务翻译教材中编者至少可以结合“目的论”“跨文化交际理论”“文本对比”“文本类型理论”“译者主体性”“译本的可接受性”等角度对翻译实践进行阐释,从而帮助学生将这些“翻译模因”内化并指导将来的翻译实践。

(三)翻译模因论对职业素养训练的要求

商务翻译课程虽然在很多院校只是一门选修课程,但其重要性和实用性却是有目共睹的。学生在步入社会,从事翻译职业后,接触最多的翻译工作往往是商务翻译课程上涉及的内容。这样看来,商务翻译课所担负的责任远远超过其原始定位,而商务翻译课程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将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影响。然而遗憾的是,在现今翻译市场上,商务类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令人堪忧。我们不能将这样的问题归咎于大学商务翻译教学的质量,但我们却可以从大学商务翻译课程教学入手,从源头改善这种不负责任的职业操守。

翻译模因论看到了这一点,认为职业道德训练关乎一名译员的成长,“职业道德是译员最基本的素养”[2]。笔者赞成切斯特曼的观点,认为职业道德训练应该贯穿于商务翻译教学的整个过程。从事商务翻译时,译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便是“随意性”太大。这是因为,有些商务材料如广告,旅游文本翻译时译员确实会频频采用“删减”“重写”“改写”等翻译策略。这些策略在翻译能力习得的初期阶段如果不加以阐释或恰当指导,便会让学生想当然地“胡译”,“乱译”,从而导致翻译职业道德的缺失。

对于该问题,切斯特曼提出了“个体性翻译”,“摘译”,“翻译过程报告”等练习。笔者结合平时商务翻译教学,发现“改译练习”“回译练习”“合作练习”均有助于学习者翻译职业素养的形成。“改译练习”是某个学生给出译文之后,让全体同学积极提出修改意见,供译者参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认识到译文要不断修改方可最大程度上实现其预期功能,意识到为什么中西翻译家在翻译时会为一个字而“旬月踯躅”。“回译练习”时,由一名学生按照要求写出一篇商务段落,然后由其搭档翻译成目的语并交由第一名学生检测该译文是否如实传达其所要表达的意图。通过此练习,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译员常常不经意间便会“偷梁换柱”“断章取义”。由此,学习者可以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译者“主体性”是个“度”的问题。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翻译者需要及时跟原作者沟通,并对自己的“主体性”进行较好的把握,方可如实传达原文的意图。

笔者认为,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商务翻译教材需要重视未来市场的需求,注重译者翻译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教材编写者应尽量结合自己的商务翻译教学实践,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较好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贯穿于整个翻译教材。当然,该部分内容可以出现在翻译教材的参考用书中,也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贯穿于教材之中,然后在教师用书中对某部分内容的具体使用方法提供指导或提出建议。

(四)教材与课堂的融合

翻译模因论认为翻译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大致将翻译学习过程分为:初学者阶段,高级学习者阶段,能力形成阶段,熟练阶段等四个阶段。根据所处阶段不同,教师应该发挥其指导作用。这一理念符合商务翻译课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所谓“以学生为中心”,笔者认为应该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而教师则应该提供方法论支持和适时的方法论的指导。

结合这一理念,商务翻译教材编写者应该在教材编写时认真考虑课堂的具体情形,在教学材料安排上尽量课堂化,而非简单的译例罗列。笔者认为,鉴于商务文本的特殊性,在教材编写上,编者可以适当考虑学生在某种类型文本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较好地帮助学生将该“模因”摄取并逐渐内化。比如,在企业宣传资料翻译章节,编者可以先给出一系列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的原语介绍,让学习者熟悉并探索这些文字的特点。这样初学者便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发现自己在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继而,教材可以给出某个企业介绍的多个目的语译文,让学习者比照阅读,并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教材甚至可以提供学生习作,让学员进行相互批改。这些内容将有助于加速学习者“积极翻译模因”的内化过程。

(五)教材练习的设计

一本翻译教材必须有贴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练习部分才显得完整。翻译模因论关于各种准则练习的阐释也解释了练习的重要性。不过,目前市场上商务翻译教材在练习编排上大多是句子,段落等翻译练习,继而给出参考译文。这种练习对知识的巩固有一定的帮助,但却容易让学生心生厌恶,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常规翻译练习之外,教材编写者需要考虑设计更多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练习题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加速其某种“翻译模因”的内化过程,另外也可以给教材使用者更多的课堂指导,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

翻译模因论根据不同的翻译准则,提出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翻译练习。通过自己商务翻译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项练习符合商务翻译教学规律,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

1.目的语写作练习

切斯特曼提出从“翻译彼端”练习开始,即首先进行目的语相关文本的写作。笔者认为这种练习有助于学习者尽快了解某种文体在目的语中的语言、文本、词汇等特征。另外,先使用目的语进行某种文体写作有助于学习者相关背景知识的获取。

2.原文改写练习

从事商务翻译的译者在翻译时往往会下意识地首先在大脑中对某个段落或语篇进行信息重组,进而将经过先期加工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文本。这个过程也出现在普通翻译过程当中,但在某些商务文体,如企事业单位介绍,旅游文本等文本中出现的机率大大增加。通过原文改写练习,可以让学生较快地认识到信息加工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原文改写也可以帮助译者调整思路,把握信息逻辑顺序。因此这种练习是教学跟实际结合的重要关节点。

3.语篇比读练习商务翻译课程教师清楚,学生在进行商务翻译学习的过程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有效获取相关背景知识。语篇比读是通过双语平行语篇比照阅读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尽快了解两种语言在表达相同信息时所采取呈现方式的差异。笔者发现,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可以主动发现两种文字在信息重点,信息表达,呈现方式,语言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异同。从而尽快实现“翻译模因”的内化。

诚然,上述翻译练习并不能穷尽所有的练习形式,我们还需要在商务翻译教科书中设计涵盖翻译理论,译者素养,译者主体性等方面的练习。这需要教材编写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但无论如何,笔者认为,一本好的商务翻译教科书中练习形式绝不应该仅限于句子和段落的翻译,而是应该涉及更多实际翻译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翻译练习设计的宗旨应该是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翻译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翻译模因论对商务翻译教材编写起着方法论和理论支撑的作用。结合该理论,教材编写者可以更好地结合学习者“翻译模因”逐渐内化这一特点安排教材体例,对译例进行分析,给教师以指导并帮助其合理安排课堂与课后练习。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翻译模因论出发,认为真正符合商务翻译学习规律的商务翻译教材必须有助于学习者各种“翻译模因”的不断内化并最终对其翻译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要实现该目的,商务翻译教材在章节安排上需要考虑各种商务文本的不同特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在教学内容方面必须考虑真正商务翻译实践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并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在译者素养训练方面,商务翻译教材也应该增加翻译职业道德相关训练内容,以便让学习者在学习之初便为将来的翻译实践奠定基础;在翻译练习方面,商务翻译教材也要摆脱传统教材词语,句子,篇章的练习模式的束缚,结合真实翻译实践和课堂教学设计更为丰富,更符合学习规律的练习形式。

参考文献:

[1]瞿慧,吉文凯.翻译模因论对商务翻译教材编写的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67-71.

[2] Andrew Chesterman. Memes of Translation[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Philadelphia, 1997:7-154.

[3]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73.

[4]陶友兰.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生态翻译学视角[J].外语界, 2012(3): 81-88.

[5]刘季春.加强中译外教材的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3): 52-55.

[6]陶友兰.中国传统译论的战略传承与传播:翻译教材建设视角[J].上海翻译,2015(4): 14-20.

责任编校秋晨

作者简介:吉文凯(1981-),男,山西曲沃人,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研计划项目(14JK1593);西安外国语大学2015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BYG22);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重点科研项目(14XWA02)

收稿日期:2015-12-04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1-01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