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工作
——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论述

2016-03-16徐军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统一战线战略性

徐军(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工作
——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论述

徐军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15)

摘 要: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工作,这是习总书记的一项新论断。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战略性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工作对象、工作领域、工作任务的重大变化;但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要想实现“战略性”,必须加强理论创新、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改进工作方法、把好着力方向。

关键词:统一战线;战略性;党外知识分子

在2015年5月份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时,明确指出它“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基础性”好理解,因为党外知识分子历来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是爱国统一战线各个领域代表性人物的“源头”,但习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其“战略性”,如何体现“战略性”、实现“战略性”,笔者拟就这几个问题谈点自己认识。

一、“战略性”从何而来

说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战略性工作,是与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工作对象、工作领域、工作任务的重大变化分不开。

首先是工作对象的重大变化决定了其“战略性”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对象是党外知识分子,这些年来有哪些变化呢?可以用“数量大幅增加、构成更加复杂、分布更加广泛、思想更加活跃”概括。

一是数量大幅增加。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党外知识知识分子总量已达8900多万,占知识分子总数的75%。第六次人口普查是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基点,现在又过了五年,这五年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以数百万计,其中大部分又是党外,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今天全国党外知识分子总量肯定已过一亿。这么大的一个总量,在统一战线12种工作对象中绝对可以排名第一[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界信徒人数肯定也过亿了,但须注意的是:统战工作对象是党外人士,在少数民族、宗教方面针对的是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并不是普通的群众和信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党外知识分子从绝对人数来说,在各类统战对象中居第一。],说其“战略性”自不为过。而且这种增长势头仍在持续。

二是构成更加复杂。改革开放之前,党外知识分子集中在党政机关和国企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国有的科教文卫单位,在身份上具有单一性,实质上属于国家干部,都具有公家人身份,不同单位之间并无多少实质区别。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党外知识分子进入到非公有制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甚至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称谓“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并进一步分化为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行业专业人员、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自雇知识分子等,[1]构成越来越复杂。就是体制内党外知识分子,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随着这些年改革的推进,区别也越来越大,公务员、参照公务员、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的单位不同属性决定了其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也越来越多地具有自己独立的利益诉求。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以来统战成员构成上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外知识分子构成上的复杂性,耏且从发展趋势来看,将来仍将决定于党外知识分子细化分化的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说其“战略性”同样不为过。

三是分布更加广泛。改革开放之前,党外知识分子主要集中在国有的科教文卫单位,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精神产品生产领域,而改革开放之后,首先是国有企业随着向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方向发展,这一方面的党外知识分子越来越多起来;接着是随着民营科技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党外知识分子又由体制内向体制外拓展;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这方面又聚集了大量党外知识分子;而伴随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过去非常罕见的小城镇甚至农村也有了党外知识分子的身影。伴随党外知识分子这种分布的广泛化,统一战线也从一个领域进入另一个领域,从沿海到内地,从城市到农村,由高层到基层,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物质生活部门到精神生产部门,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社会、生态组织。在某种意义上说,党外知识分子这种广度和深度的分布决定着统一战线的广度和深度,这是其它方面的统战成员很难比拟的,从这一点而言,它也应是“战略性”的。

四是思想更加活跃。改革开放以来,党外知识分子有了越来越多机会接触外国、接触社会,再加上各种体制改革的推动,他们在思想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多变性、多样性越来越强,每一种社会思潮或是由他们引领,或是在其身上打上或大或小的烙印,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他们思想更加活跃,当前统战成员思想的多样性、多元性首先就是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效实现了对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的引领,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工作也就完成了大半,甚至对全社会共识的形成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是工作领域的重大变化决定了其“战略性”

传统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国有科教文卫单位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领域上具有单一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外知识分子不断向新的领域延伸,相关的统战工作也依次开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统战部陆续与有关主管部门联合下发了开展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统战工作、开展注册会计师、律师统战工作、开展新媒体从业人员统战工作等文件,今天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传统体制内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包括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国有企事业单位,虽然所是“体制内”,但严格来说与过去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党政机关、人民团体过去基本上是清一色中共党员干部,但随着这些单位知识性、专业性增强,党外知识分子也越来越多,国有企事业单位随着市场化、人才化的推进,同过去也有许多不同。二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这里面根据工作对象所在职业领域及择业方式的不同,又可细分为不同领域的工作,如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统战工作、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和技术人员的统战工作、中介行业的专业人员的统战工作、民办社会组织的管理和专业人员统战工作、自雇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等。三是归国留学人员的统战工作,这其实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新的领域工作,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而且随着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归国留学人员迅速、大幅增加,会越来越成为统战工作一个新的增长点。四是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统战工作。严格来说,新媒体从业人员大部分属于两新组织中的党外知识分子,但是由于在互联网时代,这批人员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中央特地专门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群体,并赋予了统战部进行联系引导的重任。五是一些特殊的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借用西方话语,可称为“公共知识分子工作”,指那些有影响、有个性、喜欢针砭时弊、对社会公共话题发表观点的人。除了这五类基本领域外,其实还有两类也是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密切相关的,甚至在许多时候在工作对象是相同的,一种是无党派人士工作,尽管它主要属于政党制度范畴,但是无党派人士一般都是党外知识分子,特别是在代表人士身上,两者具有高度统一性,这恐怕是许多地方党委统战部门(包括中央统战部)将无党派人士工作和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放在一个内设机构的原因;另一种是党外人才工作,这一块统战部门似乎很少提及,但实际是存在的,而且是很有必要开展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如果不紧紧结合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专业特长、成就事业来开展,而仅仅是突出政治,势必事倍功半。随着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发展,还会有新的工作领域出现。可以这样说,在统一战线各个工作领域中,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这样有这么多领域是不多见的,与新生的社会群体紧密联系也是不多见的,统战工作领域的丰富性、时代性很大程度是由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来决定的。

最后是工作任务的重大变化决定了其 “战略性”

上世纪五十年代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对那些旧知识分子进行“学习改造”。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先是落实政策,后是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知识分子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正因如此,在2000年召开的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并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由“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人才问题成为知识分子工作的核心,[2]这虽是针对整个知识分子队伍而说的,但由于党外知识分子占了知识分子队伍的大多数,实际上也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主要任务。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这对于包括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在内的整个统战工作提出了一个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问题,如何更加科学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问题,而在统一战线成员之中,党外知识分子是思想最为活跃、力量最为壮大的群体,也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群体,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党外知识分子物质待遇问题应该说已基本解决了,党和政府为其成就事业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或者可以这样说,关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发展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了,但人心的问题则未必,从这么多年社会思潮激荡中党外知识分子的认识来看,凝聚人心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如果连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智慧都还没有凝聚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那么整个统一战线筑牢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句空话。正如习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的“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处理知识分子问题的历程,可以看出,什么时候处理得好,党和人民事业就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处理得不好,党和人民事业就容易遭受挫折。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一定要牢牢记取。”。

总而言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作为统战工作的“战略性”首先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外知识分子数量大幅增加,构成更加复杂、分布更加广泛、思路更加活跃,从而决定了在统战成员中数量最多、复杂程度最深、分布程度最广、凝聚共识任务最重上,其实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领域不断扩展,从而决定了统战工作不断细化、分化,具有愈加鲜明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最后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任务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在统战工作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决定意义上。

二、“战略性”与现实之反差

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如此有“战略性”,但现实中却是呈现截然不同的反差,这里既有理论上的停滞不前,也有实践中的工作不力。

从理论方面看,应该说自从第19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三才”政策和“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纳入统战工作范围”之后,不仅在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方面,甚至在整个知识分子方面,就几乎再没有什么理论创新,甚至连“知识分子”本身都成了即将消亡的概念。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大关系”重大论断,提出了新的社会阶层方针政策,但除了说明新的社会阶层包含了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外,通篇都没什么党外知识分子位置,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只是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提了一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这是在统战工作中的情况。而从全党工作来看,一段时间来,“知识分子”概念大有被“人才”概念取代之势,自从2003年中央召开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在党的各种文件中,除了统战工作领域还保留“党外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外,象原来做知识分子工作的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纷纷放弃了“知识分子”这一称谓,改用“人才”,组织部内设的知识分子工作机构干脆改为“人才局(处)”。在200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使用“人才”达15次之多,但通篇却难觅“知识分子”字眼。[3]

理论上停滞不前必然带来实践中工作不力。这种不力首先表现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本来在统战部内各个内设机构中,知识分子工作处室就是单设比较晚的处室,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机构改革中,知工处室由于既不像党派部门由于联系民主党派组织不可或缺,又不像经济部门因关系非公有制经济仍至一个地方的GDP十分重要,甚至不如海外联络部门那样关系到招商引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名义上是统战的基础性工作,可是在现实的政绩观面前,既没有组织载体,又没有短期政绩需求,在一刀切的精简面前自然是首当其冲,不少地方,刚刚单设不久的知工部门又被合并到其它处室中,笔者所在城市是全国最早单设知工处之一的统战部,但在本世纪初机构改革中也不能幸免,即使保留单设的,在统战部内也是边缘化的处室,无论是人员配置还是经费保障都不能与其它处室相提并论。而被合并的,往往只有一、两个人做这项工作,甚至是兼做,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软任务,一年搞几次活动,联系点人就万事大吉。这种不力其次表现在工作缺乏整体谋划。本世纪以来,为了给陷于“生存困境”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找出路,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战部门,主要是实际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的确是作了许多探索。一个主要方向就是无党派人士工作,由于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与无党派人士在人员上具有很大程度的重合性,加上又可以比照民主党派开展许多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活动,而无党派人士自身又没有组织载体,多数时候只能通过统战部来组织,各地知工处室似乎抓到了“救命的稻草”,但其实无党派人士严格说来是属于政党制度的范畴,虽然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有一定相关性,但本质上两者属于不同的工作范畴。另一个主要方向是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由于在2006年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包括“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被当作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各地知工处室投入很大精力从事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一个又一个的职业群体被联系起来,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有党的部门来关心他们,一时间各地这方面工作开展得似乎火火红红,但是除了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学习培训、组织公益活动、安排代表人士外,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究竟该怎么定性、他们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本质上的区别在什么地方、怎样处理其中党员与非党员问题等等这些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没有解决,各地在这方面工作停留在表层的居多,现在似乎也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至于前两年兴起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则更是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而本应处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基础和核心地位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除了一些重点高校、大型国企和科研单位因为需要输送党外代表性人士还受到重视的话,一般中小型单位则相当程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许多地方甚至难以找出一个单设统战部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究竟该做什么,似乎陷入了明白又不清楚的状态。这种不力其三表现在工作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前文已述,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是工作对象、工作领域还是工作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体制外、新媒体的党外知识分子的迅速崛起,给各级统战部门开展这方面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现实是许多地方在做这方面工作时,其方式方法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学习教育上,就如习总书记说的“只是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没有什么实效”,即使一些地方在做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时,探索创新了一些方法,但上升到制度化、系统性的也不多,除了安排些代表人士外,看不出有什么整体性的工作模式。开展比较早的体制内的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尚且如此,比较晚的新媒体从业人员、“公共知识分子”就更不用说了。凡此种种,最近这十年,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整体而言不是加强而是削弱甚至边缘化的趋势。

三、“战略性”如何实现

这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不仅是基础性工作,更是战略性工作,那么“战略性”如何实现,我认为应从加强理论创新、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改进工作方法、把好着力方向五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理论创新。这是实现“战略性”的基础。首先要搞清楚党外知识分子的基本状况。这些年,知识分子理论方面创新不大,首先在于对知识分子基本状况掌握不清。早在3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过“统战部门要注意反映知识分子问题的全貌”。[4]但我估计统战部门从来就没有真正搞清楚过知识分子问题的全貌。但现在情况不一样,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数据越来越多的运用,这个问题至少在技术上已有了解决的可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知识分子队伍包括党外知识分子队伍变化很大,真得很需要全党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做一次调研,否则搞什么理论政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要注意克服以往大而话之的习惯,注重定量研究,使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都建立在真实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其次要着力破解关于党外知识分子仍至知识分子在新形势下定性定位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代表人士的源头,是我国人才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5]等等好像都已普遍共识,在关于定性定位上应该没有问题。但现实却足以让我们反省:为什么会有“知识分子既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又是统战工作对象”的困惑;为什么从2003年起“知识分子”在党的绝大多数工作领域会被“人才”所取代,这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又让“知识分子”概念全面回归;为什么会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两个主要组成部分,而这次《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又似乎把“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专门指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还有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可以整体来做,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必须区分党内党外,等等。正是在这些事关党外知识分子仍至整个统一战线基础性理论问题上的含糊,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不能够大清大明,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要想成为“战略性”工作,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其三是要着力破解与实践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政策性问题。过去业内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之所以要从无党派人士工作角度来抓,是因为它没有专门的政策,由此带来的推论是:一个没有自己专门政策的工作领域,难免就会边缘化。如果要真正把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真正当作“战略性”的工作,那么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政策体系,否则实践工作要么是寸步难行,要么是左右摇摆,比如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应不应该有自己的组织载体,知识分子联谊会各地探索已近三十年,这次中央《条例》仍只是说省级可以成立,仍不是十分肯定的态度,一些学者还说这是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重大政策创新!由上可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清晰的理论指导、明确的政策规范,也许正是因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这种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决定了在统战各个工作领域中它的理论创新任务最为繁重和艰巨!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这是实现“战略性”的前提。长期以来,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很容易被忽视,而改革开放以来党外知识分子的快速成长性、构成复杂性、分布广泛性、思想活跃性,包括缺乏明确的组织载体等等,都决定了这是项难度极高的工作,决不是随便安排一、两个人就可以打发的。这就需要各级党组织对此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受短期政绩观的驱动,相当多党组织采取的是放任自流的态度,在体制内,尽管各级党组织都很健全,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经常淹没在各项业务工作之中;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及党组织觉得好不容易让这些人分流下海,生怕又沾上了边,真得成了“自由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一段时间内更是处于“自由自在”状态,听任他们在那儿制造舆论,而对于一些所谓“公共知识分子”既不批评又不引导。长此下去,这些新生的党外知识分子还能不能与党同心同德、同心同行、同心同向,的确是一个问题,他们的思想会否被西方价值观所占领,甚至成为“颜色革命”的主力军,决不是危言耸听!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知识分子是生产力的开拓者、文化的创造者、知识的传播者,必须把他们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而这就要求相关的党组织切实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当作“必须做好的分内事,必须做好的责任田”。这里特别要解决这几个方面的责任问题:一是针对体制内的党外知识分子来说,要解决其所在单位的党组织的责任问题,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要守好主阵地。二是针对体制外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而言,其所在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及党组要担起责任来,不能以政企分开、政社分开来回避自己应负的责任,这些年发生在中介行业中种种违法犯罪事件,难道还不足以让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及党组警醒吗?比起这些应在一线负直接责任的部门和单位来说,各级地方党委统战部应在二线做好参谋、组织、协调、督促工作。不要有事无事都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有些具体落实和执行的责任,统战部的知工部门既担不起,也担不了。

三是配强工作力量。这是实现“战略性”的保障。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也不例外,没有一支坚强有力的工作队伍,一切都无从谈起。这里面一是要加强各级地方党委统战部内工作力量建设,我认为地级市以上的统战部应普遍设立专门的知工处室,特别是一些知识分子高度集中的特大城市,知工处室的人员配置甚至应强于其它处室,这是因为其它领域的统战工作往往有相应的组织载体(如民主党派、工商联都有自上而下完整的组织体系、人员编制),而知工处室没有这样的组织载体可以借用,经常需要人对人直接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强知识分子联谊会建设。30多年实践证明,知识分子联谊会是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有效载体,应该在地级市以上普遍建立,一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知识分子在总人口达到10%以上的县级市区也可以建立,地级市及以上知联会应该给予专门的事业编制、财政经费,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办法保证其活动的基本开支,在一些开展知联会建设历史较长、有成型的活动体系的省级或副省级知联会可以考虑比照工商联统战团体,升格为人民团体,适时考虑成立全国性知识分子联谊会组织。三是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统战部门建设。这些部门第一位的统战工作毫无疑问应是党外知识分子工作。这次《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第五条规定:统一战线工作任务重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党委,应当设置统一战线工作机构;统一战线工作任务重的大型国有企业党委应当明确机构和人员负责统一战线工作。比以往规定甚至有所退步,200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是:规模较大、统战工作对象多、任务重的高等学校党委应单独设立统战部,重点科研院所和大型国有企业党委要设置统战工作机构,配备专职统战干部,其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也要有人员负责统战工作。我认为是否设立专门的统战机构,不应看民主党派成员是否建立组织和成员数量,而应看党外知识分子在整个员工队伍中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重,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和比例就应设立,一般来说,达到千人以上的单位都应设立。四是加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工作力量建设。这主要是针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而言的,如主管律师行业的政府司法部门及律师协会、主管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政府财政部门及注册会计师协会,要把做好本行业知识分子工作作为本部门、本协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建立起由党组统一领导、政治人事部门、行业主管处室及协会秘书处共同参加的工作格局,把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努力做到党建工作全覆盖,通过党建带统战,统战帮党建的有效工作机制。五是加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的相关工作力量建设。这次《条例》在统战工作力量配置上一大突破就是明确了“有关人民团体应当明确相关机构负责统一战线工作。”人民团体的统战工作应当是涵盖了各类统战成员,但党外知识分子显然应是主体。现在只有共青团明确建立了统战机构,其它人民团体应加快工作步伐。如果形成了这五路大军并有效工作起来,我相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战略性”一定能够得到实现。

四是改进工作方法。这是实现“战略性”的重点。应该说,各类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工作一起都在做,但为什么成效不是很明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法不对路,对于体制内的,许多单位还是停留在几十年一贯制的念报纸、学文件上;对于体制外,由于没有传统的组织体系作依托,经常处于无从下手的状况;对于归国留学人员,我们现在许多单位把重心还是放在招商引智上,而对他们如何适应国情关注不够。无数事实已证明:方位不对路,工作就做不下去,深不进去。要想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真正成为“战略性”,恐怕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特别是统战干部都要深入研究一下针对性的方法问题,对于体制内党外知识分子,现在他们了解信息渠道很多,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除少数机密的外,他们想知道一般也知道,当前更应注意的是让他们把话说出来,要努力搭建让他们畅所欲言的平台,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在帮助他们成就事业的同时,有效实现思想上的引导。对于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来说,当务之急是要针对其自由性、分散性,把他们“组织起来”,作为职业来说,他们当然可“自由择业”(其实也不是,他们同样也受国家法律法规制约,比如我国对律师、注册会计师执业就有严格规定);但作为政治、社会来说,显然不能过于“自由”,一方面,要把党的工作渗透进那种积聚他们的各种协会、商会仍至自组织;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知识分子联谊会,建立少数直接由统战部门掌握的新的社会组织,这些组织既可以作为反映诉求、维护利益的载体,也可作为统战部门发现人才、培养代表的渠道。对于归国留学人员,则要努力从他们回国后面临的具体问题入手,帮助他们增进对国情的认知。笔者曾协助国家级开发区统战部门组织归国创业人员考察我市著名的佛教、道教庙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效果很好。至于新媒体从业人员,“公共知识分子”,则更要下功夫,过细一对一做好工作。当然说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容易,实际做起来可能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特别是统战部门中应该努力培养一批做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专门家”,他们不仅需要以工作为事业,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人格魅力、较深的理论造诣,特别是相关的领导还要对他们有足够的耐心,因为这项工作需要日积月累、久久为功,不可能立竿见影。

五是把好着力方向。这是实现“战略性”的关键。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历来就是量大、面广、线长,现在又增加了这么多新的工作领域,更有一个统筹安排、科学布局的问题,否则就会事倍功半,这些年这方面的教训不少,往往是顾了这一头,丢了那一头,特别是在无党派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工作抓上去的同时,传统的科教文卫和国有企业的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则被削弱。作为一级党委统战部门,如何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做到科学谋划、有序推进,我觉得关键是把握好着力方向。当前来看,重点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在工作力量建设上着力,尽快把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建立起来、工作起来、成长起来,这需要各级党委不折不扣落实习总书记“配强工作力量”的要求。二是在工作机制建设上着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在党委领导下,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整合起方方面面力量,形成科学简便有效的工作机制。三是在组织载体建设上着力,尽快形成知识分子联谊会的组织体系,切实解决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问题,使其真正实质性运转起来,成为开展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得力抓手。四是在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上着力,要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专业突出、群众公认的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队伍,把它作为衡量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至于以哪个领域为重点,则要根据各地区各单位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只要牢牢把握住加强理论创新、增强责任意识、配强工作力量、改进工作方法、把好着力方向这五个方面,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战略性”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军.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相关概念的辨析及在实践中的应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2]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问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87-89.

[3]关于“知识分子”向“人才”概念的转化及背景情况,参见徐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A].见:丁俊萍、宋俭等.高校统战工作研究.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82-84.

[4]中共中央统战部.党政干部统一战线知识读本[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7.

[5]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解答[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6:289.

[责任编辑:温开照]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6(2016)03-0037-07

收稿日期:2016-05-05

作者简介:徐军(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统战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统一战线战略性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以“四个全面”为引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统一战线作用刍议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