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宣怀教育思想的剖析及其启示
——以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教育模式为视角

2016-03-16寻舒珊邓李梅

关键词:盛宣怀教育思想

寻舒珊,邓李梅

(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2)



盛宣怀教育思想的剖析及其启示
——以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教育模式为视角

寻舒珊,邓李梅

(湖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新型教育模式的传入、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及文化教育的改革实践促使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活动家盛宣怀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主张,并且取得了成功实践。盛宣怀丰富的办学经验以及先进的教育模式至今仍对办学与教育改革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本文通过透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而从教育指导思想、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教学活动、课程设置、师资、奖罚制度等六个方面对盛宣怀的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剖析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盛宣怀;教育思想;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

盛宣怀是我国近代集封建官僚、实业家和教育活动家于一身的著名人物。他于1897年创办的上海南洋公学,是我国最早一所包含大、中、小学和师范学校的教育机构。作为一位洋务派官僚、企业家,他在政治思想上有一套落后、保守的做派,但在教育方面却提出了许多先进的思想和主张,并在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旨在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加以研究和探讨,从中找到突破口来面临和解决人才市场和教育市场对教育界所发起的挑战,以利于当今教育改革鉴古知今、趋利避害。

一、盛宣怀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一) 近代西方新型教育模式的传入

伴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兴起,西方的教育思想和学校体制逐步传入中国,为我国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一系列教育图书也传入中国,如德国传教士花之安撰写、李善兰作序1837年的《德国学校论略》。较为有影响的图书是时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itin)赴美、英、法、日等七国进行实地考察后并于1883年编写完成的《西学考略》。这些图书分别对德、美等多国学校教育制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将西方的教育制度、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等整套教育模式展现在当时的国人面前。与此同时清政府也通过不断地选派优秀的人才到西方学习的方式摸索和探索了各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

(二)十九世纪国内的政治经济状况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黑暗腐败,卖官鬻爵、贪污盛行,社会风气急剧下降;经济上自甲午战争遭到重创后,帝国主义在我华投资办厂,擭取开矿权利及铁路建设权,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利权外溢。而《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分崩离析,在西方列强炮火中产生的资本主义也难挽狂飙,中国于是陷入了民穷财尽、国库空虚的危机之中,当时培养新型人才以图富国兴邦已成了迫于无奈和迫在眉睫的选择。

(三)十九世纪末国内文化教育的改革实践

晚清以后,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加强自身的统治地位进而对经济、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良。他们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邮电、工矿、纺织、冶炼、铁路等洋务事业来挽救民族危亡并图谋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但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空谈心性义理,学非所学、学非所用,已完全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兴洋务事业的需要。这必然要求变革传统学校来满足洋务事业发展的需要,而盛宣怀所创办的新型教育模式正好顺应了这一时代的需求。

二、盛宣怀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晚清时期以盛宣怀为代表的近代实业家、教育活动家为振兴实业、挽救民族危亡,针对传统教育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实践,彰显了具有近代特色的新型教育模式。

(一)以“中体西用”为教育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本学为用”的思想是晚清时期在半殖民半封建历史条件下由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的一种祈求自救的政治主张。盛宣怀在兴办教育过程着力推崇“中体西用”,同时认为要培养人才,必须发扬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他规定南洋公学招收新生的首要条件是具有书写和阅读中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在其亲自创办经营的一些关乎国民生计的诸如电报、银行、铁厂、纺织等大型企业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中国新式人才的匮乏,因此在某些方面也极力提倡与推广“西学”。他强调在教学中要“西学”要与“中学”相结合,提出学习“西学”要以“中学”为根底,以学好孔孟儒学为本,在此基础上学好西方近代自然科学为我所用。其最终的落脚点是培养操作实用的人才,主要是三方面的人才:第一类是工科专业人才,涉及工矿、铁路、邮电等;第二类是文科类人才,涉及外交、翻译等;第三类是财经类的工商业人才。在晚清时期还保留着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下,盛宣怀倡导培养商务类人才无疑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创举。

(二)教学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上仿造西方

晚清时期创办的各类新式学堂,在组织教学上采用的是分级设学、分班教学与分科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天津中西学堂(北洋大学堂前身)创立后,盛宣怀效仿欧美大学学制,把学堂分为头等和二等,分别设四个班。这里的“二等”属于现如今中学性质,乃我国第一所中学,“头等”则属现如今大学本科性质。学制皆为四年,八年学成。南洋公学初分立四院:“一曰师范院,即师范学堂也;二曰外院,即日本师范学校附属之小学院也;三曰中院,即二等学堂也;四曰上院,即头等学堂也。” 到1899年又开办特班。于是南洋公学成为了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兼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这些学堂在管理上也参照欧美学校,在各学堂中配备了督办、总理、监院、总教习、提调、文秘、会计、图书管理员、校医等人员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总理全面负责学堂工作和学校后勤,总教习主管教学,同时分管学生考核等事。两者工作上虽有分工,但其间必须紧密合作。

(三)教学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的过程中,曾订下两条规则,其中一条是“不许躐等”,即要求大学堂的学员做到循序渐进,“不容紊乱”。在北洋大学堂头等学堂里,有五类专门课程,规定各门除了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其中工程学“专教演习工程机器”,还要学习测绘测量、开洞挖地、桥梁房顶等实践课程;电学要学习电房演试、电报电话等实践性课程;矿务学则学习矿务房演试、电报等实践课程;机器学学绘机器图、机器房演试课程等。通过对课程的系列改革,结合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北洋大学堂的管理者让众多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学习,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操作能力强硬的应用性人才。课程设置做到“切近而易成”。学堂所开课程和学生所学科目要符合不同层格学生的精力和能力而定,以求精进。

(四)课程设置以实用为主

盛宣怀依据“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先后自主创立了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和开设了样式各异的(学科)课程。以北洋大学堂为代表的工科类学堂在创办初期就规定学生除了学习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天算、舆地、格致、制造、汽机、化矿诸学” 。此外,还在头等三十名分设“律例、矿务、制造”三个专科 ,进而培养专门人才。1897年北洋铁路学堂并入北洋大学堂后,又增设了铁路一科。后来学校章程规定的课程:“第一年,几何学,三角勾股学,格物学,笔绘图,各国史鉴,做英文论,翻译英文……第四年,金石学,地学,禽兽学,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做英文论,翻译英文。” 而在文科为主兼及“理财”的南洋公学,除了汉语的学习外,学校还开设了英语、算术公共课和历史、诗歌、作文、经济等专门课程。在师范院“暂定课程上午习算学,下午治舆地,夜习西文。”等 。各式各类学堂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指导思想下,把中西方课程进行完美结合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输送了新的血液” 。

(五)师资注重中外混编

在师资配置上,盛宣怀任命了伍廷芳和蔡绍基分别为天津中西学堂的头等和二等学堂总办,并任美国外交官丁家立为学堂的总教习。与此同时南洋公学对于教习人员名额及其职责都有严格的规定。除了本国教员以外,后来担任南洋公学的外院、中院和上院的教师还有美籍教师福开森、勒芬尔、薛来西、乐提摩以及师范班的学员。盛宣怀非常重视教育基础,他在创办学堂之初便将小学和师范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师范学堂培养大批的师范类学生。因此后来的南洋公学各学堂的教师大多来自于师范班留校的毕业生。盛宣怀通过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严谨务实的管理手段,为南洋公学未来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奖优罚劣,敦促学生学习

盛宣怀为督促学生学习,与学堂总理一道拟定设立了考试淘汰制,即“日有课,月有稽,季有试,年终有大考” 、“学生未卒业之日,均不应学堂外各项考试” 。如《南洋公学章程》规定于每年的暑假进行周年大考,由江海关道亲临监考。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各学堂同时还设立了奖学金和处罚制度。在1898年公学对多名学生分别给予了不等金额的奖励。同时也对“尚少精进”的四名同学给予了查看和除名处分。

总之,盛宣怀作为一个受到封建伦理纲常熏陶又长期侵蚀于西方文化中的封建买办官僚形象,在办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的思想以至于最后成为阻碍其教育发展的障碍。尽管如此,盛宣怀通过创办近代化的教育模式并在办学指导思想、学制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大量改革与创新也为现代的教育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启示。

三、盛宣怀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

21世纪的今天,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嬗变时期,面对多种挑战,如何进行教育改革以促进人才培养类型的多样化和提升培养质量,是我国目前面临的重大问题。结合盛宣怀的先进教育思想,我们从中可得到以下启示。

(一)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融合

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交叉融合是一个人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当中,推进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受教育者的人文精神和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对此,我们应吐故纳新,树立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设置上应拓宽延伸,并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和才能的自由、和谐发展。

(二)教学组织注重多种形式的结合

我国近代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仿国外学制,上下衔接、连贯一体的新式管理体制。盛宣怀注重在各类学堂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长处的情况下, 结合小组合作学习、非指导性教学、活动课程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师生主体性的发挥。其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对于存在着能力和性格上都有着显著差异的学员,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相互合作, 能够让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方式,强化互助合作的意识, 加强学员间的相互交流,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非指导性教学是指一切教学活动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 教师在此活动中只是以班级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活动课程不是按传统的以学生年龄来编排班级,而是依据课程本身的内容从而结合各个学生的特长爱好和时空条件来灵活安排,可以采取以小组( 小队) 为主、以班级为主、以校级为主、以年级为主、以兴趣为主等多种做法。

(三)合理整合高校理论课与实践课

从盛宣怀的实业教育课程设置要求上看,他不仅重视学生理论课的学习,还十分注重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其实现现学现用人才标准的有效途径。因此,高等院校要适当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要科学地整合两类课程,注重时间、展开顺序及方法的科学整合。可采用任务驱动整合模式及“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以特定的任务为主要线索同时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科学为教学内容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理论知识不是按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构成, 而是让学员通过在完成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把需要学员掌握的知识点融入这一任务线索中,使得学与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所以说“教学做合一”整合模式是一种优化的课程整合模式。

(四)进一步完善高校选修课程体系和提高课程质量

盛宣怀依据“经世致用”的指导思想在各类学校开设了门类各异的学科用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兴趣,以求其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因此,高校现所开设的选修课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加强学生的就业和社会实践教育。面对现今社会的高就业压力和人才的爆满,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又掌握一定技术和操作技巧的综合性人才仍然是教育革新的一大问题。同时,在选修课程的内容方面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要能够最快、最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让学生能及时地了解到科研的最新进展状况。在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还要对其质量严格的把控。

(五)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

在盛宣怀的办学实践中,他已经认识到了人才缺失的严重性,人才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于是始终把师范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师范教育乃是整个国民教育中发展的基础和质量的保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凸显师范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和加强师范学校师生的思想素质建设,以求其业务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当今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他人之长补己所短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上要保证师资的对外交流和学生的对外交流学习。可实施的方法:一是实行学生对外互换培养方案,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相互制定在规定的学习时间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进行互换培养,给学生提供一次开拓视野和交流思想的机会。二是实行教师对外交流学习方案,定期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交流与学习。

(六)完善学生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的益和质量。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逐步完善学生奖励的评估标准。在奖项的评比工作上要注意避免“三忌”:一忌“片面”。奖项设立所面向的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全体学生都应当符合评奖标准的要求,要做到在标准面前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且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全面公正的;二忌“笼统”。评奖标准的内容对于学生要有明确的指引方向,并且标准应该是简明的、具体的,是学生能够简单遵循和把握的;三忌“多变”。评奖的标准在制定的过程中要深思熟虑,标准一经制定出来绝不允许朝令夕改。在进行学生奖励的评估工作中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制定合理的奖励评估标准。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学生奖励机制应有的作用。

综上所述,盛宣怀近代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其教育指导思想、教学内容与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同时也对近现代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重要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夏东元.盛宣怀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50.

[2]盛宣怀.请设学堂片.光绪二十二年九月《愚稿》卷1 :12.

[3]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第二卷)[M].台湾:文海出版社,18.

[4]盛宣怀.寄直督王夔帅、津关道李少东观察岷深[M].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愚稿》卷三十九:34.

[5]汤志均,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南洋公学章程第二章:168.

[6]夏东元.盛宣怀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262-263.

[7]盛宣怀.请设学堂片[M].光绪二十二年九月,《愚斋未刊信稿稿》(以下称愚稿)卷1:11.

[8]盛宣怀.寄直督王夔帅、津关道李少东观察岷深[M].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五日.《愚稿》卷二十六.

[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4.

[10]何嗣焜.致盛宣怀函[P].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原稿影印件.

[11]韦斌.盛宣怀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J]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5,6:91-94.

[12]汤志均,陈祖恩.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戊戌时期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165.

[13]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第二卷)[M].台湾:文海出版社,29.

[1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第二卷)[M].台湾:文海出版社,25.

[15]上海交通大学纪事[M].上卷(1896-2005).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编纂委员会编.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12.

[16]张华,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314-322.

(责任编辑:王国红)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29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136- 04

[作者简介]寻舒珊,女,山东金乡人,湖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文学硕士。

[收稿日期]2016—01—16

[基金项目]校级重点项目“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XJZD201419)

猜你喜欢

盛宣怀教育思想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张之洞与盛宣怀铁路筹办策略异同评析
论叶圣陶教育思想对列五中学的影响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汉冶萍公司与日本债务关系之双向考察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贯彻陶行知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的研究
盛宣怀与萍乡广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