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政治参与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6-03-16严海燕
严海燕
(湖北师范大学 组织部,湖北 黄石 435002)
网络政治参与对党群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严海燕
(湖北师范大学 组织部,湖北 黄石435002)
〔摘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互动交流的渠道,但同时,也给党群关系带来了一定挑战,如网络负面信息易导致网民认识偏差,潜在威胁着社会稳定;网络政治参与低效会影响人们参与热情,损害党群信任基础;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参与的不平等,可能使决策出现偏差等。因此,需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净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建立网络民意回应机制,正确对待网络民意,保护弱势群体参与权利的行使,从而正确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给党群关系带来的冲击。
〔关键词〕网络;政治参与;党群关系;影响;对策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1]。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具有及时性、综合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脑、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沟通联系、表达意愿、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可以说是“一网打尽全世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拓宽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互动交流的渠道,但它的虚拟性、控制困难性又给党群关系带来了挑战,必须正确应对网络政治参与给党群关系带来的深刻变化。
一、网络政治参与给党群关系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夯实党的执政基石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党重要的执政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现实中人们参与政治的渠道不够畅通,参政途径较少。互联网的兴起,使人们能够利用这一平台,低成本、高效率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特别是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人们得以使用虚拟的代号,摒弃现实生活中真实身份所带来的顾忌,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自己内心真实的观点和主张。互联网中的网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党通过对网民所反映的社情民意的了解,在决策时能更全面地权衡各方面的意志和利益,集中民智,从而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这种体现了网民诉求的决策,能够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更容易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党群良性互动,及时消解社会矛盾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消除了旧中国一盘散沙、无政府无组织的状态,建立起了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制,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党和政府直接控制社会资源,对社会事务进行统一指挥,党的主张往往通过层层组织向下传达,人民群众作为“单位人”,则一般都通过“单位”向上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党群信息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单位人”大量转变为“社会人”,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增加,社会公共事务急剧增长,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社会管理领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惯用的领导方式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党群沟通的方式也日益失灵,亟待发挥互联网在党群信息沟通中的作用,架起党群交流对话的桥梁。互联网为人们政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便捷平台,人们通过网络政治参与,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主动地介入政治生活,将利益诉求传达给党和政府,使党和政府能及时了解人们的思想动态,一旦有影响社会稳定的传言和谣言传播,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消除误会,找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三)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3]当前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先进意识和宗旨观念淡薄,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使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减弱。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低门槛、简单易操作的优势,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使每个公民都可以是新闻工作者,都可以随时将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监督实况发布到网络上,对个别党员干部违法乱纪的行为,网络互动性强的特点容易聚集“草根”力量,聚焦公众的注意力,给党和政府及时查处腐败案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强化反腐力度。网络平台为群众监督、有效遏制腐败提供了便捷途径,加强了对国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面镜子,使党员干部迫于压力不得不时刻注重自身形象、谨言慎行、改进工作作风,不敢贪腐。
二、网络政治参与给党群关系带来的挑战
(一)负面信息易导致网民认识偏差,潜在威胁着社会稳定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曾对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作出过这样的阐述:“政治体系制度化程度一定的时候,政治参与超出政治系统承受能力时将对政治稳定造成严重破坏。”[4]互联网给了人们自由宣泄现实生活中某些情绪的空间,也导致一些错误、虚假、有害的负能量信息充斥其中,互联网上信息泥沙俱下的无序状态客观存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参与主体广泛且交互性强的特点,使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件通过网络的渲染能够很快得以广泛传播,并且容易情绪化表达而形成强大的声势。实践证明,某些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国内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互联网上的煽动所导致的参与膨胀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另一方面,腐败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关注度非常高的问题。虽然网络政治参与对腐败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党员干部腐败问题容易被网络凸显放大,污损了党在人们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党群关系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
(二)网络政治参与低效会影响人们参与热情,损害党群信任基础
人民群众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与参与的有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果网络政治参与看似轰轰烈烈,而最终在群众看来却是参与和不参与一个样,则会使人民群众感觉参与成本与收益不成正比,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网络问政的兴起,使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纷纷“触网”,开通互联网沟通互动渠道,开辟领导信箱、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建言献策等栏目。但在实际工作中,党和政府对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未建立党群网络沟通回复机制,真正欢迎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党员干部并不多。部分政府把精力用在监视和处理对党和政府不利的言论上,有的党员干部出于对网络的畏惧或忙于日常事务等原因而不愿意与人民群众进行网络互动,使得人民群众的大量期待得不到回应,无法实现党群的有效沟通。这种情形挫伤了人民群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降低了对党执政能力的认同度,造成了党群之间的隔阂。
(三)网络政治参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参与的不平等,可能使决策出现偏差
网络政治参与以有条件、有能力使用互联网为前提,但虽然目前网络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然而能够使用网络实现政治参与的个人和群体依然有限。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很多低收入人群仍然没有条件使用互联网,更不用说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网民只是人民群众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人一直或者大多数时间在网外,相应地也就失去了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信息鸿沟的扩大,网民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普遍的、真实的民意,有时甚至只是少数信息富人们意见的放大化。“当一部分受过良好计算机教育和拥有先进计算机设备的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参与政治时,没有能力上网的人将失去更多的政治参与权力”[5]。然而,党和政府在面对数量庞大的网民意见时,无法科学筛选和准确判断网民政治诉求的代表性,从而有可能在决策时将网络中反映的“民意”当作民意的全部,忽视更需要利益表达的弱势群体的声音,使决策出现偏差。
三、网络政治参与视域下加强党群关系的路径
(一)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净化网络政治参与环境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善于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网络民意的正确引导是保证舆论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6],要组建网络管理队伍,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主动发出声音,做大做强主流网站,弘扬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中多元价值观念,引导网络民意健康、有序发展,使正面的声音占据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健全网络处置机制,加强网络立法,强化对互联网上有害信息的源头控制,对有害信息的传播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营造网络自律氛围,要让人们正确理解网络并非脱离现实社会的独立存在,引导人们自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下行使虚拟社会中权利、恪守网络义务。
(二)建立网络民意回应机制,提高网络政治参与实效
随着网络政治参与日益发展,互联网也越来越成为党群沟通的重要纽带,要建立健全网络民意回应机制。一是要引导党员干部重视以网络为媒介加强与群众的互动交流。网民的意见便是现实中群众的意愿,各级党委政府要顺应潮流,以开放的视野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从被动应付的状态调整为主动沟通,切忌采用回避甚至是封堵的处理方式。二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目前党员干部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普遍不高,部分年纪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干部更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既招录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网络信息工作人员,又着力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运用新技术的培训,使之以“接网气”的方式和语言与网民开展交流沟通。三是要建立机制推动网络民意回应常态化。将网络民意贯穿到党和政府工作流程设计中,建立有利于人民群众参与的网站及功能模块,对网民提出的问题及时准确地给予回应,特别是在决策的各个环节要适时与网民沟通互动、倾听群众意见,及时了解、跟踪群众意见和想法,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渠道,推动网上社会管理和服务。
(三)正确对待网络民意,保护弱势群体参与权利的行使
在网络时代,理想的政治参与状态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通过网络快捷地传达给党和政府,但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发展、受教育程度、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网络政治参与并非在人民群众中得到普及。因此,党和政府一方面要重视网络民意,从网络上听民声、察民意,加强网络信息采集和处理;另一方面,也要研究网络语言和网络心理,剔除网络中的非理性成分,科学合理地对待网络民意。同时重视拓展现实中各层次各领域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完善畅通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更多地回归现实中全面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弱势群体对利益的表达和伸张,在决策中更多地考虑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和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jbg/201601/t20160122-53271.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许明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51.
[5]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J].求实,2009(2):58-62.
[6]杨新红.中国共产党党群沟通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胡乔)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20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099- 03
[作者简介]严海燕,女,湖北枝江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政、党建。
[收稿日期]2015—11—20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14年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规制研究”(14Q08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