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模因论视域下的生态翻译的生态取向

2016-03-16丁锡民

关键词:模因论

丁锡民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解读模因论视域下的生态翻译的生态取向

丁锡民

(三明学院 外国语学院, 福建 三明 365004)

摘要:模因论研究模因的复制、传播和演化,具有无法比拟的阐释力和生命力。生态翻译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选择、适应”理论为基础,就翻译中的一系列对象诸如标准、方法、本质、技巧等加以解读。模因论和生态翻译都是属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翻译理论研究范畴,两者具有相似的生态基础。文章以模因论为研究载体,从生态翻译的生态学起源、生态翻译的平衡与失衡关系、生态翻译的“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以及文本功能的实现和母语文化的忠诚等方面阐释了生态翻译的生态取向,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模因论;生态翻译;生态取向

一、引言

(一)模因及模因论解读

1976年,新达尔文主义(Neo-Darwinism)倡导者、著名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TheSelfishGene)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一概念,在汉语里meme有好几个译名:“幂姆”、“縻母”、“觅母”、“拟子”、“敏因”、“谜米”、“密母”等。其内涵就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个性特质、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等与基因所产生的变化以及所起的作用,是人类传递社会文化所需要的复制因子,它具有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最本质的个性和特质。在有些西方学者眼里,作为一种最基本的信息、文化单位的模因,其基本功能就是能够把一个人的记忆传播、复制、转化到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中去,并且能够长期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之中。模因论的发展本身就像模因在传播,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研究模因的复制、传播和演化。

模因论可以渗透到诸如语言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等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人们可以从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出发,研究模因论与语法学、句法学、词汇学等之间的逻辑起点和因果关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模因论以其强大的阐释力和生命力向更广泛的范畴进行传播和渗透。

模因论作为一门新兴领域的学科体系,其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等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由于模因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学者们对模因论的阐释力还缺乏科学的解释,其研究现状还只是处于浅层次的状态,同时,将模因论融到合其他领域也是困难重重,模因论的现实解释力以及研究的范围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有些专家学者对模因论作为独立学科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批判和怀疑*丁锡民:《基于模因论的异化理据的诠释与翻译策略的选择》,《社会科学论坛》 2014年第10期,第77-78页。。因此,以模因论为载体来研究生态翻译的生态取向,从而以此为契机,来推动模因论研究的发展和生态翻译的科学化、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翻译的诠释

生态翻译兼顾了生态和翻译两个概念,它是一项跨学科性质的翻译理论研究视角,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厚的整体概念,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态翻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翻译活动中翻译生态系统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它从多个侧面涵盖了对翻译译者中心地位、生态机制、翻译策略的选择、生态理据、生态模式、关联序链、译之效率、译者的适应性、翻译过程中的三维转换以及翻译事后补救和追惩等等方面的研究*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生态翻译涵盖以自然生态隐喻翻译的生态性、以维护翻译语言和翻译文化的多样性、以生态视角综观翻译的整体性、以生态适应来选择翻译文本和以生态伦理来规范“翻译群落”的规范性、以运用翻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发展性以及基于源语生态和译语生态文本的移植性*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 中国翻译》 2014年第1期,第33-34页。。 生态翻译这些丰富的本质和内涵为翻译工作者从事生态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

二、模因论视域下的生态翻译的生态取向

(一)模因论的“优胜劣汰”和生态翻译的“适者生存”缘出一辙

模因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部分模因虽然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曾雄霸一方,但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自身柔弱且无法持久而逐渐被取代或消亡。反之,生命力较强的模因,在翻译活动中能够长久地稳坐钓鱼台。根据源语与目标语的关系,模因可以分为源语与目标语等值等效转化的“模因基因型”和源语与目标语非等值非等效转化的“模因表现型”。根据模因在源语与目标语中的复制和继承关系的强弱,模因可以分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但是,不论如何分类与归因,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对以前的模因进行传播、转化、复制和继承,另一方面也会对以前的模因的数量增减产生很大影响。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有些模因能够被复制在目标语中,因而得以保留并继续传播、转化、复制和继承,有些模因则要根据翻译需要进行合理的归因和调整,从而适应在翻译理论与实践发展中被淘汰的命运。人们对模因的这些考察其实还是归咎于模因的“优胜劣汰”的本质特征。

生态翻译是建立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或选择学说,翻译即是一种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与选择活动,是三维活动即交际维、文化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活动。而要做到最佳翻译,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累计结果要非常熟悉,就译者而言,适者生存、发展,就译文而言,适者生存、生效。而最佳翻译涉及源语与目标语、多维转换程度、整合适应选择度、读者反馈、文本质量以及译者素质等*赵晶:《模因的变异与影视翻译的生态平衡》,《山东外语教学》2012年第1期,第98-99页。。

隶属于生物学研究范畴的模因,与生物学“基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藕带作用。生态学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含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两者皆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因此模因论关于“优胜劣汰”价值取向和生态翻译关于“适者生存”思想是相一致的,两者缘出一辙。

(二)模因调控生态翻译的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失衡关系

虽然生态翻译和模因论都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翻译理论,两者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存在诸多相似性。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理论,两者之间的侧重点是明显不同的。生态翻译主要阐释译者、读者、原文、译文、生态翻译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讲,生态翻译是模因论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模因论对生态翻译的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失衡也产生很大影响。

Schlepp把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翻译为“Dry vine,old tree,crows at dusk.Low bridge,stream running cottages.Ancient road,west wind,lean nag.The sun westering,And one with breaking heart at the sky’s edge.”*王立松:《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比模因翻译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天津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第351-352页。从生态翻译的适应选择理论角度看,在这种译文,在生态翻译环境许可的条件下,译者以原作为中心,保留源语文化的结构形式和语言形式,使得目标语文化与源语文化更加接近。从模因论来解释,译者认为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存在共性,译文里因此保留了源语模因,也因此,不同的读者对这部作品的意义的体会和理解就可以达到共识。

而同样的文本,许渊冲将其译为“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crows.Under a small bridge beside a cot a stream flows.On ancient road in western breeze a lean horse goes,Westwards declines the setting sun,Far,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从生态翻译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角度看,这种译文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美学维、音韵维进行合理科学的适应性转换,以便能够创作出最佳的最具有美学感的译文。从模因论关于源语模因保留的情况来解释,这种译文之中,有些源语模因被译者保留下来了,有些源语模因由于汉语诗词音韵的变化和句式结构的变化而被迫发生改变,这样才能够拉近译文与目标语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可以心甘情愿地接受译文。

(三)模因的强弱程度佐证生态翻译的“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

胡庚申教授认为,“译者中心”、“适应和选择”、“事后追惩”是生态翻译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理念,是学者们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未来生态翻译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作为生态翻译中的核心观念之一的“事后追惩”,它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翻译方法或翻译技巧,而是一种有关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指导思想。“事后追惩”说的是在翻译活动中不要对译者的行为进行干涉、限制、说教、警告等,而是强调在翻译活动中要给予译者充分的自主权和支配权,由译者根据具体的翻译环境和翻译条件作出适应性选择,并且能够积极地、主动地操纵、控制、支配翻译活动。同时,按照生态翻译环境所必须遵循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原则对译者的选择进行第二次选择和仲裁*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上海翻译》 2011年第2期,第5-9页。。

模因在传播过程中的双重角色要活灵活现地体现出来,也就是说,一方面,模因对以前的模因进行复制、继承和传播;另一方面,模因对以前的模因的数量进行增加和删减。由于模因生命力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各不相同,强势模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够长久地生存流传。弱势模因虽然曾流行一时,但因为不能持久传播而逐渐削弱甚至到最后走向消亡。在翻译的过程中,生态翻译的“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原则一方面最终决定着模因在目标语中得以保留、传播、复制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对模因在目标语中是否被调整、删减乃至淘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在翻译过程中,对译者的中心地位、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自主权和支配权、译者的行为干涉和限制的程度、译者的适应性选择、翻译活动的事后补偿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强势模因作用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和拥有绝对自主权和支配权并且能够作出适应性选择,因此,译者的翻译行为不会受到干涉和限制。而在弱势模因作用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绝对的自主权和支配权被削弱,其翻译行为受到干涉和限制,译者不能够作出适应性的选择。因此,模因的强弱成为生态翻译的“事后追惩”的重要制约机制之一。

(四)生态翻译中模因对文本功能的实现和母语文化的忠诚的贡献

在生态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兼顾方方面面,做到游刃有余。一方面译者务必使目标语忠诚于母语的民族特色、意境、文化内涵、地域文化;另一方面,译文要有利于文本功能的实现。而模因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著名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为了在汽车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独创了一则具有自身特色的销售广告语“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这则广告语不仅体现着当时汽车市场强烈的竞争状况,同时,显示出了丰田汽车公司志在必得的自信和永久地占据汽车市场的毅力和霸气*赖德富:《从生态翻译学视域看广告翻译的多维转换》,《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第75-76页。。很明显,丰田汽车公司是套用了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或车到山前必有路),利用模因复制、保留、传播的特点把该谚语中的way改换为TOYOTA,顷刻之间,一句众所周知的中国谚语就成为丰田汽车公司独特的汽车销售广告语。这种广告语符合源语所呈现的生态翻译环境,有利于源语对母语文化的忠诚以及文本功能的实现,并且能将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结语

从上述简要的解读和辨析中可以看出,模因论的“优胜劣汰”和生态翻译的“适者生存”有着共同的生态基础。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模因调控着生态翻译的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失衡。模因的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生态翻译的“事后追惩”的制约机制,在生态翻译过程中,模因为文本功能的实现和母语文化的忠诚传播带来了正能量。笔者认为,上述诸项可谓是模因论视域下的生态翻译的生态取向之所在。

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模因和生态翻译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态关系的一系列论文有如雨后春笋般地问世和发表,最能够充分证明模因论已经引起了生态翻译界学者的强烈的兴趣与追求,模因论是一种具有生态特色的翻译理论,从生态取向的角度来看,模因论的基本理论与生态翻译学的基本理论存在着较多的共性,该理论在以后的生态翻译中的发展也不可小觑。一方面,模因论的引入奠定了生态翻译的理论基础,使得自身能够大步向前发展,为学者研究生态翻译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模因论对生态翻译学的跨学科发展和研究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与整合起到它自身应有的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限于篇幅和作者水平,笔者仅对相关问题简作如上厘定。本文只涉及生态翻译的生态基础和制约机制以及文本功能的实现和母语文化的忠诚,未涉及模因论视角下生态翻的翻译伦理、系列话语、哲学理据、关注焦点、研究方法、配套术语、实例研究等方面*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中国外语》 2014年第9期,第109页。,这些将是笔者以后重点关注和研究领域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袁宇)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Ecologic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DING Xi-mi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SanmingUniversity,Sanming365004,China)

Abstract:Memetics, which studies the duplication, transmission and evolution of memes, is of incomparable explanatory power and vitality. Ecological translation, based on Darwin’s evolution theory, illustrates the essences, ways, skills and standards of translation. Memetics and ecological translation have the same ecological basis in that they both fall within the categ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studies of Darwin’s theory of evolution. This paper, based on memetics, aims to probe into ecological approaches to ecologic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cological orig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lance and imbalance, the restrictive mechanism of subsequent punishment, the fulfillment of textual functions and the loyalty to native culture, etc. so as to elicit more workable and valuable proposals and opinions.

Key words:memetics; ecological translation; ecological approache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2-0133-04

作者简介:丁锡民(1969- ),男,安徽安庆人,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23

基金项目:三明学院科研骨干教师基金项目“跨文化意识视角下三明地区生态旅游翻译的研究”(项目编号:A201302/G)

猜你喜欢

模因论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探析背诵在以模因论视角看英语专业公共演讲课教学中的作用
试论模因论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语用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网络语言的传播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