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时空的原始技艺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存因探究

2016-03-16张红梅

关键词:活态传承非遗手工艺

张红梅

(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穿越时空的原始技艺
——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存因探究

张红梅

(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穿越了五千多年的时空,活态保存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早期制陶时的工艺形态。正是由于漫长的原始社会进程制约了黎族原始制陶技术的发展,独特的“生黎”群体为黎族原始制陶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物易物”的方式为黎族原始制陶产品提供了基本的交易机会,其制作简便的工艺为黎族妇女提供了在家中业余制陶的可能性等几个原因,使得这项来自原始时期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好地活态传承到今天。

关键词:海南黎族;非遗;原始制陶技艺;手工艺;活态传承

海南岛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四面环海,“冬不冻寒,草木不凋,四时花果”*(清)李文烜修、郑文彩纂、张延标编辑:《 咸丰琼山县志》卷二《 舆地志三·气候》。,是人类生息繁衍的好地方,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岛上就已经有了人类生活的遗迹。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先民们在海南岛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的原生态手工艺文化,其中,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至少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五千年沧海桑田,黎族的制陶术却始终保持着新石器时代人类最初掌握制陶时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主要由黎族妇女来传承,直到今天在黎族村落还流传着“女制陶男莫近”的说法。黎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因此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是一种以行为传播为主导的传统技艺。无数的黎族家庭、一代又一代的黎族妇女,从满足生活需要的原点出发,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这场历史的接力,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薪火从远古传递到了今天。

一、漫长的原始社会进程制约了黎族制陶技术的发展

海南黎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发展十分缓慢和不均衡,其原始社会形态延续达数千年之久,而与原始的社会形态相伴随的往往是原始的社会生产力和落后的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这在根本上制约了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

一方面,海南黎族自古以来的居住环境相对封闭。海南岛自古与华南大陆隔海相望,黎族又主要居于海南岛险峻偏僻的山区高地,与外界的来往十分有限,因而受外界文化的冲击和同化较少,形成了黎族自身相对封闭的独特文化体系,能够较好地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的一贯性而不被打断,从而为黎族传统的原始制陶技艺能够维系几千年不变创造了历史文化环境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闭塞的生活环境也使得黎族的社会生产力极不发达,从而其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极其缓慢,因此直到20世纪50年代依然还有少数的黎族族落处于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黎族虽然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但自周秦以来汉人陆续迁移上岛,黎人则逐渐避居山岭。海南岛丰富的物产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黎人知足常乐的性格,因此从总体上看,他们自身并没有强烈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欲望。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黎族社会的生产力极端落后,所以长期在原始阶段徘徊。该原始社会的解体,是在中原封建统治深入海南岛以后才开始的,而且主要决定于外部力量的影响。”*林日举:《海南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8页。正由于海南黎族的原始社会形态是逐步随着封建统治力量在黎族地区的慢慢扩张而被动瓦解的,因而其原始社会形态的瓦解是碎片式进行的,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完全改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黎族地区长期处于原始的氏族公社形态;而原始的社会形态又反过来制约了黎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其不得不维持着最原始的社会生产力水准,由此也直接导致了黎族的制陶等原始手工技艺能够长期维持低水平的存在而未被进步的生产力所淘汰。

二、“生黎”为黎族原始制陶提供了必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生黎”与“熟黎”是海南黎族特殊社会历史形态下的产物,也是我国古代对于黎族族群的划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虽然是与黎族社会长期保留着原始社会遗风和原始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一种结果,但进一步来说,长期保持封闭和原始生活形态的主要是黎族中的“生黎”。“生黎”既是黎族原始陶器的主要生产者,也是其消费者。

秦汉以来,中原的封建统治开始扩张到海南黎族地区,汉族居民日益增多,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逐渐传入,不但促进了海南岛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黎族社会的变革,使黎族的原始社会形态从沿海地带向内陆山区逐渐慢慢解体,于是产生了“熟黎”和“生黎”两种生活在不同社会形态下的黎族群体。在历史上,“熟黎”是指生活在离州县较近或毗邻汉族地区的黎人,按期缴纳赋税,学习汉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其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了封建社会;“生黎”则是指生活在未被纳入封建统治势力范围之下的内陆山区的黎人,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形态。历代以来,汉族主要居住在沿海的平原地带,“熟黎”居住在中间的丘陵地带,“生黎”居住在内部的山区地带,受社会形态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制约,“生黎”和“熟黎”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慢慢变得不平衡起来,例如“唐代黎区农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沿海黎、汉杂居区虽已推行稻作农业,但偏远黎区却仍处于刀耕火种阶段”*吴永章:《黎族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7页。。而正由于这种社会发展进程的缓慢,部分“生黎”群体长期与外界隔绝,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直到20世纪中叶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其中,在新中国成立之时,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五指山腹地的杞黎族人依然还生活在原始的父系氏族公社制度——“合亩制”的社会形态之下。

正是由于历代的“生黎”居住偏僻、生产力落后、与外界往来较少,始终保留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形态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劳作方式,因此他们也往往只能依靠原始工艺方法来自制简易的土陶器以解决对炊煮器和盛储容器的需求问题,从而从客观上完整地保留下来了黎族先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原始手工制陶技艺。

除了“生黎”,少数“熟黎”也是制作和传承黎族原始制陶技艺的人群。在一部分偏僻的“熟黎”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或经济拮据等客观原因,原始手工制陶也仍然是当地黎族居民重要的家庭副业,直到20世纪晚期依然如此,例如2004年出版的《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仍载:“制陶工艺是侾族妇女古老传统工艺……在山区仍为妇女的副业。因为汉区输入陶器困难,故山区仍需自制陶器。”*曾昭璇、张永钊、曾宪珊:《海南黎族人类学考察》,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2004年,第174页。

可以说,历代以来,这些“生黎”和“熟黎”虽然人数日益减少,但他们却在满足日常生活器用的过程中将古老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从新石器时代活态传递到了今天。

三、“以物易物”的方式为黎族原始制陶产品提供了基本的交易机会

受原始社会遗风的影响,海南黎族沿用“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直到当代,而正是这种在黎族地区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原始交易方式为黎族制作的原始陶器持续提供了实现其商品价值的交易机会。

历史上,以陶器换粮食一直是黎族家庭弥补生计的一种重要手段。“以物易物”这种原始交易方式适合于自给自足的原始自然经济或小范围的交易,对于生产技术落后的黎族原始陶器而言,如果进入了较为发达的商品市场体系,必然会面临竞争而被淘汰,但如果是在偏僻的黎族村民之间的物物交换,却可以充分发挥互相调剂余缺的好处,反而交易成本低,市场风险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提供了直接实现其商品价值以换取生活物资的机会,从而也使这种原始制陶技艺得以长期生存下来。

黎族原始陶器作为以物易物的重要物品,主要发生在制陶技术原始落后的“生黎”之间以及“生黎”与“熟黎”之间。虽然汉商也提供更好的陶器卖给黎人,但由于山高路远,“生黎”与汉人之间的贸易次数是极为有限的,交换的基本上是一些黎族自己在技术上力不能及的物品,如铁器、盐等。北宋时期被贬海南的苏东坡曾在其《和陶诗·拟古九首》中云:“黎山有幽子,形槁身独完。负薪入城市,笑我儒衣冠……日暮鸟兽散,家在孤云端……”从中可见当时黎族居处之偏僻险峻。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第124卷也曾记载:“初,马伏波之平海南也,命陶者为瓦器,大者数石,小者二三斗,招黎人遗之,任其所择。黎人惟取二三斗者,云来时皆悬崖,缘木而下,取大者不能归耳。”该文献记载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刚抵达海南这块蛮荒之地时,采用易碎的陶器试探黎族住地险峻程度的一个细节。对于当时的黎人而言,陶器是他们生活的所需,但在客观上由于他们居住在山区,赶集时携带陶器翻山越岭极易碎裂,因此自制简易的原始陶器才是这些偏僻地区黎人解决日用陶器问题的首选。换言之,历代以来,“生黎”因为居住封闭,彼此之间以物易物是互通有无、集中解决交易问题的最好方式;“熟黎”居处在汉人和“生黎”之间,虽然他们主要与经济较为发达的汉人交易,但也与挑货上门的“生黎”以物易物,黎族原始陶器就是过去黎人之间最常见的交换物品之一。

进一步说,“生黎”之间或“生黎”与“熟黎”之间的以物易物主要发生在他们所居住的黎族村寨以及附近的黎族村落之中。妇女们制作好陶器之后,除自家留用之外,剩下的通常会挑到附近的村子里去交换粮食。笔者在2014年对多个黎族村寨的制陶传人进行调研时就发现,几乎所有中老年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传承人早年都有过制陶以换取粮食的经历,说明这种古老的交易方式至少在最近三、四十年前还在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着,而且至今还余绪不绝。黎族制作的原始陶器一般用来交换粮食,有时也用来换鱼或槟榔等嗜好品。黎人通常按照陶器的容积大小来交易,例如一个大的陶罐能够换取用其装满半罐的谷子,一个小陶罐能够换取用其装满一罐的谷子;也有一些其他约定俗成的交换规则,例如有调研者记载:“2004年,我们调查了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九架老村,……陶器除了自己用以外,还以物易物,小的陶罐可换1~1.5千克稻谷,大的换2.5千克。春节期间,挑到本县的细水、南开等地去换鱼,一般中等大小的陶罐可换0.5~1千克,大的陶罐换1.5~2千克。”*王建成、王翠娥:《海南民族文物》, 海口:南方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159页。可以说,正是这种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使得黎族妇女能够把自己的家庭业余劳作成果变换成生活必需的物资,因而才有了把黎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的重要动力。

四、制作简便为黎族妇女提供了在家中业余制陶的可能性

工艺制作简便是黎族妇女能够长期承担和传承原始制陶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生产活动的基础。从技术操作角度看,原始制陶具有就地取材、工序相对简单、技术门槛低、制作简便、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从而在简易的生活形态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黎族妇女在自己家里就可以随时做陶,在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上就可以堆火烧陶,一个人能做,几个人也能做,既充分利用了空闲时间,实施起来又比较容易,因而这种原始的传统技艺才最终能够通过黎族家庭妇女之手长期传承至今。

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黎族在历史上从未形成过独立的制陶手工业,从未形成规模化专业生产,始终停留在小产量的家庭手工副业产品阶段,从而给黎族家庭妇女劳作之余制作简单原始的黎陶以换取生活物资的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事实上,不仅仅是黎陶,海南黎族历代以来从未出现过任何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独立存在的手工业:“黎族没有自己的工业,也没有独立的手工业,任何一个家庭除非向汉商购买,否则所有日用品都得由自家制造。汉商供应给黎人的有铁制品(犁头、煮饭用的锅)、陶器、网、棉织品和汉式衣服的成品。”*〔德〕史图博:《海南岛民族志》,广州:中国科学院广东民族研究所,1964年,第320页。所以,直到20世纪中叶,黎人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落后,包括黎陶在内的许多传统的手工艺生产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原始阶段。在这种状况的背后,原始陶器制作技术的简单方便给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提供了现实语境。正是在这种仅需家庭妇女的人工和闲暇时间就可以独立完成的家庭副业背景下,才使得黎陶几千年如一日般始终保持着最原始的制作成型和烧制方法。因此,迄今为止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在制作手法、烧成工艺等方面与海南岛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技艺相比,基本无大的变化(仅在后期增加了树皮液淬火的工艺,对原工艺无影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主要技术特点:以无轮泥条盘筑和露天平地堆烧等为工艺制作特色,以夹砂粗胎、唇口无颈、圜底鼓腹等为主要造型特征,是迄今为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保存和传承较为完好的最具原始形态的制陶技艺之一。

2006年,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被列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不仅是黎族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陶瓷起源和史前造物文化的“活化石”,正由于以上社会、生产、经济和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给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艺提供了生存下来的偶然性,才使得其能够穿越五千多年的时空来到今天,也再证了人类造物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依存关系。

(责任编辑:李莉)

A Probe into the Li Primitive Pottery Skills in Hainan

ZHANG Hong-mei

(SchoolofFineArts,HainnaNormalUniversity,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The primitive pottery skills of the Li people on Hainan Island is 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on how the Li tribe has preserved its ancient pottery craftsmanship for over 5000 years. There are four main reasons: firstly, the long primitive society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iginal pottery technique of the Li tribe; secondly, the unique groups of Li people has provided makers and consumers with the original pottery skills; thirdly, the “barter” transaction mode has provided trading opportunities to Li pottery; and finally the ease in the use of the technique has made it possible for Li families to produce simple pottery as a family sideline. As such, the valuabl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imitive era——the pottery skill of the Li tribe in Hainan——has been well preserv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until now.

Key words:Li people in Hai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imitive pottery skills; dynamic pre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2-0137-04

作者简介:张红梅(1974- ),女,湖南郴州人,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设计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设计史论、传统工艺。

收稿日期:2015-09-12

基金项目:2015年海南省社科联项目“海南黎族工艺文化研究”(项目编号:HNSK(YB)15-103)

猜你喜欢

活态传承非遗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闽南民间故事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传统手工艺融注到灯上,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