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及重大意义

2016-03-16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影响研究价值观念

何 莲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



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及重大意义

何莲

(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中国 上海 200444)

摘要:在古代中国,所谓的社会价值观念主要集中在以维护皇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为基础的框架内。普通民众对于皇权的畏惧,致使他们不能拥有更为自由的价值取向。从晚清开始,西方国家依靠武力叩开国门后,他们所主导的主流价值观点也在中国境内流播开来。民国以后,中国本土价值观进一步与西方体系相接轨并融合,呈现出混合为一的态势。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大众心中得以普及。改革开放后,兼容并蓄、以我为主的价值导向,成为当前甚至是今后相当历史时期内的主要走向。

关键词: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变迁历程;影响研究

从古代三皇五帝开始,中国的古老历史开启了以王和皇帝为主要国家统治者的时期。自秦始皇始,皇帝这一称谓普及天下。民众对于皇帝的畏惧,也因皇权本身所缔造的神圣和权力而不得不匍匐在地。这形成了相当历史时期内富有深意的历史图景:即皇帝可以左右民众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而民众却不得有违皇帝的价值观念。但基于民众本身来说,除了皇权信仰,还有宗教信仰和家族信仰。宗教在底层民众心中扮演的角色不亚于皇帝之于官僚的影响,因为这是民众在精神空间的寄托。古代中国的家族性特征,也为族内的家长制提供了权力施展的场域,所以民众在价值的影响上还少不了家长们的影射。从近现代的社会与国家模式着眼,价值观念具有了更为具体和丰富的意涵,脱离了完全依赖国家统治的形式,成为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化认同的重要标尺。改革开放后,我国真正实现了对外开放,同时大量的西方化因素不断涌入国内,冲击着传统的价值构造。但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兼容并包、以我为主的价值取向,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真正地形成了新时期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模式。

一、古代中国的皇权信仰与民众的价值取向

古代中国,有着悠长的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朝代序列也有着丰富多姿的价值显现。不过,不管任何一个朝代更迭,总无法避免推行皇权在民众心中的渗透和影响。秦始皇所做的书同文、车同轨等举措,实际上为缔造统一的汉文化铺设了道路。他所首倡的皇帝称号,使人民初次有了信仰最高权力的概念。而任何敢于冲击或者违背最高权力的价值取向,都会被看做是异类,遭受到灭顶之灾。汉代依然深化着秦朝以来的汉文化影响,为我国形成以汉族为核心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良好基础。两汉延续400年,民众在此期间深受皇权的影响,儒家又占据着道德和文化的制高点,形成了后世争相效仿的皇权为主、儒教相辅的混合模式。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能够动员和维护国家的稳定和意识形态的推广。汉代的制度和策略,有着明显的多方面功能,绝非是单一的皇权或者武力。帝制时代的中国,有着丰富的行政管理体系,让皇权、宗族制度、三纲五常等价值渗入到每一户普通百姓家中。就如同毛细血管的作用,皇帝是心脏,他不跳动,毛细血管便失去功效。自秦汉以降,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民族大融合,为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了基础。与此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服饰、习惯、观念甚至组织构成也反过来得以影响原有的汉民族政权。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多政权状态,历来被看做是乱世。但很多时候,乱世所给予我们的并非是单一维度的政治紊乱,而是另一层面上的政治重构。民众在乱世的生存,也因政治的混乱得以发展。相当繁多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如竹林七贤。政治控制的松散,反而造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有的价值多元化和思想发散。继承魏晋南北朝的衣钵,隋唐向来以开放包容的盛世姿态出现在中国的历史中。这一时期女性地位得到提升,相当多的女性可以改嫁甚至违背前朝时期的伦理道德约束。这其实固然有隋唐少数民族血统的成分,但更多的则是隋唐统治者所实行的开放包容政策。宋代文化与经济均达到古代中国的一个高峰,民众的思想和物质更加丰裕,价值取向更为多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皇帝信仰。这在严谨的封建帝制时代是少有的。而元、明、清三代,政治的控制严密程度,一代甚于一代。明代创制八股文,又有东厂、西厂恐怖组织严密监控大臣和民众的言行。清前期更是大力施行文字狱,以此来堵塞那些敢于非议满清合法性的不当言论。所以,明清时期皇权力量的强化,致使民众的思想出现了极为沉滞的状态,也进一步拉大了与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差距。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主要是围绕皇权展开。其后所派生的儒教、宗族、三纲五常都是寄附在皇权身上。在皇权的影响下,官僚不可能在地方上施展过于宽松的控制,从而又使得民众愈发不敢有自由的价值观。表面上看控制是为了愚民,使得民众不敢有威胁和违背皇权的意愿。但这只是表征,更大的范畴则是这种纵深维度的价值控制,与等级制密不可分。长时期的政治压制,民众自然已经形成了伦理惯性,即便有新的思想侵入,短时期内仍无法改变封建皇帝和伦理道德的遗毒。中国自晚清开始彻底受制于西方国家,这种思想上的固化,也是极为深切的要素。

二、晚清以降的社会价值观念嬗递

中国学者历来以鸦片战争的爆发作为区分清代历史的前后截点,也作为中国开启近代历程的发端。然而,从晚清的历史进程来看,其实不单单有鸦片战争的深刻影响,太平天国运动之于晚清同样意蕴重大。不管是鸦片战争或者太平天国运动,都有着向西方汲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唯有不同的是,鸦片战争迫使清朝政府的开明士大夫担当学习西方的重担,而太平天国则是保留着宗教神圣色彩的传统学习者。西方价值观念的涌入,对于启发现代性的中国民众思想有着弥足珍贵的意义。其一,西方的猛烈入侵,使得传统社会激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要求积极向强者学习,以便有朝一日得以恢复国家尊严。其二,欧美列强的资本主义特性,在掠夺中国的过程中虽然显露无疑,但是他们所强调的独立民主精神却被近代人民接纳并广泛传播,成为发动近代革命的思想基础。晚清时期,政府也尝试过以各种改革来挽救即将崩塌的政权。但是人民在饱受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后,看到西方的民主先进制度那样轻而易举地击败皇帝,从而产生了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迫切愿望。对于晚清民国初年这种朝西方学习的热潮,我们应该十分清晰地划分它的不同层次。第一,西方欧美国家经过短暂的工业革命,得以迅速赶超中国,成为早期工业化国家,其中的技术和知识进步比中国的封建帝制的确有着巨大优势。这是当时人民需要学习的宝贵财富。第二,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还是袁世凯时期的民国政府,或者蒋介石时代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都有着学习西方的意愿,也与西方国家建立了相关外交,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国家落后局面。人民在国家落后的情况下,再对比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所产生的落差促使他们以进一步革命来摆脱这种困境。第三,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百余年时间内,中国人在风雨中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道路。其中的困苦和艰难,感慨万端。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任何一种尝试都无法像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一样,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政治模式和发展形态长期仿照苏联模式,这在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家恢复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效。民众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不欢欣鼓舞,积极迎接新的春天。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以社会和集体利益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念不断地爆发出效率低下、自由度差、利益固化等问题。很多时期人们往往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忽视了个人合理正当的利益,导致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无法得到保障。工作可以是组织安排的,婚姻可以是安排的,甚至连吃饭和个人用品都需要组织发放票据,这种过于固化的模式已经不适宜新时期国家的发展战略,也与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旨背道而驰。如此紧迫的形势,催生着国家发起新一轮的改革,也呼应着个人幸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价值观念

1978年,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这种改革是自近代以来所没有的,产生的影响和重大意义也不同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推进,国门彻底放开,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知识体系等等,西方的模式被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的各行各业。与其同时,民众在接受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矛盾中的螺旋上升状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民众也受到了西方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的熏染,产生了沉迷和追求这些不良价值观念的活动中。更有甚者,把金钱和地位看作是人生奋进的唯一指标,放弃了中国社会原有的道德和家族约束。诚然,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逾越的制度缺陷,但其中的一些良好因子应该值得延续,比如尊老爱幼、心系家国、怜悯弱者等等。西方价值体系中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需求,忽视了个人之于集体的义务,不可避免地紧缩了良好传统的底线。还有些人只顾自身的需求,不管人民大众的需求;只顾个人利益,而把集体、社会的共同利益抛之脑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自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一些奴性性格和依附人格在时代价值观念的推动下,基本被破除。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不断向前,总的社会风气和价值取向并没有大的问题,大部分的普通民众也因改革而获得了更好的生活和改革红利。但也应看到,人民在获得更大自由的过程中,很多不规范甚至不合理的地方愈发明显。因改革本身产生的城乡差距、文化差距、社会矛盾等,间接地影响着每一个人的价值观。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社会暴力、盗窃、抢夺事件频发,一方面代表了这一地区社会治安方面的不稳定和疏漏,另一方面其实也是贫富差距和社会认同的累积。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危机和发展的时代,很多问题有着双向的走势,稍有不慎,就会落入西方轨道当中,丧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所以,怎样做好我们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做好在中西方价值观之间的良好取舍,做好在新时期价值观念的转变,都是值得深思的话题。

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时刻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打造我们本国精粹的文化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自2012年开始,围绕着核心价值观,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如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他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旨在强化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摆脱完全继受西方模式的影响,从而形成自身的文化意涵。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习总书记把人民的价值观念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可见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价值观念的引导。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西方式的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间不断发酵扩大,成为占据当前社会重要份额的领地。为此,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正是因为当前有着一些不正之风,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及时地提出和纠正部分人的歪风邪气,从而弘扬和赞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警惕西方国家通过多种有形无形的手段向我国推行某种观念,已达到从意识形态领域向更深更广领域的控制或“殖民”。因为,这种看似非武力的侵蚀无足轻重,但时间久了,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国民众的基本信仰,会让中华民族丧失凝聚力和荣辱心。类似于前苏联的事例,给予我们的不单是政治上的反思,他们的意识和价值观念变化更值得思考。

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人民的价值观念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很难用一种价值观念去引导人们或在一类群体中找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但核心价值观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中心、主导、支配地位。它反映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起着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我们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来引导社会大众的观念,使之能够统摄全民族的精神灵魂,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进。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繁多,尤其是对于那些妄图破坏改革的不良作风,我们只有团结一致,相信社会主义的良好走向,才能获得稳定的改革。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比如在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纠葛时,完全可以仔细衡量到底哪个更为有价值,哪个对社会的危害更小,这样取舍就会更加方便。我们的改革并不是要损害个人利益,而是在改革的过程中,真的要让每一个人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幸福和红利,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和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宏伟目标,目的就是在于让每一个中国人,生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真正惠及13亿广大人民。从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来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重要稳定器,对于构建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民族和国家,有着史无前例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李学勤.李学勤说先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5]吴晗.明史简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7]杨天石.帝制的终结[M].长沙:岳麓书社,2013.

[8]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卞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观念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1995(11).

[10]周君才,颜永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价值观念的变迁[J].重庆社会科学,2008(11).

[11]刘秀萍.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价值观念[J].学习与探索,2009(3).

[责任编辑:南东求]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2.14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2-0047-04

作者简介:何莲,女,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政治制度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转型、中国近现代史。

* 收稿日期:2016-03-11

猜你喜欢

影响研究价值观念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论个案串联教学法在影响研究教学中的活用
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体育电视节目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混血家庭的悲剧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信息化对民政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
自拍现象的亚文化传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