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视域中的海子诗歌论析

2016-03-16王俊虎邱跃强

关键词:死亡宗教福柯

王俊虎,邱跃强

(延安大学 文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性”视域中的海子诗歌论析

王俊虎,邱跃强

(延安大学 文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福柯关于“性”的独到见解与透辟分析为读者解读海子的诗歌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海子诗歌中的“性”和生命、身体、死亡以及宗教等因素并不是完全脱离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的。宗教本身就包含着生命、死亡、身体等观念。佛教认为生死是轮回的,人生痛苦的根源就是“生”,所以死亡是人的一种解脱或升华,这与海子的死亡观是相互贯通的,但死亡、“性”、宗教并不能完全解释海子的诗歌,这也许正是海子及其诗歌的迷人之处。

关键词:福柯;海子诗歌;“性”;死亡;身体;宗教

福柯是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但他本身很厌恶这种被固定的“身份”,更不喜欢被身份所限制,他一生都在不断地进行创造和创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甚至愿意亲身去吸毒甚至多次自杀。海子和福柯有许多相同之处,其中他们对于死亡的观点和看法就很相近,都不觉得死亡是一种痛苦。海子也可以为了自己伟大的诗歌理想而选择用死亡的方式去实现和完成。

什么是“性”?福柯反对用传统的标准去定义和对待,“性与人的个性、人格和气质一样,是不可化约、不可界定、不可替换和不可归纳的。”*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7页。“性”当然地包含着情欲或肉体上的快感满足,但这并不是性的全部意义。1976年出版的《性史》第一卷中,福柯对性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性”是一种生命,是可以带来创造力的生命,“性”蕴含着生命、身体、精神、死亡、社会文化等意义和观念。这和传统意义上关于性的观点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一、海子诗歌中“性”的意象

仔细阅读海子的诗歌后会发现,海子的诗歌中有大量的关于“性”的意象,比如“花朵”、“嘴唇”、“井”等。“花朵”、“嘴唇”、“井”,既是“性”意象的代表,又是和生活自身、人自身密切相联系的事物。这些“性”意象一方面代表着海子对“性”的看法和体验而引发的感受,另一方面海子通过这些“性”意象传达出一种回归生活本身,对世俗生活、家庭幸福的一种向往和期待,也就是海子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与感受。

海子的生活是贫困的,他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小时候就是在饱受饥饿中度过的。随着两个弟弟的降生,生活变得愈加贫困。海子1979年被北大录取时,家中也没有足够的钱供他上学,最后是妈妈从左邻右舍那里东拼西凑了30元钱,给他交上了学费,所以他向往“喂马 、劈柴,周游世界”,但这看似简单而平凡的生活也得不到实现。他的诗歌也被同行批评,诗歌的发表更不顺畅。

诗歌是海子最在乎的东西,也是海子理想和情感的寄托,然而他却因此备受打击和折磨。所以在这个时候,海子把注意力转到了爱情,也就是“性”上面,希望能够从这里得到慰藉。例如他在诗歌《给B的生日》中写道的:“秋天来到,一切难忘,好像两只羊羔在途中相遇,在运送太阳的途中相遇,碰碰鼻子和嘴唇——那有爱的地方”。爱情和“性”会让海子暂时忘记生活的贫困和艰辛。再比如《长发飞舞的姑娘》中写道:“长发飞舞的黑眼睛姑娘,不像我的姐姐,也不像妹妹,不似早嫁的姐妹迟迟不归,如今我坐在街镇的一角,为你歌唱,远离了五谷丰盛的村庄”。海子对爱情心生渴慕,爱情就成为了他的精神食粮。海子在《历史》这首短诗的开头写道:“我们的嘴唇第一次拥有,蓝色的水,盛满陶罐”。在这首诗中,“性”是生命的起点,有了“性”,生命才得以诞生,人类才有了历史,才有继续下去的可能。因此我们不应该逃避性,应该正确地去认识和对待。

“性”给我们带来知识和渴望,生命得以灌溉,才显得饱满和富有生机。这是海子对性的认识和体验。虽然海子生命短暂,但他至少有过四段恋情,每次恋情,他都投入很多的精力和心思,但最终都没能组建成一个完美的家庭,他为此痛苦而孤独。“性”给他带来的痛苦和孤独,也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痛苦,表达出对死亡的一种倾心,最终死在了车轨之下,去向了远方的远方。类似于这样的诗篇,海子还有很多,比如《十四行:玫瑰花》中写道,“玫瑰花,蜜一样的身体……像太阳的蜂群落入黑夜的酒浆,像波斯古国的玫瑰花园,使人魂归天堂”。“性”带给海子苦闷,同样地,“性”也带给海子幸福和欢快感,这时候,他可以忘记生活中所有的不幸,甚至沉浸在幸福中不愿醒来。在《大自然》中,“你上上下下瞧着,你有时摸到了她的身子,你坐在圆木头上亲她,每一片木叶都是她的嘴唇,但你看不见她,你仍然看不见她”。性和爱情,给海子一种若即若离、若有若无之感,他用尽全身力气去亲吻,去拥抱,但却不能实实在在地拥有,这是海子对“性”的体验、对爱情的体验。

另一方面,海子诗歌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对“性”的描写,来传达出他对世俗温情、生活简单幸福的一种向往和期待。比如《妻子和鱼》中,“我怀抱妻子,就像水儿抱鱼,我一边伸出手去,试着摸到小雨水,并且嘴唇开花”。我们先来从诗的题目来理解,题目是“妻子”和“鱼”。首先,“妻子”,海子一生未婚,谈过几次恋爱,但也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心中一直渴望有个家,一个可以带给他温暖和依靠的地方。就如他在诗篇《历史》中的结尾处写道“到家了,我缓缓摘下帽子,靠着爱我的人,合上眼睛”。由此可见,海子是渴望有个家的,累了的时候可以有个依靠的地方,流露出他对世俗温情的向往。其次,“鱼”是一种繁殖能力强的动物,海子用它作为题目,可见海子也渴望有爱情的结晶,子孙满堂的幸福。这首诗海子通过夫妻间亲密的“游戏”以及对肉体的美好想象,来传达和表现自己对世俗温情、家庭幸福的向往。

海子的诗歌中也有直接关于“性”的描写的。比如在诗篇《盲目》中写道:“多欲的父亲,娶下饱满的母亲,在部落里怀孕,在酒馆里怀孕,在渔船上怀孕,船舱内消瘦的哲学家思索多欲的父亲”。“性”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从祖辈到父亲再到“我”,因为有了“性”,生命才得以延续。又比如《思念前生》中,“仿佛我光着身子,光着身子,进出,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三幕诗剧《但是水、水》第一篇第一幕《诗人》中写道:“他们还在流汗……生命的痛苦,还在继续。窑洞里仍有女人的呻吟”。生命中的痛苦,不会消亡,一直在继续,而“性”也一直存在,是一种永恒。

二、海子诗歌中的“性”和死亡

海子的死亡观,有许多人研究和解读,但笔者认为海子的死亡观和“性”有着密切联系。而福柯对于“性”的研究和观点,恰好为我们解读海子的死亡观提供了新的视角。“性”和死亡是紧密相连的,“性”是新生命的开始,也就隐含着死亡,“性”是一切生命的开始和结束。“性”可以带来快乐和快感,死亡也可以带来快乐和快感。

海子认为,有一些诗人或艺术家,例如梵高、荷尔德林等,“他们活在原始力量的中心,或靠近中心的地方。他们的诗歌即是这个原始力量的战斗、和解、不间断的对话与同一。”“他们可以利用自身潜伏的巨大的原发性的原始力量,来为主体服务。”*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年,第893页。笔者认为,海子所说的原始力量或原始中心,也就是生命最初、最本真的状态,纯洁、自由、自然,而生命最初、最本真的状态便是在母体中、生命孕育的时候,那是力量和情感的来源,而这都与“性”有关。海子倾心于死亡,并通过自杀的方式去完成他伟大的诗歌理想。

一方面,在海子看来死亡就是新生命的开始,死亡并不意味着结束;但另一方面,海子对死亡也有迷茫和困惑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对“性”的困惑和迷茫。

例如在《太阳断头篇》中,海子写道:“死亡是我们天然的景色,死就是生”。死亡是万物在更新,在重新孕育生命的过程,所以海子不惧怕死亡,而是从死亡中获得一种力量、一种快感、一种不可言说的喜悦,死是生的一种存在形式而已。海子在《土地王》中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当然,“性”在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种痛感,从而使人感到迷惘和彷徨。如在《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中这样写道,“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的沉睡究竟是为了什么”。由此可以看出,海子的内心也挣扎过、迷茫和困惑过。诗的结尾处写道,“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向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们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从“究竟”二字可以看出,海子对死亡的怀疑和彷徨,他找不到出路,找不到在尘世的幸福,死亡是一种幸福,但同时在这个时候也是一种痛苦。

三、海子诗歌中的“性”和身体

在福柯看来,身体是人类精神和思想的基础,身体也是一种文本,是历史的见证者。身体和“性”有着密切关系,身体是性的基础,“性”是身体的一种表现或反映。这里的身体不仅仅是指我们的肉体,“也不仅是社会文化存在和发展的标志,而且也成为人的心灵、思想、精神状态和气质的‘窗户’或表现形态。”*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第479页。所以通过对海子诗歌中有关“身体”描写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去感受和把握海子的思想、精神状态、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对性的感知。

例如在诗篇《夏天的太阳》中写道,“我就打赤脚,站到太阳下看太阳”。我们知道,对海子而言,太阳是他的精神寄托,他像梵高一样不顾一切、不计后果地追寻着太阳,即使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也不放弃,这是海子身上疯狂气质的表现。“打着赤脚”,说明海子心怀赤子之心,抛却虚伪的面具,向着太阳和自己的理想前进,这也是和海子伟大的诗歌理想相契合的,怀揣生命最本真的状态行走,这些身体的描写表现出了海子的精神状态和气质。

诗篇《你的手》中写道,“我的肩膀,是两座旧房子,容纳了那么多,甚至容纳过夜晚”。肩膀是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海子把他的肩膀比喻成两座旧房子,“两座”体现出体积大,给人一种空间感;“旧”写出了这两座房子的历史,具有年代感,说明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沉淀,变得更加的结实和厚重。海子完成这首诗是1985年2月份,那时的他虽然只有21岁,但经历过爱情的失败带来的苦恼和伤心、自己引以为豪的诗作被圈内人批评指责等生活的挫折,这对别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海子这样一位诗人来说,他本来敏感而又脆弱的心就变得更加弱小了。面对这些生活的失意和困难时,海子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忍耐着,就像两座旧房子一样,“容纳过许多”,甚至是和太阳相对立的“黑暗”他都容纳进房子。这是海子的成长,也是诗人的成长。

在短诗《写给脖子上的菩萨》中,海子在结尾处这样写道:“让我长成的身体上,挂着潮湿的你”。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意识的苏醒,海子对性和爱情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向往,在追逐爱情的过程中,体会过爱情带来的痛苦,但却没有放弃,依然执着地追寻,希望在以后的时间,“我”的身体上,“挂着潮湿”而给人滋润的你。

四、海子诗歌中的“性”和宗教

海子不止受到一种宗教的影响,而是多种宗教的多重影响,所以海子的诗歌表现出一种神性色彩,而海子的宗教和“性”又是密不可分的。

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了4本书,“在这四本书中,最为重要的无疑是《圣经》,可以说,诗人后期的许多诗歌的灵感和意境都是来源于《圣经》的。”*韩小龙:《论海子诗歌的宗教精神》,《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第107页。另外,海子崇拜和赞赏的印象派画家梵高和诗人荷尔德林都是信仰基督教的。梵高在现实中受尽折磨和苦痛,但他对宗教有着坚定的信仰,他相信上帝会给予他安慰和幸福,最终选择用开枪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藏传佛教对海子也有很大的影响,海子的诗篇《西藏》中写道:“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他说:在这一千年里我只爱我自己,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泪水使我变成花朵,没有任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海子喜欢热爱着西藏,更喜欢热爱着这里的宗教,在这里他成为他自己,只爱他自己,他既不沉睡也不醒来,他处于生命的原始状态。

海子虽然受藏传佛教和基督教的影响,但海子不能算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游走于两种宗教之间,却并不固定于某一种宗教,他的宗教是为他的诗歌和“性”服务的。佛教中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参破、看透并且斩断欲望和性爱,但“性“是人的本能,又怎么可能轻易剪断,所以海子的诗歌中就有许多对于“性”和宗教的矛盾感受。比如在诗篇《雪》中写道:“雪山,我的草原因你的乳房而明亮,冰冷而灿烂……人们无所事事,我也无所事事,只有爱情,箭,马的四蹄,割下嘴唇放在火上,大雪飘飘不见昔日肮脏的山头,都被雪白的乳房拥抱”。

海子对爱情渴望而向往、对“性”有着自己的追求,然而,在宗教的规则、禁欲面前,他感到矛盾,但他又忍不住去想、去追寻,如果可以,那就让“性”被宗教的“白雪”覆盖,遮住他心中对“性”的欲望,可是,真的可以吗?海子处于这种矛盾之中,也苦于没有恰当的出口去得到解脱。基督教中对“性”的看法和观念是以神的话语也就是以《圣经》为依据的。在《圣经》的开篇《创世纪》中,“性”本来是上帝创造的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由于人违背命令,罪使“性”变了模样,人是有原罪的。所以,宗教一方面可以缓解海子对“性”的困惑以及追求,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为海子的“性”找到一个恰当的出口,从而得到释放和解脱。海子对“性”的迷茫和困惑,有一部分可以说就是对宗教的迷茫和困惑。

五、结 语

“诗无达诂”。对海子的诗歌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又由于海子诗歌所具有的“不可解读性”,笔者用福柯关于“性”的观点来解读海子诗歌,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读甚至是曲解,但海子的诗歌就是具有这样的魔力,给人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海子诗歌中的“性”和生命、身体、死亡以及宗教是相互联系和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比如宗教中包含着死亡观、生命观和身体的观点,佛教中认为生死是轮回的,人生痛苦的根源就是“生”,所以死亡是人的一种解脱或是一种幸福,这和海子的死亡观有着相互贯通的一面的。但我们也要明白,死亡、“性”、宗教等等这些并不能解释海子的一切,包括他的诗歌,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整体构成了海子的整个诗歌,从而才构成了海子本身。

(责任编辑:毕光明)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文学对延安文学的承传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XZW020);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语言文学”(项目编号:2013SXTS01)

收稿日期:2016-05-12

作者简介:王俊虎(1974-),男,陕西大荔人,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邱跃强(1990-),男,新疆尉犁人,延安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310(2016)-06-0064-04

An Analysis of Haizi’s Poe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Sex”

WANG Jun-hu, QIU Yue-qiang

(School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

Abstract:Foucault’s insightful idea and incisive analysis of “sex”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readers to interpret Haizi's poems. In Haizi’s poems, “sex” and factors like life, body, death and religion are interrelated and mutually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divorced from one another, for religion itself contains such notions as life, death and body, etc. In the view of Buddhism, life and death is a samsara, and the source of pain in life is “life”, so death is a relief or sublimation for man, which is interconnected with Haizi’s view on death. However, death,“sex” and religion can not fully explain Haizi’s poems, which may be the charm of Haizi and his poems.

Key words:Foucault; Haizi’s poems; “sex”; death; body; religion

猜你喜欢

死亡宗教福柯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福柯美学视阈的贾樟柯电影研究
释放“宗教”力量,美国将遭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