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2016-03-16程艳
程 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
程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事件在高校内部时有发生,且传播迅速,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高校管理层应充分利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为学生营造安全稳定的网络舆情环境。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大学生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逐步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通讯和传播媒体,已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被我们接纳和广泛应用。而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网络用户的主力军,他们在网络上的言论非常活跃。每天,他们在微信、QQ、微博和各大论坛上跟帖、转贴、留言,对当今国内和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和发生在他们周围的最新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内心的感受并逐步形成了网络舆论。虽说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抒发内心感受没错,但是如果一旦出现用词不当很可能会引发群体性的舆论危机和恶性的群体性事件,对高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所以,高校构建一套合理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并加以正确引导,对于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一)产生主体的特殊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生活经历、心理状态和知识储备都非常接近,所以他们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很容易产生相似的感受,进而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责任心;有极强的表现欲,甚至有时候有些极端[1]。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并且在网络上发表对某些事件的想法和意见,他们认为这是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但是大学生很容易被负面信息煽动,形成网络舆情,对高校和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二)传播平台的多样性
当今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系列传播平台:各种社交平台、软件、网站、论坛等。大学生群体中普遍使用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来上网,他们每天浏览QQ空间、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每天使用微信、飞信和QQ等社交软件聊天,通过高校网站、校内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观点跟随的盲目性
大学生每天在校园里生活和学习,很容易对校园生活和学校的某些措施产生不满,进而引发激进的情绪,部分学生开始借助于网络散布一些负面和消极的信息。另外,由于年轻的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导致他们很容易跟随网络舆论领袖,盲目地支持一些偏激或片面的观点和意见。
(四)网络舆情危机的突发性
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相对比较集中,以及他们有强烈的从众心理,导致他们很容易对一些关心的话题产生相同的意见。他们做事情绪化、激进,所以他们在网络中发帖、跟帖和转帖都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再加上现今网络的自由便捷,很容易导致一些负面的信息在没有预警和控制的情况下突然爆发并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倾向,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
(一)危机预警意识薄弱
一些高校对网络舆情信息重视程度不够,他们往往对这些危机信息置之不理,从而很容易爆发网络舆情危机,而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发现了网络危机,但处理方式失当,他们采取回避或者捏造虚假信息的方式,企图将学生搪塞过去,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扮演了“控制者”角色而非“引导者”角色,反而使得学生对学校的信任度降低,结果与预期效果背道而驰[2]。由于高校无法通过技术彻底地过滤和删除负面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大肆宣传,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意识,防止恶性舆论的发生。
(二)责任部门混乱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涉及到很多责任部门。学工处和团委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部、现代教育中心负责网络的管理,保卫处负责学生言论中的安全保卫、政治立场等问题。这些部门都有各自的网络舆情管理办法,但在网络上却基本没有发挥起真正的引导作用,一旦突发性事件发生,各部门协调起来耗费时间多,以及一些人为的拖沓,导致最后高校对网络危机束手无策。
(三)学生沟通渠道不畅
目前高校普遍缺乏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学生的想法和诉求无法正常接收,沟通渠道的不畅引起了部分学生的不理解,学生只能通过网络宣泄他们的不满情绪,有时甚至夸大其词。而高校管理层往往忽视学生的诉求,或者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采取隐瞒不上报的方式,导致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激化。而有些高校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想法和诉求,单方面地公布已经制定的规定和措施,甚至部分高校的校长信箱是无效链接,校园网上对外的留言板有时也无法打开。沟通渠道的不畅使得学生对高校产生不信任感以及敌视心理,最终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
(四)技术手段落后
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舆论的引导主要依靠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信息传播,这种方式在过去或许是很有效的舆论引导方式,但在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今天,仅仅依靠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已经无法满足舆情管理工作的需要。虽然有些高校已经逐步开始重视学校网站和校内论坛的网络舆情预警工作,甚至聘请一些学生干部和兼职教师在这些平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但是相对于现在大学生每天在网络中的发言和浏览量,学校网站和校内论坛只是网络舆情范围的冰山一角[3]。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一)树立网络舆情危机意识
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使高校成为了网络舆情的重要发源地,作为高校管理层必须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危机将会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网络舆情危机的爆发具有突发性,高校管理层不能等到网络舆情危机爆发以后才开始重视。所以,在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树立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凡事做到预防在先,变被动为主动。一旦有问题出现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并且时刻把应急预案做好,做到防患于未然,力图把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爆发的可能降到最低。
(二)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引导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第一,跟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有关;第二,跟事件本身有关,所以高校要建立一支正面的、专业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具体可以集合高校辅导员队伍、心理健康中心、网络管理中心和宣传部等多方面的力量,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鼓励学生对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具体的引导工作中做到网络舆情引导和应急引导两者有机结合,平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若有突发事件产生,则应启动应急引导工作,高校应重点关注网络舆论的导向。在引导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网络舆论应是理性的、负责任的,而不是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这既有利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又对学生担负将来的社会责任有重要的意义。
(三)开通多元诉求渠道
高校制定的一些方针政策涉及到很多的利益群体,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单方面接受学校的规定,不能表达心中所想,就很容易产生极端思想,并在网络上发表过激的言论,进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高校应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多听取学生的想法,做到从根源上减少矛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做到及时调整。高校要在原有的沟通渠道不变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对话渠道,实现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高校可以通过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校报和BBS等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力求做到双方相互理解。如果一旦有网络舆情危机爆发,应该做到以“疏”为主,并且采用“线上”引导和“线下”引导想结合的方式,及时化解矛盾,以免事件继续恶化。
(四)引进先进计算机技术
互联网给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也为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管理层应该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与管理,引进现代化的网络舆情监控和预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计算机云计算的发展为网络舆情监控提供技术支持。通常高校一般都在校园网、校内论坛上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却忽略了被学生更加广泛使用的交互软件。高校可以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创造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IP识别来获取网络舆情信息,对手机产生的网络舆情要重点关注。
(五)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技能
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关键是提升预警人员的综合技能。所以预警人员必须做好每天的监测工作,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进行一定的分析和预测,在此过程中摸索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对监测到的信息要及时汇报上级领导,防止负面网络信息的入侵和传播。这些都需要预警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并通过继续学习和钻研,不断地充实自己,使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进一步提高。
网络在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事件,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预警作用。做到预防在先,开通多元沟通渠道,提高网络舆情管理能力,并在预警机制的帮助下为高校创建和谐稳定的舆情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志伟.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D].中南大学硕士,2012.
[2]陈龙.高校舆情强度评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现代情报,2014(9).
[3]杨泽雄,张颖,康宁.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以云南省高校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3(3).
[责任编辑:罗幼平]
Research on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heng yan
(WuxiInstituteofCommerce,Wuxi214153Jiangsu)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vents occur frequently in universities and spread quickly, which brings great difficulty to the daily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University managemen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in order to create safe and stable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Key words: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arly warning system; College students management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6.02.20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6)02-0068-03
作者简介:程艳,女,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微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研究”(2015SJD367)。
* 收稿日期:2016-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