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行性研究
2016-03-16李中华张瑞桐
邱 颖,李中华,张瑞桐
(1.2.3.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 150080)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行性研究
邱 颖1,李中华2,张瑞桐3
(1.2.3.哈尔滨医科大学 哈尔滨 150080)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可以将全国各高校的教育教学、科研情况等与高校相对应的地理位置相结合,以此整合所有高校的教育科研信息资源,同时为公众提供直观的、立体的高校检索平台,开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地理位置;网络教育;多媒体技术;平台
引言
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的同时,高等教育迎也来了大众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更加趋向于以网络教育平台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尤其是高校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网络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平台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重要教育模式,能够促进我国高校青年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但其教育质量和建设利用程度以及面向公众的服务质量也备受全社会的关注。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中,网络资源质量和利用率还都比较低。各教学机构、教学团体的科学研究往往也是封闭式、各自为阵的局面。从宏观上来看,教育科研的重复研究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对人力、物力的都是极大的浪费。
高校教育教学往往还是限定在教材和课堂这样狭小的空间里,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隐性知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以PPT的形式向学生单向灌输,网络课程的课件大多是以文字为主的PPT文档,通常以学分作为学科考核指标,缺少网上学习工具、师生互动环节和教学评估功能等。这种教学方式还是显得死板、陈旧、毫无时代感和创新感。忽视了信息化时代,可以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实现实时交互、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平台的优势。
公众对高校信息的检索通常也是通过信息、官网等途径查找,重复查找普遍存在、略显繁琐、不够直观、缺乏形象立体性。
因此,基于以上高校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和面向公众服务过程中出现问题,提出建设网络时代背景下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教育平台势在必行。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地理信息平台,拥有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能利用各种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如果将建立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和面向公众公益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应用在社会各领域服务中、各高校、各学科、各知识体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想会在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向全社会的地理信息服务也会更加全面。
一、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内涵
1.网络教育的基本概述
所谓网络教育是指以教育的主流思想和教育理念为指导,在Internet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互动的基础上,对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实施整合,以管理评价为载体,以校园环境及生态文化氛围为基础,以互联网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为手段,发觉互联网的种种教育教学管理功能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优势,向学习者和受教育者提供一定的网络教学信息、学习内容、学习环境、运营服务信息查询等功能,以数字化的内容传递给受教育者,开展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非集中地域性的教育活动。
网络教育主要面向各高校的全日制学生和服务人员,以教学资源实现开放共享,双赢和实现继续教育为目标。网络教育的主要技术特征是突破时间、地域限制的网络分布式教学。它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视频技术、数字化音频技术,通过视频、图片、文字和声音的同步传输而实现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并向受教育者提供各教育机构的可靠信息。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化的推动下,网络教育渐渐成为国际、省际、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方式。作为一套完整的集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四大职能为一体的网络教育,是其从学校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服务全人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2.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内涵
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络教育平台就是以全国各省、市教育研究机构以及高校信息为基点,与网络地图的地理位置相结合,建立的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传播和平等交流互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服务功能的直观式网络平台。
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教育资源地图,创新交互式教育新方法
该网络地图集各高校及教育教学科研机构为一体,与各机构地理位置相对应,利用现有网站技术手段,继续丰富该地图网络教育资源,实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为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的接受者提高可靠的、直观的教与学的平台以及教育信息查询的平台。让网络教育平台成为教育信息查询、教育水平交流、教学评价考核、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营。
(2)搭建知识传播平台,打造网络式教学新技术
将知识传播的阵地从一个固定的地理空间里,转变为现在开放式的、以地理位置为知识数据查找依据的网络平台上,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开阔的学习空间、更广阔的学习视野、更随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激发各研究团体的共享合作意识,发挥各研究团体的各自优势,在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地图上展现各自的教育资源、以各种通讯设备为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的多方共赢。
(3)开通网络教育媒介,开辟开放式教育新渠道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迎合当代学生的时尚、前卫、个性的特点为目标,重点充实基于地理位置的网站教育资源,凝炼教学科研最新成果,寻求教学考核新手段,借助网络教学媒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达成教育教学目的,形成符合各院校、各教学机构培养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
(4)丰富地理信息服务新内容,提升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
当前时代,人们时刻身处在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中,人们通过网络渠道获取更多信息资源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对网络服务平台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更能直观的展示各高校信息,平铺式的将各高校地理位置及教育信息展现在公众视野内,减少公众检索的繁琐过程,更加彰显地理信息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
二、建立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原因
1.有利于公众直观了解各教育机构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据我国教育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8月,全国一共有高校2378所,我国高等本科以上教育机构共980多所 。
随着中、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年还会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每年各类升学的考生也日益增加,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避免考生及家长对学校信息多次查询带来的麻烦,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师资、教育情况和地理位置、交通信息的一体化查询。有利于人们充分了解各教育机构的综合实力,为学生及家长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教育资源选择的空间。
2.有利于各教育机构高效建设数字化校园开展信息化教学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给教育系统带来的深刻变化,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也得到高度的建设和快速的发展,各高校几乎都已经在不同的层次上建立了校园网络。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为各学校提供教学,科研,招生,管理,办公,信息资源管理服务活动,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增强学校自身综合竞争实力。
网络教育资源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与基础,可以为远程教学提供网络课程、课件、学科素材、教学案例、题库、教辅资料等学习资源,有利于在现代远程教育校园老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推进了各高校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进程。
3.有利于推进我国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
(1)地域教育资源整合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能够清晰显示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情况。例如,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由于物质条件和缺乏教育设施不完善,高校分布本来就较少,那么在网络地图中就会如实的显示其分布情况。通过全国覆盖的网络教育平台,突破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让人们都享受平等高等教育的机会,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
(2)教育人力资源整合
教师是网络教育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整合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可以打破地域、院校的限制,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学科建设资源整合。如果每一个分支学科,每个学院必须独立设计,开发,不仅会导致的人力和物质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很难获得良好的效果。搭建一个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可以检索具有相同学科的院校的教学情况及课程信息,从而达到高效的师资资源共享。
三、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1.中国现有的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现状
在中国网络教育从1994开始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推进了网络教育的进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以edu域名注册的网站呈现出每年100的上升趋势。从这一显而易见的角度来看,我国网络远程教育模式仍缓慢缓慢上升态势稳步发展着。由此可言,网络远程教育在我国已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这些网络教育形式基本上都是结合卫星系统和计算机网络,通过网站数据库,电子邮件服务器,论坛、视频电视会议系统和其他设施实现同步讲座,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的目的。
2.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具有具有强大技术支持
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信息平台是能实现多维空间的融合的一套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即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知识地图空间的高度融合。是利用遥感技术及结合地图学和地理学的知识而形成的计算机科学,以提供地理信息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动态的空间传输性的地理信息。在教育平台板块中能体现各教育机构的内在联系和宣传,能划分教育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实现知识资源的整合。该平台具有完善的网站检索功能、链接功能、用户浏览使用记录数据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建设。我们只需借助于这一现有平台对网站中的教育资源进行二期建设,丰富院校信息、知识内容等资源,强调多媒体资源的生产和整合,以地区系统为单位打造教育资源的建设节点。同时对教育资源的检索可采用分类导航方式,比如按教育资源的级别划分、按专业培养方向划分、按院校的就业情况划分、按人才培养规格划分等。向社会公众提供统一的、动态的、权威的、实时在线的教育资源地理位置信息服务。
3.为我国填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空白
我国以往的网络教育平台一般都是基于Web技术或者是基B/S模式的远程网络教学平台,这种网络教育平台虽然能实现交互性,但在教育资源显性呈现和直观性稍显逊色,不能将教育资源信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但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是与我国现有的网络教育资源相结合并依托我国现有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恰好填补了我国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教育平台的空白,这也是符合时代的背景和公众心理需要的网络教育平台,迎合了当今网络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题。
四、结论
以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网络系统为依托的网络教育是对当代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创新,同时也是我国教育界的一次尝试性的突破。该网络教育平台用数字化的语言,将全国高校及教育机构的地理信息、教育资源集合在一张地图上。让是网络世界成为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教育成果展示的新渠道,实现了全国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全面整合,真正达到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赢,同时也实现了网络地图、地理位置、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体现了面向公众服务的公益性理念,开启了网络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寻求这种信息化教育的新渠道,不断开辟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是时代发展进步的表现,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教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1]闫云山 浅析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创新[J]. 科技信息. 2012,(33).
[2]王志强,周隽,沈月琴. 基于用户视角的高校网络教育平台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 2014,(1).
[3]姜南,王玉海,李昆. 论网络教育平台在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1).
[4]韩小强. 浅议网络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科技经济市场. 2009,(7).
[5]顾小清,付世容. 移动学习的用户接受度实证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6).
[6]李婷. 接合自然 增强现实——移动学习新体验[J]. 中国远程教育. 2011,(8).
[7]唐进. 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研究综述——以社会网络分析为视角[J]. 现代教育技术. 2012,(1).
[8]祝锡永,邵晨曦. 自适应个性化信息服务:基于情境感知和本体的方法[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6).
[责任编辑:符晓波]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University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based the Geographic Location Service
QIU Ying, LI Zhong-hua, ZHANG Rui-tong
(HarbinMedical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and moder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university network education platform also ushered in a new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College online education platform based location services can be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eaching, research and university etc. corresponding to the combination of location, in order to integrat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information resource for all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public provides an intuitive, stereo college search platform, open a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online educatio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
Location service; Network edu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2016-07-25
本文系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项目批号:14B026)的阶段性成果。
邱颖(1986—),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牡丹江市卫生学校助理讲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中华(197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391.4
A
1003-4307(2016)04-00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