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

2016-03-16韩英丽马超群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精神

韩英丽, 马超群

(1.肇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61;2.美的地产集团物业总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

韩英丽1, 马超群2

(1.肇庆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广东 肇庆 526061;2.美的地产集团物业总公司,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一时间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工匠精神从其内涵上讲主要表现为工作态度、精神理念和价值观三个层次;从其渊源上讲,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以及中国古代的“匠”人传统都是对工匠精神的诠释。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过程中,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更加突显,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索十分必要。

工匠精神;转型升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有两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一是在本轮经济萧条乃至衰退中,欧洲国家普遍遭受重创而唯独德国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二是日本制造的电饭煲、马桶盖遭到中国赴日游客的疯狂追捧。反思中,人们纷纷在追寻中国制造与日本、德国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一时间,关于工匠精神的书籍频频面世,“工匠精神”一词成为了高频词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是将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提升到新的高度。当一个话题被人们反复提起的时候,这个话题迟早会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基于此,本文就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渊源、培育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谈点自己的粗浅思考。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渊源

(一)何谓工匠精神

目前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尚无明确的界定,这里,笔者从三个层次对其做个初步的概括:最表面层次是指工作态度-严谨、细致、专注、负责。这一层次表现出的最突出特点是“认真”,把一项工作做好。中间层次是指精神理念-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这一层次表现出的最突出特点是“死磕”,用“偏执狂”的精神把一项工作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当前中国已经步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工匠精神非但不过时,而且应备受推崇,互联网思维中的“极致思维”、“迭代思维”即是工匠精神的现代演绎;工匠精神究其深层次内涵是指人的价值观。工匠们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连同自己的潜心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推动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持续走向辉煌。2010年《巴伦周刊》全球年度最受尊敬CEO苹果公司史蒂夫乔布斯,更是匠人的一个典范,他对产品的专注和追究极致的精神将苹果带向了成功。他的信条是“做每一件事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

(二)工匠精神的渊源

说到工匠精神的渊源,人们首先可能都会想到德国。早在1986年,赫尔曼·西蒙教授就提出了“隐形冠军”概念,指出德国的出口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得益于中小公司。德国很多家族经营的中小公司都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他们显著的特点是近乎疯狂的偏执,把自己的产品从技术上到质量上都做到极致。说到工匠精神,人们也会想到日本。“made in japan”一直是产品质量的保证,丰田、本田、索尼、松下、富士等都是中国制造企业学习的标杆,相关的书籍更是不胜枚举。日本周刊记者根岸康雄所著的《精益制造028 :工匠精神》一书,深入采访了日本12家规模虽小、却拥有世界顶级技术的小企业,如生产世界最细无痛注射针头和永不松动螺帽的小厂,告诉我们日本制造业长盛不衰的秘密。

而事实上,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中国更是工匠精神的鼻祖,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工匠精神的史诗。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在农耕时期就已经名扬海内外,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更是为其后整个世界的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历史上各类能工巧匠辈出:木工祖师爷鲁班,发明造纸术的蔡伦,制造出浑天仪、地动仪的张衡,修建赵州桥的李春等等。各类相关著作也是浩如烟海:《天工开物》、《梦溪笔谈》、《水经注》、《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齐民要术》等等。

西方社会经过中世纪宗教改革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洗礼,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匠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劳动成为自我实现的追求。马克思·韦伯说“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是手工业者的宗教,这是它的突出特征。”由于中国社会没有经历过这个过程,中国的工匠精神更多的体现在个体层面、行会层面,并没有形成普遍的、宗教般的社会认同。长期物资匮乏,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多数行业均属于卖方市场,工厂化、机器化大批量生产适应当时的市场情况,近代工业制度削弱了传统工匠伦理,某些传统工匠技艺走向衰落乃至失传,一度造成了当代中国工匠精神的缺失。

二、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需要“工匠精神”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产品行销全球。但是我们都清楚,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过去的三十年我们靠人口红利取胜,我们跟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就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大部分产品设计普通,质量一般,最突出特点是价格低廉,偶尔有几家质量过硬的企业,基本上沦为了国外企业的贴牌工厂。中国工业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虽成绩斐然但同时也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国外压力倒逼改革。伴随着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形势的普遍萎靡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中国工业品低价倾销的指责不绝于耳。在中国加入WTO十五年之后,2016年5月12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一项非立法性决议,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呼吁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决议提到了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和对欧洲的廉价出口问题,此外,决议还表示中国过度生产及削价出口会为欧盟带来严重的社会、经济及环境后果,议员们纷纷表示,中国需要经济改革。另一方面,国内压力倒逼改革。中国将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与东南亚国家比较已无优势。近年来来,人民群众对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的指责与非议的舆论压力也愈来愈大。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正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在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以及工匠精神的缺失。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工匠精神”

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权威人士再论当前经济形势”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U型、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根据对中国经济发展情况的判断,国家给出的药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供给侧改革的政府端措施,包括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制度创新,财税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社会服务体系改革等;而更为重要的企业、个人端,需要激发活力和消费潜力,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并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各项工作需要不断改革创新,需要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原动力来自于人们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从事的工作、工艺、技术、科技的陶醉、痴迷,倾注了情感。所以,弘扬工匠精神,也是供给侧改革、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工匠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群体性浮躁、不正确的价值观自然会传导、影响当代大学生。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而大学生们则每当遇到个人职业发展有一点不顺利的情况时就选择用脚投票、频繁跳槽,在个人职业生涯中不停的寻找起点。“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80后”的秦世俊,毕业后进入工厂潜心学习钻研技术,实现技术创新661项,攻关课题15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得省、市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在塑造学生精神品质的过程中,若能强化其工匠精神的培养,将极大提高人力资本的附加价值,有利于当代大学的就业和未来职业的发展。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

应用型人才是指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015年10月份下发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一) 宣传教育引领工匠精神价值观的形成

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中,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怕麻烦、持之以恒、润物无声。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尤其在国家级、省级比赛中获奖同学、典型校友的宣传方面,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积极应用新媒体,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手段,进行“主动式推送”宣传,扩大影响面;另一方面,将传统的小规模、间断、不定期的“点”式宣传扩大为有计划的系统性宣传。通过价值观的引导教育,在学生中形成“品质化”、“精细化”理念,纠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片面的、落后的认识,从而使“工匠精神”真正深入人心。

(二)课程体系辅助工匠精神落地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一方面需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与核心课。在知识体系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全面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应用型人才应当熟悉和掌握所从事的某专业或某行业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即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这种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运用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来处理工作对象中的实际问题,直接表现为对实际工作对象进行动手操作,操作的结果应该是满足该专业或该行业领域要求的工作成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诠释工匠精神精髓

当前国家在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工匠精神的创新能力是指具有凡事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力求推出新构思、新设计,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匠人才必须具有积极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造力。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新技术、新理论、新观念、新办法,这是工匠人才的创新能力的最突出的表现。所以,在工匠人才培养中,一方面高校需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发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需要高校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既与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动,又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联动,广泛开展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

(四)与地方、企业联动提供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平台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与地方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科技园区、创意园区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通过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研究院、创新创业基地等载体和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粤港澳自贸区、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与科技服务机制。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校企合作的专业集群实现全覆盖。在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创新及市场运营,在项目的进程中重视技术教学和实践训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干中学习、尝试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吸收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及企业对品质的要求,有利于对“工匠精神”的塑造。

(五)工匠精神培育需要顺应时代、产业、科技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高校增强把握社会经济技术重大变革趋势的能力,不能闭门造车,要开放眼界,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促进新技术向生产生活广泛渗透、应用,推动“互联网+”战略在当地深入推进,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新优势。

(六)工匠精神培育的师资保障

在对应用型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中,优质的师资条件是必要条件。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的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

[1]曹顺妮.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亚力克·福奇. 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郑诗锋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HAN Ying-li1, MA Chao-qun2

(1.Department of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526061, China; 2.Head Office of Property Management, Midea Real Estate Group,Foshan Guangdong 528000, China)

Since the word “craftmanship” appearing intheCentralPeople’sGovermentWorkReport2015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word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the general public.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manship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hierarchies: working attitude; spirit & ideal; values. The origins of craftmanship include: manufacturing cultures in Germany and Japan; the tradition of “craftsman” in ancient China. These origins serve as annotation of craftmanshi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economy,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into application-oriented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practical meaning of craftmanship has been highlighted. It’s of great necessity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cultivating craftmanship.

craftmanship;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ultiv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2016-05-10

肇庆学院2013年质量工程项目“回归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结项成果;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类)“回归生活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韩英丽(1981-),女,蒙古族,辽宁北票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超群(1982-),男,辽宁北票人,中级会计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和青年职业发展。

G641

A

1674-344X(2016)06-0091-04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精神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