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的现状研究

2016-03-16陈会玲叶金珠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耕地粮食农业

黄 恩,陈 倬,陈会玲,叶金珠

(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23)



中国粮食安全生产的现状研究

黄恩,陈倬,陈会玲,叶金珠

(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23)

分析了目前国内粮食农业生产的现状,并对粮食生产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还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国内粮食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国内各粮食主产区应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与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推广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PA)来组织生产,并积极开展各类农业培训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以此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粮食生产质量,切实保障粮食供给的安全性。

剩余劳动力;城市化;生产质量;粮食安全

一、引言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近10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的百分之十几,到2014年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四,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机会,并加速了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更多的农村适龄劳动人口也转移到了城市并留在了当地发展,推动所在地区的经济建设。而留在农村的适龄劳动力人口却在不断减少,而且这种状况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人口数量居于世界首位。因此稳定的农业生产队伍对确保我国粮食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利用现有农村劳动力发展集约高效农业,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广泛采用机械化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这样才能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生产。

二、我国粮食生产体系的现状

我国粮食农业生产受到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两方面的制约,粮食的增产又受到刚性约束,生产的良性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而农业生产要素与生态环境的实际状况将决定粮食生产的产量与质量。

(一)我国农业耕地面积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且人口众多,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人口已达136072万人,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而2013年国内的可耕地面积仅为20.225亿亩(1.35亿多公顷),根据联合国的研究数据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应在3.38亩以上,而我国却长期在此标准以下,农业耕地是产粮的基础,而粮食则是立国之本。虽然我国目前现在采取了严格的措施来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但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长期低于国际标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增产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而从耕地总量与地区分布情况,全国有14945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控制范围内和25度以上的陡坡,其中还有一部分为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及耕地修耕政策等安排而作逐步调整的,也有相当数量的耕地已受到中度与重度的重金属污染,大多已不能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为采矿塌陷造成了地表土层,因地下水超采已无法正常耕种了。而从人均耕地情况,全国的人均耕地仅为1.52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虽然两次土地调查的数据多了2亿亩(即1300多万公顷),但实际耕地数量却并未增加,而是由于调查手段先进后,组织方式也周密了,把原来私有的耕地调查出来[1]。从耕地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只有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的耕地有利用价值,而那些相当数量的耕地中,因为重金属的污染已经不再适合耕种,因此实际能够利用的耕地资源也就18亿亩(1.2亿多公顷)。而国内同时进行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农村将有近1亿富余劳动力要转移到城市,城市规模也将扩大,所以还需要不断建设各种类型的房屋,因此必然占用耕地,但占用耕地的速度必须和城市能提供劳动就业数量相一致,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必须科学合理,否则会引起土地退化与生态破坏,而对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却天然地制约了粮食的生产发展,即使在土地资源相对丰裕的地区,人均农业用地也在明显减少,因此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实行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生产不会受到影响,粮食产量才能得到稳定的供给。

(二)中国粮食产量状况

从1945年到改革开放,全国新修、新建了大量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了一批高产、稳产田,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良种、化肥、农机等现代生产要素,粮食生产量有了一定的增长,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2264亿斤增长到1978年的6059亿斤,增长了1.7倍,连续上了4个千亿级台阶。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继续增加,粮食产量也持续增加,粮食生产已跨越了7000亿斤至12000亿斤的6个台阶,到了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达58958万吨。期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以粮食产量为主转向农、林、牧、渔业的综合发展。因此主要的农作物供给由原来计划经济的长期短缺转变为市场经济的总量平衡,且年年有余,城镇居民的“菜篮子”也日益丰富[2]。我国仅用世界约9%的耕地和6.5%水资源,养活了13.6亿人口(占世界22%),但粮食播种面积在波动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粮食单位产量却在波动中较快上升,粮食总产量保持上升趋势。

我国现阶段的谷物能够实现平衡,但土地产出能力仅能满足约3/4的需求,粮食供应的长期压力不断加大。而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物质,粮食供应充足是社会秩序稳定和国家政权稳固的基本前提,粮食战略意义甚至比石油更为重要。根据国家经济会议的精神,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已作为目前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持”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中国粮食自给率必须维持在95%以上,这一指标包含了水稻、小麦,还涵盖了玉米、大豆等,覆盖了谷物的所有种类。在去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所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战略。但我国现有的粮食生产已无法完全满足我国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还需要不断从国外进口才能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而且未来的粮食净进口量还会继续增加。当前世界粮食需求总量日益增长,而粮食产量却增速减慢,世界粮食安全总体状况严峻。而我国一直将国际粮食市场作为本国的粮食安全储备与市场调剂,其保障功能正在减弱。而目前国内粮食自给率正不断下降,根据海关历史统计的数据,2012年中国粮食净进口总量为8025万吨,同比增长25.6%,2012年国内粮食产量为58950万吨,粮食进口总量占粮食总产量的13.6%,而2014年根据统计部门进口数据表明,从1月到10月,中国已进口粮食7250万吨,相当于2013年全年的粮食进口量,我国粮食自给率也已经跌破了90%,因而粮食高自给率无法保障,导致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前景堪忧[3]。

三、中国粮食农业生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粮食生产的产量问题

1.农业资源要素的制约降低了粮食产能,引发了供给缺口增大。

由于国内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占用了大量的农业耕地,外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广泛实施与自然灾害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了实际耕地面积。1998-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从19446万亩减少到18364万亩,减幅达5.6%。虽然近年来,保护耕地措施的力度不断加强,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耕地减少的速度不断降低,但耕地总面积上却仍在持续减少。1999年比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1000万亩,产量下降了9%,使得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回落。2004年与1998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1030万公顷,减肥率为9.1%,耕种面积的减少给稳定粮食产量,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耕地资源的供给不可持续性使粮食生产具有潜在风险,另外水资源供给的不可持续性也非常严重。中国陆地全年降水量仅为6.188万亿立方米,其中约3.387亿立方米直接消耗在陆地生态圈,2.81亿立方米则直接转化为河流与地下水资源。当前国内单位耕地面积消耗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四,而单位耕地灌溉面积的水资源却不到世界标准的五分之一。国内北部地区耕地多而水分少,全国又多丘陵山地,不易发展水利灌溉,导致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长期维持在0.48亿-0.487亿公顷的水平,仅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有效灌溉面积中又有666.67万公顷耕地得不到充分灌溉,且严重缺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两方面的问题相继出现:(1)工业、城市生活用水的迅速增加,导致工农之间与城乡之间竞争性用水的矛盾激烈;(2)工业、城市废水排放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水质污染日益加剧,进而削弱了农业用水的保障力度[4]。用水资源缺口已由400亿立方增加到了500亿立方米,每年仅农业生产用水的缺口就达3000亿立方米,而全国农田受旱面积已达3300万公顷以上。

由于受到自然资源要素限制的制约,早在1999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内,粮食产量已年年下降,从2000年到2003年的三年间,较上年产量分别下跌了9.1%、2.1%与 5.8%,累计减产达8210万吨,其中2003年粮食总产量降到43069万吨,致使当年的粮价大幅度上涨,而到2004年粮价平均上涨25%-30%,导致粮价进入高价位运行阶段。虽然2004-2006年粮食连续增产,但粮食的供需缺口却在持续增大,而这段时期粮食的供需平衡主要靠净进口来实现。据统计2004年我国粮食净进口量为2485万吨,2005年为2225万吨,2006年为2540万吨,3年累计进口7250万吨。

2.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引起粮食品种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

从2003到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较快,5年内均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率,粮食需求总量也在逐年增加,每年需求量增加约250万吨以上,但国内粮食产量却一直处在波动中增长,到了2006年才再次突破了5亿吨关口,粮食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产量增长速率不一致。虽然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高,且肉制品、奶制品、禽类以及蔬菜产品、水果制品在日常的饮食消费中的比例续增加,但小麦与水稻消费总量却变化不大,随着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工业消耗用粮却大幅增长,随着粮食加工行业的发展,粮食品种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2005年小麦产销缺口与水稻产销缺口分别为320万吨与100万吨。而玉米的年市场供给量超过了消费量,达 750万吨。由于受到养殖业和加工业迅速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豆的产销缺口较大,也高达2273亿公斤[5]。在口粮方面,根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口粮消费量约为2.69亿吨,2006年约为2.675亿吨,需求比2005年减少150万吨,口粮消费呈现下降趋势,基本上保持平衡。

3.区域性粮食生产变化引发了地区性粮食产量扩大。

国内粮食主产区的产量已占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5%,2004年-2006年主产区粮食产量累计增产已达6250万吨,占到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百分之九十四。国内现有13个粮食主产区,其中有7个分布在北方省份,且产粮总量占全国粮食产量中的比重为60%左右。从2004年到2006年北方7省累计增产4234万吨,占到主产区粮食增产量的68%,占到全国粮食增产量的63%,其中以水稻生产重心北移尤为明显,而在南方传统的水稻产区的生产能力却在不断下降。1998年后南方13个水稻主产区的种植面积已下降了11%,产量也下降了13%。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广东地区,水稻种植面积持续下降了25%。但东北三省的水稻生产,则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种植面积扩大了27.5%,产量也增加了25.7%。从2004年到2006年全国稻谷产量累计增加了2290万吨,其中仅东北三省就增加了622万吨,约占全国增产的百分之三十。虽然国内粮食总产量能够实现产需平衡,但由于国内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中国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上呈现总体收缩态势,粮食主产区的农民工大量进城,而各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则激增,粮食制品的消费需求显著增加,粮食加工转化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工业用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而国内粮食生产的区域分布不均导致了粮食产量的地区性缺口较大,粮食流通的压力也日趋增大,区域性的粮食供需矛盾也日益明显。

4.农民种粮积极性已不断下降。

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农民种粮的积极下降,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增加。粮食生产与工业生产同样需要投入资金与物资。资金在粮食生产投入中的收益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95年达到149.44%,而在2000年以后虽然资金收益率大大下降,但2002年粮食资金投入收益率仍然高达18.95%。农民放弃粮食种植选择外出打工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选择。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3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达到9400万,而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达2.4亿人。而外出务工人员基本都是年富力强的劳动力,但农村的留守人员则主要以老人、妇女与儿童居多。因为当前国内农民种粮成本高,种粮的机会成本也很高,所以大多数农民都会弃耕而选择外出打工,对于土地的处理:①弃田抛荒;②由商品粮种植转为自给自足的粮食生产,因此导致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2003年国内出现粮食大减产就是事实。目前国内通胀严重,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收益率升高,粮食种植的机会成本也会随之升高,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粮食大幅减产的局面。

(2)规模化生产的市场动力不足。目前国内粮食综合生产产能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政策与财力投入的驱动。很多农民已缺乏生产积极性,对粮食生产的有限投入在很大程度上都出于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近些年来,各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农业的比较收入不断下降,尤其是规模很小的农户,经常出现亏本种粮的情况,因此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粮食生产的隐患所在。如果情况不发生改变,国内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则不可能实现。中国的粮食生产还是一个边际收益递减的行业,现阶段对国内耕地上的边际投入正在接近临界点,即天花板效应。因此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着手实施土地流转方案,但受到农户意愿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农民都愿意流转自己的耕地,参与到大农场的规模经营之中。

(二)我国粮食生产的质量问题

1.粮食生产品种质量不高

在国内目前的粮食品种结构中,优质粮食产品供给不足,而普通品质的粮食存量却很富余。国内的小麦品种基本均是软性小麦,而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硬度大、能磨制强力粉与适用制作高级面包与优质面条小麦,以及蛋白质含量与面筋含量低、面筋强度弱、面筋质量很差、适合制作优质饼干与糕点的小麦则很少;而小麦专用粉仅有十余种,其产量仅为小麦面积总产量的百分之十,但欧美发达国家的小麦专用粉就有上百个品种,其产量占面粉总产量的90%以上[6]。中国市场上普通品种的小麦已供过于求,春小麦更是库存积压严重,而优质专用小麦则缺口很大。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玉米种植上,国内玉米的氨基酸、赖氨酸含量低,且专业化生产水平均很低,产后加工转化程度也不高。

2.粮食产品质量下降

从2005年起,国内已实现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的同时增产,但粮食品质却在降低,并在水稻、小麦两大粮食品种上均有反映。在收获时粮食产品中水分含量偏高,不宜仓储保存。每年随着开春气温回升,东北三省一些地区仓储条件较差的仓库,因为高水分玉米面临霉变的风险,引发农民竞相销售,因此成为玉米价格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近些年来,东北三省地区粳稻米价格一直在低价位运行,部分地区甚至按最低收购价收购,而稻谷在竞价销售时成交率也很低,因而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而这些都与粮种品质下降有关。

导致主要粮食品种品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自然气候环境较差;(2)耕地已污染严重;(3)粮食收获季节按国家保护价收购的粮食数量居多,相关粮食企业与粮食储备库因仓储条件不完善,没有烘干设备,而被迫露天晾晒。又由于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局部地区自然灾害严重,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均对粮食品质造成了负面影响。

3.粮食种植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影响粮食质量安全。

农民作为独立的经营实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谋求利润最大化。而目前的土地联产承包制让广大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缺乏自我归属感,在追求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以短期收益为首要目的,容易出现短期行为,进而忽视长期利益,使得农户在农业生产的实际操作中,偏重于产量的增加,而通过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短期内可以快速提升肥力,而忽视了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率。这种长期依赖化肥与农药的投入方式,虽大幅提高了农业产量,但其副作用却日益显现。过量使用肥料与农药与大面积的单产农作物,使得土地肥力中的有机肥与磷肥等使用比重不断下降,这不仅导致了粮食生产成本的节节攀升,还造成了粮食产品中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含量超标,因此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4.水质污染影响粮食质量安全。

国内粮食主产区为了加快当地的经济建设,一改过去的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三废”排放问题日渐严重,其中以工业废水排放对水质的污染最为严重。这些农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水域,使得水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不断加剧。在东北地区的松花江、辽河下游、华北平原各河系与支流、淮河中下游、黄河的兰州河段都比较严重,不少河段有毒、有害、重金属物质含量已超过地表水水质标准。水量丰富的长江流域,大城市所有江段的岸边污染带也十分明显。据调查,全国有近42%的城市地下水质受到较严重污染,63%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些大城市已属污染城市。而在91年的全国污水灌溉面积仅为306.7万公顷,约占当年全国灌溉面积的6%,到目前为止国内污水灌溉面积已达361.84万公顷。全国利用污水灌溉面积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7.33%,其中90%左右分布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黄、淮、海、辽四大流域[7]。近些年来,江河湖水污染程度不断加重,水质污染事件不断被报道。由于国内污水处理技术水落后,治污工程又投入较大,水质净化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许多污水完全不经处理或经过简单处理后即用于农业灌溉或直接排放,因而既污染了土地,也影响到了粮食质量安全,同时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给人们的食品安全留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结论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战略,因此稳定的粮食供给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国内粮食产量已连续12年增产,但粮食的供需结构矛盾却一直存在,粮食结构性缺口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以来,粮食净进口量持续增加,到2014年已达1400亿斤。国内城镇化进程还在不断加快,而城市化程度每提高1%,则粮食消费总量就要增加1000万吨。根据现有的发展规划,我国城市化水平要从2000年的39%提高到2020年的55%,即要提高16%,则至少需要16000万吨粮食作保障,相当于目前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国内的粮食安全保障任务任重而道远。

[1]陈汉卿.中国粮食安全的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24-25.

[2]陈绍充,王卿.中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1):52-57.

[3]刘 天.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其影响因素[J].财贸经济,2009,(5):60-64.

[4]王丽亚.中国粮食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J].中国农村经济,2010,(11):54-57.

[5]赵子军.中国粮食安全预测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0,(4):16-20.

[6]黄宇慧.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综合平衡分析[J].战略与管理,2010,(6):89-93.

[7]杨 蕾.中国粮食供求平衡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2):11-16.

责任编辑:彭雷生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Food Production Safety

HUANG En, CHENG Zhuo, CHENG Hui-ling, YE Jing-zh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Wuhan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Wuhan 430023,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domestic food production and agriculture, explores existing problems in food production, and also studies the unfavorable influence of rural workforce migration on domestic food production. Also, here proposes that domestic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should actively pursu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atterns, promotes the us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GPA) in prod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various training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hus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and food quality and ensure food supply safety.

surplus labor; urbanization; production quality; food security

2016-04-2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17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5G237);湖北省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计划项目(ETK15-70)

黄恩(1981-),男,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企业质量管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与标准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食品安全与治理。

YU988

A

1674-344X(2016)06-0060-05

猜你喜欢

耕地粮食农业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