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风格的文化审视分析

2016-03-16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汉语言语言文化

刘 芳

(烟台大学 文经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汉语言风格的文化审视分析

刘芳

(烟台大学 文经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汉语言是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它与汉文化共同成为汉人心智活动的结晶,是不同地域风格、流派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风格因素的总括,在汉语言和汉文化相生相长、相融互动的汉语言交际过程中,呈现出美感形态之下的言语气氛和格调。本文着眼于文化视角,运用文化的深层内涵,来剖析汉语言的风格现象,并分析汉语言风格背后的文化隐含内容,审视汉语言风格的存在和演变成因的理据。

汉语言;风格;文化;审视

汉语言在中国历史的悠久变迁中,蕴藏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汉语言的风格是汉文化沉淀累积而生成的,对于汉文化具有凝聚和传承的重要意义,是构建汉文化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透过汉语言的风格来探究内蕴的汉文化,同时也可以结合汉文化来研究汉语言。这应合于时代的形势需要,符合人们文化价值取向的需要,是提升汉语言的风格品位的需要,更是传承与发展汉语言风格文化传统的需要,因此,审视汉语言的风格与汉文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一、汉语言的风格内涵与汉文化的定义概述

(一)汉语言的风格内涵审视

汉语言的风格是在汉语使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形态,它是受到不同影响因素的制约,而形成的具有特殊音韵的言语气氛和格调,为我国学者广泛运用,从现代语言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来进行审视,汉语言的风格由汉族语言的交际活动衍生而成,有其内因和外因等不同制约因素,它涵括了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

(二)汉文化定义概述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涵,汉文化则是汉民族在中国地域内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语言文化四个构成部分,相互渗透形成完整统一体。

二、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互融和制约

(一)汉语言和汉文化的互融

语言虽然有其自成一派的独立系统特征,然而,究其母体却脱离不开文化要素内容,语言形式与文化要素之间有着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汉语言与其风格自然也离不开汉文化的熏陶和沉淀内核,汉语言的风格是多年以来,汉文化积累和沉淀的结晶,它与汉文化主体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宗教信仰、价值审美观、知识素养等互为一体,我们从汉语言的风格可以窥见汉文化之一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汉语言孕育于汉语要素文化

在汉语言的风格和结构之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声、韵、调,其中元音占据音节的主要地位,声调又可分平仄,可以产生合辙押韵、和谐匀称的韵律之美,由此可以生成不同的汉语言风格,如:声调的平仄可以形成富于音乐特性的格调之美,用韵体的不同可以生成不同的语言风格,正所谓中东韵、江阳韵常表达赞美、勇敢、坚强的内在情感,展现出豪迈、雄壮的语言风格;姑苏韵则常传递一种缠绵、忧郁、哀怨之情,体现出纤细柔美的情调和风格。

在汉语言的词语宝库中,也有不同的、色彩丰富的语言风格手段,它们都形成于特定的时代,有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其母体都是汉文化,构成民族特色和社会生活内容的汉语言,如: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另外,汉语言风格之中的长短句变换,也是汉文化要素的核心内容,短句简洁明快、短小精悍,构成了汉语言风格简约的格调。长句结构复杂,构思缜密,以其逻辑推理特性而应用于书卷语体、科学语体和政论语体之中,以丰繁、严整、精确的语言风格而见长。

由此可见,汉语言孕育于汉语要素文化之中,具有丰富多变的风格特色。

2.汉语言孕育于超语言要素文化

在人类交际而形成的汉语言之中,形成其风格的要素除了汉语言要素文化之外,还有超语言要素文化。首先,最主要的是修辞格的使用。所谓修辞格,即是运用夸张、排比、反复、反诘、联珠等形式,形成豪迈、雄浑的汉语言风格;而比喻、摹拟则有华丽之风格;婉曲、双关、拈连等则有含蓄之格调。其次,还有汉语言之中的“章法”,也展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在诗歌之中就运用排列美,形成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在公文事务之中,则表现出平实、务实的格调,增强了语言的严密性。

(二)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制约

汉语言是中国文化产生过程中的社会活动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汉语言的演变即是汉文化演变的过程。同时,汉语言是汉文化的继承和建构手段,两者有互动和制约的关系。

1.汉文化制约汉语言的风格

由上可知,汉语言的风格受汉语言要素和超语言要素的孕育,其历史演变的进程都受制于汉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这些不同文化的导引下,形成不同的汉语言风格。

(1)物质文化的导因。物质文化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有形实物,这些实物与人类的特定生活认知和情感认知相联,是文化系统源于自然的基础和动力。汉民族的物质文化历史悠久而发达,形成了不同的汉语言的风格和格调。语言实例表述如下:① 台湾曾发行了表现祖国菜谱文化内涵的邮票,其中涵盖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内容:有台湾菜“牡丹龙虾”、福建菜“佛跳墙”、广东菜“广式拼花”、江浙菜“东坡肉”、上海菜“红烧下巴”、湖南菜“宝贵鸡”、四川菜“鲤跃龙门”、北京菜“北京烤鸭”,上述八大菜名,显示出汉民族物质饮食文化的内涵。② 万笏朝天。是古代文武百官上朝时捧在手中的玉石或竹子,在江西的“三青山”景点导游中,将石林比喻成古代的物质文明“笏”,称之为“万笏朝天”,成为了改造的“第二自然物”,这是缘起于汉古代物质文化的优美风格的体现。

(2)制度文化的导因。制度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各种制度、理论、规范等,便生成了不同语言的交际活动工具,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汉语言也是如此。例如:① 导引于政治制度文化的汉语言:“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儒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②导引于婚姻文化的汉语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

(3)精神文化的导因。精神文化是人类主观上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现为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价值审美观、道德情趣等,汉语言的风格必然要受到精神文化的控制与支配,在我国汉语言的精神文化之中,注重正反互补、阴阳相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对”等等,这些都是基于汉族精神文化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汉语言体系中辩证统一的风格与现象,有鲜明的民族烙印。在价值导向上,汉族精神文化讲究中庸平和的理想境界,如:“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这些昭示了汉民族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这些精神文化内核体现在汉语言上,就形成了讲求和谐之美、对称之美、均衡之美的风格与特色,如:汉语言之中的对偶、排比、顶针、回环、镶嵌、对照等,都吸收了汉民族精神文化的营养,具有鲜明的语体风格色彩。

(三)汉语言的风格反过来,又影响着汉文化

汉语言是人类宝贵的文明财富,它在人类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使用过程中,还表现了对文化底蕴的表达价值,汉语言的风格与格调储存着多种民族文化信息,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影响着汉文化的进程。简言之,汉语言的风格成熟与否,会对汉文化效应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语言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负有传递、表现和理解文化信息的功能,因此,成熟的汉语言的风格可以准确、迅速地传递汉文化信息,而不成熟的汉语言的风格则会迟滞甚至阻碍汉文化信息的传递。

三、汉语言风格的文化审视与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需求探究

文化是历史的血脉,是民族的魂魄,国家因文化而强盛,因文化而传承进步。中华文化的特殊因素——汉语,所呈现出来的气氛和格调要从国家和中华文化的高度进行审视,要从我国人民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角度进行审视。中华民族要清醒地认识到汉语言风格之中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在当今全球西化浪潮的冲击和侵袭之下,要让中华民族认同并且回归到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自身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克服全球西化思想浪潮的侵袭而带来的文化焦虑和精神无根摇荡之感,要让中华民族在面临双重文化挑战的背景下,具有汉文化所赋予的力量和勇气。

四、汉语言风格的文化审视与品位的需求探究

汉语言是汉民族的重要载体和血液,人、文化、语言风格这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相联的本质联系,我们要在深刻剖析语言生成、演变的动因过程中,揭示汉语言的风格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只有对汉语言的风格进行文化审视,才能满足提升汉语言风格的品位的需要。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要真正理解这篇散文的内涵,就必须与中华文化相联,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相联,在这一文中,内蕴的是中国传统的“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精神文化内涵,主张父慈子孝,只有抓住了汉民族精神文化的底蕴,才能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背影》,也才能站在语言文化的角度,提升汉语风格学的品位。由此可见,任何无视语言风格与文化之间天生的、血脉相连的联系,都会在研究之中留下缺憾。

五、汉语言风格的文化审视是对传统汉语风格论的传承探究

在经历了历代的扬弃、流转与充实过程中,汉语言的风格有其传统的风格观和方法论,对于这一传统汉语风格论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语言繁荣的重要构件,对于汉语言的风格的研究与审视,是对汉语传统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现代汉语言的风格继承和发扬了“意辞统一”的原则。在蕴藏着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意辞统一”论中,又注入了新的修辞风格的创新,即对于优秀语言作品的理解,既要有内容的充实,又要有语言的精美,两者缺一不可,必须在高深的思想内涵与精辟绝美的语言相互映衬,才能相得益彰,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魅力。

综上所述,汉语言的风格与格调经历时代的发展,成为汉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载体和基本构件,有着内容充实、形式多变的民族特色内核,它在对传统汉语言的风格进行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汉文化底蕴之中的优秀成果,在深入而全面的探究过程中,与时代价值观相符,与文化视角相统一,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昌盛。

[1]周国辉,皇甫伟. 汉语低语法化的文字学考察——兼同印欧语比较[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2]宋玉朝,孙春青. 汉语言文学[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3]唐濛. 论汉语言文字之美感[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5).

[4]史玉辉. 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美学教学[J]. 文学教育(上), 2010,(6).

[5]汉语言文字学介绍[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责任编辑:陈君丹

Cultural Examination and Style Analysis of Chinese Language

LIU Fang

(Wejing College,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5, China)

The Chinese language, one of the oldest languages, has became the symbol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ir wisdom together with Chinese culture, including different regional, stylistic, ethnic and times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 wher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culture mutually stimulates and interacts with each other, the language presents aesthetic atmosphere and styl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uses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 to analyze various Chinese language styles and the hidden cultural information behind, and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exist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tyles.

Chinese language; style; culture; examination

2016-04-01

刘芳(1983-),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古代汉语。

H151

A

1674-344X(2016)06-0036-03

猜你喜欢

汉语言语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语言是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