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手龙舞”的发展考察研究
2016-03-16李谋涛
李谋涛,陈 庆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滁州新锐私立学校,安徽 滁州239000)
绩溪“手龙舞”的发展考察研究
李谋涛1,陈 庆2
(黄山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滁州新锐私立学校,安徽 滁州239000)
运用田野调查、文献资料、访谈与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考察绩溪“手龙舞”的文化习俗、历史渊源与文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绩溪“手龙舞”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由黄河北岸流传而来,是原生态“安苗节”的祭祀仪式之一;绩溪“手龙舞”的制作工艺、动作技术、音乐风格与表演形式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绩溪“手龙舞”正面临着认同感淡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推进比较缓慢、传承人才流失严重、传承单位形式单一等方面的发展困境。因此,绩溪“手龙舞”的发展策略要围绕以政府为指导,加强发展力度,为体育锻炼提供活动形式;以传承与保护绩溪“手龙舞”为发展重心,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以绩溪县旅游发展为契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年轻一代的关注度;大胆改革与创新,打造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课程体系。
绩溪;手龙舞;发展;传承
1 前 言
绩溪地处皖南山区,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绩溪“手龙舞”作为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优秀代表,其分布区域主要在绩溪县的长安镇和上庄镇等岭北地区,后逐渐流传至伏岭和华阳镇等岭南地区,是人们几百年来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不断积累和发展而来的身体娱乐活动,与绩溪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紧密联系,具有独特的乡土气息,是绩溪县劳动人们表达情感的形式,是人们精神的寄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外来文化思想的侵入,人们对“手龙舞”渐失兴趣,“手龙舞”生长空间受到排挤,传统技艺以及传承人日渐凋零,一度濒临失传。绩溪“手龙舞”于2014年成功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此绩溪“手龙舞”步入正常发展轨道。本研究从传承、保护和发展绩溪“手龙舞”为出发点,对导致绩溪“手龙舞”衰弱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其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促使绩溪“手龙舞”走向更好的发展轨道,为徽州民俗体育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
2 绩溪“手龙舞”的发展考察分析
2.1 绩溪“手龙舞”的文化习俗
主要以绩溪县“安苗节”传统民俗作为代表来介绍,绩溪民间有谚语描述了安苗节的状况。
芒种端午前,点火夜种田,
种田种得苦,图过安苗福。
“安苗节”为绩溪农耕文化习俗,每年芒种前,五谷下种后,为表庆贺,各村落都举行“安苗”。当天,人们都做包粿当餐,供在田间地头祭祀,祈祷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手龙舞”相传在南宋中期盛行于绩溪,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家家包粽子祭祀,农家孩童扎制小龙集聚嬉舞,形式独特、风格别具,玩舞时而翻滚,时而腾跃,时而盘绕,其场面生动美观,颇具内涵和观赏性,是原生态“安苗节”的祭祀仪式之一。“安苗节”还包括“麒麟献瑞(龙马)”、“安苗啰(舞蹈)”、“腾云拼花(徽戏)”、“狮舞”、“抬花轿”等配套祭祀活动。
2.2 绩溪“手龙舞”的历史渊源
“手龙舞”是绩溪民间儿童舞蹈的一枝艳丽花朵,艺术形式新颖,表演风格别致,既能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又能陶冶情操。“手龙舞”在我国分布广泛,以北方居多。李文娜的《论长清“手龙绣球灯”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对我国民间艺术“手龙舞”进行了详细叙述。以山东济南市长清县平安镇为例,从制作、服饰、动作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手龙舞”,最初在黄河北岸流行,从黄河北岸传入山东济南长清县平安镇赵家营,并迅速开展起来。20世纪以来,“手龙舞”流行于我国各地,如山东省济南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南省张家界市、江西省婺源县、安徽省黄山市、安徽省绩溪县、山西省等地[1]。
据《绩溪县志》记载,绩溪“手龙舞”起源于南宋代初期,是流传于绩溪民间的传统儿童舞蹈,是中原大族为躲避战乱,迁居徽州后流传而来,绩溪县长安镇宋家、中屯两个自然村盛行此舞演出。民国时期在县内岭北地区盛行演出,建国后沿传至岭南[2]。绩溪县宋家村西有古村桔树园遗址,传为晋王子隐居栽桔之处。南宋时期,宋家、中屯两村因家业兴盛,百姓安居乐业、人丁兴旺,缅怀祖辈传说中的西晋小太子,村人便用篾和彩绸扎制小龙供小男孩擎舞游玩。寓意一是纪念小太子,二是家家望子成龙、早成大器。绩溪“手龙舞’雏形便成于此时,追溯具体年限现已无法考证。明朝初年,每年元宵节、中秋节两村百姓每户扎制手龙,组织男童游舞,因每条龙舞由一男孩撑嬉舞,故称“手龙”。明至清代,儿童舞蹈“手龙舞”活动盛旺;民国渐成弱势;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期间几乎不开展活动;至八十年代初,县文化馆挖掘整理后复演,后传延至岭南。2006年,绩溪县实验小学成立“手龙舞”舞蹈队,邀请传承人排练教学,制作了道具、服装,参加各种演出活动,主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元素,做好传承和创新,每逢节庆日皆开展演出活动,使古老民间舞蹈不断传承发展。如今“手龙舞”的发展现状依旧令人担忧,如代表性传承人物较少且年龄偏大;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等因素制约“手龙舞”的发展。有相关专家学者们各方面的建议,如加强规范化治理;政府支持;与学校结合扩大传承者范围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仍需不断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去研究,打开更广视野,为“手龙舞”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根据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纳,可总结出绩溪“手龙舞”近年来主要的传承脉络。余银顺,1888-1972年,绩溪县民间徽戏艺人,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出传统舞蹈 “手龙舞”;张学文,华阳镇人,1928-2000年,主要负责挖掘和整理,恢复“手龙舞”;宋多健,绩溪县长安镇人,66岁,民间文化研究专家,从事手龙舞研究工作;江厚荣,绩溪县华阳镇人,59岁,从事手龙舞研究编导和舞蹈教学工作;汪怡媛,华阳镇人,绩溪县实验小学教师,34岁,从事手龙舞舞蹈队日常传承教学工作。对绩溪“手龙舞”历史渊源与传承脉络的考察研究,“手龙舞”的传承充分展示了绩溪人民生活史诗,从历史源流中了解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以此促进绩溪“手龙舞”更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促使专家学者们都投入到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研究中来,最大化提升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空间。
2.3 绩溪“手龙舞”的文化特征
2.3.1 绩溪“手龙舞”的制作工艺
绩溪“手龙舞”的制作工艺是由家族或师徒传承,其制作工艺经历漫长的岁月演化。龙采用手工制作,制作工序较为精细。(1)龙头:篾制的手龙头大30公分,身长1.5米,金黄色鳞甲,龙头安装一尺长竹柄,供舞龙者握撑,龙尾用铁扣别在演员腰间,精巧玲珑。(2)龙身:竹篾做骨架,布来裱糊。(3)龙珠:竹篾轧制,内外两层,能自由旋转。(4)服饰:舞龙者,头饰白镶红头巾,衣着白红阔边衬衣、中式裤,腰系金黄带,舞珠者,头饰黄绿巾,衣着黄绿衣,裤着淡黄中式裤,腰系绿镶金阔边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手龙舞的制作工艺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如龙头采用部分塑料制品加工,龙身现用青泷棉制作,轻便舒软;腰带由以前铁扣变轻软布条,方便舞动。
2.3.2 绩溪“手龙舞”的动作技术
“手龙舞”的表演技艺高超、雄浑有力、多姿多彩,具有很强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手龙舞”表演时,演员撑一条身长1.5米手龙,在鼓乐声中群舞,可游艺,可在广场表演,也可舞台演出,艺术形式独特,深受人们喜爱。表演时,男演员剃“瓦片头”,赤上身系红围兜,下身穿马裤;女演员扎羊角辫,穿彩色短袄裤,在鼓乐声中表演。手龙舞以瓦步、云步、起、蹲、跑、扑步、旋子、空翻、瓦步托珠、瓦步晃珠、虚步托珠、抖珠等动作为基本动作,表演“龙聚”、“腾龙”、“盘龙”、“飞龙”、“戏珠”等连串动作,形式生动活泼,充满朝气。同时,随着舞龙技术表演不断发展进步,可用不同人数组合形式进行表演,可根据舞台效果创编,可融入舞蹈、武术等多种内容进行展演等。绩溪“手龙舞”的动作技术显示出深厚文化底蕴,表达出少年的快乐情操,是徽州传统舞蹈的优秀代表之一。
2.3.3 绩溪“手龙舞”的音乐风格
绩溪“手龙舞”的音乐伴奏一般采用鼓乐曲牌,有传统套路和工尺谱。音乐风格以打击乐器为主,如鼓、锣、唢呐等进行演绎,前场打谬鼓,后场奏音乐,一度成为绩溪“手龙舞”表演的亮点。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手龙舞”音乐的娱乐价值不高、不太注重美感和情感诉求等方面缺点暴露出来,另外舞龙表演时,音乐节奏变化不多,节奏感不强,音乐与套路动作配合不太协调。随着现代化科技发展,“手龙舞”音乐表现形式产生根本性变化,一般采用直接形式的音乐伴奏带,纯电子合成,民俗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入,节奏此起彼伏,舞龙动作与音乐完美配合,表演时情感真挚且充满意趣,能充分展示“手龙舞”的故事。
2.3.4 绩溪“手龙舞”的表演形式
绩溪“手龙舞”是一种大型民间舞蹈表演,由舞龙者手持一“龙”,在手持绣球者的引导下,表演融合武术与舞蹈基本动作。舞者步伐矫健,舞姿灵活多变,造型多样,内容丰富,刻画出龙的灵巧多变、稳健动态,将表演描绘得更加生动活泼,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绩溪“手龙舞”表演形式也发生变化。特别是近几年绩溪县文化局对“手龙舞”这一民间舞蹈挖掘、整理、恢复与创新,将“手龙舞”表演人数由原来的十几人变成二三十人,表演者为十一二岁的小学生。表演单位由村落民间机构的自发行为到政府组织,表演程序更加规范化;表演动作由打囤(龙盘柱)、对打、单双桥等简单动作逐步发展到龙腾虎跃、跳龙门、麦浪翻滚、龙戏珠“群珠飞舞”、“群龙戏水”、“群龙戏珠”、“龙珠穿花”、“龙珠显威”、“龙盘柱吐雾”等[3]。表演形式更加注重舞蹈元素,特别是服装统一、动作统一与戏曲纯音乐伴奏等元素注入,使得绩溪“手龙舞”表演形式日臻完善,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3 绩溪“手龙舞”的发展困境
3.1 人们对绩溪“手龙舞”的认同感淡化
绩溪“手龙舞”活动秉持着望子成龙、早成大器的文化信仰,是徽州人生活之余的精神寄托,承载着人们祈祷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徽州人受外界文化洗礼和熏陶,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娱乐活动等都发生剧烈的变迁,他们注重“手龙舞”的经济利益,文化信仰随之淡化,对“手龙舞”活动不再有热情,出现文化认同感危机,导致绩溪“手龙舞”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3.2 绩溪“手龙舞”保护与发展工作推进缓慢
在保护与发展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背景下,申遗热潮孕育而生。这种风潮引起政府部门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关注,但真正做出切近实际行动的较少,民俗体育处于村落自发组织状态,政府部门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4]。通过走访绩溪县文化局与传承基地的负责人,查阅相关文献材料,绩溪县政府已经开始关注绩溪“手龙舞”,对其进行系统的挖掘与整理,2014年绩溪“手龙舞”成功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保护名录。“手龙舞”纳入非遗保护后,后续工作的推进较为缓慢,总体的保护与发展力度不够。采用“手龙舞”表演的方式进行保护与发展,面临着保护与发展“手龙舞”缺乏创造性思维,工作无实质性进展的尴尬境地。
3.3 绩溪“手龙舞”的传承人才流失严重
乌丙安认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人正在经历自然淘汰的劫难,而更多的民俗圈中生活着自发的民俗元素“携带者”,将会不自觉地把民俗支离破碎地随意带到下一个世纪[5]。绩溪“手龙舞”传承人是发展核心,从绩溪“手龙舞”的传承脉络上看,年轻人对“手龙舞”大都不感兴趣,传承人以老者居多,掌握“手龙舞”技术的人数偏少。随着老一辈艺人相继离世,绩溪县长安镇与上庄镇的“手龙舞”表演濒临消失,“手龙舞”的传承难以为继。
3.4 绩溪“手龙舞”的传承单位形式单一
绩溪县实验小学作为“手龙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传承“手龙舞”的责任义不容辞,也是绩溪县唯一一所开设“手龙舞”民俗体育课程的学校。学校传承作为绩溪“手龙舞”的传承机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流动性与不稳定性。“手龙舞”是一项需要兼备身体控制力与耐力的运动,对人的身体素质的要求较高。小学生处于身体成长期,极难融入耗体能的动作,编排主要以简单舞蹈动作为主,表演观赏性强的武术与舞蹈动作不在编排的考虑之中,“手龙舞”的一些动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因此,学校传承作为“手龙舞”主体的保护单位,难以达到整体性传承与保护的效果,形式略显单一。
4 绩溪“手龙舞”的发展策略
4.1 加强发展力度,为体育锻炼提供活动形式
政府部门应制定完备的规章制度,加强绩溪“手龙舞”保护力度,与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机构合作,对“手龙舞”作出短期、中期与长期的发展规划。定期组织“手龙舞”活动展演,提高人们参与“手龙舞”活动积极性。政府划拨专项资金,邀请民间“手龙舞”艺人开设兴趣课,人们免费学习“手龙舞”的动作,针对不同的受众编排形式多样的动作进行教学,为体育锻炼提供活动形式。政府定期举办“手龙舞”比赛,扩大“手龙舞”的社会影响力。绩溪“手龙舞”需边擎边舞,武术与舞蹈动作融合,参与“手龙舞”运动的人们不仅要有扎实基本功,整个活动过程都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对锻炼人的体质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能够培养人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4.2 以传承与保护为发展重心,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
1984年,绩溪县文化馆对“手龙舞”所留存的资料、服饰及风俗文化等进行深层次地挖掘、整理与创新,后传延至岭南。2006年,县实验小学成立“手龙舞”舞蹈队,邀请传承人排练教学,编排独特的舞蹈形式、极具地方特点的舞蹈语汇,每逢节庆日皆开展演出活动。1989年,参加宣城市第四届“宣州之声”文艺汇演获一等奖,由安徽省电视台播放;2008年,参加宣城市文房四宝艺术节演出;2012年9月参加安徽省第九届花鼓灯艺术节暨民间舞蹈大赛,荣获二等奖;政府以传承与保护绩溪“手龙舞”为发展重心,极大地提升了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一直以来,学校保护与发展是绩溪“手龙舞”的传承主体。村落应主动承担责任,与学校共同挖掘创新资源,构建绩溪“手龙舞”村落传承体系,走学校传承与村落传承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政府还应加强立法保护,建立传承机制来保护老一辈艺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民间传承者进行精神鼓励和资金补贴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并完善绩溪“手龙舞”传承机制。
4.3 以绩溪县旅游为发展契机,提高社会的关注度
绩溪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山水雄奇秀丽,人文景观异彩纷呈。徽派特色古村落与独具魅力徽州文化成为绩溪县正在开发崛起的文化旅游的新亮点[6]。绩溪“手龙舞”的表演技艺高超、雄浑有力、多姿多彩,具有很强的娱乐价值和观赏价值,可以作为绩溪县旅游资源开发的项目之一,带动绩溪县民俗体育文化发展,以此提高绩溪县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互利共赢局面。政府可以绩溪“手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作为推手,借助电视、网络和媒体等传播媒介来宣传“手龙舞”,打造绩溪县民俗体育品牌效应,提升绩溪“手龙舞”文化价值,营造出全社会自觉保护绩溪“手龙舞”氛围,拓宽“手龙舞”发展空间,使绩溪“手龙舞”深入年轻一代的内心,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对发展绩溪“手龙舞”的关注度。
4.4 大胆改革与创新,打造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课程体系
绩溪“手龙舞”所展现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观,既能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又能培养人们勇敢顽强、协调一致、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能提升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绩溪县实验小学是第一个尝试开设“手龙舞”活动的学校,聘请当地“手龙舞”技术熟练的传承者将表演技术技巧传授给小学生,抓住孩子天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小学生的开展面较窄,流动性较大,且学生很难掌握技巧性高的武术与舞蹈动作,“手龙舞”中一些武术与舞蹈的高难度动作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因此,“手龙舞”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舞蹈,创作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技术与动作,对器材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并加以进行推广。在中学和大学开设“手龙舞”课程,邀请专家学者和传承人从多方面对“手龙舞”进行文化的解析,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递进式的传授“手龙舞”知识,依据不同学习阶段传授武术与舞蹈等难度动作。因此,打造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不同阶段学生对绩溪“手龙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认识与学习,也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以民俗体育文化“手龙舞”为主题,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度,有利于“手龙舞”的教育推广,拓宽发展路径,构建和谐校园,对促进绩溪“手龙舞”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束语
绩溪“手龙舞”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龙文化形式,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结晶,展现出徽州民俗体育文化精髓,是徽州民俗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缩影。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绩溪“手龙舞”的制作工艺、动作技术、音乐风格与表演形式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特征,满足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政府搭台、旅游唱戏、媒体推介、社会关注与学校传承为绩溪“手龙舞”提供一种鲜活的思维模式,必将为绩溪“手龙舞”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使徽州民俗体育发扬光大。
[1]李寿水,张善俊.民间艺术手龙舞[J].春秋,2000,8(4):61-62.
[2]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EB/OL].http://www.anhuify.net/fy project/TheFourthGY/343.html,2015.
[3]李文娜.论长清“手龙绣球灯”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10-25.
[4]翟会会,李丽.原生态民俗体育传承的困境与保护——以岩溪硅塘“三公落水操”为例[J].体育科学研究,2010,14(3):34-39.
[5]乌丙安.民俗学原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324-325.
[6]搜狗百科.绩溪县[EB/OL].http://baike.sogou.com/v25802.htm, 2016.
责任编辑:胡德明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Jixi’s“Hand Dragon Dance”
Li Moutao1,Chen Qing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2.Chuzhou Xinrui Private School,Chuzhou 239000,Chin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custom,history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Jixi’s“Hand Dragon Dance”by using the methods of field survey,interview,literature and case analysis.The research finds that “Hand Dragon Dance”i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dance in Jixi,and also one of the original“An Miao Festival”rituals coming down from the north bank of the Yellow River.Furthermore,the production process,the technology,the music style and the performing forms of “Hand Dragon Dance”are progressing with the current society.But at the same time,it is facing such development dilemmas as the desalination of identity,the slow progres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lack of inheritors,and the monotonous form of inheritance.Therefore,the development of “Hand Dragon Dance”should be guided by the government,strengthening its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activity forms for physical exercise.Moreover, the local should put emphasis on its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establishing a better mechanism of inheritance.In addition,they also need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Jixi,strengthening publicity and drawing the attention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Finally,the government should reform and innovate to create a curriculum system that covers primary education,secondary education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Jixi;hand dragon dance;development;inheritance
G852.29
A
1672-447X(2016)05-0071-05
2016-07-27
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W082ZD)
李谋涛(1987-),湖南永州人,黄山学院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陈庆(1993-),安徽滁州人,滁州新锐私立学校,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