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计划下园林专业学生植物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黄山学院为例

2016-12-19方乐金

黄山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黄山园林

潘 健,方乐金,黄 松,陈 黎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卓越计划下园林专业学生植物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黄山学院为例

潘 健,方乐金,黄 松,陈 黎

(黄山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安徽 黄山245041)

植物应用能力是园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用技能型卓越农林人才为培养目标对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等措施,以期把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卓越计划;实用技能型;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园林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园林建设方兴未艾。植物作为园林的重要物质要素之一,无论是在绿化、美化环境方面,还是改善城市生态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植物既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 也是实现规划设计目标的保障[1]。具备扎实的园林植物知识功底和较强的植物应用能力是园林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2]。

黄山学院是一所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2011年获批安徽省教育厅“卓越农艺师”培养计划、2014年获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作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之一,黄山学院园林专业如何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植物类课程体系整合,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植物的能力,成为摆在园林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优化植物类课程体系

传统的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专业传统和综合知识的培养,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忽略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实用技能型园林卓越人才培养则突出了地方型本科院校特点,以岗位技能为主线培养学生实用技能[3,4],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即要求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5,6]。

1.1 构建植物应用能力课程体系

根据我国园林产业和园林绿化行业发展现状,通过调研走访各类园林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毕业生,在黄山学院园林专业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确立了“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管理”作为园林专业3大职业岗位技能之一。围绕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确立了“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苗木生产与管理”岗位技能为核心的专业课程群(见表1)。第一、第二学年安排基础实践;第二、第三学年安排专业实践;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所以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形成了实践能力4年不断线的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学生除了要完成上述规定的实践课程外,还要开展4个与园林植物生产相关的项目(即专业创新实践学分)。

表1 专业能力培养要求与实现方式

1.2 单列实验课,更新实验内容

原有的植物类课程实验教学是把实验课作为理论课的附属,这种教育模式容易形成专业知识的条块分割,而且学生实验成绩所占的比例过低,容易引发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再加上植物类课程的实验、实习都是各自为阵,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到位,重复的内容较多,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经费,教学效果还不好。针对上述情况,2013级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将实验单列为独立实验课,围绕岗位技能要求,删减重复和实验内容陈旧单一的实验,如花卉学实验里有一、二年生草花的繁殖育苗部分与苗圃学实验的内容有重复。

植物类课程实践性较强,与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应根据该课程面向的就业工作岗位所需技能来设计,使实践教学真正为生产所需,服务于生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园林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如在苗圃学实验课增加了“无土栽培”和“容器育苗”实验内容。大树移植和古树名木修复技术一直是城市绿化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结合2013级培养方案修订,在园林树木栽培实验教学大纲中补充了相关内容。

经过整合和优化后,实践教学内容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其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2 “以生为本”,突出能力培养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按照实验教材的方法步骤完成实验,最终学生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实验结果。这种实验教学方法最大的缺点就是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以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不仅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且是实验教学的实践者和承载者,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支持[7]。

2.1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上课之前,教师要把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计划发给每位学生,帮助他们对即将学习的课程有个整体的了解。通过教学大纲,学生可以了解本课程教学目标、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成绩评定方式和标准。通过教学计划,学生可以了解实验时间安排情况,每次课前需预习的实验内容,提前做好上课准备,这样有助于他们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苗圃学“扦插育苗实验”为例,实验大纲只列出几种扦插方法、供试实验材料和外源激素。具体如何做,要学生自己设计。因此,课前预习显得优为重要,学生要自行安排时间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和步骤,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实验前准备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方法。每次实验前,各组轮流选派一个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如对于一些需要预先配制溶液的实验,原本是实验老师做的事情,也交给学生自己配。学生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通过相互讨论、查阅文献、借助网络、请教老师等途径解决。这样就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观察能力培养

现场教学是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带领学生到相关场所开展教学活动,将实际事物直接作为实验材料,这有助于加深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植物类大部分实验课程都可以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如花卉学、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等。以园林树木学实验为例,以往的实验室教学中多单纯使用腊叶标本,学生无法观察到植物的整体形态特征。自从引进现场教学方法后,通过室内与室外相结合的实验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树木的感性认识,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如“园林植物主要病害症状观察”实验,学生在实验室所看到的大多是干制的标本,由于这些标本保存时间较长,其形态特征与原形有差异,对初学者来说,很难区分病害部位和健康部位,因此,采用现场观察病害症状方法,由于观察对象直观、真实,易于学生观察识别病害症状类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正确诊断病害的能力。

2.3 实践能力培养

园林植物类课程大部分属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各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繁殖、生产及养护管理的基本技能,并满足绿化工程及园林设计对园林植物基本知识及相关技术的要求。如苗圃学实验、园林树木栽培实验、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实验等课程,通过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以苗圃学的播种实验为例,每组学生分一小块土地,从苗床准备、种子播前预处理到播种、分苗、移栽、管理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亲自操作、管理。还可以结合校园绿化,开展实践教学,如“园林树木物候观察”、“花灌木修剪”、“大树移植”、“校园及周边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等,操作类实验由富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进行现场操作示范,然后学生按生产实际要求完成实验项目,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积累了实践经验。

2.4 协作能力的培养

园林行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客户沟通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与他人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由学习委员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结合个人意愿,分成小组进行学习。以园林树木学实习为例,由8-10名学生结成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组长统管并负责外业工作,副组长负责内业工作,组长根据每个成员学习特点进行分配任务,有负责标本采集、野外记录、植物拍照、标本压制、标本鉴定和实习考勤等等。实习前,教师把各小组任务分配后,每组分头去图书馆、期刊网查找资料,大家围绕主题准备实习的材料,并把实习期间工作安排计划通过电子邮箱发给指导教师,得到教师允许后,就开始进行一周的课程实习。通过调查发现,同学们对以小组为形式的实验课教学方式比较满意。因为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2.5 创新能力的培养

2.5.1 丰富第二课堂

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是黄山学院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个显著特色。第二课堂包括兴趣小组、各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科研和专业素质学分。黄山学院园林专业围绕植物应用能力组建了“红豆杉”、“猕猴桃”、“紫薇品种选育”、“微型盆景制作”、“昆虫标本制作”、“屋顶绿化”等兴趣小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学生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如紫薇兴趣小组2015年采用诱变剂处理种子的方法,成功获得一千余株的紫薇诱变小苗,为随后的性状观察和性状变异调查奠定了基础,更为紫薇新品种选育准备了植物材料。学生通过种子采集、种子处理,苗床制作、播种、苗期管理、发芽率统计、苗期性状调查等一系列生产实践,不但巩固了理论知识,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还可以在学习期间就感兴趣的课题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或在教师课题中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通过独立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与发芽特性的研究”、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 “珍稀植物永瓣藤幼苗生长特性”、“黄山地区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等,这种把科研与学习密切结合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

2.5.2 校企合作

学生在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都要深入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实习单位需要配备富有实践经验的师傅作为指导老师,同时还要和学校教师保持很好的教育联系。另外,还有一部分兼职教员,有课时来校给学生上课,其他时间都在附近的农业科研单位工作,因此,他们都具有很深的理论知识和科研水平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这样,学生在工作和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得到解决。如学生在黄山高尔夫球场进行草坪管理与养护实习,在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黄山绿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参与山核桃、香榧、油茶等容器育苗技术研究,到歙县建新生态园实训基地苗圃进行油茶嫁接技术实习实训,到润一生态园珠兰花基地进行病虫害调查、防治方面的实习等等。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开阔了眼界,真实地检测了自己的实际能力和所学知识与现实需要之间的距离。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

3 考核与评价的多样性

以往实验成绩的考核以实习报告为主,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甚至有个别同学抄袭他人实验报告,完全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我们构建了以实验参与度、出勤率、实验报告与实际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体系,注重过程考核。

3.1 识别类实验考核

以识别为教学目标的实验,主要采用现场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此类考核的课程有植物学实验、园林树木学实验、花卉学实验、草坪学实验(草坪草识别部分)、园林病虫害防治(昆虫识别和植物病害识别部分)等。

3.2 生产养护类实验考核

包括草坪学、苗圃学、园林树木栽培学、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和植物组织培养等课程中涉及生产实践操作类的实验,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实验结果”考核的方法。以苗圃学播种实验为例,由于从播种到成苗历时较长,所以,以往的教学考核主要只是看操作过程,往往实验完成后,种子是否能成功出苗,幼苗成活率如何,学生并不关心。改革后,将成活率的高低与实验考核成绩挂钩,这样学生在实验中不仅会认真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而且还自觉地加入到播种后期的苗圃管理工作中,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实验的成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结 语

从园林植物的繁殖、引种、育种到园林绿化施工和养护都是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仅有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更含有相应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各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园林植物的繁殖、生产及养护管理的基本技能,并满足绿化工程及园林设计对园林植物基本知识及相关技术的要求[8]。因此,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植物应用实践能力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建立有利于实用技能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过程考核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锻炼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1]刘龙昌.园林专业植物与植物应用类课程设置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1):72-74.

[2]包志毅,邵锋.宁惠娟.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类课程教学的思考——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J],中国林业教育,2011,30 (2):58-60.

[3]娄娟.国家实用技能型卓越园林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7):189-192.

[4]孙丽娟,宰学明,纪易凡.“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下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标准体系的构建 [J].中国林业教育, 2016,34(3):10-13.

[5]周明芹.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7):81-83.

[6]刘滨谊.风景园林的性质及其专业素质教育培养[C]//.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710-713.

[7]李光提,侯加林,张业民,等.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2,15(4):13-16.

[8]弓弼,寇世强,吉文丽.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改革园林植物类课程实践教学[J].中国林业教育,1999(3):48-49.

责任编辑:胡德明

The Cultiv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s’Plant Application Ability Based on Excellence Initiative——A Case Study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Pan Jian,Fang Lejin,Huang Song,Chen Li
(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 245041,China)

The ability of planting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f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ajors.A series of reforms about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f landscape plants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skill-based excellent talents i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The measures,such as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innovati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and implementing the multiple evaluations,are adopted in order to penetrate cultivating the students’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innovative practical ability into the entire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cellence initiative;practical skill-based;ability training

G642.4;S68

A

1672-447X(2016)05-0110-04

2016-08-27

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501);国家级园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ZG0237);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卓越农艺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2014sjjd068);2014年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潘健(1968-),安徽黄山人,博士,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黄山园林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黄山日落
清代园林初探
《登江阴黄山要塞》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黄山冬之恋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