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勘误八则*
2016-03-16李坚怀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安徽凤阳233100
李坚怀(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安徽凤阳23310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勘误八则*
李坚怀
(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安徽凤阳233100)
摘 要:编纂于清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煌煌二百卷,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我国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一向为研治传统学问者所重,视之为治学门径。然因其规模宏大,书成众手,错漏之处在所难免,前辈学者已多所订正。现于前贤基础上勘误集部疏误八则。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目录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提要》)乃我国古代目录学集大成之作,其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成为封建时代文化工程的里程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不过,由于工程浩大,四库馆臣疏于考证,错误难免,李慈铭曾批评《四库提要》“惟集部颇漏略乖错,多滋异议。”[1](P3576)特别是对撰者或姓名、或字号、或籍里、或仕履等因考订未加详审而造成常识性乖错违失颇多,甚至张冠李戴。这些“硬伤”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制造了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四库提要》的指误正误成为“四库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余嘉锡、胡玉缙及王欣夫等前辈学者标举于前,杨武泉、崔富章、李裕民及杜泽逊等先生震澜于后,对《四库提要》的纠谬正误作了大量的前瞻性工作。笔者研究明代文学时,阅读了一些晚明文人别集、日记、笔记及地方志等文献,发现《四库提要》中依然存在若干前述余嘉锡等前辈专家没有注意到的疏误,随校随录而匡其所未逮,现略举几例以就正于雅士君子。
其一,08023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半隐集》十卷。
明陈衡撰。衡字克平,淳安人,永乐丁酉举人,官亳州学正。是集序四卷、记一卷、说一卷、诗四卷,附杂文于后。末有其甥方汉所撰行状。诗文皆不入格,与明初诸人为未能方轨并鹜也。
按:撰者仕履误,据嘉靖《淳安县志》卷十一记载:“陈衡,字克平,桂浦人,通五经,尤精于《春秋》,领永乐丁酉乡荐,授亳县司训,改巴县。蜀府闻其贤,疏上乞补官,遂任典室,从游者日众。尝较文湖广、云南,皆称得人,终于官。号半隐道人。著有《半隐文集》。”①嘉靖《淳安县志》卷十一,第335页。按:光绪《亳州志》卷九“职官志”、乾隆《巴县志》卷六“文官”均失载。据此,陈衡曾于亳州任训导一职,而非“学正”,且此非其最终仕履,按例当终其仕履,《提要》未当。
其二,08086卷一百七十五·集部二十八《龙皋文集》十九卷。
明陆简撰。简字伯廉,号治斋,龙皋其别号也,武进人,成化丙戌进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是集有文无诗,冠以日讲直解及经筵讲章。李东阳为撰墓志,称其文缜密峻洁,力追古作,而不轻应接,有求之经岁而不得者,又云所著已累百数十卷。今所存者仅若此,则知其佚者多也。其文义蕴未深,而平正朴实,于长沙一派为近。盖何、李未出之前,文格大率如是也。
按:字、仕履均误。廖道南撰《詹事兼侍读学士陆简》记载:“陆简字廉伯,常州武进人,成化乙酉乡贡第一,明年进士及第,授编修,秩满转侍讲,预修《宋元纲目》,成,迁右谕徳,充东宫讲读官。弘治纪元,召修《宪庙实录》。升右庶子兼侍读,充经筵日讲官。辛亥,擢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甲寅,以日讲劳特升詹事兼侍读学士。踰年卒,赠礼部右侍郎。”[2]正德《常州府续志》卷四记载:“陆简字廉伯,武进人,成化乙酉发解南都,明年进士第三人,初授翰林院编修,累升谕德,预史馆纂修。弘治改元,充经筵讲官,升詹事府詹事,兼侍讲学士,两典试事,称得人,以疾卒于官,年五十四。简志行清峻,问学该博,赠礼部右侍郎。”[3](P219)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别集类”记载:“陆简《龙皋稿》十九卷,字廉伯,武进人,乙酉解元,一甲第三人,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侍郎。”[4](P515)谈迁《国榷》卷四十三记载:“乙卯弘治八年正月壬辰,詹事府兼翰林侍读学士另据卒。简字廉伯,武进人,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侍讲、右谕德、庶子、少詹事。……年五十四,赐祭葬,赠礼部右侍郎。”[5](P2669)
解题提及李东阳撰《墓志铭》,再来查阅此文《明故嘉议大夫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赠礼部右侍郎陆公墓志铭》记载:“弘治乙卯三月八日,詹事陆公卒。……特赠礼部右侍郎。……予与公同史局同讲事,又并命考礼部会试,契分殊厚三十余年于兹矣。呜呼!孰谓遽铭公之墓哉,公少有盛名,成化乙酉以府学生举南畿乡试第一,连擢礼部高第廷试第三,授翰林编修,……(弘治)癸丑主考会试,甲寅以日讲劳,特升詹事兼侍读学士,仅阅月而病,阅岁而卒,年五十有四。……公讳简,字亷伯,一字敬行,号冶斋,又号龙皋子。”[6](P309)据以上所引文献可知,解题载陆简字“伯廉”乃“廉伯”之倒乙之误也,官至“詹事府詹事”,而非“少詹事”。
其三,08347卷一百七十七·集部三十《蓉山集》十六卷。
明董燧撰。燧字兆时,蓉山其号也,临川人。嘉靖辛卯举人,官至南京刑部郎中。燧少从王艮、聂豹讲良知之学,是集自首卷至六卷,皆其问答会语,七卷至十卷为诗,十一卷至十六卷为杂文。
按:撰者籍贯误,据董裕撰《明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晋中宪大夫蓉山董先生行状》记载:“蓉山公者,汉江都相仲舒之裔也。讳燧,字兆时,世为流坑善和里人。五季初,始祖大司徒合徙自临川扩源。”[7](P647)光绪《抚州府志》卷五十九“人物”记载:“董燧,号蓉山,乐安人……所著有《周易问答》、《圆通问答》。”[8](P1004-1005)据此可知,董燧乃抚州府乐安人,虽与临川同属抚州府,但却不同县,应予区分。
其四,08558卷一百七十八·集部三十一《傅山人集》三卷。
明傅汝舟撰。汝舟本名舟,字虚木,号丁戊山人,一曰磊老,侯官人。晚慕仙家服食之术,舍乡井遨游山水,其诗刻意学郑善夫,喜为荒诞诡谲之语。王世贞比之:言《法华》作风语,凡多圣少。然奇崛处亦颇能独造,特旁门曲径,不入正宗耳。
按:字误。据明陈鸣鹤、赵世显订正,清郭伯蔚增订《东越文苑》卷六记载:“傅汝舟者,字木虚,侯官人。”[9](P483)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九十五记载:“傅汝舟,字木虚,闽邑人,□遍吴□荆襄以迄齐鲁,及于百粤,素善养生之术,兼晓黄白,见者惊为异人,其诗亦毎亟称于人。”[10]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别集类”记载:“傅汝舟《前丘生行已外篇》六卷,字木虚,一名丹,號丁戊山人,一曰磊老,侯官人。与同邑高瀫齐名,皆郑善夫友。”[4](P562)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三记载:“傅汝舟,字木虚,一名丹,号丁戊山人,一曰磊老,候官人。”[11](P1869)提要倒乙之误也。
其五,08791卷一百八十·集部三十三《玩梅亭诗集》二卷。
明柴惟道撰。惟道字允中,号白岩山人,严州人。是集前有原序,而此本阙其末页,遂不知谁作。《序》自称山人,以才不遇,而所抱有以自乐,游公卿间,泊然无所求,乃称其高,然其诗则未成家也。
按:撰者籍贯误。《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93册收录该书,署名“江阳白岩山人柴惟道”。天启《衢州府志》卷十一记载:“柴惟道,字允中,江山人。缟服臞形,皭然不尘滓于世,而独不能无意于诗,其为诗也,清洁如水,飘洒如风,而古诗犹有十九首之影响,置之唐人之林未可淄渑别也。刋落身世与造化游,山人之操卓然髙哉!又非徒其诗足名而已。天台友人王公宗沐作《玩梅亭稿序》,足为允中状。”①林应翔等修,叶秉敬等纂:天启《衢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1470页。查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11册)未收录此序文。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别集类”记载:“柴惟道《玩梅亭集》,字允中,江山人。”[4](P610)康熙《江山县志》卷八“隐逸”记载:“柴惟道,字允中,号白岩,貌古朴,家徒壁立,补博士弟子员,既而弃去,就薛中离、湛甘泉先生学,充然有得。性喜吟咏,诗益工而贫益甚,所交多海内名公。……著有《玩梅集》。”[12](P126)据此可知,柴惟道乃衢州府江山县人,非严州人,《提要》误。前序为王宗沐所撰,亦可补《提要》之阙。
其六,09470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柴氏四隐集》三卷。
宋柴望及其从弟随亨、元亨、元彪之诗文也。望有《丙丁龟监》,已著录。随亨字瞻屺,登文天祥榜进士,历知建昌军事;元亨字吉甫,与随亨同举进士,历官朝散大夫,荆湖参制;元彪字炳中,号泽矅居士,尝官察推。宋亡以后,兄弟俱遁迹不仕,时称“柴氏四隐”。望所著有《道州台衣集》,《咏史诗》,《凉州鼓吹》。元彪所著有《袜线集》;随亨、元亨著作散佚,其集名皆不可考。明万历中,其十一世孙复贞等蒐罗遗稿,元亨之作已无复存,因合望与随亨、元彪诗文共为一集,仍以“四隐”为名,因旧称也。
按: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三十一著录,作《柴氏四贤集》(无卷数)[4](P762)。
万历十六年,柴望十一世孙柴复贞为《柴氏四隐集》撰序云:“……四隐公者,宋国史秋堂公建昌大夫瞻屺公、制参吉甫公、察推泽臞公也,四公仕当革命之际,鶗鴂悲鸣众芳萎歇,各抱杞国之忧,流涕陈列而为权奸所摈逐,乃相与遯迹林莽,叹时事之已去,悲故宫之寂寞,黍离悠悠之怀毎形于伯仲赓咏,人以是称为柴氏四隐云。……万历戊子十一世孙柴复贞序。”①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集部第136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873页。柴元亨有诗云《送刚中兄之官山阴》。据此,柴随亨字刚中,号“瞻屺”,《提要》误号为字,文溯阁本提要同误。
陆心源辑撰《宋史翼》卷三十四记载:“柴随亨,字刚中,号瞻岵居士。”[13](P364)厉鹗《宋诗纪事》卷六十七记载:“柴隨亨,字剛中,號瞻岵居士,寳祐四年進士,知建昌軍事。”今人吴洪泽撰柴随亨小传记载:“柴随亨(1220—?),字刚中,号瞻岵,江山(今属浙江)人。”[14](P713)此文献记载号均误。
关于柴元彪,柴复贞序作“泽臞”,《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卷一百七记载:“柴元彪,字炳中,号泽臞居士。”[15](P3789)常国武撰柴元彪小传记载:“柴元彪(生卒年不详),字炳中,号泽臞居士,江山(今属浙江)人。”[14](P712)此《提要》误为“泽矅”,四库本《提要》载“元彪字炳中,号泽曜。”皆形近而误也。
其七,09669卷一百九十二·集部四十五《弘正诗抄》十卷。
不著编辑者名氏。惟卷首曹忭序谓“二山杨君工于诗,所选弘治正德间诗抄,正如淘沙见金,非具大金刚目力者不能”云云。不知杨二山者何名,所录凡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薛蕙、徐祯卿、郑继之、王廷相、边贡、孙一元、殷云霄十人之诗。前无目录,亦不知其完否。考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明十二家诗类抄》十二卷。又有《盛明十二家诗选》,无卷数。皆弘、正间诗。然所刻十二家之名,均与此互有出入,非一书也。
按:书前有嘉靖三十六年丁卯仲冬之吉南郡黄鹄居士曹忭作序于晋之画坊斋②见《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301册,第78页。。此曹忭乃江陵曹忭,据康熙《荆州府志》卷二十五记载:“曹忭,字子诚,江陵人,别号纪山,登嘉靖辛丑进士,选翰林庶吉士,累官云南巡抚,与兄性皆著有《翰林集》行世。”③郭茂泰等修、胡在恪纂:康熙《荆州府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北府县志辑35》,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影印本,第413页。光绪《荆州府志》卷四十九仍之。而编辑者“二山杨君”乃海丰杨巍也,《提要》著录杨巍撰《存家诗稿》八卷,解题云:“明杨巍撰。巍字伯谦,号梦山,海丰人,嘉靖丁未进士,累官吏部尚书,赠少保,事迹具《明史》本传。巍扬历中外,居官有能声。《自跋》称‘幼习举子业,不知诗。至嘉靖乙卯,补晋臬,提举曹忭始导之为诗。归田后,与山人吕时臣相倡和,得诗六百余篇,属邢侗、邹观光评骘而存之’。”④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三、《明史·艺文志》均作《梦山存稿》四卷。四库馆臣不知杨巍另有一号“二山”,据谢肇淛撰《明故荣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二山杨公神道碑铭》记载:“……公起家武进令,拜黄门给事中,出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备兵口北道参议,迁副使,镇阳和。擢大中丞,抚宣府。以疾丐罢,复起抚秦晋,拜少司马,转少宰。晋大司空,复改大冢宰,扬厉中外四十余年,告老归。……公讳巍,字伯谦,别号二山。”[16](P133-136)该神道碑铭未提及杨巍著述,叶向高撰《墓志铭》记载云:“……公讳某,字伯谦,别号梦山。……所著《诗文》、《杂语》、《谵语》、《檄余录》、《诸家钞》、《近疏曼录》、《四书训略》共若干卷,俱行于世。”[17](P134-137)民国《无棣县志》卷十“人物·名臣”记载:“杨巍,字伯谦,嘉靖丁未进士。……撰有《四书训略》、《近疏漫录》、《存家诗稿》、《诸家抄诗选》等书。”[18](P807)据此可知,杨巍(1516—1607),字伯谦,号梦山,另号二山,海丰人。此两则材料中《诸家抄》当指《弘正诗抄》。
从以上文献可知,杨巍任山西按察司佥事时与时任山西提学副使的曹忭①《山西通志》卷七十九记载“曹汴,进士,嘉靖时任副使,湖广江陵人。”此处记载曹忭名误作“汴”。《浙江通志》卷一百十七记载“曹汴,字子诚,江陵人,巡盐御史。”同误。同事,二者互相诗歌唱答,交往密切。如杨巍《存家诗稿》收录多首作品以记其交往,如《将赴上谷留别纪山二首》《元夜曹学宪纪山枉过有述》《酬纪山见寄韵》《曹学宪书斋谈诗次孟方伯韵》《春夕饮纪山宅醉后观火花歌用杜韵》《酬纪山迎春日雪见惠之作》。后曹忭升任江西参政,杨巍赠诗云《寄送曹学宪之任江西参政》》“明时薇省重词臣,南望章江兴转新。天上彩云随去鹢,域中庐岳待高人。滕王阁敞千峰晓,徐孺亭孤万木春。独恨支离荒塞北,未知何日挹清尘。”二人分别后,仍有诗歌往来,其《寄讯纪山》云“山连巫峡云为馆,花映楼台玉作人。把酒听歌明月夜,还闻世上有风尘。”可谓情谊殷切之作,惜曹忭作品难征,无从参考。②钱谦益《列朝诗集》、朱彝尊《明诗综》均无著录。
另,杨巍《存家诗稿》跋文亦详细记载了曹忭对于其诗歌创作之影响,称:“余自幼习举子业,不知为诗。至嘉靖乙卯,外补晋臬,时督学使者为曹君纪山始提挈余为诗,谓以唐人为宗,且辨其体格。余不甚解,及余归田,有四明吕山人者往来海上,相与倡和,共明此道,听其所谈,亦不甚解。平生得诗总之不下千篇,门人李生善楷书因命收掌,及余宦京师,李生病故,此物亦随化去。子侄辈复随处抄录,无论岁月朝野得诗六百余篇亦多矣,乃就正于临邑邢侍御知吾为更数处,加之评品。今年舍弟岑以公事寓维扬,将此稿再就正于云梦邹君大泽,邹君旧铨部郎,与余有共事之雅,改窜逾多又序之,乃加灾于木。夫唐之诗人抉胃呕心终身焉,方传于世。余疏散人也,况习禅寂不好苦思,此物徒资后人谈笑耳,顾倡之者曹君纪山也,共艺者吕山人甬东也,改窜且序之者邢君知吾、邹君大泽也。笔迹犹新,未敢遽弃,乃书诸后,存于家以示吾子孙焉。客见之问曰:公登仕籍五十年,刻中不及勋名,何也?余笑而不答,又问:曰陈思王谓后世谁知窜吾文者,公顾归美于纪山诸君何也?余亦笑而不答。万历壬寅仲冬梦山翁书于藜苋居中,时年八十有六。纪山名忭;山人名时臣;知吾名侗;大泽名观光。”③王世贞评价其诗云:“海丰杨梦山宫保太宰巍有《存家稿》八卷,五言最简古,得陶体,明人所少。予喜其一绝云:前年视我山中病,落日独骑骢马来。记得任家亭子上,连翘花发共衔杯。予在京师日,曾选订其集为三卷,谢员外方山重辉刻之。”见《池北偶谈》卷十九。杨巍写诗受到曹忭影响而为之,其任山西佥事期间时往过从,其编纂《弘正诗抄》正在山西任职,其目的或许为其创作诗歌作为参考而已,曹忭为之撰序则自然而然的事了。
另,《提要》云:“所录凡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薛蕙、徐祯卿、郑继之、王廷相、边贡、孙一元、殷云霄十人之诗。”事实上,除诗歌外,还附录文章,如李梦阳诗后附序书二首:《诗集自序》《驳何氏论文书》;何景明诗后附录书一首:《与空同先生论诗书》;王廷相诗后附录《华阳稿序》《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其八,09926卷一百九十四·集部四十七《青溪先正诗集》(无卷数)。
国朝鲍楹编。楹字觉庭,余杭人。康熙丙子举人,官知县。是编采淳安之诗,合为一编。以淳安古青溪地,故以为名。凡唐一人,宋六人,元五人,明十人,国朝二人。其总目所列宋之方一夔,元之方道坚、夏溥、洪震老、徐贯,国朝之徐士讷等七人,《总目补遗》又有宋方有开等六人,元汪云等二人,明余溥等七人,皆有录无书。非完本也。
按:撰者仕履不确。据光绪《淳安县志》卷六“职官表”记载,鲍楹,康熙三十四年任训导。[19](P567)后附“治行”小传记载云:“鲍楹,字觉庭,余杭人,由康熙乙卯副车司淳安训,振兴文学,善书法,于诗教尤深。淳邑故多诗人,自唐皇甫湜后不下百余家,然无专汇者。公力事搜罗,得不传者三十九人,辑其遗诗,总题曰《青溪诗集》,复次小传,以冠篇端,捐俸刊布。秀水朱太史竹垞先生亟称之,其选《明诗综》多采掇焉。康熙丙子举于乡,后为江南宜兴令,卒于官。有集若干卷。”[19](P617)据此,《提要》应更正为:鲍楹官淳安训导,或官至宜兴知县。
另,解题载方道坚应为“方道壡”之误,应属字形形近而讹,据嘉靖《淳安县志》卷十一记载:“方道壡,字以愚,号愚泉,蛟峰先生曾孙也。从同里吴朝阳先生游,以《春秋》名当世,登至顺二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所撰《后妃》、《功臣》诸列传,笔削大义,独断于心,无能议者。调嘉兴推官。……再调杭州判官,遂引疾归。累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员外郎。洪武初被召,俱不赴。著有《春秋集传》十卷、《愚泉诗稿》十卷、《诗说》一卷、《文说》一卷、《选唐诗》一卷见于世。”[20](P311-312)卷十七收录有邑人徐尊生赠诗云《贺方道壡被召》一诗。《浙江通志》卷一百七十七记载与嘉靖《淳安县志》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九“别集类”集传:“方道壑《愚泉诗稿》十卷,字以愚,方逢辰曾孙,至顺二年进士,江西行省员外郎,洪武初两被召,皆不起。”[4](P730)此名亦不确。
参考文献:
[1]李慈铭.孟学斋日记·丙集上[M]//越缦堂日记(第5册).扬州: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本.
[2]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张恺纂.正德《常州府续志》卷四[M]//四库存目丛书史部第181册.
[4]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李东阳.李东阳全集(三)[M].周寅宾,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4.
[7]董裕.董司寇文集(卷九)[M]//四库未收书辑刊第5辑第22册.
[8]许应鑅,朱澄澜.光绪《抚州府志》卷五十九[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影印本.
[9]陈鸣鹤.东越文苑(卷六)//[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547册.
[10]凌迪知.万姓统谱(卷九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朱彝尊.明诗综(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朱彩修,朱长吟.康熙《江山县志》卷八[M]//中国地方志集成·浙江府县志辑58.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本.
[13]陆心源.宋史翼[M].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影印本.
[14]曾枣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代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金毓黻.文溯阁四库全书提要(五[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2014.
[16]谢肇淛.小草斋集(卷十六)[M]//四库存目丛书集部第176册.
[17]叶向高.苍霞续草(卷二)[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25册.
[18]张方墀.民国《无棣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19]李诗等.光绪《淳安县志》(卷六)[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影印本.
[20]姚鸣鸾修,余坤、黄讲纂.嘉靖《淳安县志》(卷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
[责任编辑 陈义报]
Correction on Siku Quanshu Zon gmu Tiyao
LI Jian-huai
(Chinese Depart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Siku Quanshu Zongmu Tiyao compiled in Qianlong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 has 200 volumes and represent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Chinese classical bibliography with its academic debat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origin.It is always valued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However,due to its huge scale and numerous compilers,errors and omissions are inevitable while many have been corrected by previous scholars.This article will correct some mistakes for further amendment.
Key words:Siku Quanshu Zongmu Tiyao;correction;bibliography
作者简介:李坚怀,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0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34(2016)03-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