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其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

2016-03-16潘志峰李宏德李云涛刁振琦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0中州大学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00

河南工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融合

白 蓉,潘志峰,李宏德,李云涛,刁振琦(.郑州大学 物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中州大学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00)



加强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及其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

白蓉1,潘志峰1,李宏德2,李云涛1,刁振琦1
(1.郑州大学 物理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中州大学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文章明确界定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并阐明了其基本特征,提出了我国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专业课程教育;融合

近年来,理工科大学一直在文化素质教育的道路上上下求索,不少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在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就和宝贵经验。但是,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推进都有所欠缺、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1)在课程设置上大多照搬照抄国外通识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缺乏课程设计理论指导,难以形成适合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2)文化素质教育独立在专业课程教育之外。(3)没有深入发掘、充分开发第二课堂的文化素质教育功能。(4)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对所有类型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普遍性研究,具有针对性的理工科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则不是很多。

1 文化素质教育的界定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杨叔子院士认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中之本。”[1]他是通过人文教育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的。胡显章等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的角度对文化素质教育进行的界定是:“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自由人'为目的,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2]王义遒则认为:“我们今天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从内容上说,就应该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个部分。”[3]而教育部在1998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综上所述,文化素质教育的定义应界定为,旨在提高受教育者文化素质的教育,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培育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谐个性,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意识和人文精神为根本目的,并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后天的教育环境熏陶,使受教育者最终成为一名身心和谐发展的并且对社会有用的“自由人”。

文化素质教育具有三方面的特性:一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而不是一种教育模式;二是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包括人文专业课程教育和艺术教育。

2 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要构建适合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需要理工科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实际、发展需要进行精准科学的定位,理工科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该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特点、课程体系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特点的特殊性。动手实践能力强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优势之所在,但其文化素质不够全面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学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很多学生受社会实用功利价值观的影响纷纷选择了就业形势更好、工作挣钱更多的工科专业。从一开始,许多学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就对文、史、哲等人文社会科学抱有偏见,认为人文学科不过是花拳绣腿,是不实用的东西。他们对人文学科缺乏学习热情,不予重视。其结果就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人文修养的普遍欠缺。其次,理工科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较欠缺。理工类专业相对文科专业更加注重逻辑推导、结果判断等定量分析,专业学习也更注重实验验证,受这种专业特点和学习方式的影响,理工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重结果而往往忽视了与人沟通。理工科学生思维方式多习惯于逻辑思维、定量分析、演绎推理,却相对缺乏直觉、感悟、联想等形象思维。因此,理工科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意识还有待引导、文化知识有待拓展、文化素养有待提高、思维方式有待完善。

二是课程体系的特殊性。受人才市场导向因素的干扰,普通理工科院校在课程的开设上多设置一些与学生就业相关、市场需要的实用课程。而诸如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人文底蕴的文史哲等课程则因为“见效慢”而得不到学校的重视,也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方面比较松散、内容选择方面比较随意、课时设置方面也不够规范。在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理工科大学对人文课程的设置或因为人文教育资源的薄弱而流于形式,或由于人文教师自身条件的限制而过于零散、体系杂乱、缺乏深度。

三是校园文化的特殊性。理工科大学营造的校园文化氛围多是厚重、务实、严谨,置身于其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和严谨务实的作风。这是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也是理工科大学校园文化的优点。但是,理工科大学较之于综合性大学,缺乏自由奔放的思想、热烈的学术讨论、浓厚的人文气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缺乏一种生动活泼性。

理工科大学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时必须对自己的办学实际有科学的定位,并深刻认识到在学生特点、课程设置以及校园文化上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

3 整合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实现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其内在的目标都是为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它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鸟只有双翼健劲,才能翱翔于长空;车只有两轮齐驱,才能疾驰于大地。没有科学的人文,必将流于形式、内涵空洞;没有人文的科学,也终将沦为工具、难于前进。科学与人文本就应该是相融相生的,缺少科学或者缺少人文都是残缺不全的。科学只有与人文相融相生才能使人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完整的思维体系和良好的处事能力。科学与人文这种内在的关系要求理工科高校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效整合,使二者有机结合、交融渗透。

理工科大学应该从更新教育理念、规划办学思想、重整办学模式、均衡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整合,使二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都能有效沟通,真正做到教育目标上相统一、教育内容上能衔接、教育方法上可相通。

首先,理工科大学要在教育教学思想上有所转变,改变过去那种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的专业教育思想,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人文教育,赋予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确立两者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树立这种教育理念,必须得到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体教师的积极配合、各部门的通力协作。只有形成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学术氛围,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才能获得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也才可能落实下来。

其次,要将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交叉融合,还需要理工科大学考虑办学模式上的全面性。在学科设置、专业建设上要考虑建立与本校理工专业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要考虑发展一些综合型、边缘型、交叉型的新兴学科。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学科、建设新兴专业的根本目的一定要把落脚点放到推动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上来,其实质也就是要为推动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而服务。在学校的教学计划、经费投放、教师待遇、资源配置、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都应做到兼顾并重。

最后,理工科大学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最终必须落实到课程设置这一具体环节上。在课程设置上,要改变过去将人文教育课程置于次要附庸地位的尴尬局面;要在课程门类、课时量、学分等方面给予人文课程更多的关注;要加强人文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要对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上进行沟通衔接实现深度融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内在蕴含的人文精神,结合专业课程进行人文教育;要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科研实践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与道德的内化形成;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整理、反思提高,从而深化人文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交叉融合[4]。

高等教育界对加强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成共识。理工科大学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地方,其所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加强对理工科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潮流所在,更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之所在、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所需。

(责任编辑 杨文忠)

参考文献:

[1]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4):1.

[2]胡显章,李曼丽.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1(1):43-44.

[3]王义遒,金顶兵.文化素质教育问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57-62.

[4]傅宇文.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能力结构及其培养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6(3):84-55.

Strengthen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BAI Rong,et al
(The Physics Engineering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quali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lso a practical problem. This paper clearly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llustrate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proposes the particularity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in our country and strengthen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actice approach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urse integration.

Key words: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urse education;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93(2016)01-0053-03

收稿日期:2015-11-12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DWJZW201532ZN);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1]-JKGHAD-0241);郑州大学教改项目(2014XJGLX099)

作者简介:白蓉(1967―),女,河南南阳人,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教育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浅议体育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措施
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嵌入研究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