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①
2016-03-16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任东峰
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东峰
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①
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东峰
河南省文化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成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日益呈现出集聚态势。本文运用资源、能力和机会分析框架,对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资源包括特色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社会支持资源;能力包括吸收能力、创意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等;机会包括政策机遇、市场机会、历史偶然性因素。
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产业集聚 资源 能力 机会
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河南是文化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并且具有地域特色。近年来,河南省文化产业取得了迅速发展,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自2007年以来,河南省先后出台了多项支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的政策文件,并且评选了75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镇)。在党和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形势下,研究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回顾
根植于广大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其发展相对于由政府主导的城市文化产业具有不同的路径和特色,因而更具研究价值。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们开始关注农村地区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经历了外在影响因素、内在影响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三个阶段。外在影响因素的观点主要是从农村区域以外的因素出发,考虑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模式、路径等移植到农村文化产业中来;内在影响因素则从内部视角出发,考虑农村地区的区位差异、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方面;内外因素共同影响视角则综合了上述两种观点,认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国内学者对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是从对专业村镇的研究中逐渐发展而来。在研究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业专业村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涉及的影响因素包括乡村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内部因素主要是资源禀赋优势(如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以及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乡村能人。李裕瑞等(2012)认为村域发展受到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并且指出村民是村域发展的主体,能人是村域发展的核心因素。李小建等(2012)也认为,在传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区,是否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决定着专业村的有无。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现实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农村文化产业。姜长宝(2010)认为农村文化产业具有脆弱性、区域特色的显著性、快速成长性、发展阶段递进性、产业结构的相对稳定及演进性等特质。李学鑫等(2014)认为,传统农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乡村历史和文化资源利用、地方专家和社会资本参与、地方与外部有效连结三种因素的影响。
2 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现状
2007年河南省文化厅在全省开展了“首届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镇(乡)”评选命名活动,经过各市推荐、初步筛选、网上投票、实地考察、专家评审等程序,共有26个村、19个乡镇获得了“首届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镇(乡)”的荣誉称号。2011年河南省又命名了15个乡(镇)、15个村为第二批“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目前共有75个村、乡(镇)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
横向来看,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在业态类型、产业规模、从业人员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目前的75个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中,半数以上的村镇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其中有9个特色文化产业村镇的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个别村镇如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文化产业年产值更是达到数十亿元。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吸纳了大量的当地以及周边区域的农民就业,扩展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尽管目前就业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但在技能型人才方面,已经拥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演员等人才。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业态类型,主要有民间工艺美术、文化旅游、艺术表演、文化用品制作等,其中民间工艺美术、艺术表演较多。
纵向来看,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优势已经初步形成。部分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如镇平县石佛寺镇玉文化产业、民权县王公庄村的农民画产业等已经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态势,涵盖了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加工、市场销售、人员培训等多个产业环节,使得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
3 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
3.1资源
(1)特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和集聚的基础。河南是文化大省,是华夏历史文明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区,区域特色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特征。从特色文化资源的类型上来看,支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文化资源可以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是指某一区域内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资源为该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发展基础。在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中,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的竹林资源和开封市兰考县的泡桐资源都属于典型的物质文化资源。月山镇正是利用丰富的竹林资源,大力发展竹编产业,形成了创意竹编、柳编生产基地,年产值8000多万元。兰考县堌阳镇则是在优质泡桐木材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乐器之乡”,在该镇有30多家专业的乐器制造企业,生产的古筝、琵琶、古琴等乐器已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和机构的专业演奏器具,并且远销中国台湾、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年创产值上亿元。无形文化资源是指某一区域内长期积淀形成的与域外文化具有明显区别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商誉、技艺等,这些资源在不断地传承与发展中,为该区域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集聚提供了基础。镇平县石佛寺镇并不产玉,却吸引了来自辽宁、新疆、安徽等全国各地的客商到此进行玉雕产品交易,形成了玛瑙、翡翠、和田玉等多个专业交易市场,具备了玉料买卖、玉器加工、产品包装、玉雕人才培养、玉文化传承的完整现代产业价值链条,造就了闻名全国的“无中生有”现象,正是由于当地玉文化和商誉的作用。
(2)人才资源。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才始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和集聚的过程中,人才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人才可以分为能人和技能型人才两类。能人是指农村中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民,具有创业意识和一定的个人禀赋,他们相对于普通农民来说,在兴趣爱好、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禀赋,并且有着改变自身命运的强烈愿望和闯出一片天地的创业意识。在民权县王公庄村和宝丰县魔术演艺产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能人的带领作用非常明显。民权县王公庄村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画虎第一村”,正是由于王培双、肖彦卿两位具有绘画爱好和创业意识的领头人的带领,才形成了如今年产值近亿元的农民画产业,并且带动周边县市3000多人实现了就业。而宝丰魔术之所以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到迅速发展,也与徐海水、刘文、徐召遂、毛玉山等一批具有家族技艺传承又具有钻研精神的带头人密不可分。另一类是为数众多的技能型人才,他们秉承了农区人民朴实的作风,尽管在从事某项技艺之前可能更多是出于生计考虑,但是一旦成为“手艺人”的一员,便兢兢业业、力求完美。并且,由于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在产业发展空间上的特殊性,即以农民世代生活的广大农村为产业集聚区,使得这些手艺人可以对工作和农活进行兼顾,客观上使广大农区成为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的“人才蓄水池”。
(3)社会支持资源。社会支持资源是指在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和集聚的过程中,为其规模的发展壮大提供支持的各种社会资源。社会支持资源涉及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文化资源声誉等。政府支持包括政策引导、产业集聚区规划、文化资源挖掘等方面。镇平县为将玉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于2005年在全国首次设立了玉雕管理局,2012年又在此基础上设立了镇平县玉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了石佛寺玉雕湾玉器交易市场、国际玉城、中华玉文化博物馆等项目。积极宣传推广玉文化,镇平县电视台开辟了宣传玉文化产业的“玉乡频道”,建立了中华玉都网站,连续成功举办十三届“中国南阳国际玉雕节”。在玉雕人才培养方面,镇平县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了以培养玉雕人才为主体的工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并与南阳师范学院开展联合办学;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开展玉雕人才培训。文化资源声誉是指由于文化资源本身的魅力或者产业集群的优势,而在行业内以及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和口碑。声誉机制的作用会使人们的原有认知叠加和扩大,进而形成累积效应。
3.2能力
3.2.1吸收能力
(1)集群内部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对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来说,其内部隐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特色文化内容和产品发展的基础。第一,中国文化中对亲情、乡情、邻里情的尊崇,使得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隐性知识传播与现代企业中的途径明显不同。许多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从业者在创业之初,企业或者作坊的主要成员都是叔伯、兄弟、关系紧密的邻居等。这种以感情为主要联系纽带并带有师徒关系的合作方式,使得技艺能人的隐性知识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而学习者一旦学成,往往会自立门户,自己则成为知识传播者。第二,集群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知识传播。隐性知识最终会通过“社会化”方式体现在产品中,这些产品在交易的过程中,很快就会被同行发现其中的“诀窍”或者创新之处,甚至某些生产工艺或者表演技法“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儿”。而且,由于受到企业发展规模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限制,一些生产工艺或者表演方式的创意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也迫使关系亲密的从业者主动进行知识交流。第三,北方农村普遍有串门、串饭场的习惯,许多看似“秘密”的知识会在闲谈、私下通道中快速传播,并很快成为公开的“秘密”。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雕技艺、宝丰县赵庄镇的魔术表演技法等,其提升都受到此种方式的影响。
(2)集群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集群外部知识对提升集群创新能力,增强集群内部企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尽管在农村文化产业的从业者们由于亲情、乡情、邻里情的影响,保持着相对紧密的关系,但这并不意味各个企业之间没有竞争。而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领先地位,除了从业者个人的能力和技艺之外,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外部知识的获取主要有外部人员带入和流动交易过程中的学习。
外部人员带入是指集群外部人员将外部的先进知识带入到集群内部,使集群内部人员认识到现有资源禀赋的价值或者现有技艺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资源利用或者技能提升。为了增强农村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实力,提升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许多文化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在推出各种支持政策的基础上,牵头组织邀请外地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授课,开阔本地从业者的视野,促进他们技能的提升。镇平县每年都会以政府名义邀请玉雕和美术行业的知名人士,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石雕刻大师等,对全县玉雕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理念、创意设计以及雕琢技法等。该县还与南阳师范学院联合建立了玉雕职业技术学院,在实现玉雕人才的培养规模化的同时,也更加有效地利用了外部智力资源。
流动交易过程中的学习,是指集群内部人员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人员的互动,获取相关技能和信息。宝丰县赵庄乡的许多魔术表演团体,在到全国各地演出的过程中,虚心邀请业界名人进行指导,例如宝丰百花艺术团团长毛新强就曾利用在沈阳的演出的机会,拜全国著名魔术师陶喜九为师,并得其真传。石佛寺的许多玉雕艺人也会在北京、广州、南京等珠宝玉器市场进行玉雕产品买卖的过程中,学习杭州、苏州等地玉雕艺人的玉雕技法和创作手法,以提升本地玉雕产品的工艺水平。这些方式的主要成果是以模仿创新的方式进行展现,为集群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
3.2.2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对农村文化产业而言,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具有一定的差异。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从业者风险承担能力较弱、信息传递不畅通等,其创新能力的提升往往较为缓慢,在产业发展的早期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表现为产品的升级或者表演形式的丰富;在产业集聚的后期原发性创新逐渐增多。模仿创新更多的是量上的积累,原发性创新则为农村文化产业集聚带来声誉,吸引更多的内外部资源向产业内部集中。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雕工艺在经历了早期的模仿创新后,近年来开始将现代绘画艺术和西方文化注入产业设计制作过程中,在田园山子雕、黑白人物雕、生态俏色雕等领域不断创作出立意新奇、风格独特的产品,引领了全国玉雕的发展方向,也为镇平玉雕增加了声誉。
3.2.3自组织能力
自组织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典型能力,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部门自我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产业发展无须外界指令而能够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结构的系统。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在产业发展和集聚过程中的自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发展早期创始人之间的协作发展。在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原材料价格昂贵、外部环境不稳定、市场风险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的创始人在从事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自发合作,共同应对,以减少损失和规避风险。镇平玉雕艺人在生产过程中,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对玉石原料即“原石”的价值评估问题,原石在形成过程中,由于自然环境、矿物元素分布和密度等的影响,仅从外观很难判断其价值,而一旦切开,则其价值会根据成色的差异而变化,所以要想降低成本,获取高额利润,就要凭借经验对原石进行估价,也就是行业中常说的“赌石”。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是几个玉雕艺人合伙出资购买原石,共同承担可能的收益和风险。另一方面,是某一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部门的内部自组织。同一产业中不同部门之间为了避免竞争,同时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形成多个产品种类的以行政村为单元的生产体系。镇平石佛寺玉文化产业在发展初期,就形成了多个生产不同种类玉雕产品的行政村,如玉雕产品加工方面,苏寨村以手球为主,罗营村以挂件为主,榆树庄村以手镯为主,大仵营村和小仵营村以玉白菜和花鸟题材为主;在玉雕产品销售方面,则形成了榆树庄市场、石佛寺玉雕湾市场等,形成了产品创意、玉料交易、玉雕产品加工、包装材料制作、玉雕产品销售的产业链条,使得玉文化产业集群的能力不断增强。
3.3机会
3.3.1政策机遇
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的发展和集聚,与政府提供的政策机会密不可分。一是国家整体层面的政策机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施,使得以个体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发端和重整。宝丰县赵庄乡的魔术表演、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雕,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重现生机。以镇平县石佛寺镇为例,1978年以后,很多玉雕技师从国营和集体玉雕工厂离职,自己创办玉器加工企业。很多日后对镇平玉雕影响深远的大师级人物如仵应汶、仵海洲、魏玉中等,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起步。宝丰县赵庄乡的魔术演艺团体也在政策开放后开始走向全国各地,从而得到发展壮大。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从国家层面来看,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2008年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各级政府都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出台了许多支持性的政策。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制订了《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重点方案》(2013年)等战略规划,并在2009年和2012年评选了两届文化产业特色村(镇),共评出特色文化产业乡村(镇)75个,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8个特色文化产业实验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发展。
3.3.2市场机会
市场对文化创意产品的需求,对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文化创意产品只有符合市场需要,才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壮大。从市场需求的规模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以镇平县石佛寺镇玉雕产业为例,中国人自古就有赏玉、佩玉的文化传统,玉石还被赋予品性高洁、镇妖祛邪等寓意,如“君子温润如玉”就是指人的品行端正,《红楼梦》中贾宝玉一出生便“口中含玉”以示与众人不同。因此,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玉器如翡翠挂件、手镯、佛像等在市场上大受追捧,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加之收藏市场的兴起,玉雕产品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也是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手。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规格、质量、形式、包装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原来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琢磨出来的表演形式不再受到市场的青睐,进而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注重生产协作,从而为产业的集聚提供了客观基础。一些生产者开始主动向靠近市场的区域集中,以便及时获知市场上最新的产品需求信息。
3.3.3历史偶然性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研究制造业区位集聚现象时,指出历史偶然因素起着十分重要作用。对文化产业特色乡村来说,偶然因素在其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发展的专业化方向。如果说镇平玉文化产业、宝丰魔术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这些地区的人们很早就有从事玉石雕刻或者表演的传统,而兰考县堌阳镇民族乐器产业的发展,则完全是历史偶然因素的影响。作为兰考民族乐器产业的最早创业者,戴士永从一位桐木板材加工企业的厂长转向乐器制作,究其原因,是他听闻兰考泡桐板是优良的乐器制作材料,而兰考泡桐板作为乐器制作材料的价值发掘,则是源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琵琶制作大师韩富生出差兰考期间,他在农家做客时听到桐木风箱声音的一次偶然经历。正是这次“偶遇”,拉开了兰考民族乐器产业的序幕。
4 结语
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发展本质是农村产业提质升级的产物,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河南省特色文化资源底蕴丰富,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本文从产业集聚的动因出发,从资源、能力、机会三个方面对影响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产业集聚的因素进行梳理,得出以下研究结论:一是农村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人才资源以及政府支持等禀赋优势是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产业集聚的重要先决条件;二是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发展过程中的吸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组织能力是产业由发展到集聚、再由集聚到壮大的内在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其产业集聚的规模和成效;三是改革开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市场需求提升带来的消费机遇以及历史偶然因素等机会对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起到非常大的拉动作用。河南省在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过程中,要让资源、能力和机会形成有效的耦合机制,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1] 姜长宝.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0 (2).
[2] 李学鑫,田广增.选择性环境、能力与农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演化——以宝丰县赵庄乡魔术产业集群为例[J].人文地理,2011(3).
[3] 李学鑫,李俊民,苗长虹,等.中国农区特色文化产业乡镇形成机制研究——以民族乐器之乡堌阳镇为例[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
[4] 李小建,葛震远,乔家君.偶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河南虞城县稍岗乡为例[J].人文地理,2000(6).
[5] 白丹丹,乔家君.服务型专业村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王公庄为例[J].经济地理,2015(03).
[6] 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典型地区村域转型发展的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12(06).
[7] 吕挺琳.文化资源的集群特征与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J].中州学刊,2007(6).
F062.9
A
2096-0298(2016)07(a)-129-04
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的产业集聚对策研究”(152400410156)。
任东峰(1981-),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