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监管时代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浅析
2016-03-16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李洋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李洋
新监管时代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模式浅析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李洋
2015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查通过了《商业银行法修正案》,在修正案中,官方将过去金融行业存贷比例不得超过75%的规定进行了修正,将存贷比由过去的国家法定监管标准程序转换为当前的流动性监测标准,标志着商业银行正式开启“新存贷比”监管时代。银行改革之初,存贷比指标有其有效性。但随着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存贷比指标的管理效率大幅下降,这一指标的退出将成为历史必然。存贷比取消将会对银行业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一是将银行服务业的服务能力与国家长期经济发展规划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尽可能地降低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不必要成本;三是改革现有的债务负债结构,实现债务分布的多元化;四是优化现有管理模式,提高银行管理运营能力和整体行政效率。从根本上来看,存贷比取消打破了以存款定贷款的经营模式,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上的调整,使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由过去的“负债驱动资产”向“资产驱动负债”的新模式转变。
商业银行 存贷比指标 资产负债结构 经营成本 流动性管理
1 前言
存贷比指标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5年5月,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存贷比纳入《商业银行法》,提高了商业银行实行存贷比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银行业改革之初,存贷比指标有其有效性:一是控制银行信贷盲目投放,二是简单管理银行流动性,三是适度微调发挥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但随着金融市场不断深化,存贷比指标的管理效率大幅下降,对下一阶段金融改革形成束缚。
首先,存贷比反向激励银行冲时点行为。银行在关键时点加大吸存可以降低存贷比。因此,中小银行通常采取高息揽储等非理性手段,争抢时点存款,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市场价格扭曲,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存贷比约束银行信贷投放。一是以存款定贷款,在资金属性上限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二是与央行合意贷款规模重叠,在规模上双重约束银行信贷资产增长。存贷比对信贷投放的约束,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最后,存贷比抑制了银行差异化竞争。存贷比约束下,银行不得不走负债驱动型的发展路径,网点扩张、跑马圈地等“重规模”的发展方式为银行普遍采用。提高结算效率、发展托管业务、做大资产管理等“重效率”的差异化竞争手段,通常因成本高、见效慢,而不被重视。因此,存贷比不可避免地成为提高银行竞争能力的拦路虎。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而银行业作为金融市场发展进步的一大重要助力,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进步也在呈现不断完善细致化的局面。从整体局势看,当前金融市场运行中银行的业务类型和经营管理运行方式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过去存贷比要求在监管运行中已经逐渐退出市场流通运行。而从当前短期发展情况来看,一是央行对商业银行下达了合意贷款规模;二是银行资本补充需求大,但资本工具创新步伐慢;三是经济低迷下潜在风险暴露增加,银行贷款投放更为审慎;四是实体贷款需求不足,银行票据对一般贷款的替代作用明显。但长期来看,存贷比要求的取消将对银行运营管理的效率结构改善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同时这对于优化金融行业市场运营秩序,提高行业整体风险抵御能力有着极强的促进提高作用。
首先,有助于优化行业发展秩序,提高银行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其次,在当前的市场管理运行中,这样的举措有利于银行经营管理成本的降低和管控。再次,实现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保证债务朝着多元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存贷比取消后,银行揽储压力下降,银行将主动拓宽负债来源,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管理模式将从被动负债向主动负债转变。同时利率市场化加快也为银行主动负债管理提供了机遇。最后,提高银行流动性管理水平。
2014年6月,国家银监会经过反复的市场调查和金融行业发展分析评估以后,重新调整了存贷比计算口径,这对于降低银行业的整体存贷比要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取消存贷比在短期内对银行流动性影响不大。但长期来看,银行将会用更为科学的流动性管理指标替代存贷比指标,并根据自身战略目标、业务结构、风险偏好,构建完善的流动性管理体系。
近年来,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形势、金融市场的变化,商业银行的整体存贷比例也在经历着一场快速的变革与创新。相较于过去整体存贷比例较低,新出台的相关监管政策将会打破以存款定贷款的经营模式,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的运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 对信贷资产的影响
存贷比要求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约束力一般,但对于资本充足率、合意贷款规模的限制作用则较为突出,即相对于存贷比指标,国家经济整体发展趋势和中央银行的信贷投放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运行中信贷业务开展的影响效果相对更为明显。随着未来存贷比要求逐步取消后,市场经济运行情况和中央银行对信贷管理的限制作用将会愈发突出,而相应的银行也会根据这一市场变化调整相应的管理战略政策。
3 对负债管理的影响
3.1一般存款的重要性未发生改变
存款管理在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管理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存款相对于其他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优势和成本优势在短期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存贷比取消后,短期内商业银行仍会继续保持一般存款在内外部定价管理与其他资金来源渠道的差异性。
3.2同业存单、非银存款、大额存单等主动负债管理的必要性加强
2013年以来,央行陆续发布了《同业存单暂行管理办法》、《大额存单暂行管理办法》,并将非银存款纳入一般存款。随着金融行业市场运行秩序的不断健全,金融市场的创新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这一行业背景之下,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主动负债规模将进一步快速增长。随着存贷比监管运行制度的出台,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运行中的主动负债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有效优化银行内在负债结构。
3.3金融债券亦属主动负债,未来发行更具市场空间
从欧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看,金融债券的占比达到近20%。近年国内商业银行金融债券的余额及占比持续扩大,2014年中资全国性大型银行人民币资金来源中金融债券余额接近7万亿元,占比从2010年初的8.8%上升至9.7%。存贷比取消有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金融债券等市场化融资的比重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商业银行可加强对市场利率的研判,主动、择机发行金融债券,补充中长期稳定负债,提高负债管理水平。
4 对流动性管理的影响
4.1短期不会影响管理策略,但未来管理理念将会发生质变
2013年以后,存贷比指标在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弱化,由刚性约束指标转变为流动性参考指标。流动性管理更多是依据新的监管政策和指标,即《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以及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等指标。因此,短期来看,存贷比取消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长期来看,存贷比监管要求的取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经营管理模式,伴随着这一政策到来的,是银行业在未来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改革创新,这也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管理运营模式将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故应当以确保流动性安全为基本原则,主动调整流动性管理的战略决策、优化流动性管理的分析决策工具。一方面,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相应的数据匹配分析,进而规划银行管理运行模式,提升银行的经营效益与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在管理运营中引入VOC模型,通过对现金流量的全面监管控制和管理策略的决策调整进行相应的优化,保证银行整体经营管理模式前瞻性及科学性。
4.2考核更突出稳健增长目标
2013年以后存贷比指标逐步退出各家商业银行的考核体系,取而代之的是存款规模目标,由总行将全行存款规模目标分解下发给各经营机构。2014年9月,在国务院审批通过之后,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协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更突出侧重于日均存款管理和偏离度管理。未来存贷比要求取消后,各家商业银行将深化日均考核,进一步强调存款增长质量,把“确保合规,推动存款稳健增长”的经营理念嵌入贯彻到各经营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
存贷比监管制度的出台,标志着银行资金逐步趋向于同质化,随之到来的则是银行内在经营理念继而将从“负债驱动资产”逐步转变为“资产驱动负债”。在“新存贷比”监管时代下,各家商业银行着力于推动“四个方面”的转变,以实现内部资产负债管理的重构。
银行资产管理结构从“以表内贷款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资产优化打造。资产配置的选择侧重从信贷市场逐步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从而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实现一体化,即业务边界逐步打破贯通,以资本约束为前提,统筹协调发展表内外资产业务。
银行内部负债管理从“以存款为主”逐步转变为“以资金募集为中心”的表内外负债统筹管理。根据银行内部负债结构与资产结构的匹配关系,结合各类银行负债的流动性属性原则,构建最优状态下的银行负债模式,在充分有效控制流动性风险的前提下,合理降低银行自身负债成本。
随着政策的出台,商业银行内在定价管理体系也从过去单一的产品定价结构向着价值回报管理体系的方向调整转型。未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将会进一步创建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的客户综合贡献评价模型,实现产品定价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与用户回报体系提高的促进,这对于协调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和稳定银行的经营管理结构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银行内在流动性管理从“单一指标管理”逐步 转变为“覆盖前中后台”全流程一体化管理体系。流动性管理将突出侧重于动态管理理念,意在通过完善内部管理架构、优化管理战略政策、丰富战略管理工具,从而最终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监测和事后控制的效力。
[1] (英)休亨瑞·乔德里.银行流动性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导论[M].于东智,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 周鸿卫.金融工程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 迟国泰.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优化理论、模型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项俊波.资产负债管理:银行家创造价值与控制风险指引(第二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F832
A
2096-0298(2016)07(a)-076-02
李洋(1983-),女,汉族,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学、金融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