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时栋稿本《尚书逸汤誓考》四种提要*
2016-03-16刘云
刘 云
徐时栋稿本《尚书逸汤誓考》四种提要*
刘 云
一、逸汤誓考二卷
《尚书逸汤誓考》二卷。清同治三年(1864)烟屿楼初稿本。一册。红色套格纸,版心镌“烟屿楼初本”。版框高19.2厘米,宽14.1厘米。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双行小字字数同,上下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毛装。开本高27厘米,宽18.8厘米。“柳/泉”朱文方印、“甬/上”朱文竖椭圆印、“同/叔”朱文横长方印。
卷端原题“鄞徐时栋同叔学 男隆寿平甫校字”。此书卷中有涂抹修改痕迹,具有稿本的版本形态。卷前有镇海吴澥成书序,卷末有同治三年甲子(1864)七月十夕作者手记两篇。此书原分二卷,即汤誓上、汤誓下两卷。卷上有周秦古书引逸汤誓文第一,逸誓非伐桀之誓第二,逸誓以祷旱而作第三,祷亦称誓第四,商书有二汤誓第五,墨子称逸汤誓为汤说第六,伪汤诰之妄第七,卷下有今定逸汤誓并疏证第八。
卷前“镇海吴澥成书”改成“镇海吴澥成签校并书”,旁有作者修改意见“当作逸汤誓考附录”。并在原稿之上添加了乙丑五月二十日自序的一段话。
此稿保存了本书成书过程中的最初面貌,即早期二卷本的面貌。后又在原稿基础上,卷次做了某些调整说明,把“商书有二汤誓第五”之下的内容作为第二卷,把“今定逸汤誓并疏证第八”一分为二,分为上下两篇,下篇作为卷四。
二、逸汤誓考四卷
《尚书逸汤誓考》四卷《附录》一卷。清烟屿楼二次稿本。一册。红色套格纸,版心镌“烟屿楼初本”。版框高19.2厘米,宽14.1厘米,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双行小字字数同,上下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毛装。开本高27厘米,宽19厘米。
卷端原题“鄞徐时栋同叔学 男隆寿平甫校字”。卷首有镇海吴澥成书序,同治二年(1863)九月和同治三年(1864)七月作者自序。
卷中有涂抹修改痕迹,具有稿本的版本形态。此稿把上一稿的修改和添补内容誊录好,把原来的二卷本按照前一稿修改意见改成四卷本。即第一卷包括周秦古书引逸汤誓文,逸誓非伐桀之誓,逸誓以祷旱而作,祷亦称誓四部分内容;第二卷包括商书有二汤誓,墨子称逸汤誓为汤说,伪汤诰之妄三部分内容;第三卷为今定逸汤誓并疏证上篇;第四卷为今定逸汤誓并疏证下篇。然后把镇海吴澥城签校之内容作为逸汤誓考附录放在卷末,并略有修改。
卷中有黄纸签条几十纸,乃刘凤章所签注和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望后其所教弟子题跋。另有廉锷题跋。卷二添加了徐时栋甲子十二月十三夕记。
三、逸汤誓考六卷
《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清烟屿楼三次稿本。卷中有涂抹修改痕迹,具有稿本的版本形态。红色和紫色并用套格纸,版心镌“烟屿楼初本”。卷四末有“辛未十一月十四日夕柳泉”。版框高19.2厘米,宽16.5厘米。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双行小字字数二十一字,上下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毛装。开本高28厘米,宽19.1厘米。
上述四大问题,在广大农村中学普遍严重存在着,导致农村中学生的语文均分和优秀率大大低于城市中学生。这问题摆在每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面前,希望引起语文教师和有关方面的关注。我们期待农村中考语文也能取得灿烂辉煌的成绩。
此书卷端原题“鄞徐时栋同叔学 男隆寿平甫校字”。卷前有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同县董沛序和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镇海弟子陈继聪序。
此稿在上一稿的基础上有了较多内容的添加,基本奠定了六卷本的内容。首先是前四卷内容的继续添加和完善。
此稿最大的改动在于,把原稿卷前的序目的内容,即有序、目、后序的内容整合为卷九,统称为序录篇第九,然后把原来的附录内容,即诸君签校的内容作为独立篇章,并把前稿卷前之《镇海吴澥成书》放在了校勘篇里面,统一作为校勘篇第十,并注明是镇海吴君签校并书、平湖叶君签校并札、同县刘君签校并跋,表示“君子不贪人之功”。这在其定稿中得到很好的保存。而如果没有此稿本,我们则无法知道此卷内容的具体来历。可以说正是这一中间稿本形态的存在为我们了解此稿的形成过程提供了直接而形象的史料。
此稿还在卷前添加了紫色稿纸写成的两篇序言。即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董沛序、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镇海弟子陈继聪序。
此外,还在每卷卷端用紫色的套格纸添加了每卷下所系的小题名。这是其在格式上较上一稿本形态的最大变动。
四、逸汤誓考六卷
《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清烟屿楼修订稿本,一册。此书卷中有涂抹修改痕迹,具有稿本的版本形态。紫色套格纸,版心镌“烟屿楼初本”。版框高19.2厘米,宽14.1厘米。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双行小字字数同。上下黑口,左右双边,双对黑鱼尾。毛装。开本高28厘米,宽19.4厘米。
此书卷端原题“鄞徐时栋同叔学 男隆寿平甫校字”。有同治十年(1871)十二月镇海弟子陈继聪序,同治十年(1871)十一月同县董沛谨序。
本稿内容和体例已经趋于完善,且每一篇有了小题名,在体例上做了整饬工作。卷一有四篇,即《征引篇》周秦古书引逸汤誓文,《非伐篇》第二论逸汤誓非伐桀之誓,《旱祷篇》论逸汤誓以祷旱而作,《称誓篇》论祷亦称誓;卷二有三篇,即《两同篇》论商书有二汤誓,《汤说篇》论墨子引逸汤誓称汤说,《伪诰篇》论伪汤诰剽窃逸汤誓之妄;卷三、卷四同为《考证篇》今考定逸汤誓并疏证上下两篇;卷五为《序录篇》,即此书所有之序、后序、录;卷六为《校勘篇》。
此稿实为待刊稿本,除了把上一稿新草书添加、或者修改的内容抄录工整外,内容上没有新的添加。而在天头地角以及边栏处添加了有一些非常具体而微的意见比如“中缝逸汤誓考陈序”等是说刊刻的时候需要在版心中间刊刻的内容。还有一些笔画繁复字体,则在天头处以较大字形写出,当也是为了刊刻时笔画不苟而专门摘出的。还有每卷卷末之处的“空三行”或者某字或某字以下另起一行这样的对刊刻格式的要求。还有天头处页码的统计痕迹,都在此稿本中有反映。
此书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城西草堂刻本,彼刻本便是在此修订稿本基础上刊刻行世的,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亦以此刻本为底本。
作者通讯地址:天一阁博物馆
* 本文受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天一阁所藏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项目号13&ZD08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