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姚五桂楼刻书述略

2016-10-12徐时云

天一阁文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刊刻余姚藏书

徐时云

余姚五桂楼刻书述略

徐时云

浙江历来是文化发达地区,其刻书和藏书业一直都很兴盛,并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在中国刻书史上,出现过一个特殊群体——藏书家兼刻书家。浙江余姚五桂楼第四代楼主黄承乙就是其中较著名的一位。

一、五桂楼主人及藏书

五桂楼位于浙东四明余姚梁弄镇,由黄澄量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创建。至黄承乙,历经四代。黄氏先人于宋代曾有五兄弟联袂科场折桂,是为家族荣耀,故楼成以“五桂”名之。意既在纪念先祖,更是勉励黄家子孙读书成就功名。

黄澄量(1768—1819),谱名若,字式筌,一字则千,号石泉,一号石谷,又自号若谷子。诸生。师事孙罄、诸重光两名宿。勤俭持家,家境日丰。但他认为“籝金遗后,诚不若楹书教子之为愈也”[1]。遂于住宅南边建“五桂楼”以藏书。“一切不之顾,得古书善本,不惜重价购之。”[2]先后购买古书善本,共五万余卷。藏书不求古旧版为贵,而以读书日用为重,多明清版本。不仅酷嗜藏书,且著述颇丰。其中,利用五桂楼藏明刻本,仿照黄宗羲《明文海》,所辑《明文类体》一百四十册,许多明人文集资料赖此存世,价值极高。

黄肇震,黄澄量之子。原名世棨,字伯器,号雨辰。继承父志,继续搜集古籍,“购旧所未备,暨新出善本又不下万卷。嗜古,善鉴法书名画,真赝不淆,遇唐宋原拓,不惜重价购之”[3]。五桂楼的藏书遂增至六万多卷,“为越中藏书最”[4],闻名东南,仅次于范氏“天一阁”,故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

黄联镳,黄澄量孙。字朱 ,号方轩。咸丰年间,余姚动乱频繁,五桂楼藏书因僻处山区,幸散失未多。同治四年(1865),联镳命次子黄承乙“部次之紊者更之,卷叶之乱者序之,其阙役者随搜补之”[5],全面整理五桂楼藏书。

黄承乙(1844—1924),澄量曾孙。字芝生,初名应瑞,又名安澜,后改名承乙,自号嘉荫、尹侯、洞天散人,晚年又多以“老尹”自署。廪贡生,光绪五年(1879),遵例捐廉助赈,得奖以江苏通判候补入仕。历任江苏上海租界华洋会审同知、川沙厅抚民同知、福建台湾县知县、台东直隶州知州、江南盐巡道等。承父命,参照曾祖父黄澄量、祖父黄肇震所编书目,根据其后之增损变化,重新编订成《五桂楼书目》四卷。另著有《四明黄氏家谱》《椿荫轩笔记》。

二、五桂楼刻书

黄承乙承继祖先遗志,不仅穷搜散失书籍,恢复五桂楼藏书旧观,还刻书嘉惠后人。他刻书不多,目前可查的仅五种(见《黄承乙刻书列表》),虽不具很强的代表性,但也显现了藏书家刻书的一些特点。

黄承乙刻书五种列表

续表

(一)刊刻家族文集,以扬家族声望

黄承乙首先刊刻《黄梨洲先生遗书》二种:《明夷待访录》《思旧录》。卷端题“余姚黄宗羲梨洲著,族孙承乙校梓”。黄宗羲为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所著《明夷待访录》批判君主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之主张,乃最能体现黄氏“民本”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黄承乙对这位同宗乡贤极为景仰,在梨洲等身著述中,又最推崇《明夷待访录》,认为此书是黄宗羲“平生经济之所寄”。《思旧录》则为忠明抗清志士作传,以明自己的忠明节操。而首选刊刻的直接原因,又是因为这两部书当黄承乙之时,流传已稀,其中最重要的《明夷待访录》,仅见诸丛书,而无单本传世,一般士人取读不便,诚如黄承乙跋中所言:“二老阁板片久不存,丛书刻于粤东,卷帙繁重,购之颇艰。”[6]对此,友人傅怀祖颇为赞赏:“以兵后先生遗集多散佚,《明夷待访录》仅汇刻潘氏《海山仙馆》,无单本行世……芝生之重付剞劂氏,有心哉。”[7]

黄承乙原本有刊刻黄羲宗遗著及其他乡邦文献的宏大计划:“曩年与同邑朱镇夫孝廉商,将虞世南《北堂书钞》、赵考古《六书本义》及梨洲公著述,集资汇刻,藏板试院,会镇夫殁而止。承乙尘网羁牵,楹书废读。永惟先人聚书之意,取《待访录》先行校梓,将来遇有同志如镇夫者,再将邑人著述如虞氏《书钞》诸书逐一刊枣。”[8]所憾未能付诸实施,最终黄宗羲遗著亦仅刻成上述二种二卷。朱镇夫即朱衍绪,字镇夫,号壶庐,余姚人,朱舜水族裔。同治六年(1867)举人。诗人,书法家。著有《大椿山房诗集》。黄宗羲七世孙黄炳垕撰《黄梨洲先生年谱》,序云:“今春朱镇夫孝廉过留书种阁,怂恿付梓,且愿助赀焉。”由此可见,朱镇夫对乡贤黄宗羲亦极为景仰,愿集资汇刻黄宗羲遗书。

黄承乙之前,《明夷待访录》曾经三次镌板,首为康雍间慈溪郑氏二老阁本,次为道光间《海山仙馆丛书》本,三为同治十三年(1874)《小石山房丛书》本。然皆为外姓所刻,此次黄氏家族刊刻,意义自非寻常。刊成后,即成为该书版本系统中的重要代表,此后江浙、蜀中陆续出现的的湖南书局本、成都官书局本,均以五桂楼本为底本[9]。

(二)刊刻家藏罕传医书,以供社会民生之需

刊刻医书,不仅可传播医学典籍,更是积德行善之举。故中国古代无论官刻、私刻都热衷于此。医书的刊刻流传促进了医学知识在民间的普及应用,也是民生之需、惠民之举。

《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宋钱乙撰、宋阎孝忠编,附《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宋董汲撰。关于刊刻此书的缘由,黄承乙自叙云:“壬辰秋,庐墓读礼,查北宋太医丞钱仲阳以治小儿得名《药证直诀》一书,参究鞠育保抱之法,备臻神妙。惜久佚,无传本。《四库》书目未著录,叹为不可得见。因检书楼旧藏重校刊行,稗广流传,亦诚求保赤之一助。”[10]自跋又云:“今此书附刊《钱氏直诀》之后,乃前明仿宋刊本。二书参究鞠育保抱之法,备臻神妙。世医之能读素问难经者,佥谓此书久佚,无传本,恨不得见。”[11]

据此可知,黄承乙乃丁忧期间整理五桂楼藏书时,发现此仿宋刻本,内容经济实用,而《四库全书》未收,遂刊之。至于序跋中所言“久佚,无传本”及版本为“明仿宋刊本”则不确。该书《四库全书》未收,但《武英殿聚珍版书》中收录三卷本,殆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另明万历《薛氏医案》中收录四卷本(崇祯中梁忠又翻刻)。清康熙五十八年(1679)又有影宋刻本三卷,光绪间周学海记曰:“‘聚珍本’往往有阎氏方论误入钱书者,今依宋本,则各得其所矣。”[12]黄承乙所言“明仿宋刊本”,实即此刻。

(三)刊刻家藏书目,以宏大藏书家风

《五桂楼书目》四卷,清黄澄量、黄肇震编,黄承乙续编。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姚江黄承乙刻本。是书为黄澄量、黄肇震、黄联镳、黄承乙四代藏书目录。依经、史、子、集四部为序,收书一千八百二十种,附录丛书类二十四部一千八百二十种。分四十四类。从徐氏《初学记》例,首列御制或钦定之书,每书仅录书名、卷数、撰者,部分书注明版本。牌记刻“光绪乙未孟夏开雕”。据黄承乙自叙“乙未秋季,遵例晋引,奉旨发往江苏”[13],可知黄承乙刊刻此书,仍然是在丁忧期间。此书之编纂,已见前文所述。而刊刻则是纂成后,索观者甚众,不胜钞胥。黄承乙跋:“右《五桂楼书目》四卷,系先王父药溪公手编,从徐氏《初学记》例,首列国朝御制诸书,尊尊也。每书只录撰人时代名氏,取便检视。承乙曩承庭诰,重加辑录,曾手钞一编,随置行箧。频年尘鞅相牵,奔走薄宦,交游索观,殊费钞胥。爰检箧中钞本校刊之,冀便同好者取阅焉。”[14]

黄承乙续编、刊刻《五桂楼书目》,完成了先祖遗命,发扬了藏书之家风,使五桂楼声名远播,流芳百世。

(四)刊刻同邑乡贤著述,以传播乡邦文献

《山上集》二卷附《白水山人藉草图题词》一卷,清胡芹撰。是书为胡芹诗集。胡芹,清乾隆道光间余姚人。字真吾,又字楚葵,号白水。诸生,与同邑吕迪、张廷枚、朱文治友善。工诗,善画山水,隐居南山,自署所居曰“秀野草堂”。集分上、下两卷。封面书签及黄承乙序,均题“秀野草堂诗稿”。上下卷卷端均题“山上集”,次行题“白水诗草”,再次行题“古今体诗”。上卷收诗五十九首,下卷收诗四十六首。所收诗多为日常赏景游玩所咏及友朋间唱和之作,其中也有一些题画诗值得注意,可据以了解其绘画思想。宣统三年辛亥(1911)后清朝灭亡,黄承乙返回故乡余姚。此书刻于民国五年(1916),应是黄承乙晚年闲居余姚家中时所刻。黄承乙序云:“是稿乃先生暮年手自删定,文孙品三茂才昔曾举以见饷。吉光片羽,冀寿枣梨,尘网羁牵,储之行箧久矣。迩来山居息影,展诵清芬,倍深景企。编纂谱事告竣,用聚珍板排印之,襮潜德饷同好,先生在天之灵,当亦默邀许可欤。”[15]

胡芹与黄澄量为书画知交,成名后相互敬慕,黄聘胡执教七十二峰草堂,做其子黄肇震的业师。胡则书“五桂楼”匾额相赠,并撰《五桂楼藏书目录记》。至孙、曾孙辈仍有过从,可见黄、胡两家有几代通门之谊。黄承乙刊刻先曾祖好友的著述,亦是情理中事。

除刊刻胡芹《山上集》,如前所述,黄承乙曾计划和同邑朱镇夫集资刊刻虞世南《北堂书钞》、赵谦《六书本义》等,虞、赵俱余姚名人。保存乡邦贤达之文献,传扬余姚学人之学风,始终是黄承乙心中的美好愿望,令人感佩。

(五)刊刻个人著述,以展示学识心得

《椿荫轩笔记正编》一卷《续编》一卷,清黄承乙撰。是书乃黄承乙笔记汇编,分先祖传记、自叙、生活杂记、任官笔记等。此书刻于民国九年(1920),时正值黄承乙晚年。黄廷范跋曰:“是编追述先德及自叙、筹议,各稿列之儒林、名宦传记中,诚当仁不让。鼎革后,息影洞天,年逾古稀,神光之炯,脑筋之强,思想之健达,独冠侪辈。每下笔累数千百言,风发泉涌不可遏。题咏小品,简而腴,典而新,盎然得春夏气,若不知其为高年手笔也者。吁!伟矣,足以传矣。笔记两编不足以概先生,而先生之盛德伟抱即此略见一斑。怂恿付梓,俾后之览者。”[16]黄承乙的家世、个人履历、学识以及文风等,通过此书可做全面之了解。

三、五桂楼刻书的意义及遗憾

综观黄承乙的五种刻书,《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附《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一卷的刊刻,使医书典籍孤本化身千百,显示出其作为藏书家刻书的专业眼光和责任。其余四种,或为族祖黄宗羲著作,或为家藏书目,或为先祖友人,或为个人著述,作者均为余姚人,且和黄家关系紧密。这些刻书无一不显示了黄承乙作为具有深厚家学渊源的世家望族子孙,心怀传承文化遗产的家族责任。这些刻书的流传,必将使黄家“五桂楼”声名远扬、流芳百世。

明清时期浙江的藏书家很多,但大多“重藏轻用”,秘不示人。但黄澄量开放自家藏书楼,方便文人士子查阅之举动,不仅极大地发挥了家藏书的实用价值,亦为五桂楼赢得了极高声誉:“五桂楼主人黄澄量开放式的藏书思想,实质上可视为由私家藏书向公共图书馆过渡的一种心态,是现代图书馆的萌芽。”[17]但藏书经过反复翻阅,极易毁坏,且阅读有很大的地域局限性。黄承乙认识到这一弊端,秉承曾祖父开放的藏书理念,实行刻书,让天下人读其藏书,理念较其祖又更进一步,在传承文化方面可谓是五桂楼的一大突破,使五桂楼的影响更加深远。

这五部书均为黄承乙初入仕、丁忧和离开官场之后所刊刻,可见其一直心怀刻书理想,居官时一有空闲,便立即着手刻书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黄承乙也不例外。他为官勤勉,政绩声名远播。曾自述:“任职三年,心力交瘁。华民固极悦服,洋商亦多心折。沪上地当卫要,过境长官络绎驻节,采及舆论,佥谓:自创设公廨以来,办理交涉不激不随,实空前绝后,首屈一指……绅民咸称之曰‘慈父母’……庚寅辛卯间,刘省三爵中丞铭传以文牍通饬全台僚属,称老尹为‘第一好官’。”[18]

黄承乙为官恪尽职守、鞠躬尽瘁,备受赞誉。但处理政务耗费太多精力,很可能影响了其刻书理想的实现。曾祖父黄澄量的著作以及五桂楼收藏的诸多珍贵典籍都未能刊刻。黄承乙如不当官,或许可利用五桂楼的藏书资源刻成更多图书。不过两难的是,如不入官场,身为白丁,不菲的刻资如何筹措,恐怕也会令其一筹莫展。总之,五桂楼的丰富庋藏只有五种被刊刻流传,无论如何都是黄氏本人、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的莫大遗憾。

注释:

[1](民国)黄承乙修:《[余姚]四明黄氏家谱》卷二十一,民国五年(1916)木活字印本,第13页。

[2](清)黄澄量、黄肇震编,黄承乙续编:《五桂楼书目》四卷《诸开泉记》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姚江黄安澜刻本。

[3]同[1],第 17 页。

[4]同[2],《徐用仪跋》。

[5]同[2],《黄联镳识》。

[6][8](清)黄宗羲著:《梨洲先生遗书》二种,清光绪五年(1879)黄氏五桂楼刻本。

[7]同[6],《傅怀祖序》。

[9](清)黄宗羲撰、孙卫华校释:《明夷待访录校释》,岳麓书社,2010年,第149页。

[10](清)黄承乙撰:《椿荫轩笔记正编》一卷《续编》一卷《老尹自叙》,民国九年(1920)木活字印本。

[11](宋)钱乙撰:《钱氏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清光绪十八年(1892)姚江黄氏五桂楼刻本。

[12]浙江省中医管理局:《张山雷医集》(下),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第224页。

[13]同[10],第 8 页。

[14]同[2],《五桂楼书目》四卷。

[15](清)胡芹撰:《山上集》二卷附《白水山人藉草图题词》一卷,民国五年(1916)五桂楼木活字印本。

[16]同[10],《黄廷范跋》。

[17]诸焕灿:《飞岚回带峙五桂——浙东藏书楼五桂楼考略》,《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第61页。

[18]同[10],第 7 页。

作者通讯地址:扬州市图书馆

猜你喜欢

刊刻余姚藏书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论王先谦《骈文类纂》的刊刻传播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灾害报道中的地方媒体作为——以《余姚日报》抗洪救灾报道为例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