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图书馆百年足迹
2016-03-16曹培根
曹培根
常熟图书馆百年足迹
曹培根
笔者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苏州传统藏书文化研究》(12BTQ028)阶段性成果《常熟图书馆史》编纂过程中,力求从百年区域历史文化和中国公共图书馆背景上来展示常熟县立图书馆创办的特色,从百年各个时期和历史阶段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背景、文化发展和图书馆政策递变背景上勾勒常熟图书馆在各个时期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成长足迹,着力总结概括常熟图书馆百年取得的成就,圈点常熟图书馆的创新实践与成功经验。天时、地利、人和,使常熟图书馆创办起点、发展水准高。可以说,常熟图书馆是中国县级图书馆的典型,常熟图书馆百年走过的路也是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的缩影。因此,常熟图书馆百年发展史的研究就有着中国图书馆事业百年史之典型研究的特殊意义。
一、常熟图书馆创办的文化环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书香城市常熟创办的图书馆,必然打上名城文化的烙印。常熟图书馆由常熟一批热心公共事业的藏书家策划创办,并由常熟著名藏书家瞿氏铁琴铜剑楼第四代楼主瞿启甲办理创办事宜。在常熟图书馆创办之初和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自始至终得到了常熟藏书家捐献图书等方面的主持和关心。因此,这使得常熟创办的图书馆起步点高,绝非一般城市的图书馆可比。
常熟虽然在中国政治版图上并不特出,但是在中国文化版图上却处于重要位置。常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文学之乡的美称,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孔门“十哲”之一常熟人言偃道启东南,文开吴会。《江苏艺文志》载江苏作家,包括部分外省流寓并定居江苏的作家27529人,其中常熟一地的著述家达2085人,几乎达10%,著述雄冠东南确非虚言。特别是明清以来,常熟出现了以“虞山”命名的诸多文学、艺术、学术文化流派,包括虞山诗派、虞山画派、虞山书派、虞山印派、虞山琴派、虞山藏书流派等,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常熟的藏书源远流长,代有藏书,历代藏书家、藏书楼数量多,藏书质量高。特别是明代末年以来,出现了以钱谦益为代表的具有辐射和影响力的虞山藏书流派,使常熟成为中国的私家藏书中心地。至清末民初,常熟因邻近上海更得风气之先,当时大批文化人紧紧跟随潮流,纷纷从事文化活动。一是报刊众多。据《常熟市志》载,清末至民国期间常熟一地创办的报刊有230多种,其中日报72种,三日报25种,周报和周刊32种,旬报和旬刊7种,半月刊9种,月刊23种,双月刊1种,其他期刊60多种。短短四十余年间,在常熟这样一个县城范围内创办如此多的报刊,这在中国出版史和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是罕见的。二是印刷发达。常熟印刷业发轫于清末民初,当时主要的印刷企业有开文印刷社、铸新印刷社、开文铸记印刷社、同文印刷社、同文长记印刷社、新华印刷所、联益印刷公司、精益印务局、萃英印刷所、倪福兴印刷所、心亚石印社、三三石印社、孔雀石印社、明兴印刷所、江南印刷所、开明印务局、建业印刷所、生生印刷所、良友印务局、三多印刷所等二十多个,就地印刷各类报刊及书籍。三是书店林立。常熟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共有书店七十多家,这些书店多兼刻印业务,较早的有清末开设的天禄阁、学福堂、醉经阁、孚记书庄、振华公司、漱石山房、海虞图书馆、水利信局、镜记、抱芳阁、北庭山房、小石山房等。其中,清末光绪年间由丁祖荫集资创办的海虞图书馆,位于常熟城区寺前街,发行《江苏白话报》等报刊,经售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出版的教科书、参考书,兼营文具,业务范围较广,开设时间长达十年左右。
“图书馆”在中国是个外来名词,然而,常熟图书馆如同新瓶装旧酒,其质地恰是本土的。以常熟藏书家大量捐献图书为基础创办起来的图书馆一开始就给常熟图书馆融入了常熟本土书文化的基调。
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在强国梦和欧风西雨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办公共图书馆。清宣统元年(1909),清学部奏请筹建京师图书馆;次年,京师图书馆诞生。同年,清廷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明确规定,“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子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图书馆规程》《通俗图书馆规程》,促进了各省市图书馆和通俗图书馆的建设。据1916年教育部公报公布全国共有图书馆260所,其中以独立图书馆命名的22所,以通俗图书馆命名的238所。常熟图书馆就是其中之一。筹办常熟县图书馆,时在民国三年(1914),由常熟著名学者丁祖荫、徐兆玮、张鸿、瞿启甲、曾朴、宗舜年等提出倡议。至民国四年(1915)三月十一日,常熟县公署批准创设图书馆,瞿启甲任筹办主任,租定石梅钱姓祠堂楼房五上五下为临时馆址,拟定《常熟县立图书馆简章》,广泛征集与采购图书。十月十七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常熟县立图书馆成立,有藏书1269种,68156卷,22017册。值得一提的是,按县府规定,瞿启甲馆长每月应得车马费大洋10元,然瞿启甲自任职起,分文未受。
二、民众捐书与馆员护宝
常熟图书馆创办之初,藏书多由常熟私人藏书家捐赠。瞿启甲筹办图书馆时,就请徐兆玮撰写成《图书馆征书启》,动员社会各界捐赠书籍。徐兆玮《剑心簃日记》载:“九月六日,乙卯七月二十七日,晴。与任阳闵柏华一函,托其调查。与白茆李馨山、李星五书,托其将已调查者填表,明日面取。《图书馆征书启》:‘江左固图书渊薮也。南雍书版实沿宋椠,清代纂四库书,分建三阁,而扬州、镇江巍然并峙,其世家巨族以藏庋相高者尤指不胜屈焉。自咸同之际,迭遭兵燹,简策稍散亡矣,耆献无征,国学日替,不殖将落,昔贤所叹。夫学术者,天下之公器也,欲以学术公之于世,而不以自私,则东西各邦图书馆之制,洵无有善于此者矣。爰是金陵首倡,吴会继起,下而南通、无锡咸建阁庋书,以备学士大夫之博览。吾邑以绌于财力,去岁始议创设,经营数阅月,略备图籍数千册而已,固知不足餍学子之心目也。大雅宏达之彦,有愿出其家藏秘书珍笈公之于世者,当题名于壁,以志勿谖,或寄存善本,以供阅者之寻绎者,亦当什袭宝藏,以尽职守。他日聚书既多,能收昌明国学,启发新知之效,功施一州一邑,而其泽广被天下,则诸君子之所以嘉惠多士者良非鲜也。’”(《徐兆玮日记》,稿本,常熟图书馆藏)瞿启甲以身作则,慨然以铁琴铜剑楼藏书《十三经注疏》(汲古阁刻本)、《四书集注》(汲古阁刻本)、《五百家播芳大全》(瞿氏传抄本)、《翰苑新书正续》(瞿氏传抄本)、《千金方》(仿宋刻本)、《千金翼方》(仿元刻本)等珍本捐赠常熟县立图书馆。于是,邑中徐兆玮、张鸿、丁祖荫、王兆麟、潘士谔、丁国钧、邵松年等纷纷将家藏图书捐赠图书馆。其中,徐兆玮捐赠图书馆书中还有100种为日文书。瞿启甲又组织人员抄录其铁琴铜剑楼收藏的地方文献《瞿氏家乘》《唐墅志》《里睦小志》《常熟儒学志》《钓渚小志》等。邑人也提供了不少书籍供图书馆借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常熟图书馆又迎来自筹备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接收私人捐献藏书,先后接收捐献的图书共有47958册,杂志16257本,报纸合订本677册。常熟一地的藏书家不仅仅将家藏捐献给家乡图书馆,还捐赠给国家大量藏书精品,至今仍保存在国家图书馆等处。我们理应为化私为公的常熟私人藏书家先辈们树碑立传,以表崇敬之意。
常熟图书馆馆员在抗战八年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间,精心护书,使馆藏精品不受损失,事迹感人,可歌可泣。抗战前,馆长陈旭轮将藏书全部捆装成箱,寄存于张鸿五弟张美叔家,藏书无一损失。常熟沦陷后,日宪兵队经常到图书馆盘问,时或拔出倭刀相威胁。馆员们智斗敌伪,商讨策略,千方百计保护馆中大量藏书尤其是甲库内的线装古籍不使损失。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图书馆事业遭受到空前的浩劫和摧残。常熟图书馆素以富藏古籍图书著称,成为“红卫兵”“破四旧”运动的首选目标。馆员们集思广益商量对策,以常熟图书馆革命群众组织“红色战斗队”出面,用封条将古籍部全部门窗封闭,并发表“革命通告”张贴入口要道,通告明确图书馆“红色战斗队”已经采取革命行动全部封存古籍。等到常熟大批“红卫兵”蜂拥而来时,见馆内革命群众已经行动,声称“相信群众,由他们自己处理”,大批“红卫兵”离馆而去。由此,常熟图书馆的万卷古籍幸免于难。
三、改革创新,“常熟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常熟图书馆不断改革创新,创出诸多“常图奇迹”。近年来,位于常熟城区石梅广场书院街1号的常熟图书馆新馆,成为常熟的一个新景点。常图还有许多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常图经验”。比如,常熟图书馆从推进基层图书室建设,到乡镇、条线图书馆分馆及服务点建设,最终实现文献服务一体化目标,缩短了图书馆与全县乡村百姓,特别是农村广大农民最后一公里距离;常熟图书馆从开展读者辅导,到开设文献展览、市民课堂,最终实现图书馆教育功能的提升,深受民众关注和欢迎;常熟图书馆从信息服务,到数字图书馆建设,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常熟图书馆从实施知识工程,到组织读书活动,最终实现阅读推广目标,建设书香城市;常熟图书馆从整理古籍,到古籍保护、地方文献建设与文献编研,最终实现出文献整理与研究成果,包括整理《历代名人咏常熟》《常熟藏书印鉴录》《铁琴铜剑楼题咏》及国家清史编辑委员会文献整理重点项目《徐兆玮日记》《徐兆玮杂著七种》,编印《常熟图书馆古籍善本图录》,编纂《常熟图书馆史》《常熟图书馆志》《常熟藏书史》等。因为有了这些辉煌成就,所以常熟图书馆,连续被文化部评定为一级馆。
作者通讯地址: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