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技术观的构建

2016-03-15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余 波

(苏州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技术观的构建

余波

(苏州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后现代哲学对于传统的技术观和生态观均有深刻的修正和变革。其技术层面涉及到技术的异化、技术的道德属性等问题;其生态道德层面涉及到自然价值、道德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本文通过纵向搜索后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探究生态技术观概念为何、何以建构、哲学起源何在等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哲学;技术批判理论;生态技术观

一、后现代哲学中的技术观转型

后现代哲学带来了诸多思想体系的变革,在技术领域,则集中体现为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性思想。在此期间,哲学家们开始重视技术活动的对象化以及人类因技术活动的异化,并对此提出了尖锐的追问。其中,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对于技术的追问最先突破传统技术格局,并挣脱了技术哲学的经典范式。

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的科学理性批判首先发现了科学危机的来源是因为科学发展与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出现了不相容,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他表达了“欧洲科学危机”和“生活世界”的思想。他认为,欧洲科学的危机,是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危机,是整个现代生活方式的全面危机。而生活世界是客观科学的意义源泉,是自然科学被遗忘了的意义基础。

海德格尔延续了胡塞尔的思想,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诗意地栖居”理念上,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四重整体”的存在状态,即“大地之上”,“天空之下”,“诸神之前”和“终有一死”的人。海德格尔以此提出了重要的哲学概念“栖居”,并提出“栖居”的基本特征是保护。四重整体强调了一种人在自然面前的生态序位,而现在所出现的生态问题,正是由于人类错置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位置所造成的。海德格尔说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尊重存在着的自由自在,尊重外在万物的浑然一体,和谐共处[1]96。

海德格尔早在20世纪就意识到技术异化发展必将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他看来,技术本质的异化导致了人向非人性的发展,而且将环境资源、物质资源等作为持存物,订造在框架之中,技术订造了世界秩序,也造成了人性异化的灾难和生态环境灾难。某种程度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本身就已经宣告了后现代生态技术观的形成。

但是,海德格尔并未提出人类通过何种途径走向“诗意”。如何在艺术行为中脱离理性桎梏,为形而上学找到现实性出路。这也是海德格尔技术观的不完善之处。直到后来轰轰烈烈的环境运动中,生态技术观在生态哲学的框架内,才发展出了更多的思想成果。

二、生态哲学对技术理论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生态哲学也在对于技术批判理论进行着变革。与之前现象学、存在主义的转型途径不同,20世纪早期受到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的主要群体是少数弱势群体,因此,生态哲学的技术批判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底层领域。技术危机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同时和贫富极化、性别歧视、军事对抗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生态领域的批判性思想是一团愤怒的大染缸。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早期生态哲学尚未出现完整理论体系时,对技术理论的批判,是和女权主义运动、基督神学等等结合在一起的。前者于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系统的生态女权主义思想,而后者在20世纪60年代走上了后现代神学与生态哲学的结合之路。可以说,这两者共同以生态学的模式论证了技术观“后现代转向”的合理性。

(一)生态女权主义

女性主义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立场“起源于黑格尔对主奴关系所作的思考”[2]26。妇女在社会的从属地位,使得她们更加容易形成对于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客观性”与“中立性”视角。生态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凯伦·瓦伦认为人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和男权主义主导的社会与女性生活之间有着“历史的、形象化”的统治关系,导致上述两种统治的是一种“压迫性的家长制概念框架”,它具有三个特征:(1)价值等级观念,即事物有高低、贵贱之分;(2)价值二元论,两极对立;(3)统治的逻辑,设定统治者有价值,被统治者无价值,致力于论证统治关系的合理性[3]556。

(二)生态神学

生态在神学上的结合,意味着对于人类技术活动的“返魅”。如果说,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历程是“祛魅”,那么技术“返魅”就是后现代技术批判的一个整体走向。生态神学家芒福德曾竭力推崇一种高度注重有机体的、生物学和美学的需要及欲求的技术,他在《机械的神话中》主张道:要想真正得救,则人类将需要一种类似宗教的皈依:必须以有机世界观来代替机械世界观,必须重视人格和生命远过于机器和计算机[4]321。

(三)生态中心主义

技术批判还隐含在生态中心主义和大地伦理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中。譬如,生态中心主义的领军人物罗尔斯顿便认为,只有从自然价值中方能推导出我们的环境义务,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外在价值观或工具价值观,这恰恰是引发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5]1。而在当时的工业社会背景下,技术发展则已有几分将所有人类工具化的趋势,这与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可以看出,后现代思想在对于技术观转型的影响过程中,生态哲学的思想与呼吁是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的。生态哲学如同一副催化剂,在技术批判的后现代转型中,起到了串联社会弱势阶层的重要作用。

三、生态技术观的建构

生态哲学建立在有机整体主义的基础之上,注重人与自然系统的同一性和整体性,与现代哲学中机械论及还原论截然不同,却与后现代哲学的思想观点十分一致。因此,生态哲学本身就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性的哲学。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中性论就一直在科技史上扮演着主导者的地位,技术始终只是人类达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体系,与社会政治、伦理、文化毫无关系。但是,在后现代哲学中技术理性批判走上了“返魅”的道路,技术回归到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中,其中,生态环境就是最尖锐的问题之一,生态技术观也就应运而生。

对于生态技术观所下的完整定义应该是:发展于后工业文明时期,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出发,吸收了技术理性批判思想,在新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下形成的技术观。主要目的是在遵循生态学原理、保证环境效益的前提下,合理指导技术实践和应用。

作为后现代哲学在技术认知领域的成果之一,生态技术观流淌着后现代哲学特有的血统,其基本特征与后现代哲学的特征一脉相承,也可以说,生态哲学的后现代特征与技术哲学的后现代特征,共同构建了生态技术观。而生态技术观的大体构建框架可以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予以阐明。

(一)认识论:解构中心主义,强调多元化与差异化

工业时代机械论的世界观强调绝对的主客二分。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主体意志向外在延伸的产物;从形式上来看,技术是满足主体需求的手段和方式;从归宿上来看,技术的最终价值在于为主体服务。这种逻辑中包含的预设前提便是来自于笛卡尔式的主体客体或精神,即自然的两元分裂。这就造成了人与自然、思维和物质的分离和对立;在这种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技术观指导下,虽然对于人类文明的工业化和科技化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损害自然环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因此,人类取得的大多数成就,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

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以二元论或两极性为思想前提, 它将一系列概念、范畴对立起来,这种西方哲学的传统在德里达看来,均可归结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centrism )[6]37。在存在问题和语言问题上,他主张以差异代替中心,创造“分延”概念,用以暴露并批判每一种理论所掩盖的预设前提。

这种“解构中心主义”的特征,也体现在了生态哲学上。生态哲学的兴起,带来的首先是对于传统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从主体角度解构自我认知与判断的中心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非人类中心主义;反对征服自然,主张与自然为友;反对人类沙文主义,崇尚种际平等主义等等,总之,无论何种学派都高扬起了后现代哲学反权威、反传统的批判旗帜”[5]1。

后现代哲学中,技术不单纯是人类的手段和工具,也不是人类用以任意改造自然的武器。在对传统二元结构进行解构时,技术活动也在试图挣脱森严的工业文明的封闭道德观,这种趋势,与生态序位下人类主体性的自我解构是不谋而合的。

(二)方法论:人的自我反思与尊重他者

技术哲学在对于人的重新自我认识上做了深刻反思,技术本是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物,是为人类目标服务的。但在人类利用技术改造和控制自然而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给人自身带来危害,这便是技术异化。技术异化使人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人在使用技术的过程时,也无形中把自己的目的规定在了存在者之上。

“在海德格尔的技术理论中,现代技术通过‘座架’,‘促逼’着自然,对自然强行索取;对在场者加以限定,即摆置,使自然齐一化、效用化、对象化,对自然进行谋算和估价;通过订造,即生产,使得自然失去对象的独立性,成为持存物。总之,通过座架的作用,自然失去了本性,处于非自然的状态,成为人的对立物。”[7]7这一观点与后现代技术哲学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生态技术观的方法论同样建立在“人学”回归的道路之上。

既然对于技术批判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类的绑架,那么生态技术就更加趋向于对于生命的尊重、尊严、价值肯定。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便认为,人不应该是存在者的主人;福柯所谓“人类已死”,事实上所指的也是人类主体性的消解;利奥波德也在沙乡年鉴中提到,人类应当“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后现代的技术观始终在呼唤:哲学意义上的归宿应当从人类的自我反思开始。

(三)价值论:重估技术的工具价值与自然的内在价值

后现代哲学的另一大特征在于传统哲学价值论的解构。罗尔斯顿认为,只有从自然价值中方能推导出我们的环境义务。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外在价值观或工具价值观,这恰恰是引发环境危机的深层根源。毫无疑问,技术就是一种工具,是为了人类的价值理性服务的工具,因此,技术将外在自然作为人类的索取物,产生了破坏。

因此,环境伦理学推崇自然的“内在价值”。在生态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罗尔斯顿看来,每个自然存在物身为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生态圈的视角下,这些自然存在物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生态中心主义否认人类主观上的需要决定自然存在物的价值,也就是说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价值之母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 就存在着价值。”因此人与自然的之间并非人类赋予自然以价值,而是自然把价值馈赠给人类。在自然系统面前,人类并不特殊,同样也是生态圈的一个环节。无论是生态圈本身也好,现代技术也好,究其根本,都服务于一个更高的意志,那就是致力于与他者共生。

如今,生态技术观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结合,仍旧带着少许后现代色彩,文化层面上的反乌托邦思想和政治层面上的绿色乌托邦思想激烈碰撞、交融,就是工业文明未来道路去往何方的缩影。技术观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考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特别是作为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的马尔库塞,对当代社会中技术的意识形态功能给予过深入剖析。中国当下的生态技术观建构,同样必须将对于社会统治系统和对于技术统治系统的认知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指向技术理性批判中所面临的终极问题:人的现代化困境。

[参考文献]

[1]胡云江,李中平.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生态学解读 [J].宁波大学学报,2004,(1).

[2]Sandra Harding. The Science Question in Feminism[M] .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6.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芒福德.机械的神话 [M].钮先钟,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2.

[5]王建明.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向度 [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2).

[6]冯俊.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J].人民大学学报,1997,(5).

[7]肖显静.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看生态技术的确立[C].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2002.

(责任编辑何旺生)

Construction of Post Modern Philosophy and Eco-technological View

YU Bo

(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Soochou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ochow215009,China)

Abstract:Post modern philosophy has a profoundly modifying and transforming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ical and ecological views. Its technological aspect involves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the moral attribute of technology, while its eco-moral level includes some issues such natural value, moral rights and oblig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what eco-technological view is, how to construct it and where philosophy originated from by reviewing its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post-modern philosophy;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criticism; eco-technological view

[收稿日期]2015-05-22

[作者简介]余波(1992-),男,安徽枞阳人,苏州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2-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