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现句的语体差异考察
2016-06-16宣恒大
宣恒大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隐现句的语体差异考察
宣恒大
(合肥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存在着差异:出现在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要多于书面语体中的;书面语体中,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不仅在数量上要多于事务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而且其句子结构形式也相对复杂,其中的隐现谓语动词和隐现实体名词丰富多样。另外表述功能方面,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主要是叙述和描写,而非文艺语体中的则主要是解释和说明。不同类型的隐现句在出现的频率上也并不一致,按出现频率的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破损句﹤变化句﹤增减句﹤消失句﹤出现句。
[关键词]隐现句;语体;分布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通常分为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书面语体又分为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和文艺语体[1]。功能语法学者十分重视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认为语体因素会影响语法规律的概括。吕叔湘先生在强调“通过对比研究语法”[2]4-18这一观点的时候,明确地把文体对语法的影响问题提了出来。宣恒大曾指出隐现句的语篇功能等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3]162-169。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特殊句式,隐现句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表述功能,而这种独特的表述功能在不同的语体和文体中将会有所体现,为此我们将细致地考察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一、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
选择考察的语料有282万字左右,具体为:口语语体:德云社相声文本;书面语体中的事务语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科技语体:郑人杰的《实用软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版)和马忠普等的《企业环境管理》(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版);政论语体:《毛泽东选集(二)》(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文艺语体又分为四种体裁,小说:老舍《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无名高地有了名》,王朔《顽主》、《千万别把我当人》、《一点正经没有》等9部小说;戏剧:老舍的《茶馆》、《龙须沟》等7部话剧;散文:梁晓声和余秋雨的散文;诗歌:《中国百年华人诗歌选集》(网络版)。通过考察,发现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出现的数量、频率都有较大的差异,具体情况列表如表1。
所属语体文本字数(万字)隐现句数量隐现句数量/每万字出现句数量消失句数量口头语体25773.08716书面语体事务语体1430.4720科技语体30561.863818政论语体27190.793文艺语体小说501843.68戏剧36340.94散文501212.4诗歌50661.3232283
尽管我选择的作者不够广泛,选择的作品量也不是太大,再加上受作者用语习惯的影响,考察的情况和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是从上面的统计数据还是可以大致看出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1.从数量上看,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要略多于书面语体中的隐现句,书面语体中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要多于其他三种语体的。文艺语体中,小说、散文中的隐现句要多于戏剧和诗歌中的。
在统计的材料中,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和书面语体中的相比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如果把书面语体中戏剧和小说中人物对话里的隐现句除去加到口语中去的话,那么这个差别就会加大了。如老舍戏剧中共有隐现句21例,其中对话中的则高达20例。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隐现句中出现句和消失句的数量有较大差距,出现句的数量要远远多于消失句,二者的比例约为4:1。正如李临定所说:“表示‘出现’的句型比表示‘消失’的句型出现频率要高得多”[4]103。
2.从句子的构成上看,文艺语体中隐现句的谓语动词较为丰富,表隐现的实体名词类型多样,句子结构形式显得较为复杂。而书面语体中的事务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以及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的谓语动词较为单一,多为表示纯粹出现意义的动词“出现”“发生”等。表隐现的实体名词多为抽象名词,如“困难”“情况”、问题”等。
以事务语体为例,语料中共3例隐现句,除了1例表示变化的外,其余2例的谓语动词全都是“出现”。列举如下:
(1)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目的的非商业性使用的情况下,专利局可以给予强制许可。
(2)在履行技术开发合同的过程中,因出现无法克服的技术困难,导致研究开发失败或者部分失败的,其风险责任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
政论语体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总共9例出现句有4例谓语动词是“出现”,5例谓语动词的“发生”。例如:
(3)数十年来,中国已出现了一个很大的知识分子群和青年学生群。(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4)因此,就在这种游击区或根据地里面,发生了统一指挥,即集中指挥的问题。(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口语语体中共71例出现句,谓语动词为“来”类(包括“动+来”)的高达63例,其中谓语动词是单个“来”的就有41例。
而字数要比事务语体少近一半的小说《正红旗下》(约7.2万字),总共36例出现句谓语动词就有“来”“出”“露出”“发出”“显出”“长出来”“上来了”“带来”“透出”“冲出”“放出”“添出”等等,表隐现的实体名词从人到物,从具体到抽象,要丰富得多。例如:
(5)到了那天,果然来了几位贺喜的人。头一位是多甫大姐夫。
(6)他的大拇指戴着个翡翠扳指,发出柔和温润的光泽。
(7)小童儿年纪虽小,却穿着件扑着脚面的长衫,显出极其老成,在老成之中又有点顽皮。
3.从表述功能上看,隐现句主要用于描写和叙述,但在不同语体中其表述功能存在较大差异。
过去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对存现句的表述功能做了研究,如储泽祥等认为:“宋代以后,‘V着/了’存在句大量涌现,它的主要作用是描写而不是叙说”[5]13-20。王建军指出“由叙述到描写是汉语存在句语用功能的变化趋势”[6]1290。潘文认为“从功能上看,用于描写的存现句多于用于解释的存现句”[7]93。这些研究多以存现句为背景,考察表述功能时又多以存在句为对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隐现句表述功能的揭示。
在考察的材料中,发现隐现句在文艺语体中主要用于叙述和描写,而在非文艺语体中则主要用于解释说明。如15万字的《企业环境管理》中总共4例隐现句没有1例是用来叙述或描写的,全都是解释说明。(这当然与文章的体裁也不无关系)例如:
(8)企业节约1吨钢材,就相当于为社会减少3吨铁矿石、1吨煤、40吨新水的消耗,相当于为社会增加1吨钢材的效益,而从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到轧钢系统中减少了0.13吨粉尘,1.9吨固体废弃物和近40吨废水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
文艺语体中,隐现句的主要功能是叙述与描写。相比较于存在句的主要功能是描写,在考察的语料中文艺语体中隐现句用于描写的并不占绝对优势。如小说《正红旗下》54例隐现句中有25例用于描写,约占46.3%。梁晓声的散文中53例隐现句只有14例用于描写,约占26.4%。
另外,在考察的语料中,发现用于描写的隐现句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即谓语动词以“出”类(“出”或“动+出”)为主。如《正红旗下》的25例描写性隐现句中有19例谓语动词为“出”类,梁晓声散文的14例描写性隐现句中有10例谓语动词为“出”类。如:
(9)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脸便红起来,手心里出了汗。(老舍《正红旗下》)
(10)口中这么说,多老大的脸上和身上可都露出进退两难的样子,叫牧师看出他有些要紧的事儿急待报告。(同上)
(11)他指桶——桶内一条毯子,说:“盖天铺地”。那时他脸上才显出一种怪异的笑。(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12)弯下腰,撅起了她的屁股。撅得不能再高,于是,她的短裤的左右两边,也如同两扇小窗子朝两边敞了开来,暴露出左右两部份屁股蛋儿……(梁晓声《初识日本人》)
4.从分布上看,隐现句在各种体裁中出现都比较分散,在句子中以始发句出现的较少。
潘文曾指出:“文艺语体中的存现句往往比较集中,在小说、戏剧和散文中更是如此”[7]94。其实这一说法准确地说应当是对存在句来说,而对于隐现句则不大妥当。据考察,隐现句在各种体裁的作品中出现都比较分散,在小说、戏剧和散文中没有出现像潘文所举例的那样的集中连续出现的情况,两个隐现句连续出现的也不是很多。这恐怕与存在句和隐现句的句法语义特征有关。存在句以静态语义为常态,而隐现句则以动态语义为主。小说中故事开头部分以及人物第一次出场时的场景描写、戏剧作品每幕戏人物出场前的场景布局以及散文中的景物和人物外貌表情描写等,这些无疑都属于静态的,由具有静态语义特征的存在句来描写是最合适不过了,而具有动态语义特征的隐现句则难以与之契合。
从在句子中的分布来看,隐现句充当始发句的较少,多为后续句和终止句。以语料库中梁晓声的作品为例,53例隐现句中,后续句22例,终止句31例,没有一例始发句。例如:
(13)我九月份剃的光头,那时十一月份,头发长出不足一寸,胡子却经久未刮,荒芜了满脸。(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14)她似乎感到自己简直是逼我,脸上浮现歉意的苦笑。(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例(13)中隐现句是后续句,例(14)中的隐现句则为终止句。
二、不同类型的隐现句在各种语体中的分布
通常从意义的角度将隐现句分为出现句、消失句[8]129,其实还可细分为变化句[9]207、增减句[10]80-85和破损句[11],下面根据各种类型隐现句出现数量的由少到多的顺序来考察它们在各种语体中的使用情况。
(一) 破损句的使用情况考察
破损句在语料中总共出现了20例,其中口语语体中有6例,书面语体中只出现在文艺语体中,其中以小说中出现的最多,共10例,散文和戏剧中各有2例,其主要的表述功能是描写。谭景春曾指出“破损隐现句经常出现在口语中”[11]405-412,考察情况基本反映了这一结果。尽管出现在口语语体中的破损句只有6例,但在散文和戏剧中的4例全是出自口语,小说中也有3例是人物对话中的。另外,20例的破损句中的谓语动词多是单音节的,如破(2例)、烧(2例)、碰(2例)、掉、捅、磕等,这也是这种句式口语性强的反映。例如:
(1)周廷焕 他也刚刚进门,把裤子摔破了一块!梁师傅摔坏了没有?(老舍《春华秋实》)
(2)团长刚要递烟,就想起来:“你不吸烟。”把烟卷顺手放在自己嘴里。团长吸烟很多,军服上已烧了不少小窟窿。(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3)喜的是儿子不但来了,而且长得筋是筋、骨是骨,身量比爸爸高出一头,虽然才二十岁。惊的是儿子既没带行李,又满身泥土,小褂上还破了好几块。(老舍《正红旗下》)
(4)郭德纲:又过来一个,把这裤子拿过来,呲啦,撕一大口子,鲜老板,您受累,您看我这裤子一大口子,您给缝缝吧。(德云社相声文本)
(二) 变化句的使用情况考察
变化句在语料中总共出现了49例,其中口语语体中出现较少,只有4例,书面语体中也是文艺语体中出现较多,共有33例。其表述功能也存在着差异,在文艺语体中主要是用于描写人物神情的变化,而非文艺语体中则多为事实的说明。例如:
(5)“他既不是强盗,又不是杀人凶犯!山东闹义和团,我早就听说了!我也听说,上边决不许老百姓乱动!十成既跑到这儿来,就别叫他再回去。在这儿,有咱们开导他,他老老实实,别人也不会刨根问底!”二哥一气说完,又恢复了平日的诸葛亮气度。(老舍《正红旗下》)
(6)有的人出了汗,有的人脸上变了色,每个人的眼可都盯住了首长们,唯恐错过了能看到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的机会!(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7)第二层左边模块(取得C)是为变换作准备的源 (Source)结点,记为S; 二层的中间模块(C变换成D)是中心变换,也记成T。(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8)一八四○年以后,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人民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进行了前仆后继的英勇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 增减句的使用情况考察
增减句在语料中总共出现了59例,如果不考虑口语语体中的2例,文艺语体和非文艺语体中出现的数量大致相当,前者是29例,后者是28例,但从出现的频率上看,科技语体明显较高,尤其是表示减少的句子,总共9例表示减少的句子科技语体中就有8例。
增减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两点:一是对数量的增减加以说明,有时有比较的意味。例如:
(9)这样,通过增加两个中级模块M1和M2,降低了扇出数。(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10)企业节约1吨钢材,就相当于为社会减少3吨铁矿石、1吨煤、40吨新水的消耗,相当于为社会增加1吨钢材的效益,而从选矿、烧结、炼铁、炼钢到轧钢系统中减少了0.13吨粉尘,1.9吨固体废弃物和近40吨废水对大气、土壤、水体的污染。(马忠普等《企业环境管理》)
这是增减句的最基本的表述作用,文艺语体中也不乏这样的用例。例如:
(11)敌人的火器比我们估计的还多!现在,敌人的兵力又增加了一倍!没有这么多敌人,专凭那么多地堡和火力,已经够难打的了,何况又增多了敌兵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二是叙述事情描写景物,这主要在文艺语体中。例如:
(12)贺营长到主峰,会见二营李营长。主峰上又多了两面红旗——一营一连的一面,二营四连的一面。(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13)远处是一座小土山,这里那里安排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给土山添出些棱角。小山上长满了小树与杂花,最高的地方有个茅亭,大概登亭远望,可以看到青青的西山与北山。(老舍《正红旗下》)
(四) 消失句的使用情况考察
消失句在语料中总共出现了110例,从谓语动词上看,出现较多的有三类:
一是“死”类句,共有34例,主要出现在文艺语体中(33例),一种形式是“死了+数量词组+人”,往往强调死的人之多。例如:
(14)有人说那天夜里双方共死了十几人。也有人说不止十几人,而是几十人。究竟死了多少人,无法确知。但双方都死了人是无疑的。(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15)刘妈二爷别那么说呀!难道咱们白丢了那么多地方,(回头看看壁上的画)白死了那么多人,就不往回打啦?我就永远回不去老家啦吗?(老舍《残雾》)
另一种形式是“死了+亲属名词”,表示一个影响当前生活的过去事实。例如:
(16)我刚死了母亲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儿才十三岁,儿子才八岁,尚未成人,又体弱多病,想到这一些,真不知该说什么。(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17)我哭既不敢哭、响也不敢响,也不敢当着婆婆、大姑子眼泪汪汪;死了我的父和母,她们不准我嚎丧!(老舍《柳树井》)
二是“失去”类句,共有32例,主要的表述功能是对人物表情或场景进行描写。例如:
(18)同学们都一动不动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脸上失去了往常的自然神情,呈现着僵刻呆板过分的严肃,宛如一尊尊雕塑。(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19)六个男人仍在全神贯注地玩牌,一根接一根地吸烟,眯着眼睛搓捻着手里的牌,屋内烟雾腾腾,每个人脸上都失去了血色。(王朔《顽主》)
三是“丢”类句,共有17例,主要是叙述事实。例如:
(20)当年他与六个年轻人在吴老直接领导之下工作,某天其中一人丢了二百元钱,向吴老汇报了。吴老嘱他不要声张,说一定能找到。(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21)洗老太太压箱底的?这一打仗,丢了多少东西呀!(老舍《残雾》)
(五) 出现句的使用情况考察
出现句在语料中出现最多,高达442例。从谓语动词上看,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出”类(包括“动+出”类及“出现”、“呈现”等)。这一类在文艺语体和非文艺语体中都出现了,但在不同语体中的搭配使用情况及表述功能明显不同。非文艺语体中,这一类句子的谓语动词主要是“出现”和“发生”,后面多搭配抽象名词,如“错误”“情况”及“问题”等,主要是提出一种新的情况,尤其是一种虚拟的新情况。例如:
(22)有的软件如果在工作中出现了故障,造成软件失效,可能给整个系统带来不大的影响。(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
(23)投入运行以后,如果发生了问题,很难依靠原来的开发人员来解决。(同上)
(24)同时,对于老党员,也发生了提高水平的问题,对于老组织,也发生了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和进一步布尔什维克化的问题。(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
在文艺语体中,“出”类句谓语动词形式多样,除“出现”外,有“闪出”“长出”“露出”“呈现”“跳出”“浮现”“显出”等等,其后常出现的是具体的事物名词,主要用于场景或人物描写。例如:
(25)所有仪器上的指示灯亮了,示波器上出现绿幽幽的萤光,紊乱地波动。仪器发出各种怪响。(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26)于观脸上现出一片极灿烂夺目的光辉,随之他连忙解释:“我说的是互相吹捧的褒义,指的是那种祥和的气氛。”(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7)但是石根先生的女婿见到他们时,却发觉他们,更确切地说是他岳父大人的这两位中国客人无精打采愁眉紧锁,甚至还显出了几分忐忑不安黯然神伤的样子。仿佛在送走两个日本妓女回来的路上,丢了他们自己的心魂似的。(梁晓声《激杀》)
另一种是“来”类,包括“动+来”类。这一类主要在口语语体及文艺语体中,尤以相声(有53例)及小说、戏剧(有34例)中出现频率最高。“来”类动词后出现最多的是指人名词,主要是引进叙述的对象。例如:
(28)有一天我在家里病着,来了位不速之客。又是位素昧平生的大学生。(梁晓声《表弟》)
(29)避暑山庄的大门又一次紧紧地关住了,而就在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间,很快站出来一个二十七岁的青年女子,她将统治中国数十年。(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30)郭德纲:是不是啊,有一天,来了一位港商张文顺:香港的(德云社相声文本)
(31)毕科长(向洗杨鞠了很深的躬)局长!本来不想打扰局长,不过刚来了一件公事!(打开皮包,极郑重的拿出公文)我们都不敢,是,不敢;也没有,是,没有;并且不晓得,怎么办!来请示局长,来请示!(老舍《残雾》)
以上各类隐现句在不同语体中的表述功能都是其表现出的最主要功能,但不代表它们不具有其他的表述功能。如“出”类句在文艺语体中尽管较多地表现出对场景或人物的描写,但不排除它也可以引进叙述的对象。如:
(32)镜头出现一个带眼镜的学者,一边推着眼镜一边说:“过去,我们只发现过一些太监,义和团壮士这还是头一遭。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近代史研究上只能凭典籍野史和传统的局面。”(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33)上楼时,就一级级走的很稳重,怕毫无精神准备之下,又从哪里冷不防闪出一个士兵,被拦住盘查。(梁哓声《京华闻见录》)
同样,“来”类句除了引进叙述的对象外,也可以对场景或人物进行描写。如:
(34)天空飞着些小燕,院内还偶尔来一两只红的或黄的蜻蜓。房上有几丛兔儿草,虽然不利于屋顶,可是葱绿可喜。总起来说,我们院中颇不乏生趣。(老舍《正红旗下》)
三、结论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了隐现句在不同语体、文体中的分布及特点、不同类型隐现句在各种语体中的运用,考察结果显示:出现在口语语体中的隐现句要多于书面语体中的,也就是说隐现句具有很强的口语性。书面语体中隐现句的使用情况也表现出很大差别。数量上,出现在文艺语体中的要多于事务语体、科技语体和政论语体中的。句子的构成上,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比起其他语体中的来,谓语动词和隐现实体名词显得丰富多样,句子结构形式复杂。表述功能方面,文艺语体中的隐现句主要是叙述和描写,而非文艺语体中的则主要是解释和说明。
不同类型的隐现句在出现的频率上并不一致,按出现频率的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是:破损句﹤变化句﹤增减句﹤消失句﹤出现句。使用频率最高的出现句中动词主要有两类:“出”类和“来”类,两类句子的表述功能也不一样,“出”类句主要用于场景或人物的描写,而“来”类句则多为引进叙述的对象。
[参考文献]
[1]胡裕树. 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吕叔湘.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2).
[3]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的趋势[J].学术界,2011,(7).
[4]李临定. 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5]储泽祥等. 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J].古汉语研究,1997,(4).
[6]王建军.汉语存在句的历时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1290.
[7]潘文. 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8]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范晓. 汉语的句子类型[M].太原:书海出版社,1998.
[10]胡晓妍. 现代汉语存现句显隐意义探微[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11]谭景春. 一种表破损义的隐现句[J].中国语文,1993,(6).
(责任编辑何旺生)
An Investigation on Stylistic Differences of Fugitive Sentence
XUAN Hengda
(SchoolofHumanities,HefeiNormal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
Abstract:The differences of the fugitive sentence varie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here are more fugitive sentences in spoken language than in the written form. In the written form, there are more fugitive sentences in literary style than in the business, scientific and political style, and its sentence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complicated. In addition, in terms of its utterance function, the fugitive sentence in literary style is mainly 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 while in non-literary style, it is mainly explanatory and illustrative. According to their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from low to high, the order of fugitive sentence of different types is: broken sentence< the shift sentence < the fluctuation sentence < the lost sentence < the appearance sentence.
Key words:fugitive sentence; style; distribution
[收稿日期]2015-05-22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5D106)
[作者简介]宣恒大(1973-),男,安徽肥东人,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73(2016)02-00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