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策略取向
2016-03-15张彩云丁黎明
张彩云,赵 冬,丁黎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与策略取向
张彩云,赵冬,丁黎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235000)
摘要:学科建设在理论上具有促进高职院校全面履行其职能、整体提升办学水平的功能。在实践中,不同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基础与定位,探寻实现学科建设功能的有效路径。高职院校应该着力于服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应用型学科建设之路。也就是要坚定以应用创新为定位,面向产教研的融合,加强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策略取向
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包括:要发展和完善各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建构与完善学科知识教学体系、健全学科发展保障机制等。具体言之,就是学科建设体现于以下三个层面:“宏观层面的学科发展规划、学科建设定位和方向的选择,中观层面的学科结构和布局、优化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建设和微观层面的师资队伍建设、教科研经费投入、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科研和教学工作。”[1]很明显,从学科建设所包括的内容即可看出,要想做好这块工作,不是简单的某一个部门的事,它需要调动全院集体的力量。
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客观实际是应该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内外环境的变化、顺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变化。这也是符合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需要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2]15实际上,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工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了,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调整变化慢一拍的状况显然没能够与其及时跟进,导致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不相契合的矛盾比较明显。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结构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则易于造成学校所培养的各专业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类型的脱节。
一、学科建设的作用和路径
学科建设有助于汇聚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有助于开展实训研究,创新与生产新知识;有助于开展相应的专业课程建设与各学科教研教学活动,支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高层次实践技能操作熟练的应用型人才。学科建设能带动高职院校各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与实施、教研平台、教学管理和保障的全面建设。对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职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科建设被视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建设水平常常被视为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地位和核心竞争力的标志。[2]16
学科建设多以学科理论和实训知识创新为核心,以汇聚高水平的应用型双师研究人才为重点,立足理论和实训知识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推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进而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使学校的各项职能及时全面实现预期目标。学科建设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服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为追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与教学体系建设、应用性创新成果的数量及拥有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建设水平的主要标志,立足知识应用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的水平与质量。[2]16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2014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3]这里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要注意提高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等要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等,也即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应立足于适应并服务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应用型、技能型学科建设发展的道路,[2]16这是一种必要的明智选择。但在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中,高职院校缺乏研究型大学所拥有的坚实的办学基础和雄厚的科研力量,缺乏明晰的科学研究方向和规划,缺乏学科理论知识创新所必需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和科研投入,学校的课程建设未能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完全契合。经对多所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情况的调查得知,许多高职院校虽然也拥有各学科的专业带头人、各学科教学团队,学院对科研也有一定的投入,但好多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校所拥有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及各学科教学团队,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对教学工作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教育教学方面的教研科研成果也没有充分地转化成为学院的人才和教育发展服务、为学院所属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所有这些都表明,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强学院的学科建设。而其中的课程建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要方式,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因素,所以优化课程设置也是实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之一,虽然高职院校的学校层次和学生素质在整体上比本科院校在这两方面的层次都低,但它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新建期、地方性、应用型”[4]。“新建期”表明其办学历史短。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2000年左右建校,多为当地的几所中高职学校合并而成,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办学经验与优势还不足,但这也意味着其可以立足于自身特点与实际,探索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道路。[2]16“地方性”和“应用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办学需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情况,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培养适用于地方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其化办学经验不足的劣势为可以立足地方错位发展的优势,[2]16走出属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学科建设之路。
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应用型学科建设的特长,这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发展特点与需要,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来夯实本校的办学资源。为此,高职院校的办学应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专业,避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学院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专业层次、不同实训领域办出自己学院的特色。特色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建立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最终目标,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合理定位,更是高职院校体现其价值,发挥其独特作用的必然选择。[2]17这是避免因附近省或市的同类高职院校的同质化恶性竞争的根本出路,为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院在社会影响力上以其实力来更好地吸引更多学生愿意来此院校求学。
三、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策略取向
高职院校要做到可持续性合理有效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上的策略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要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立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制度创新平台,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融入企业生产服务流程和价值创造过程。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要不断完善知识共享、课程更新、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生产实训、交流任职、员工培训、协同创新等制度。[3]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高职院校也就有了大力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依据。只要校企建立合作开发的长效机制,并有配套的基于企业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及以应用能力为主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等策略,就会有助于推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要响应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应用型技术学科建设的理念,以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地区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加强学院的自身发展。
同时,高职院校要根据本校学生的发展现状与就业需求,采用“以专业带整体”的策略,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找到学科发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契合点,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全面、个性化发展的需求。[1]17
2.打造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必要性与实施措施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压缩供过于求的专业,调整改造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面向市场、优胜劣汰的专业设置机制。职业院校可在政府和行业的指导下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自主设置专业。政府支持职业院校设置反映未来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的新专业。[3]这是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高职院校提供了一个办学导向与改革方向。
专业设置是根据社会分工、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立的。有什么样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有与其相应的专业设置,这是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规律。经济社会发展是绝对的,而专业设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的。所以,专业设置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要根据地域经济发展需求情况,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的自我调整,自我纠偏,以适应行业、企业对学院所培养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需求。高校专业设置如果远远落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那这个学院培养的学生距离企业、产业需求的实践操作要求就远了。专业设置是否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是否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直接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素质。如何使高校专业设置不落后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缩小与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差距?这是各个高职院校管理者和师生都应该时刻考虑的问题。
高职院校要安排专人定期深入企业、行业、产业生产一线,对行业、企业、产业等进行行业需求结构和专业建设的座谈、调研和分析,了解各个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多建立能够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无疑是加强高职院校发展的突破口与抓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学院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发展为重点,优化各学科结构;不能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种类齐全,追求学科的综合性,要结合学院的发展实际。坚持以服务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形成以支撑对接地方产业链的专业体系的应用型学科为主,多学科有机配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化学科格局。同时,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区域产业链和岗位群,集中学校师资优势力量,办好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打造学院发展的亮点。[5]
3.培养一批实力强大的师资队伍以更好地促进学科建设
高职院校要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因为只有师资力量雄厚,课程与资源建设才能更好地与时俱进,专业设置才能得心应手,才便于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来调整、改造或开设新的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地域经济发展需求。再说,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生命线,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6]
高职院校要想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提高学院支撑地方经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就需要建立一支能够服务学科知识应用创新,理论与实践型人才结合的高水平的学科队伍。这支师资团队建设需要兼顾教学水平、教研能力与企业、行业实践背景的团队建设,要不拘一格。要注意吸引一批行业企业高水平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兼职授课、指导师生实训操作的实践,利用他们的实践专业的特长,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引领学科知识及相关技术应用问题的实训指导。要发挥好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实力,以更好地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这支综合实力强大的合作型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协调配合,保证学科建设站在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18
4.强化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用导向,完善学科制度
实践证明:系统、完善的学科建设制度对学科发展具有导向、激励、规范和监督的作用,有助于保证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与水平。因为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学院提供相关制度的保障与支持,以更好地实现其连续性、创新性与常态化。学科建设的相关制度要有助于保障学科建设的应用型方向,有助于学科成员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并将其内化为追求目标。若达成这样的结果也必将有利于学科建设团队及师资队伍建设的协调共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宽阔视野和综合能力、具有开拓与进取精神的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人才,让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推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0(5):16.
[2]赵荷花.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应然抉择与策略取向[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5(6).
[3]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的 通 知[EB/OL].(2014-06-16)[2014-06-30].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406/20140600660060.shtml.
[4]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23.
[5]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5):67.
[6]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6-11-20)[2015-08-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45/200612/19288.html.
责任编辑:沧海
Necessity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Caiyun,ZHAO Dong,DING Liming
Abstract:Theoreticall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has the functions of promoting performance and overall standard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ir own foundation and position, different colleges ne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s to realize their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functio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 and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serve the local economy.
Key words: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275(2016)02-0024-03
作者简介:张彩云(1975-),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高校专业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重点项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机制研究”(编号:SK2015A743)、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院级课题“优秀教学团队再提升研究”(编号:2015jyxm-05)、2013年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就业视阈中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有效性研究”(编号:2013jyxm344)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6-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