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岚县“岚城供会”的民间信仰及保护

2016-03-15靳凤仙

文化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岚县面塑观音

白 宁 靳凤仙

(太原学院旅游系,山西 太原 030000;临县高级中学,山西 吕梁 033200)



【辨风正俗】

山西岚县“岚城供会”的民间信仰及保护

白 宁 靳凤仙

(太原学院旅游系,山西 太原 030000;临县高级中学,山西 吕梁 033200)

“岚城供会”是山西省岚县岚城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融合了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象征仪式及民间信仰,以山西岚县岚城供会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岚城供会的仪式规程,探究供会生成传承的根源——民间信仰,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同时,有利于岚城供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岚城供会;民间信仰;仪式规程

“岚城供会”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在山西省岚县岚城北街举办,是当地独具特色的一项民俗活动,意在纪念“民间神医仙姑”,相传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该民俗活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兴起,政府部门开始重视对岚城供会的保护,开展以审美为主导的岚县面塑艺术节,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2009年6月,“岚城供会”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岚城供会的仪式规程

岚城供会的仪式主要由两条线构成:一是围绕神的活动仪式,包括请神、游神、祭神;二是围绕面塑供品的活动,包括捏供、摆供和赏供。在实际供会的仪式进程中,这些活动相互穿插,或者并列进行。

(一)纠首会

岚城供会是以村民自愿参与,纠首集中负责方式进行的一项祭祀活动,“纠首”作为供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安排供会的各项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北街开始召开纠首会,主要讨论供会的具体事宜,包括筹集会费,安排集体面供的制作地点,布置供会活动的场地等前期工作。

(二)搭神台、请神

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五左右,纠首们组织村民搭建神楼、戏台和彩门。一般在农历二月十八的下午会举行迎神仪式,迎神仪式开始前,纠首们携带提前准备好的黄表、香火和爆竹等物品,去城内观音殿请观音,旨在祈求观音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纠首们三拜九叩之后,将观音神像请出大殿,抬到玉帝庙进行祷告、祭拜,得到玉帝的“批准”后,再按照安排好的路线将观音像请到北街北口的神楼里,再上香,烧黄表,祭拜。

(三)捏供

在供会的准备过程中,男女分工明确,村里的男子搭建神楼、彩门、迎神祭祀,女眷们则要准备面供,这是供会中最重要的祭品。按照组织者来划分,面供的制作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个人制作的面塑,北街的每户人家都要参加摆供,因此大家都会在供会开始的前两天精心准备自己的供品,供大家欣赏;另一种是由纠首组织、集体制作的面塑,这种捏供所用的白面是由集体提供,需要到指定一户人家集体制作。

(四)祭神、摆供

供会中的祭神仪式可以分为集体祭拜和个人祭拜两类:集体祭拜是以北街神楼为祭祀中心,而个人祭拜则是以瓮城内观音殿为祭祀中心。北街的集体祭祀是与农历二月十九日早晨的摆供*“摆”,摆设、陈列之意,“供”是敬奉神灵的供品。“摆供”就是用面塑来祭祀神灵的活动。仪式连在一起,从开始摆供到祭神结束大约一个小时(在祭神的过程中,主要是男性祭祀),在北街祭神仪式结束后,女性才能在瓮城内观音殿进行祈祷、跪拜、许愿等个人祭拜活动。

(五)赏供

摆供结束后,形成了约200多米场面十分壮观的“面塑街”,赏供仪式开始,会中面塑的取材丰富、种类繁多、颜色艳丽、寓意深厚。来往的人们会对所呈现出来的面塑进行观赏、点评,在当地人看来,面塑捏得好坏,不仅能看出捏供者的水平高低,还能反映出家庭中婆媳关系是否和谐,面塑捏得越好,就会得到更多的神灵庇护。

二、岚城供会的起源及其民间信仰

(一)岚城供会的生成环境

岚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山区,境内四面环山,中部地势平坦,幽闭的自然环境导致岚县在历史上与外界交流甚少,消息闭塞,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闭塞的环境使很多民俗文化保留原有的风韵,为传统文化的留存提供了生存条件。岚县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土豆等为主,其中,小麦虽然是岚县历史上种植较为普遍的作物,但在气候及当地传统耕作的影响下,小麦产量较低。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山药(土豆)拌炒面(粗粮混合面)顶如吃好面(白面)。可见白面在当地被视为稀贵食品,是极好的食物。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历史上的民众用白面捏成面塑来敬奉神灵,足以表现出他们对神灵的敬仰及虔诚之心。

岚县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商代为燕京戎(管芩戎)地,春秋为晋国属地,战国时期属燕赵,秦汉时为汾阳地,汉末为兴郡地,唐武德四年(621)改为宜芳县,为岚州治。元至正二年(1342)并入管州,五年后又设为岚州,属冀宁路。明洪武初改为岚县,属太原府岢岚州,清朝覆灭后属冀宁道,抗战时期属晋绥边区根据地。1950年,县治所在地由岚城迁至东村,1971年划入吕梁地区,至今未变。历史上的岚城与北方游牧民族为邻,是北方重镇,同时又受到中央政权的控制、儒家思想的影响,岚城成为具有多民族融合特色的城镇,民风剽悍,不仅具有尚武精神,又有“文教”的传统,这为岚城供会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空间。

(二)岚城供会传承的根源——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人们按照超自然存在的观念及惯例、仪式行事的群体文化形态”[1]。民间信仰是一种古老的信仰,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民间信仰很少受到权威的束缚,民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适合自己的信仰体系进行改造。

岚城供会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女子叫慧莲,她美丽、善良、孝顺,为了医治双目失明的婆婆,到处寻医问药。在一个大雪天的夜晚,婆媳两人在一间破庙里休息,慧莲遇到一位白发白衣老太太,白衣老太太不仅治好了婆婆的眼睛,还传给慧莲很多治病的秘方,慧莲用这些秘方,治好了很多人的疾病,老百姓尊称她为“活菩萨”。慧莲去世后,乡亲们感念她的恩德,塑了白衣观音像,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慧莲去世的日子)都会举办供会来祭祀她。

观音最早始于印度的佛教,两汉时期传入我国,盛行于南北朝时期,宋代广为流传,并有了“家家观世音”的说法,明清之后,观音的形象逐渐世俗化,观音信仰的佛教色彩开始淡化,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观音随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塑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观音形象,被民众广为传颂。在民众看来,观音无所不能,有求必应,可以为人们解决各种困难,消灾解难。

岚城供会中所供奉的神像正是观音菩萨,但岚城本地的居民称其为“白衣大士”。“白衣观音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象征观音的民间化和世俗化,观音从高高的殿堂演化为家神,下临到世俗,体现了佛教世俗化的过程,干预人生的现实意义,白衣观音拉近了诸神和世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双方之间的亲和力。”[2]在整个岚县的历史上,观音信仰曾盛极一时,所建庙宇规模宏大。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只有岚县岚城的城北瓮城内留存一座观音殿,岚城的观音信仰在整个岚县可谓独树一帜。岚城的观音信仰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主要是岚城民众对外来的观音信仰进行“改造”时,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将其与儒、道思想杂糅在一起,产生重要的影响。

儒教中所体现的孝道、子嗣、长寿和仁善观念等融入岚城的观音信仰,产生深刻影响,意义深远。佛教强调众生平等,人们在接受佛教观音信仰的同时,把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融合进去,着重强调孝道。从岚城供会的起源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慧莲因为“孝”,受到观音的点化,最终修成正果,而此处慧莲的“孝道”正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具体表现。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教还强调“重生”“贵生”。在岚城,“白衣大士”除了具有观音菩萨公认的神职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被赋予了求子和祛病职能,可见这种重生文化对观音信仰的影响非同小可。[3]

具有两千年历史的道教,以汉代的黄老理论为基础,集民间巫术、鬼神信仰、仙家方术于一身,是我国传统的宗教,民众将道教中观音的神界地位和救世显灵方式等融入岚城的观音信仰,增加了观音的职能,以求得到神灵的庇佑。道教中玉皇大帝掌管一切,而观音是天界成员之一,上受玉皇大帝、如来佛的管制,下可支配各类鬼神。道教有求签问卦的传统,通过求签问卦,旨在得到神灵的启示与庇佑。民众把观音列入道教的神灵体系,救苦救难、预测吉凶、为人送子,出现了我们所见到的解答疑惑的观音信仰形态。神仙方术中的“符篆”被引入道教,认为服下符水或是佩戴符图就可驱灾辟邪,岚城观音信仰中也有这样的解救世人的形式。如果家里有人生病,无药可救时,很多人就会前去祭拜观音,向观音求救,从而得到心理上的寄托。

综上所述,岚城“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根植于民众的心灵深处,行孝、行善是观音信仰中道德教化的表现与追求。救助他人、服务社会、和睦共处等善心善行是广泛化的“仁善”,是行孝、行善的延伸,“存善心,行善行”有利于调和人际关系,形成村落凝聚力,建立、维护村落秩序。独特的民间信仰是岚城供会的灵魂,每一次的岚城供会都是一场文化的展演,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却,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岚城供会的传承与保护

(一)岚城供会的传承机制

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业缘传承、地缘传承和亲缘传承,岚城供会在传承过程中,传承方式为地缘传承及亲缘传承。地缘传承是在一定的地域圈内流行,受岚城的地理环境及交通条件的限制,岚城供会流传于岚城北街这个空间范围内。但是,地缘传承并不是岚城供会的主要传承方式,最主要的传承方式还是亲缘传承。亲缘传承是以家传为主的传承方式,岚城供会这一民俗活动,是以民间面塑艺术为主要内容,面塑技艺的传承是重点。在当地,面塑供品是由女性制作,这种技艺是由祖母、外祖母到母亲,再到女儿、儿媳进行传承。

民间信仰是岚城供会传承的根源,它不仅满足了当地民众的精神需要,还影响和约束民众的行为,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与此同时,民间信仰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岚城供会起源于民间神医仙姑信仰,慧莲这一平凡女子,因孝心感动神灵,她医术精湛、道德高尚,逐渐成为忠孝节义的化身,被人们推崇为神医仙姑加以崇拜、纪念,后又将其神话为救苦救难的菩萨,形成现在的白衣大士信仰。从最初的民众纪念到现在的白衣大士信仰,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慧莲的形象在不断升华,白衣大士信仰根植于民众心中,规约与指导民众的行为。白衣大士信仰是岚城供会的灵魂,也是岚城供会传承的根源,没有当地的民间信仰支撑,就不会有今天富有特色的岚城供会。

(二)岚城供会的民俗保护

岚城供会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地缘传承和亲缘传承,传承主体是民间的面塑艺人。每一位传承主体都应该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以开拓创新的思维进行技艺传承。

“岚城供会”于2005年入选吕梁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关于岚城供会的保护,岚县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供会民俗活动的保护、传承人保护,各类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展岚县民间面塑艺术节等。这些举措对岚城供会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保护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注意减少直接干预,让民众按照自己的方式对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4]

每年的岚城供会,都会吸引很多外来游客,新闻媒体工作者也会对岚城供会进行全程记录,客观报道。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视频,加大岚城供会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岚城供会的传承与发展。

在文化发展多样性的今天,岚城供会依然保持现有的状态,民间信仰及民众对审美的追求是岚城供会传承的根源、动力。岚城供会的保护工作十分艰巨,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配合,网络、媒体的宣传,还需要传承主体的文化自觉。

[1]董晓萍.民间信仰与巫术论纲[J].民俗研究,1995,(2):79-85.

[2]邢莉.观音—神圣与世俗[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69.

[3]靳凤仙.山西岚县岚城供会信仰、仪式与村落社会秩序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2.

[4]马彦奇.山西省岚县“岚城面塑供会”民俗文化考察[D].太原:山西大学,2015.

【责任编辑:王 崇】

C953

A

1673-7725(2016)12-0052-04

2016-10-20

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专项重点课题“三晋文化普及研究”(项目编号:SSKLZXKT2015009)的研究成果。

白宁(1985-),女,山西太原人,助教,主要从事区域民俗研究。

猜你喜欢

岚县面塑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岚县“土豆宴”迈上品牌化发展快车道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岚县第五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启动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在岚县,土豆不仅仅可以吃……
自在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