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老残游记》中的音乐美学观点
2016-03-15袁茵
袁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谈《老残游记》中的音乐美学观点
袁茵
(淮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清末刘鹗笔下的《老残游记》,是一部寓意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书中所细致描绘的白妞说书、玙姑奏琴的音乐表演及欣赏活动等,给人留下了唯美的感受。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关于音乐美学方面的观点,非常有价值,值得当代音乐美学界研究、借鉴、吸收。
老残游记;白妞说书;玙姑奏琴;音乐审美 ;音乐传承
一、引 言
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是一部寓意深刻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晚清社会四大谴责小说之一①四大谴责小说指: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孽海花、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名著之一。鲁迅先生称此书“叙景状物,时有可观。”[1]1一个世纪以来,《老残游记》被译成英、俄、德、日、捷克、匈牙利、朝等八国文字,在海外广为流传。《老残游记》也是西方人最早触摸的中国近代小说,早在1929年,该书的片段译文《歌女》(The Singing Girl小说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的黑妞、白妞说书)即在《亚洲》(Asia)杂志(11月号)上发表,译者是亚瑟·韦利(Arthur Waley)。
《老残游记》在丰富多彩的游历中,对音乐演奏及欣赏活动的细致描写,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研究资料。书中音乐叙述与描绘的白妞说书和玙姑奏琴,情境逼真,清新朴素,气韵生动,受人称道,其中的精妙绝伦,实乃中国语言艺术的瑰宝。遗憾的是,音乐界至今对其研究甚少,尤其是书中论述的一些关于音乐审美的认识,极有价值,音乐界几乎没有触及。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老残游记》中关于音乐审美方面的论断进行系统梳理,以丰富学界对《老残游记》中音乐美学观点的研究。
二、两山对峙,烘云托月——“音乐的本质——审美”
音乐的本质真正体现在人与音乐的“审美”关系中。刘鹗在《老残游记》中以独特的艺术方式,深刻地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变化,对音乐的描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笔下的白妞(王小玉)姊妹说书描写,更是匠心独运。书中“梨花大鼓”,是山东乡下土调,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就可演说前人故事。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结构有序,内容丰富,唱腔的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白妮说书一段“音乐的艺术功能的施行,就是用有意义的声音的感性力量打动人心”。[2]56体现音乐的本质是审美。
音乐存在方式的实际情形是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统一。音乐是在审美过程中,由审美主体和客体的感性交流产生的。只有精神与物质两种方式的统一,才可能使音乐得以完美的存在。“姑娘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婉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3]11作者对黑妞的演唱在此处的描写笔墨酣畅,细致处密不见缝,挥洒自如,张弛、浓淡有度,疏密、繁简分明,既“和”又不同。
文中说道:“黑妞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茶房如此夸口:“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他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座位的。”老残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3]10从街谈巷议到满城轰动、从生意人停业到伙计告假,书中对白妞(王小玉)的说唱技艺进行了层层烘托。审美者总是不可避免地夹杂着个人的主观因素,受自己的审美经验、音乐素养、即时心境等影响,而书中的说唱描写,难得众口一词,都是个“美”。为白妞上场憋足了劲,巧妙地托出清末山东一代“梨花大鼓”名媛王小玉。
王小玉“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听觉联想)。”[3]12美的遐想、美的感受,如此细微的描写,实乃不甚多见。
“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盘旋穿梭,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就渐渐的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缭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听觉联想)。”[3]13音乐的艺术功能,是靠充满感性力量的声音或加上与听觉有关的其他感性形式体现的。“审美需要这样的感性世界(尽管是虚构的感性世界)”。[4]99音乐是直接被需要的东西,是“目的物”。“很多人说没有那一种艺术能像音乐那样直接地、以不可抗拒的力量侵入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很有道理的。”[5]34刘鄂《老残游记》白妮说书中,听众中生意人、农民、伙计、抚院官员、学院士子、本地读书人等各阶层人士,对表演都赞不绝口,白妮表演中将自己、曲子、听众进行完美的心灵交流,不论从“他娱”还是“自娱”的角度来看,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刘鹗的描写,丝丝入扣,融意境、情感于一炉;“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味觉联想),无一个毛孔不畅快。”[3]10感受之美,无以伦比。通过一连串的、生动的、贴切的比喻和运用烘托手法,绘声绘色描摹白妞、黑妞说书中对材料和技法的天才运用,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真是两山对峙,烘云托月。
三、琴瑟铮鏦,箜篌和鸣——音乐审美的丰富有序性
审美理想支配下产生的音乐才是丰富的、感性的、有序的音响。音乐总是反应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的状况。它符合人们的听觉审美需要。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玙姑奏琴“初起不过轻挑漫剔,声响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错,其声清脆;两段之后,吟揉见多。那瑟之勾挑夹缝中(视觉联想),与琴之绰注相应,粗听若弹琴鼓瑟,各自为调,细听则如珠鸟一双,此唱彼和,问来答往。四五段之后,吟揉渐少杂以批拂,苍苍凉凉,磊磊落落,下指甚重,声韵繁兴。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余音也就随着猗猗靡靡,真是闻所未闻……(听觉联想),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随长风,浮沉于云霞之际。”[3]63此乃出神入化之感觉,正如清末杰出文艺理论学家、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里“入”与“出”的关系十分明晰,审美主体通过观察、体会、领悟,突破自身狭隘眼光,出乎其外,境界更高,总结而得“为尘世所无”,“山中古调,非外人所知。”“此曲妙到极处!”[3]63描写得多么神秘莫测。琴瑟之铮鏦清逸,箜篌之凄清悲壮,角之呜咽顿挫,磬之铿铿锵锵,铃之参差错落,各种器乐声迥异有别,演绎令人“心身俱忘。”体现“起、承、转、合”变化统一的有序性,通过统一中的变化、对比,使人产生新鲜感和满足感。“扈姑角声一阕将终,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铃起之时,玙姑已将箜篌举起,苍苍凉凉,紧钩漫摘,连批带拂。铃声已止,箜篌丁东断续,与角声相和,如狂风吹沙,屋瓦欲震。那七个铃便不一齐都响,亦复参差错落,应机赴节。这时黄龙子隐几仰天,撮唇齐口,发啸相和。(其啸也歌)、(视觉联想)尔时,喉声、角声、弦声、铃声,俱分辨不出。耳中但听得风声,水声,人马蹙踏声,旌旗熠耀声,干戈击轧声,金鼓薄伐声。约有半小时,黄龙举起磬击子来,在磬上铿铿锵锵的乱击,协律谐声,乘虚蹈隙(听觉联想)。其时箜篌渐稀,角声渐低,惟余清磬铮鏦未已。少息,胜姑起立,两手笔直,乱铃再摇,众乐皆息……凡箜篌所奏,无和平之音,多半凄清悲壮;其至急者,可令人泣下。”[3]64一曲军阵之乐《枯桑引》,鲜明的个性演奏情景,贯穿整个作品,这种贯穿始终的因素使整个作品由对立到统一,给听众以有序的感受。曲中所呈现的人与音乐就是在相互作用中发展、演化的。其中之音乐活动,一面反映《海水天空》《汉宫秋》《箜篌引》《枯桑引》的音乐艺术在浓烈、饱满的沧桑激情之中体味出:细腻时沁人心脾的温情和柔情,壮烈时声如裂帛,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另一面凸显难以言传的感悟或自由思想的表达、情绪的渲染、情感的表达。审美主体与音乐中饱含的既丰富又有序的美,发生感性、直观的关系,从而使得审美者从音乐中获取审美愉悦,并享受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身心反应。
“在中国传统的音乐观念里,音乐和自然界的‘物’是密不可分的”。[5]17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音乐描述,无论从听觉上还是从视觉上都将无形的乐音之美表现得气韵生动,这种音乐结构的有序性,就是美的音乐。徐上瀛先生《溪山琴况》中谈到,演奏技艺应“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处理“婉转成韵,曲得其琴”。“音与意合”的审美境界,实现“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的要求。真正达到“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视;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署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6]598肯定了人在音乐审美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等情感的体验。
刘鹗认为:“你们所弹的皆是一人之曲,如两人同弹此曲,则彼此宫商皆合而为一。……一人弹的,名‘自成之曲’;两人弹,则为‘合成之曲’。所以此宫彼商,彼角此羽,相协而不相同。圣人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这个理。‘和’之一字,后人误会久矣。”[3]64他能在“同”与“合”的音乐理论中如此精辟地分辨两个不同概念,及至刘鹗在《老残游记》中音乐旋律的文字表达,显现听众想象的感性世界的心灵游历,充满丰富的细节描写或感性世界的虚拟。音乐是美的,其中满足感性、有序性、丰富性三个基本条件都在刘鹗笔下,显示作者极高的音乐造诣。
作为听觉的艺术,音乐在满足人类听觉对于感性审美的需求时,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刘鹗笔下玙姑等人演奏的音乐作品曲目中采取音高、音色、强弱、节奏等的对比,产生色彩和性格的变化与对比。音乐感人的艺术效果,有序、丰富的音乐内涵,给人以清新惬意的诗意感受,显现音乐美的听觉感性样式是不可替代的。刘鹗以神化之笔,给无形的乐音描绘了活生生的形象。他借物赋形把众乐器齐奏,和声共鸣的袅袅妙音,其中的审美价值、感情价值和真善价值清晰可见。
四、千皴万染,一脉传承——音乐审美的传承
“音乐传承是通过社会生活的各种渠道进行的音乐文化复制过程。”[5]199音乐传承是音乐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前提,是一种文化的生活方式,而传承的主要方式是传播。《老残游记》正是利用传播的方式,将“梨花大鼓”和“箜篌”美的表演进行的一种社会传承。
1.传承的类型
(1)鼓书传承《老残游记》中出现的音乐传承是“鼓书”传承,方式是姊妹说书。“梨花大鼓”源于山东农村,经王小玉吸收其它曲种及戏曲之长,使其不断丰富、发展到崭新境地。并进一步将其从农村引入大城市,登临高雅之堂的演出。描写王小玉“所有什么西皮、二簧、梆子等唱腔,一听就会。……他又把南方的昆腔、小曲,各种的腔调,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3]12兼容并蓄各方曲调,取众家之长于“梨花大鼓”。
(2)琴瑟传承《老残游记》中多处描述玙姑等演员高超的专业演奏水平。第十回“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中写道:“单弹没有什么味道,”[3]65意欲组合小乐队,有箜篌、角、铃、磬,玙姑“取过一架特磬来,放在黄龙面前说:‘你就半啸半击磬,帮衬帮衬音节罢。’”演奏时的“喉声、角声、弦声、铃声,俱分辨不出。”“干戈击轧声,金鼓簿伐声。”[3]67都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较高的演艺水平,演奏的《汉宫秋》、《箜篌引》、《枯桑引》等曲目流传至今。
2.传承的内容
《老残游记》传承的内容主要是曲艺、器乐。白妞说书,妙譬连珠。玙姑奏琴,则天机清妙,不同凡响,可说是作家在倾诉心声。其内容无不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传承的特点
《老残游记》有其自己的传承特点,以传播为主要方式。从音乐的趣味取向,到音乐的评价标准,都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支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中国音乐,在日常娱乐、友人唱和等各种娱乐场合的影响下,陶冶感悟,使传统音乐浸泡在民族文化的浓厚氛围之中,音乐自然观的天人合一,悠远见长的韵味,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
《老残游记》中层层渲染,充分蓄势,曲折有致地表现音乐的层次。生动地描叙了曲艺鼓书、器乐和鸣的优美境界,音乐活动的内容,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音乐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让审美感受千皴万染,更为丰富和充实。书中的音乐审美活动正是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深厚积淀的一种体现,书中人物的音乐审美思维、欣赏的行为方式,无不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并给后人留下一份宝贵的遗产。书中音乐美学思想目的明确,描述效果显著,实乃伏脉千里,值得当代音乐美学界借鉴,在吸收中一脉传承。
结语
“音乐是人创造的事物,……音乐的功能和价值都与人的需要有关。”[7]22刘鹗的《老残游记》,细腻、完美地描写白妞说书、玙姑奏琴,无论是喜、怒、哀、乐的精神因素,还是物质材料的音响,都传递给人一种自然、和谐、悦耳的音响感受,并将优美的音乐艺术呈现在听众面前,给人以享受,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上的满足。前人的音乐审美文化遗产,值得当代音乐美学界借鉴、吸收、传承。本文希望通过对刘鹗《老残游记》中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拓宽对文学作品分析的角度,并能够丰富中华民族音乐的美学思想,树立民族音乐美学的伟大丰碑。
[1]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2]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罗兰.罗兰—巴特随笔选[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5]孟凡玉.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6]蔡仲徳.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宋瑾.音乐美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责任编校 谢贤德
J624.1
A
2095-0683(2016)04-0107-04
2015-07-04
2013年安徽省教育厅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095);2013年淮北师范大学重点教研项目(jy13107)
袁茵(1979-),女,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