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及其指导思想分析
2016-03-15姚伏生
姚伏生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及其指导思想分析
姚伏生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理论按照社会文化身份对社会符号分配个体的特性,使得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进一步的转向语言的使用者,对社会个体如何使用话语社团所共有的表义资源,从而完成对个体身份的重新构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化理论以及意义分析出发,探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的指导思想。
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指导思想
个体化作为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共同研究的课题之一,是从社会整体向作为个体自然人演变的整个过程。社会化主要从单一的自然人向社会整体的演变过程,因此两个是相反的运动。个体化的形成建立在社会化的基础上。社会人在社会中以社会规则进行约束,并且具有社会的共性特征。因此自然人与个体人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突出个体性是个体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1]。个体化和社会化之间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过程来确定关系“众→从→人”,而社会化的过程刚好与此相反。社会中对个体化的说法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之处,但在具体的社会中,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在社会中寻找共同之处,并且放弃自我;而个体化就是放弃共性,突显自我。因此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非个体化的过程。个体化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达,随着近年来语言学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系统语言功能的个体化也研究相对较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马丁在哈桑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个体化的研究。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系统功能个体化理论的研究,然后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指导思想。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理论
马丁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司法调解协商会时发现,从体现与示例化角度能够对这类语篇进行细化,揭示了少年犯个体生成这样的语篇的本质原因,从而将研究的重点从语言使用转移到语言使用者个人。语言的使用转向语言使用者表达了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人本主义思想倾向,表明语言作为人类创造的产物,语言学的研究应当将人类作为研究的对象。个体化探讨的主要是语义资源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布特点。有关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者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但在众多的语言学者中,只有马丁对个体化进行了研究,并将体现、示例以及化同作为研究的重点[2]。
马丁对个体化的研究主要从资源分配和亲和关系探讨。资源分配作为个体化的过程,主要探究的是社会个体如何分配个体资源,从而进行身份的重新构建。亲和关系主要是社会化的过程,探讨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如何使用社会符号资源构成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语义资源分配主要表现了社会的本质特性,社会符号资源主要是将社会文化身份赋予给个体,并且将社会符号作为个体社会文化身份的前提,并且为亲和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前提基础。马丁指出:社会符号资源的分配主要是从集体意库获取个体意库,从而形成语义资源。集体意库主要是社会成员所掌握的语义资源的综合情况。个体意库主要是社会成员中个人所掌握的语义资源的总和。马丁在研究集体意库到个体意库的过程中社会符号资源的分配过程以及其中所发生在语言系统层面的现象。从语类到音系层,集体意库能够在各个层面中将语义资源进行分配,然后给个体提供符号资源[3]。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意义
索绪尔在100年前对语言和言语进行了区分,并且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看做是语言,这个思想的转变为语言学派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以及语言主体的运用中忽略了使用者。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也有人对此观点进行反对。弗斯作为伦敦学派的创始人,认为语言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形式,并不是作为一个硬性的规定。弗斯的观点认为语义的表达和理解需要建立在语篇内部环境的基础上,也就是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义以及情景语境来进行,对人们所选用的词语以及格式等进行根本的探究。因此弗斯观点与索绪尔的观点完全相反,并且对索绪尔把语言作为整体的形式作为语言研究的唯一对象,认为语言离不开人和社会文化而存在的研究观点十分反对。弗斯认为语境的因素研究中应当将话语活动参与者与性格列为其中之一[4]。
弗斯的思想对韩礼德的思想产生了主要的影响。韩礼德对索绪尔偏重语言的观点也不认同,认为语言学的研究要进行系统整体的抽象研究,也要对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来进行系统的研究。韩礼德多年来始终将语言系统作为意义系统来进行研究,并且对语言系统的长期运作方式进行了研究。韩礼德首先研究了语言系统的层次关系,并且体现出语义层如何通过语法和词汇体现出来,词汇语法层如何体现出音系层面。再后来对系统和语篇之间的关系作为示例化进行研究,认为在语篇的形成过程中系统需要经过语言类型和语言意境来体现。
但韩礼德的观点只是将语境的类型和语言的使用功能进行了研究,忽视了语言的具体使用,并且系统功能本身并没有任何的研究,因此是一个较大的缺陷。哈兰德在学术论文中对哈桑学龄前儿童的大量调查进行研究,发现社会阶层中性别与具体的话语活动参与者所使用的语义表达有很大的关系,并且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麦迪逊对语义的表达使用语码变体进行表达,并且将这种变化作为一种方言的变化和功能之间的变化。克莱瑞采用多模态分析的方法对语言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原型语言、语言和附属语言,三个方面均表现出个体化的特征,并且对此进行一定的描绘。
三、马丁对个体化的研究
马丁对系统功能个体化的研究从个体化、个体化的形式以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个体化的含义
马丁对个体化的研究虽然没有提及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但马丁对个体化的定义与这三个方面的学科呈现相似性。在马丁观点中,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个体化主要从资源分配和亲和关系的构建上进行研究。具体来讲就是个体化作为社会化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能够使得社会的文化资源进行再次的分配和构建,并且社会化的过程体现了个体和社会之间所共同构建的一种关系。这种亲和关系实现了双向的演变过程。
伯恩斯坦对个体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关系发表过自己的看法,并且将人类拥有的语义资源进行了再次的分配,并且将社团的集体意库和个体的个体意库作为一种语意资源。马丁对伯恩斯坦的观点表示认同,并且还将这种两分法与语言符号相互结合起来,认为每个层面上的语义资源都能够分为社团资源和个体资源,这种观点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种全面的拓展。
(二)个体化的体现方式
克莱瑞将个体化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类,一类是在婴儿阶段所使用的原型语言,也就是婴儿自出生起就能够使用的声音以及具有表达意义的各种语言表现形式。第二类是语言,也就是生活中常常使用的语言,只要人的智力没有任何的限制,自婴幼儿起就能够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人的语言除了使用原型语言外,还使用具有固定意义的词组和词汇进行表达,表达的形式具有丰富性和多样化。第三种是附属语言,也就是进入成人语言阶段时所使用的有意识的身势语。
马丁对克莱瑞的分类法十分认同。但是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常是将原型语言和附属语言合并在一起进行使用,也称为身势语。首先,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没有对儿童进入到成人语言阶段的语言从原型语言阶段到成人语言阶段的过渡情况进行研究,并且对在以后如何使用成人语言进行研究,因此很难区分原型语言和过渡语言。语言学家对该类问题并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述,并且做出标准的判断。其次,儿童进入到过渡段以及成人语言的使用阶段并没有对原型语言的使用以及形式和功能等方面进行研究,也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其中以典型的手指向某个方向或者某个物体这一身势语,它能够既能够在原型语言阶段进行使用,也可以在成人语言阶段使用,并且从原型语言阶段过渡到成人语言阶段,该身势语的表现形式和功能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
(三)个体化与示例化、体现的关系
马丁与韩礼德在表现个体化中的示例化和个体化具有很大的不同。韩礼德所说的体现关系能够关注语言的不同层次,并且体现出语言层次的表达意义以及得到最终的表达,属于种系发生学的范围。韩礼德的示例关系涉及到语言系统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以及语篇中语境的具体使用情况,并且在每一个语篇中将语言的功能变体作为语篇发生学的范畴。马丁将个异化的因素纳入到自己的研究的范围当中,并且在研究中关注于语言主体的表达。个体化、示例、体现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个体化离不开示例和体现。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的指导思想
(一)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对立
哲学界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认为,自然科学知识作为人类知识的典范,能够为人类知识的获取提供丰富正确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自然科学知识适用于各类的哲学和人文学科当中,研究领域范围扩大。人本主义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历史人本主义和现代人本主义。在14世纪后半期,历史人本主义在意大利诞生,并且随着快速的蔓延趋势延续到欧洲的其他国家。其中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并且将人看做科学研究的一切尺度。现代人本主义中源于笛卡尔对主体哲学的思考以及康德的先验自我哲学,并将主体作为一般的、非经验的哲学范畴。胡塞尔的哲学观点认为,主体是有人格的。萨特认为人作为主体,在世界中作为核心,并且将人的主体地位提升到了极致。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对立主要表现在是否将人作为研究的重点,并且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哲学研究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变后,语言学与哲学研究的领域出现了很大的交叉,并且哲学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指导[5]。
(二)对立观点对语言学研究的影响
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在1916年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在其《普通语言学》一书中对人类对语言学的研究原则提出了相应的阐述。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则就是区分了语言和言语,并且将语言作为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因此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将言语排除在外。1957年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乔姆斯基以及观点支持者,使用哲学分析的方式对句子的转换和语法生成句子之间的转换当作数学中问题的转变,并且对语言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对语言学的关注体现在两个学派上。一个是认知语言学派,这一学派将体验主义哲学作为基础。另一个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以皮亚杰为代表,并以构建主义的认识论为理论基础。认知语言学派将语言的意义、创造过程以及沟通和理解等作为研究的重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将社会文化因素中语篇类型产生以及具体的运用过程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些语言学派都在各自的观点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分别从人类的智慧和社会文化的角度两个方面出发,对人类语言的运用以及语言的使用和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探索人类社会中使用怎样的方式进行人际的交流和沟通,如何认识社会。因此这些学派都对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了认同,并将人本思想作为研究的指导思想。
(三)人本主义思想指导系统功能语言学个体化研究
系统功能语言学自产生起就以人本主义思想作为指导。这主要表现在古希腊时期的普罗塔哥拉以及柏拉图。他们的观点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相同,不赞同把语言学作为哲学和逻辑学的范畴,而是将语言学作为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普罗塔哥拉认为,人作为万物的衡量标准,重视人在世界中的作用和地位,凸显人的价值体现,并且成为人本主义的指导原则和思想。系统功能语言学除了从古代哲学家中吸收了人本主义思想外,还从许多学科中汲取了人本主义思想的精髓。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中将其研究成果归结为前人的研究,并且对弗斯的系统思想和功能思想以及语境思想等进行认同,还对马林若夫斯基的语境理论等观点十分认同。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起,重视社会中个体成员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语言作为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归根到底也是一种人学,离开人类的语言学研究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新的时代背景下,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需要兼顾个体语言的使用活动以及语言系统的语篇应用和类型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资源体现个体的价值,从而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开拓未来。
[1]张德禄,董娟.语法隐喻理论发展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1):32-44+158.
[2]谢翠平,刘承宇.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复杂自适应系统思想探析[J].现代外语,2015(1):48-57+146.
[3]司显柱,陶阳.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4(3):99-105.
[4]房红梅.论评价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J].现代外语,2014(3):303-311+437.
[5]丛迎旭.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的贡献与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5):73-81.
责任编校 谢贤德
H0-06
A
2095-0683(2016)04-0083-03
2016-05-31
姚伏生(198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