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课教学更接地气

2016-03-15吴卫东

湖北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品社品德课品德

●吴卫东

让品德课教学更接地气

●吴卫东

《品德与社会》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作为总目标,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这几个目标的内在统一。因此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品德与社会》的核心,也是每位品社教师的职责。但在平时的教学中,“生活化成为空中楼阁”“学习探究不痛不痒、走过场”“多媒体手段热闹”等现象依然大量存在。

很显然,我们的品德课教学要更接地气,那该如何实现呢?

一、教学内容的设定应体现时效性

品德培养要回归生活,这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作为。这不仅是因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需要在生活中养成,在生活中体现,是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而且还因为学生最终是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培养这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还是为他的生活服务。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层面构建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成为课程的显著特点。鉴于这一课程特点,我们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也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再现学生生活情景,把教室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把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生活内容的某一个部分,甚至直接把学生带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教学,把教学内容直接融于学生的具体生活。这并不是仅让学生对过去生活的简单再现、重复,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重新体悟过去的生活,得出生活的经验,并用这种经验来指导正在进行的和即将要进行的生活。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体现开放性

实行开放式教学,一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负责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组织及作业设计。这也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在吃透课标,把握教学目标基础上,精心组织、认真备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活动的主体,而不应成为被动听讲的角色。课堂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通过设问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不断提高对问题的认知水平。通过这样“双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实现动态教学,加强课堂教学效果。

品社课的内容确立教育教学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各课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知行统一,使品社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时间性的有机统一。同时根据品社课的内容确定教育主题,引入观点,提出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敢于把探究的时间下放给学生,又要做到巧妙点拨、收放自如。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境界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真正了解学情,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有效探究,避免走马观花。

而视频、音乐等的使用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力求“短平快”,注重实效。

三、提高教师素质,强调全过程教学

现在的小学生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用一个或几个看似“完美”的答案来教育他们,将抓不住学生“心灵成长症结”。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反而引起学生反感,造成学生心理认识的偏激或偏差。

从教书育人这一总目标和总方向的要求出发,提高品社教师的素质十分重要。教品社课的教师不但要具备一般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基本教学技能,而且还要具备比专业教师更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在心与心的交流中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在生活中学习,在社会上认识与辨别,课堂教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应放在全过程,通过不断的引导、沟通、教育,提高孩子们的判断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真、善、美。只有这样,品社课才会真真切切受到学生的欢迎。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品社品德课品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培养爱国情怀 争当文明主人——《品社》教学中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微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生”、“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你在心口难开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
初中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摭谈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未雨绸缪 静等花开——基于“儿童立场”下的品德课前准备策略例谈
让生活走进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