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成为听课高手?

2016-03-15

湖北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听课者教材课堂教学

如何成为听课高手?

听课、评课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能有效促进讲课教师业务提高,而且对听课教师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然而,如果将听课仅仅看作一种形式,走过场,那就失去了听课的意义。听课教师一定要能够听出点儿门道,对上课的各个环节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此,才能促进自己与讲课教师快速成长。可见,听课不仅与听课者的业务素质和听课态度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听课、评课者的课前准备有着密切的联系。

听课,不仅仅是“听”

●孙玮

听课是教师进行日常教研活动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日常听课过程中,能从中获取经验、开阔视野,有利于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乃至教学水平的提高。但听课,不仅仅是“听”,还应该做到有“备”而听、细致观察、换位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听课的艺术,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一、有“备”而听——做好一定的准备

一备课标与教材,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二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既可以是其他教师的优秀案(课)例,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教学预案。听课时带着“教案”进课堂,能在观摩比较中找异同辨优劣。三备问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收集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出现的问题,思考其成因,并观察上课教师是如何解决的。即使是听不同年级的课,同一领域的知识,也会有相同的关注焦点,会有相同的研究主题,“备”问题同样也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借他山之石”的目的。四备理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所以理论的学习和观念的更新是必要的。站在科学的教育理论高度,用新的教育理念,超前的思想去分析、透视一节课,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总之,只有有“备”而听,才能作出比较,引起思考,产生共鸣。

二、细致观察——把握教学的真谛

听课不仅仅是听,更重要的是看,即仔细观察课堂中的动静,用心发现许多“明明白白”的现象背后所反映的问题。深刻地洞见其中值得探索、深思的地方,敏锐而精确地解读各种教与学行为。主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设计。要观察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否能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教材使用是否具有创造性等。

《聪明的劳动者》片断

本节课中,教师设计开展了三个活动:活动一,从“桥”说起,通过课件引入各种桥的画面,再让学生自由读教材78页小资料中赵州桥的简介,接着通过视频学习鲁班发明锯的故事。活动二,“火眼金睛找发明”中,教师通过视频呈现家中的设施物品,引导学生找一找有哪些依然为我们服务的古代发明及其作用。活动三,“古代发明我来夸”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项发明,上网或是进入教师的云空间查查它的来历和作用,完成探究表格。最后教师充满激情地总结全课,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但是,孩子和教师的情绪显然不在同一频道。下课的话音刚落,有的孩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还有更多的孩子则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显然,刚刚40分钟波澜不惊的课堂学习,他们已经忍耐很久了。

观课体会:从本课的教学设计来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取还是逻辑次序的呈现,教师一味地照搬教材,充当的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没有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度。虽然使用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将“师灌”变“电灌”,探究学习有名无实。教师要摒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要依据课标,针对学情,结合教学目标,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有价值。

上述案例中,听课教师从以往传统的偏重关注“教科书内容的解读”,转向关注“联系社会、科技和生活实际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听课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上师生能否充分运用新教材提供的自由创造空间,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做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2.教师的教。要认真观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育行为,更要深入分析教师教育行为后面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如课堂提问、回应方式、方法引领、媒体运用、板书设计、体态动作等。

《诚信是金》片断

在听了《诚实节的来历》故事后,全班交流环节,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埃默纽真傻,他为什么不先答应他的爸爸妈妈帮他们说谎,然后等警察来了再告诉他们事实真相呢?这样他既是个诚实的孩子,又不会死了。如果是我,就不会像埃默纽一样。”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教师非常意外,追问道:“那你们认为埃默纽为了做个诚实的孩子,被父母活活打死,应不应该为他设立一个诚实节?”学生齐答:“应该。”不过刚才那名男生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面对此景,教师强调:“因为他是个诚实的孩子,所以他认为不能说假话。”这时,另一学生说:“老师,我认为为了自己的生命,暂时对爸爸妈妈说假话,最终告诉警察叔叔真相,这样做值得,这样做他还是个诚实的孩子。”思忖片刻,教师旋即肯定:“同学们,老师也觉得你们说得有道理,你们的方法或许比埃默纽的方法更好。”学生们因为自己真实的想法受到肯定而露出欣喜的神情。

观课体会:真实、开放!这样的师生对话令人欣喜!学生的价值认同有别于故事中主人公的做法,面对此种始料不及的“意外”,面对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教师没有仅仅止步于对诚信的表面认同,而是冲破固有的一元价值判断,在引导学生追求道德高标准的同时,允许孩子在不违背道德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多样的选择,去变通地处理事情,获取最大的价值。这种贴近孩子生活的德育,才能合生活的情,入生活的理,才能与孩子产生共鸣,才有德育实效。

上述案例中,听课教师特别关注“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况”。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在他们身上蕴藏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品质理应受到保护。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更多地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提问、质疑,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3.学生的学。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思想的深刻程度、参与的主动程度、表达的充分程度、发问的迫切程度、感受的满足程度等。

《购物小窍门》片断

教学中,教师挑了两名学生,让他们买酸奶,其他学生当评论员,评价他们会不会买。两名学生先到了虚拟的“武商量贩店”,先看品牌、厂址、价格、生产日期、保质期,接着又到“中百超市”进行了比较,最后分别选择了他们想要的酸奶并说明了理由。他们边买边讨论,俨然是购物行家;座位上的学生个个屏息凝神,不错过一个细节,认真履行评价职责。

观课体会:这个活动设计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师注重创设鲜活的情境,让学生接触实物,现场模拟演练。在这样的实际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体会是真切的,活动分工明确,多主体参与评价,学习目的明晰,学生是有责任感的。这样显然优于单向线性的知识传递。我不由地在听课本上写下:“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听课者深谙观察的意义,重在观察“学生如何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注重观察全班的每一名学生是否都自主地参与到观察、发现、思维、探索、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来。一位经验丰富的听课者总能从若干信息中快速找出对自己最有意义的信息。

4.教学效果。观察预定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氛围是否宽松愉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否恰切,学生学习兴趣是否深厚,学生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靠监管维持的课堂教学”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一名维持纪律的女生不停地在讲台一侧观察走动,并在黑板的一角密密麻麻地用红、白颜色的粉笔写了两组数字,这是学生的学号。36个红色是表扬,4个白色是批评,还有十多名学生未被记录。白色数字上后来又加上的一道斜线表示这名学生又遵守纪律了,红色数字下面画横线表示这名学生的纪律又变得不是很好了。女生的这种行为从上课一直持续到下课!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授课教师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讲台前!

观课体会:首先教师的这个安排剥夺了台上女生这节课学习的权利,其次她的行为也干扰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更为严重的是,教室里五十多名学生始终处于这名女生犀利目光的监控之中,他们是不被信任的,这是很可悲的。在《儿童权利公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而在这里,这个班的学生是不被尊重的。这种被异化的课堂生态,将会阻碍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行走范围极其有限,从中可以看出她与学生交往的频率很低。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看到,听课教师在课堂中有一种观察意识,善于敏锐地观察、捕捉那些影响课堂教学活动质量和目标的关键事件,并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弄清楚课堂表象背后的真正原因,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场体验——设身处地地设计

听课,还要亲身体验,设身处地地进行现场设计。要一边听,一边思考: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换个角度行不行、好不好?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只有这样不断地及时换位反思,才能使自身的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使听课更有实效。

《聪明的劳动者》听课手记

此刻置身于课堂上,我在想:如果是我会怎样设计?如果我是学生,如果我是学生那种水平、那种认识能力,能否听得懂、学得会,能否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由此我想,在内容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架起通往历史的桥梁;在情境的创设中,注重开展新颖有趣的活动,让课堂学习“活”起来。我将采取这样的活动步骤:(1)活动一,“中国人的伟大贡献”:首先由大家爱吃的饺子切入话题,让学生知道这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发明的,再通过“追根溯源”的游戏,找找“纸”“鞭炮”“雨伞”“碗”“梳子”及“赵州桥”中蕴含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先的崇敬之情。(2)活动二,“向聪明的先人致意”:利用“时间轴”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古代发明贴到时间轴相应的时间段中,在“亲历历史”中进一步感受发明的古今演变。(3)活动三,“做创造精神的传承者”:通过年仅11岁的深圳小学生发明能控制燃烧速度、减少对人体刺激的蚊香的事迹,启发学生让老祖宗的创造精神也融入到自己的身上。(4)最后,学生在“2020年、2025年、2030年……”的年代时间轴中展开联想、充满期冀、激发创造。

听课教师现场进行设计体验,不仅站在教者立场,考虑自己“怎么教”,还有意识地转变角色,使自己处于“学”的处境中,从学生角度,按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去听课,考虑学生“怎么学”,即怎么变革学习方式,把参与、选择、自主获取知识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兴致盎然地全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观课反思成长

●徐斌 高兰英

观课,是学校教学研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学习提高的机会。观摩他人的课堂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指点江山”、有的“高唱赞歌”、有的“雾里看花”、有的“蜻蜓点水”、有的“针锋相对”……作为观者,我们应该拥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抱着什么样的心态?笔者略有所思,仅谈拙见。

在观课中吸纳他人的成功经验

观者的目的与收获,并不是复制和套用执教者的成功经验,也不是去批评指责执教者的不足,而是要站在与执教者同样的高度肩并肩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找到成功经验,及时做好记录,并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吸收,优化与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一些,缺点更少一些,教学效率更高一些。

在观课中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

要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就要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弥补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听课教师,在课堂观摩的过程中,通过与执教教师成功之处的对比,发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这些不足是可以改进的。虽然改进的方法需要自己再探索,但从执教者的成功之处得到的启示,会给自己课堂教学的创新带来灵感。

在观课中探索课堂教学基本规律

一千名教师就有一千种课堂教学。这是教师课堂艺术性的体现,也是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展现。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的集中体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全部依赖于教师的个性。课堂教学的成功都是一样的,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对学情的了如指掌、驾驭课堂的机智等,但是失败却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说明课堂教学有着自身的规律性,而这个规律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如果机械、单一地顺应课堂教学的规律,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成功;如果不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课堂教学肯定不可能获得成功。如何让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探索与反思,在反思中创新,使自己的教学艺术日臻完善。

在评课中提升团队研究水平

课后与执教者的交流互动,也是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年轻教师的思想与活力,有经验教师的扎实与严谨,专家教师的机智与高度,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地方有很多。如果我们始终把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战场,通过对每位教师的研讨课进行客观评价,营造和谐的研究氛围,形成和谐的研究群体,就能使人人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人人都能在有序的课堂中获得乐趣,在有趣的课堂中收获成绩。

作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只有走进教师群体,将自己的课堂教学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与同事进行交流,对他人的课堂教学进行观摩与学习,才能真正地反省自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失败之处争取成功,在成功之处形成特色,从而找到超越自我与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单位:徐斌,十堰市东风小学;高兰英,郧西县城关镇中学)

听课三步曲

●陈艳平

听课、评课是学科教师日常教科研中非常重要而普遍的一环。那么,如何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呢?

笔者认为,古今多少事,事无巨细,都离不开物、人和事三要素,一堂课亦如此。物——课堂教学内容化的存在;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主体;事——课堂教学实施。听课者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去全面了解,深入理解和把握,才能在走进课堂后真正地听懂、听清,然后全面、客观地评价一节课,为课堂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把课堂教学的研究称为一场修行,那么,笔者想借用王阳明心学中的概念,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来阐述以下内容。

格物:修行的入手处

对于“格物”的解释,宋代大理学家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课堂教学之物则是教学内容,这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那么,听课者需要从哪几方面来“格”这个物呢?

1.从课程内容体系入手

课程内容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排列组合,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

听课者对所听学科的课程内容体系要有明确而立体、呈网格化的认识和了解。就小学语文学科来说,知识体系中的字、词、句、段、篇、语言、修辞、逻辑、文学常识和能力体系中的听、说、读、写各自组成和相互达成路径,这节课所教学的内容、所需达成的能力处于这个立体网格中的哪个点位,听课者都要了然于胸。

2.从课程目标体系入手

如果说内容是载体,那么,目标就是其存在的意义。整个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课程总体目标和相应内容,课程学段目标和相应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之间辨证的整体到部分,部分回到整体之间的联系,听课者都要有所理解与实践。

听课者对课程体系的理解与把握是基本的专业诉求,不是在听课前临时去捕捉,而应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中自觉吸纳、整合,形成基本的专业素养。

3.从教材内容目标入手

课程体系与教材和教学具体内容,犹如宇宙与星球,可视作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点位的辨证统一体。那么,在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之后,听课者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教材进行分析、理解与揣度。

分析什么?本册教材与课程体系、本组教材与本册教材、课堂教学具体内容与本组教材在目标与内容上的上下、前后的联系。

理解什么?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编者的意图,怎样创造性地使用、开发、重组和拓展教材。

揣度什么?如果我教学这个内容,我会怎样处理教材,目标怎样定位,实施什么教学策略,教学程序会怎样安排,运用哪些直观有效的教学手段,预期会产生什么效果。同时,听课者要充分了解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呈现,做到心中有数。

针对课程体系的理,是一本之理,大一统之理。针对课堂教学的理,是分殊之理,针对个体之理。以上过程,笔者称之为格物,原本事物是什么状态,听课者进入其中,探细究微,弄清事物的原本状态。

格人:实践的入手处

要穷尽事物之理,只有人来实践事物,让人与事物产生关系。事物的实践者是人,人是万事万物的主体。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主体是学生。

1.从主导者出发回到主导者

当前,课堂教学的教师是什么状态,听课者要作了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教者的专业素养: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存在高下之分、优劣之别。教育教学专家、特级教师、名师、资深教师和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教师属于哪一层次,听课者要心中有数。

教者的专业修为:教师群体中,有的教师潜心向学,好学敏进,深钻细思,精益求精。有的则是生活型教师,职业要求不高,平常对待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听课者对此要尽量了解。

课堂教学的类别:推门课、观摩课、竞赛课、交流课等。听课者要对各种类别的课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有所了解,以便区别对待,找准看课和评课的侧重点和切入点。

当然,教者的个性气质、爱好特长等,听课者如果能详细地了解,那就更好了。

2.从主体者出发回到主体者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他们展开。那么,听课者对学生整体要有了解,可以从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智能水平、学习方式等方面了解。如此,学生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在听课者的意料之中。

如,一位特级教师上课,一是给发达城区的孩子上,二是给边远山区的孩子上,所教的内容相同。特级教师会改变教学策略,因为课堂主体不一样。听课者观这两节课,就要考虑到学生主体的不同带来的课堂教学的不同,就能用客观的思辨的眼光来区别对待。

当然,听课者不能把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主体者割裂开来看,两者应该是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的辨证统一体,要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待。

致知:知行的入手处

听课者有了对物和人的充分认知,听课的准备工作就已完成了大半,接下来需要做的是预设:这样的主导者和主体应该呈现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应该出现的状态。教学目标设置、达成方式及达成度,教学程序及教学时间设置,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活动安排及参与度,学生课后智能的提升等,听课者都要有一个完整的预设,以便在实际走进课堂时,能把真实情状与自己的预设分项相互比照,然后还原到完整的观照,从部分到整体,获得最真切、最直观的评价依据。

听课者做了以上功课,便能从宏观课程体系到微观教学目标的达成,从师生由思想、意识、思维所支配的动态的教学学习行为的转变与完善,从师生课前到课后的成长中,获得方方面面的认知,明察秋毫,听课者便收获了与课堂教学相关的一切的知,那么,在之后的评课中,听课者就有源可循,有本可依。

王阳明说: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听课者要从物、人、事三个层面穷尽事理,格物致知,以求更稳健地走在课堂教学研究这条修行之路上。

(作者单位:应城市蒲阳小学)

静心听课与积极思考

●李凯

上研究课、听课和议课是常见的教研方式之一。看上去听课者是坐着被动地听,其实还应该有仔细观察和积极主动思考,既要善于学习又要善于发现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具体来说可以从整节课的内在结构、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的选择、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和思考。

一节课的内在结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习、新课、练习、小结”这样的教学流程,这里的结构指的是教学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厘米的认识为例,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第一种是:(1)直接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2)不能直接比较但可以借助参照物间接进行比较;(3)统一参照物形成概念;(4)借助生活中的物体形成厘米的表象;(5)实践运用解决问题。第二种是:(1)从生活中引出测量问题;(2)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聚焦长度单位厘米;(3)介绍厘米的含义;(4)通过实例和活动感知1厘米的长度,从而建立表象;(5)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对比这两种结构,都重视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同的是第一种结构中厘米的概念呈现更自然一些。其实第一种结构体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理解了厘米在测量中的作用,做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识产生过程往往具有普遍规律,因此在学习其它计量单位,如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等时都可以借助这个规律。由此可见,一节课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执教者对这个教学内容的思考深度,作为听课者自然需要关注到这一点。

随着教育理念、学生观念和教材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还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第一,教学内容之间要有清晰且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个逻辑链条一定是要触及教学的本质或是问题的核心。第二,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听课除了要听出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关注具体的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的选择也体现着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同样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素材呈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教学小数初步认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也可以大于1,教师选取的素材一般会出现两种,第一种借助直观的几何图,第二种则以测量入手。应该说这两种素材都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都是可行的,但是相对于几何图形来说,学生更熟悉测量,生活中测量高度时经常会用到小数,联系生活经验,孩子们能马上写出大于1的小数。教学实践也发现对于学习慢一点的学生来说第二种素材更容易接受。有时同样的素材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例如“一根吸管剪两次,剪成三段,使这三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吸管中有一个位置不能剪,想一想这个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的一个素材。这个素材有教师放在开课时提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节课的学习,也有教师到了一节课的尾声才用这个素材来拓展学生思维,从教学实践来看,把这个素材放在练习中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更合理。因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不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四年级的学生也难以把眼前的三角形抽象成线段,进而对比线段的长度,再还原到之前的吸管上来解决问题。

听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思考教学素材与呈现方式的选择。第一,选取的素材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来说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选取素材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新问题时都会借助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如果问题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就会明显提高。第三,课堂上呈现的素材可以丰富但指向要明确,要集中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避免素材太杂乱或是有过多的场景转换干扰学生的思考和判断。

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听课时自然要观察分析师生双方的行为。观察学生既要看到整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个别学生的问题往往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听学生发言有时需要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分析有助于发现教师的疏忽;既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思考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总之,观察学生为判断教学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初步的依据。观察教师的行为,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往往能体现教师课前预设的功底和课堂生成时的机智。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策略是多样的,可以接、可以导、可以抛、可以驳等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四两拨千斤,处理方法得当,瞬时就能峰回路转,反之就容易陷入被动。观察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助于听课者学习和自省。

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的选择、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三个不同的听课角度,师生的互动最容易观察到,但是不确定性最大;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很丰富,同时评价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很隐蔽不容易观察,但它往往指向了问题的实质。听课时发现一节课上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或者觉得有问题但说不清问题出在哪时,不妨从这三个角度来思考,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听课者与执教者应该在思想上进行碰撞,无声却激烈。听课贵在能积极思考,思而有所疑、有所得、有所悟。

(作者单位:武汉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听课者教材课堂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听课者也需“备课”
怎样去听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