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2016-03-15王贝贝
王贝贝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新常态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王贝贝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经济新常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也带来了改革良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应用技术类高校就是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现转型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从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必要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到位、认识误区等方面,以及从理念更新、创新培养、专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和政府支持常态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新常态;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
新常态是习总书记对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作出新的科学概括时提出的。新常态主要特点是:一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其正在全方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适应新常态的关键是全面深化改革。为适应新常态发展的变化高等教育不断推出改革新措施,其一就是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一)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并服务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是新常态的特征,以服务业占主导的第三产业将位居经济结构的主体。这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劳动密集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应改变大、全、综合的精英化和学术化培养模式转向小、精、特色化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5年4月17日召开的“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致辞中指出:“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超前布局,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学校和新型教育业态,促进教育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全面激发教育体系的活力,提高竞争力。”[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二)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自身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需要。2013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其主要任务是推进联盟成员间的合作,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等。[3]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提出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并在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这一改革命题。为落实此项决定,6月12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支持地方本科高校实行转型发展”的目标要求。[4]高校要实现转型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此项目标的关键。
(三)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已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育活动既是高等教育同时也是职业教育,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广博的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技术技能。但是新建本科院校部分教师由于年龄相对较大在校工作时间长等原因其传统的教学认识根深蒂固,因此这些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和学校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对于新进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刚走出校门缺乏实践技能,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系列工作,可以引导青年教师走出去,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服务地方经济和学校发展中,也可促进教师个人的实践能力、关注生产前沿和竞争意识的提高,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技能。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面向社会生产、服务基层、管理等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具有宽基础、厚理论、适应性好、操作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是兼具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首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是由以前的专科院校转型而来,具有双证甚至多证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其次,由于学科建设逐步完善和招生规模的扩大,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来源主要是直接从学校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学校的学习也以理论学习为主,导致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分离。再次,来自企业、事业单位具有行业经验的兼职教师不足。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不到位
首先,“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在资格认证、评价制度、选拔聘任、福利待遇、人员流动及考核等制度方面缺少完整的文件依据,同时他们仅被看做是一顶帽子,在这些方面与其他老师差别不大。其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多为补偿性而非提高性。培训的主体也以高校为主企业参与少,学科化倾向较重,背离了应用型能力的要求,不利于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再次,资金支持不足。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将资金集中到校区建设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费用和担任实践类课程的教师的津贴不足。
(三)“双师型”教师认识存在误区
首先,对“双师型”的理解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双师型”即有双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就是双师型教师。虽认识到注重实践的特点,但是忽略了资格证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认为“双师型”即双职称,把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经济师等职称简单相加。看到了教师应具有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但忽视了所面对的对象不同的问题。其次,对“应用型、技术型”理解不到位。随着高校的转型发展大部分教师对应用型高校的特点、人才培养等理解不到位,曾一度认为将转变为职业院校,认为转型发展是国家和学校层面的事情,未将自己置于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需求的核心地位。
三、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教师作为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核心力量,他们是推动转型发展目标实现的直接参加者、体验者和实施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事关高校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一)理念更新常态化
紧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明确建设目标。一方面,新建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应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和具体规格,设计相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科研制度,保持“本”色,建立特色,以此引导相关行政人员和各学科各专业教师的理念服务和服从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另一方面,在转型发展大趋势下,教师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要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时代在发展,学校学习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和社会生产的需要,要求教师必须在实践和工作中不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二)创新培养常态化
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利用学校已经建立的发展与合作交流、教学中心等平台,搭建基地培训+企业实践模型。一方面鼓励和引导中青年教师通过此平台进行专业深造,加强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学科知识、行业技术和从业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掌握学科新知识、发展新动向、新方法、新技艺等,补充社会急需的新技能。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校企、校际、校政之间的合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地区服务。[5]国外在这点要求比较严格参与实践的时间基本都在一年以上,国内部分院校在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也逐渐开始此模式。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可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得到及时的解决。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可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提供策略,不再将教师仅仅看做企业生产中的“旁观者”。
(三)专兼职教师队伍常态化
完善聘任制度,一方面采用政策引导,吸引高职称、高学历人员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另一方面,选聘具有本专业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是其他高校的教师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中具有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员。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而且他们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通过科学合理设定岗位不仅可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专兼职教师相互之间的交流,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学水平,缩小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生产之间理论和操作技能之间的距离。
(四)管理制度常态化
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评价制度、选拔聘任、福利待遇、人员流动及考核等制度。虽然目前对双师型教师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但是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认定标准。在考核评价机制上改变以往的唯教学工作量、教学水平、学术研究水平论的评价模式,通过制度改革鼓励、引导教师积极主动的朝“双师型”教师目标迈进。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适当的激励环境下,同样的志愿能发挥其潜能的八九成。因此,对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在工资、职称、福利等方面进行奖励,增强“双师型”教师素养的内在动能,促使更多教师早日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五)政府支持常态化
教育行政部门引领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制定政策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在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应建立科学的督学和评价机制。首先,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使各院校有法可依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其次,鼓励企事业单位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义务。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环节,以接受和指导青年教师培训为己任。而非将教师看做企业生产的“局外人”。国外很多企业的做法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积极履行并严格遵守义务,接收应用型大学的相关实习和培训工作,并将其看做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部分。[6]作为省市共建的地方本科院校,省市应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促进校企共合作同育人,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能否顺利实现,作为这项工程的核心力量,教师应适应新常态下学校的发展不断更新观念,提升理论和实践水平,利用现有校内条件,积极拓展校外空间,为学校转型和服务地方做出自己的贡献。
(注:本文系商洛学院院校研究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建设研究——以商洛学院为例”,课题编号:15jyjx109)
[1]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光明日报,2014-11-10,(2).
[2]2015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http://www.huanghuai.edu.cn/ news/html/hhxw/2015-4/17/112708291.html[EB/OL].2015-4-17.
[3]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http://www. snedu.gov.cn/news/qitawenjian/201406/24/8073.html[EB/OL].2014-06.
[5]刘福军,成文章.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刘艳珍,付晓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化培养模式新探——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