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2016-03-15孔磊
孔磊
(中共太和县委党校,安徽太和236600)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孔磊
(中共太和县委党校,安徽太和236600)
国民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本文阐述了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国民素质的建议举措。
传统文化;国民素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把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下我国国民素质的堪忧,同时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的迫切希望和要求。
一、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毋容置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强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也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其中国民素质的低下成为最大的诟病之一。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国民素质问题可能是成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很大的阻碍。因此,想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是必要的。
(一)提高国民素质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需要
快速崛起的的中国在世界上正在引来更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形象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人民热议的话题,因为国家形象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快、更直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的国民也越来越多,然而,走出国门,每一位游客都是一张“国家名片”,在境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良好的国民素质在经意不经意间就提升了我们国家的形象。
(二)提高国民素质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当前世界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还包括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就是良好的国民素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最终也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是靠国民素质的不断增强。[1]
(三)提高国民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是全体国民,高素质的国民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内在支撑与动力,因此能否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和谐社会,则主要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罗马俱乐部主席奥雷利奥·佩西指出:“人类万事的精华是人的素质和能力……人类命运所依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素质——不仅是某些杰出人物的素质,更重要的是星球上几十亿人民的普通素质。”[2]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社会形态,所以提高国民素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四)提高国民素质是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的需要
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的心理基础。[3]而良好的国民素质是产生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的基础。一个具备良好素质的人心态就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为人处世时就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遇到困难挫折就能勇敢面对,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观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整个社会的国民心态就能够越来越健康。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就尤其强调人要积极“出世”,积极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要求我们高处着眼,低处起步。要求做人的姿态要低,要谦虚、谨慎、忍辱,只有传统文化才能塑造好这种心态的。
二、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长人们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多少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浓缩着丰富情感的中华经典著作更是灿若星河,令人心驰神往,从四书五经到楚辞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四大名著,让所有华夏子孙为之骄傲与自豪。学习与工作之余,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多读读这些经典名著,能够让我们学到各种不同的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增长我们的智慧。
(二)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和孔子研究院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要立德,先明德。《四书五经》之一的《大学》开篇就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五千年形成的中华美德,是中国人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儿女从自身生活与生存的实践中不断提炼、整合、丰富、发展所创造的伟大文明,是在世世代代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所以,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有莫大的帮助。
(三)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没有对民族的热爱、没有为民族复兴而开拓创新的精神做支撑,民族复兴大业的实现将遥遥无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26日在会见龚全珍老人等全国道德模范时指出的那样:“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四)学习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塑造人们的健康人格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部分人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只关注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却出现了道德水准的下降、个人主义的不断膨胀、社会责任感的大幅减退的现象。青少年正处于成长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情操、礼仪修养、人生修养等方面的教育,他们就会逐渐养成正确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逐渐变成热爱祖国、知书达礼、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品德良好、人格健康、对社会有贡献的合格公民。
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的举措
(一)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认识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在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价值观念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精神追求,早已深深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元化,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就显得尤为紧迫。中华优秀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4]我们应充分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中汲取丰富营养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大力引导全民阅读传统文化经典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读书。生命有限,知识无限。当前人们工作繁忙,学习时间有限,为提高学习效率,就应该多读点传统文化经典。看精品,阅华章,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从分量上看,经典以一当十。读点经典,受益一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在理想信念、修养品德、做官从政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给我们以指导,提升我们的境界和层次。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追求、“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的人生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如此经典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和精神财富。读之,自能积累底蕴、振奋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读点经典,得精神食粮,使思想升华,岂不美哉!
(三)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可见教育对人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同样,教育对一个人素质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靠张贴一些宣传画、挂一些横幅等表面形式,而是在于真正地入心入脑,自觉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日常言行。这要求我们从基础教育抓起,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在基础教育中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5]一是在中小学校教育中要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中坚作用,所以把我国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分层次、分内容编进学生的教材中去,纳入学校授课计划,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二是在党员干部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等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阵地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课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必修课程,像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一样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四)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诚信文化
诚实守信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生命、个人立身的根本。首先培养诚信文化理念。孔子说:“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存。”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只有人人讲诚信、守信用,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体系”。而这个诚信体系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要培养诚信文化理念,就要倡导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事事、处处重承诺、守信用,说到做到,发挥诚信榜样示范作用。其次是要加强学习和宣传。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增长阅历。但是,仅仅拥有知识还是不够的,要真正做个有素质、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还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诚实守信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我们要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汲取精髓,在大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的当下,大力营造诚信建设舆论声势,充分运用电脑、电视、手机、杂志等媒介正面舆论引导群众,从而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三要注重实践。诚信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且应该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到为人诚实,言而有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能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提高国民素质,是每个人应当且必须做到的。只有提高国民素质,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才能领先于世界发达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而有力的保障,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和实现共产主义。
[1]郭建新:社会主义道德自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石[N].光明日报,2012-03-24.
[2][意]奥雷利奥·佩西:人类的素质[M].薛荣久,译.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8.25.
[3]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N].人民日报,2010-07-12.
[4]徐佩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道德素养[J].民主,2010,(12).
[5]井琪,崔宪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前线,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