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新战略

2016-03-15陈仁兴

关键词:城镇化民族发展

陈仁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新战略

陈仁兴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各民族地区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实施与推广,地方的经济结构日臻完善,经济发展方式也得到了良好的转变,经济质量与效益稳步提升。但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提升而消除,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中央给予了大力的帮持,同时民族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通力协作,建立强有力的反贫困制度,采取行而有效的反贫困政策和举措,给民族地区城镇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证,更加保障了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

新型城镇化;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开展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升了一个新的阶梯,但近几年由于新型城镇化举措的实施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减贫作用,导致资源开发成果共享不均衡,以及贫困人口民生服务供不应求等问题,贫困问题更为突显,因此,解决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贫困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在新型城镇化日益发展的潮流下,中国各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反贫困措施提供良好的模板,更将对反贫困在全球范围内的消除具有战略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与反贫困的理论分析

何为贫困?贫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与发展现实间的不平衡,致使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反贫困就是相对贫困现状应运而生的产物,它通过不断改善人们的发展现状,从而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去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当前,借鉴国内学科对贫困的研究成果以及政策颁布实施的经验总结,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举措将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各因素入手,先从国家级贫困县所划定的区域范围内推进反贫政策,以达到缩小贫困、削弱贫困最终消除贫困。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在过去城乡统筹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大化的认知上,变为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和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中心,完成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其重心在追求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同时,更要兼顾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均衡持续性发展。新型城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贫困,但同样也为反贫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着眼于人民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了以人为先的考量,推动了各项居民基本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如医疗、教育、卫生等体系的完善,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相应的,反贫困的推进也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重要过程。反贫困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提升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与反贫困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关系,新型城镇化为反贫困创造了条件,反贫困的实现也需要新型城镇化的这片土壤。

二、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主要特征

(一)经济体制致困与失业致困共存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民族地区的城市贫困问题并没有日渐消除,而是逐渐突显,究其根本都是源于传统体制性的贫困,中国城镇贫困人口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人民本身,自然环境或战争迫害等不可抗力所造成的,而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经济体制决定产业结构,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民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致使产业结构不均衡,整体素质较低,而企业的经营模式也相对滞后,效益产出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台,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的地位,社会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了高效高质的市场竞争体系当中,而民族地区的大部分企业由于无法适应,大多数企业濒临破产而宣布倒闭,人民也随之陷入贫困。而这也造成了民族地区下岗失业人口比例重大,成为了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又一大标志。据调查,由于下岗失业所引发的贫困在整个贫困人群中占了约40%。企业的减少,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它的需求,供需严重失调,成为民族地区城镇贫困的直接原因。

(二)区域发展不平衡致困与经济结构致困共存

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等政策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等分布因素,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阶梯式发展的现状,东部地区要较发展于中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区域的不均衡性,民族地区的城镇贫困化也带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因而城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了相对生产力及基础设施滞后,人民普遍素质低下的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民族区域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困程度也有着较大差别。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计划经济的解体,经济和产业结构也发生改变,大量企业受到影响,引发了下岗热潮,也一定程度造成了贫困人口的加剧。

(三)物质与精神贫困共存

在很大程度上,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地区的城镇贫困问题不仅是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受物质基础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的影响,居民受教育情况受限,人民素质,教育文化以及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而贫困子女接受教育的程度也相对较低,甚至面临辍学。这些都使得贫困人群在心理以及精神上越加消极封闭,传统守旧,这样的观念也成为摆脱贫困的最大障碍。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反贫困的新战略

(一)推进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加快城镇化步伐,凋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符合民族地区资源环境的城镇化方针政策,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消除贫困,更加推动了城乡统筹,农村人口城市化,经济结构统一化的进程。首先,要在中心城市中积极推动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城镇化反贫困实施中,应大力助推民族地区中心城市的建设,加快科技教育的发展力度,扶持科技产业的兴起,注重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借助其牵引力与朝向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大力发展。其次,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及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持续增长涌入的现状,民族地区需要稳步提升城乡基础的建设工作,从而为农村贫困人群提供一定就业机会,保证其生活条件。再次,对与已进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和城镇本有贫困人群来说,应对其对资源和设施的不同需求采取具体差别措施,以满足他们对医疗、教育、住房、文体、交通等方面的切实需要,使外来务工人员享有同本城镇居民相等的公共设施服务权利。最后,着重解决城市贫困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难的问题,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农民公寓的建设工作。

(二)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输入力度

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城镇贫困人群需要社会的帮助和国家相应社保制度的扶持,从而去保证他们的生活,减少更多贫困的发生。但是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公民共享的社保体系,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提供物质与财力的保证。因此,必须要充分调整社会再分配机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社会保障、居民医疗、义务教育等民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优先满足关于社保、公共卫生等民生事业方面的需求。民族地区也要从现在开始在人大的监督检查下,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财政输出力度,建立相应匹配的社保预算体系,加强相关财政输入的强制性,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对社会保障财政输出需占GDP总值15%的要求。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但再分配不均衡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此一定要加强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社保资金的输出监管和无偿支付,引导民族地区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对贫困人群的帮扶力度,保证其生活水平。

(三)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城镇贫困人口的素质教育

素质落后、理念守旧是阻碍民族地区反贫困推进的重大障碍,因而提升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成为民族地区反贫困政策的重中之重。首先,夯实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政策,将培养高科技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积极落实人才培养工程,壮大民族地区人才人力资源规模,将教育改革与市场需求密切联系,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把握技术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建立以就业为目的的考核评价标准。在高级技工与职业培训院校的示范带动作用下,加强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之间的通力协作,在民族地区有效的进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并设置建构重点培养项目,创建民族地区自己的高科技人才团队。同时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更有效开展,国家应加大对民族地区教育经费的支出比例,同时还应从国债基金、职业教育经费中专列出一项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项目经费。第二,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有效途径,民族地区应该把对贫困人群的职业培训计划列为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紧跟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对贫困人群进行有效的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有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优秀资源,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体系,建立政府出资收购培训结果的体制,对城市失业人员以及进城务工人员进行专业、系统、实用、有效、目的性明确的职业技能培训。还可与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机制,对已在企业工作的贫困人员联合进行上岗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劳动者专业素能。

(四)创建新型综合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推进反贫困政策的第一步,也是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底线得以保证和维持的有力基础。因此,国家应该为民族地区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和社保体系的建构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并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当前,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也在逐渐取代之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我国民族地区的新型救助综合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救助法律保障体系、专项救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希望可以在短期内实现以最低生活保障度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石,以司法、教育、医疗、住房等专项救助为框架,以优惠政策相辅佐,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职责分明,社会通力合作,运行得当、资金充沛、管理有序、网络通达,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居民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达到保证贫困人群进本生活水平,推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四、结语

我国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不断提高和改善民族地区广大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国家的统治才会稳定和谐,相反的,城镇贫困则会对社会造成不可预见的长远影响。民族地区的城镇贫困问题不仅会引发一系列繁杂的社会问题,还会阻碍社会的安定和谐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民族地区实施反贫困战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应得到更大的政策倾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以促进我国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长。

[1]胡振华,陈恒志.农村金融发展、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3,(6):185-186.

[2]朱乾宇,姚上海.民族地区反贫困战略中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158-160.

[3]李迎生,乜琪.社会政策与反贫困: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教学与研究[J].2014,(4):92-94.

猜你喜欢

城镇化民族发展
我们的民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家乡的城镇化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