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中提升思维
2016-03-15刘运之陈文才
●刘运之 陈文才
在操作中提升思维
●刘运之陈文才
数学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学具,鼓励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能提升学生的观察、比较、想象、探究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
一、动手操作,激活思维
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能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7的加减法》时,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于是在黑板上画了一朵红花,让他们根据花心和花叶的关系拿出“4”和“3”两张数字卡片,并提问:“4”和“3”组成几?学生拿出“7”的卡片,边摆边说:“4和3组成7,7分成4 和3。”接着,教师让学生把“4”和“3”对换,继续摆算式,说答案,学生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然后,教师推进一步,让同桌合作摆出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并按刚才的方法口述结果。最后,教师再次加大难度,让学生用卡片独立摆出7的减法算式。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真正掌握了“7的加减法”计算,而且学得主动积极。
二、动手操作,理清思路
皮亚杰说过:“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无比巨大的重要性。”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能促使学生快速理清学习思路,获取知识。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教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学生思考讨论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并归纳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的特征。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手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初步感知了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将长方体相对的面取下,再次验证这一结论。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教学,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认知,认识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动手操作,拓展思维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合即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拿出2根小棒,分成左右两堆,并用分与合说说2的组成。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4根小棒,也要求分成左右两堆,但同桌要分得不一样。分完后,学生通过交流,发现了三种分法:1和3,2和2,3和1。教师问:“谁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有规律的摆出来?”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展示了两种方法:一是把4根小棒全部放在左边,每次移动1根到右边,先后分成了3和1,2和2,1和3;一是先把4根小棒都放在右边,每次移动1根到左边,先后分成了1和3,2 和2,3和1。
这种个个参与、人人动手的操作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作者单位:汉川市麻河镇中心小学)
实习编辑孙爱蓉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