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伊断交危机对中东局势及中国的影响”研讨会综述

2016-03-15戴轶尘,余建华

国际关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东地区中东沙特



学术动态

“沙伊断交危机对中东局势及中国的影响”研讨会综述

新年伊始,由沙特处死该国知名什叶派教士尼米尔、沙特驻伊朗使馆遭冲击焚烧,到沙特宣布与伊朗断交及其地区一系列后续相关事态发展,导致动荡转型中的中东地区再次发生一场影响广泛的国际危机。2016年1月8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创新团队与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举办“沙伊断交危机对中东局势及中国的影响”专题研讨会,邀请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中东问题研究学者,围绕沙特与伊朗爆发断交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当前各方对危机的反应、中东地区格局的演变态势,以及中国的应对举措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现将会议主要观点整理综述如下。

一、沙特与伊朗爆发断交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这次沙伊断交危机爆发的根源和背景可以从沙伊两国的历史恩怨、当前两国内政外交的矛盾以及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者在会上分析了当前沙伊矛盾激化的四个原因。首先,沙伊两国对不干涉原则的认识有别于一般的主权国家。沙特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事务视为自己的内政,认为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一系列热点问题上无权置喙。伊朗则认为有保护什叶派教众的义务。其次,美国从中东的战略脱身加剧了沙特的不安全感。伊核协议签订后,美伊关系的改善使得沙特与伊朗的力量对比有失衡态势。沙特日益担心被美国抛弃,因而采取以攻为守的强硬姿态迫使美国站队,并逼迫其他中东国家表态效忠。再次,沙特与伊朗之间的制度性竞争为地缘政治角力提供了接口。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建立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制度挑战了沙特以家族世袭为特征的君主制的合法性。最后,伊朗和沙特两国在中东反恐问题上的多重标准进一步恶化了双边关系。伊朗将萨拉菲主义归咎为恐怖主义的意识形态根源,信奉瓦哈比主义的沙特王室对此无法容忍。

也有专家认为,此次沙特与伊朗爆发断交危机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长期的教派对立、阿拉伯与波斯两大民族的历史恩怨和沙伊两国的地缘政治竞争三重矛盾叠加的结果。尼米尔是2011年中东变局后沙特东部什叶派抗议运动的积极推动者。此次沙特与伊朗断交危机的迅速激化与沙伊两国对什叶派教士尼米尔传教活动的性质界定不同有关。沙特认为尼米尔的什叶派信仰及其自由主义言论已严重危及自身君主制政权的正统性,具有煽动恐怖主义活动的性质。反之,伊朗支持什叶派的传教活动来扩大其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

进一步而言,沙伊断交危机的实质是沙特和伊朗利用宗教手段进行地缘政治竞争。当前危机导火线来自宗教争端,但根本原因是沙特和伊朗两国争夺中东地区主导权的矛盾激化。自伊拉克战争以来,在美国构建的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框架中,中东地区的伊拉克重建、叙利亚问题、伊核问题等热点问题走势均不利于沙特,沙特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中的裂痕正日趋扩大,尤其是沙特对伊核协议签订、美伊关系改善颇为不满和担心。面对沙特和伊朗地区影响力此降彼升明显对照之势,沙特为扭转这一不利局势,利用中东伊斯兰世界长期的教派之争,借机寻衅滋事,迫使盟友站队支持自己,牵制美国与伊朗过快接近,通过拖住美国来维持其与伊朗之间的力量平衡。

还有意见指出,应注意断交危机中沙特和伊朗两国的内政因素。沙特挑起事端不仅出于外交战略焦虑,还有来自内政方面的考虑:在内政上,沙特王室继承问题仍悬而未决,内部争权夺利加剧,国内逊尼派对政府带头组建反恐军事联盟打击IS不满,同时持续的低油价严重冲击了其国内经济。实权人物沙特王储与外长都借机以强硬的外交表现来捞取政治资本。由此沙特王室希望通过激化与伊朗的矛盾来转嫁矛盾,转移国内压力,巩固自身地位,从而推动事态不断升级。伊朗方面虽然在达成伊核协议后急于重返国际社会,但是内部也有来自保守力量的阻力。沙特使馆被烧一事存在事先预谋的可能性,以借此挑起伊朗与沙特、美国的矛盾来破坏美伊关系的改善。事发后,伊朗总统鲁哈尼的反应相对温和,而宗教领袖哈梅内伊表态强硬,有激化矛盾的可能。

二、沙伊断交危机走势及对地区局势影响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断交危机引发的目前沙特与伊朗两国的紧张对峙和激烈博弈,不仅对沙伊两国的内政外交,而且对举世关注的中东地区热点问题和地区国际关系带来广泛影响,但事态如何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需要及时跟踪研判。

“9·11”事件后美国持续调整中东政策,改变了以往过度保护以色列、过度迁就沙特的一味偏袒盟友的立场,不久前推动和批准伊核协议标志其明显放松了对伊朗的长期遏制政策。在坚定不移地实施战略重心东移同时,美国从中东的战略收缩导致了该地区的权力真空,而伊拉克、埃及、叙利亚和土耳其的实力在中东变局中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由此沙特和伊朗争夺地区主导权的欲望膨胀,这次危机标志着两国对中东地区主导权的竞争已经从居于幕后策动代理人斗争转向台前的正面冲突。专家强调,沙伊危机爆发表明当前中东地区的核心矛盾已经不是巴以冲突,而是地区大国之间围绕地区控制权和影响力的争斗和博弈。沙伊断交危机后,在也门、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沙特与伊朗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博弈力度和冲突烈度会增强,但中东地区秩序目前难以迅速达到崩溃的底线,国际社会和全球主要战略力量也难以容许;而对于展开如20世纪两伊战争那样规模的两国间常规战争,沙伊两国任何一方均是既没意愿也无能力。

学者认为,危机的演变态势存在两种可能性。在沙伊两国保持理性和克制的情况下,由其各自主导的两大教派代理人的斗争和低烈度战争将常态化。同时,也存在由于沙特为摆脱内部的王室统治危机而不理性地扩大事态的可能,并将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使海湾地区陷入混乱,“伊斯兰国”则会浑水摸鱼,趁机作乱。也有观点认为,沙伊断交危机是中东地区国家矛盾公开化的结果,而大国避免直接干预中东事务将成为该地区的新常态。美国不会改变战略东移的态势,不愿过多卷入中东乱局。欧盟陷入难民危机自身难保,并且期待获得伊朗的能源,同时对于宗教极端主义关系暧昧的沙特也态度犹疑。俄罗斯则力保叙利亚。在大国缺乏介入意愿和能力的情况下,中东局势进一步失控的可能性上升。

也有专家指出,由于沙特工业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不如伊朗,更加依赖石油收入,在低油价的情况下难以长期维持强硬的外交攻势。目前跟风沙特的国家也都各有打算,其表态程度不同,并非真心要与伊朗交恶。当前联合国安理会已就打击“伊斯兰国”和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通过了相关决议。沙伊两国激化教派争端有违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和共识,美国不愿在教派问题上过多纠缠,而是力图维持沙伊两国的平衡。欧盟面临恐怖主义和难民潮危机的重压,也普遍希望沙伊断交危机尽快降温,不能让事态扩大影响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和国际社会合力打击“伊斯兰国”进程。俄罗斯明确表示要成为缓和危机的斡旋者。显然,在没有大国支持的情况下,沙特的贸然攻势难以扭转大局,尽管沙特与伊朗短期內难以复交,事态也不会轻易平息,但危机进一步扩展的速度、力度和深度均会受到相当制约。当前的事态不会演变为战争,沙特缺乏开战的实力,一旦开战其在中东的地位将加速衰落。可以判断,这次危机难以使冷战后的中东既有地区秩序分崩离析。

这次危机对伊朗和沙特两国以及美国中东外交将产生复杂影响。一方面,危机将推动伊朗国内政治向更有利于强硬派的方向转变,削弱温和派在伊核协议后的上升势头,从而使2016年伊朗的专家委员选举和议会大选充满变数。另一方面,伊朗重返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进程可能会因此受到牵制。火烧沙特大使馆损害伊朗国际形象,从而会促使其加入非西方的国际体系。同时,伊朗外交优先方向将被迫加速向东、向北转移,寻求将中亚和中国作为未来发展合作的重点。对于沙特来说,中东变局的矛盾焦点呈现为从北非到地中海东岸、再到海湾地区逐步东移的态势。目前,也门和叙利亚的混乱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而断交危机将引发对沙特等海湾君主制国家的挑战,动摇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沙特若发生政权更迭,则意味着中东变局触及底线。对于美国中东外交来说,美沙之间“以安全换石油”那种相互依赖的传统难以持续,但两者同盟关系不会因此发生质变。虽然美国正视当前伊朗的力量上升和地区影响崛起势头,但伊核协议签署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推动伊朗政权更迭的战略意图,而只是手段的调整。美国不能容忍地区国家挑战其主导地位,仍会防范伊朗借机在中东过于坐大。

会上有专家总结分析了沙伊断交危机在两国双边关系、中东地区格局以及大国关系三个层次上带来的长远冲击乃至更多的不确定性。在双边层面,沙特挑起事端后,其自身受到的负面影响大于对伊朗的冲击。教派对立的加深会进一步暴露沙特的国内矛盾,王室统治不稳加剧并存在崩溃的可能。同时,沙伊两国关系恶化将加深教派分裂和冲突,出现准冷战式的两大阵营分化局面。在地区层面,沙伊断交危机将有利于“伊斯兰国”为其意识形态的正当化提供依据,有助于其宣扬清除宗教异端和颠覆世俗政府的极端思想。断交危机在中东国家之间造成的分裂将导致安理会决议难以在地区层面落实。这会进一步削弱中东地区反恐的有效性,难以巩固打击“伊斯兰国”的成果。在大国关系层面,断交危机将迟滞美国撤出中东的步伐,从而使美俄之间、沙特与伊朗之间以及两大教派各自主导的次地区力量之间的博弈态势复杂化。当前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前景不宜过早乐观,美国仍有肢解叙利亚的计划,中东地区存在巴尔干化的可能。

三、沙伊断交危机对中国中东外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大多数与会专家认为,尽管当前中东地区出现新的矛盾和动荡,但中国应抓住机会主动发挥促和劝谈的调解作用。同时,中国应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展开中东外交长远的战略布局。

学者指出,中国不同于美国等全球其他大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不存在殖民主义和冷战的历史包袱,具有有利的道义优势来发挥调解作用。中国可以对此次沙伊断交危机开展多层次的斡旋活动。我国与中东国家领导人的高层互访,不仅能巩固中国与埃及、伊朗和沙特等中东国家的双边关系,而且将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中东伊斯兰国家和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国内舆论应为此创造良好气氛,不宜过多强调危机中的教派纷争。我们既可以借助领导人的双边对话进行调解,也可以利用地区组织的多边会晤场合进行斡旋,如通过阿盟、海合会等地区组织劝说沙特,通过上合组织来做伊朗的工作。中方应阐释中国的中东外交立场,释放劝和促谈的友善信号,着重强调求同存异、发展是硬道理以及通过政治外交方式解决相关地区争端和热点问题的三个原则。对不同中东地区大国,中方外交可以有不同侧重点。在与埃及关系方面,重视其加强经济合作的诉求,会谈苏伊士运河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在与沙特关系方面,可与其商谈亚投行吸收沙特等海湾国家的主权财富资金一事,以加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经贸和金融合作;在与伊朗关系方面,回应其重返国际社会的政治诉求,推动中伊能源合作。中国可以推动在伊朗与中方的双边能源合作中,签署以人民币结算的长期石油进口协议。在此基础上,带动沙特等海湾国家对中国的能源出口贸易逐步采用人民币结算。

中国的中东外交要有战略定力,应有长远的战略布局,需要确定在中东外交的战略重点和支点。目前中国对沙伊断交危机的斡旋,要与中国着眼于中长期的中东战略包括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相协调,对伊核协议后的中东大国格局变化应做好长远的战略部署和有效的应对预案。

戴轶尘余建华整理

猜你喜欢

中东地区中东沙特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沙特为何锁定中国?
沙特阿美IPO的蝴蝶效应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中东地区硫磺报价继续上调
中东地区9月份硫磺合同价格上涨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彪悍的沙特传统舞蹈:边跳边对自己开枪
中东地区当前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