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地缘重塑*

2016-03-15凌胜利

国际关系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凌胜利



“一带一路”战略与周边地缘重塑*

凌胜利

[内容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转变为新时期中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战略,具有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将对周边地缘起到重塑作用。从地缘战略视角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利于拓展周边地缘环境,融合周边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要素,拉近地缘情感,加强周边地缘联系,释放地缘经济能量,起到重塑周边地缘的积极效果。不过,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加剧大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竞争,增加沿线国家的地缘风险传导,引发疆独和藏独分裂势力的内外联动。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周边地缘环境的优化,我们在地缘要素方面的运筹应以地缘经济为主导,兼顾其他地缘效应;以规则合作为原则,减少地缘风险;以整体视角为指导,实现多重地缘统筹。

[关键词]“一带一路”周边外交地缘战略

“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不断落实,逐渐成为新时期中国的一项重要对外战略。*关于“一带一路”到底是倡议、构想还是战略,国内学界存在分歧。中国政府更多地用倡议、构想,而学界则有不少人认为是战略。从战略视角来看,“一带一路”的战略雏形初具,无论是战略目标、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等战略要素规划都已基本具备,学界对其战略定位的担忧更多地源自“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能否顺利展开和持续进行,但不能因此否认其具备战略定位的可能性。不过,由于战略过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多元性,其未来实施也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倡行“一带一路”的意义多有论述,其对周边关系产生的影响实际上是极为复杂的,其中对周边地缘关系将产生何种影响值得探讨。周边地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依托,在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一带一路”战略虽然以经济为主导,其引发的地缘效应却不容忽视,将影响到“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和周边外交的展开,对此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周边地缘诉求

地缘政治主要探讨地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地理的静态性,国家间关系的动态调整更是推动地缘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一国的重大战略对其对外关系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能够释放巨大的地缘能量,起到重塑地缘环境的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地缘政治影响。充分利用本国地缘政治禀赋,积极运筹地缘战略,这对于一国对外关系的开展大有裨益。“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一项重要对外战略,尽管其并非完全是一项地缘战略,但其地缘效应不容忽视,特别是对于周边地区而言,将起到重塑周边地缘环境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拓展周边地缘环境。传统意义上,我国的周边地区主要是指与中国地理接壤、文化相近的国家和地区。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海外利益的拓展,有关“大周边”的呼声日益高涨。一般而言,“大周边”涉及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南太平洋地区“六大板块”,其中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这4个板块与中国陆海直接接壤,自然属于中国周边范畴。此外西亚和南太平洋地区也应纳入中国的“大周边”视野中。*祁怀高、石源华:《中国的周边安全全挑战与大周边外交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6期,第44页。尽管确立了“大周边”的概念,但对周边国家还需里外有别,根据与中国利益关系的亲疏程度建立以中国为内核的“同心圆”结构,实现“三环”布局,进而有利于中国周边战略的层层推进。“内环”是指与中国陆地接壤的14个邻国,因特殊的地缘意义和历史原因,对于中国而言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中环”是由“内环”向外扩展的海上邻国、中东地区和太平洋地区,将起到拓展中国周边影响的关键地带作用。“外环”则是继续向外扩展的非洲、欧洲和美洲一圈。*袁鹏:《关于新时期中国大周边战略的思考》,《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10期,第31页。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需要加强与大周边各国的联系,真正实现“地缘周边”而非“地理周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则成为关键因素。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可以极大地增强与距离相对遥远的中东、中东欧等地区的联系,将大周边逐渐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促进中国的西进战略,起到战略腾笼的作用,扩大战略空间,减少与美国的直接地缘竞争。“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推进东亚与中亚、东南亚、南亚、中东和欧洲等板块相连,实现亚欧大陆的经济整合,拓展中国的地缘经济政治空间。*王志民:《“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经济政治分析》,《唯实》2015年第7期,第19页。总之,中国大周边战略构建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实力转化机制来增强战略能力,而“一带一路”战略则可以成为有力的实力转化机制。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开展互联互通、深化经济合作,可以不断加强中阿之间、中欧之间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大周边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二是融合周边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化解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和安全压力。经济压力主要是如何解决我国产能过剩和资本过剩等经济问题,安全压力则是因中国崛起而引发的大国和周边国家对中国的猜忌和防范。此外,中国周边地区还存在地缘政治、地缘安全和地缘经济分离的现象。长期以来,中国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试图以经济合作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安全关系。不过效果并不理想,这也导致周边地区形成了“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二元格局,东盟国家可视为典型代表。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密切,人文交流频繁,但安全合作进展有限,部分国家对中国的担忧和防范依然存在,这也导致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政治安全外溢效应有限。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经济合作并未带来相应的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的改善,如何融合三大地缘要素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可以将中国过剩的产能和资本输出,极大地发挥地缘经济能力。不过,更为关键的是,“一带一路”将向周边沿线各国分享发展红利,促进周边各国共同发展,增加周边各国对中国的亲近感和认可度,进而有利于促进周边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的融合。“一带一路”是一个涵盖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大战略,对其本质的认知既要基于历史角度将其视为中国从传统陆权国家走向陆海权复合型国家的“战略转折”,也要基于现实考量明确它是中国在融入主流世界过程中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困境所作出的“战略反应”,还要基于大国崛起的视野认清它是中国追求和平发展的地缘政治经济的“战略重构”。*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0期,第34页。不过,对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地缘经济和地缘安全上可以适当有所侧重,具体而言,陆上丝绸之路更应侧重地缘经济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则更应加强地缘安全建设。

三是拉近地缘情感。地缘情感是指不同地区间的认知态度,类似于地缘文明,但相对于地缘文明而言,其也受政治、宗教和经济等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情感上的总体态度。中国周边国家众多,对中国的情感不一,存在明显的地缘情感差异,影响到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同度和亲近感。对于中国周边外交而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国与小国关系的处理。“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都是小国,在漫长的朝贡体系时期,很多国家甚至是中国的藩属国,并非一种现代国际关系意义上的平等关系,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历史记忆也并非完全美好。中国与周边国家虽文明相近,历史上人文交流密切,但受中国崛起影响,周边国家对中国实力强大的担忧也日益明显,防范和排斥心理长期存在,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须关注地缘情感。“中国威胁论”在周边国家存在一定的市场,致使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国家形象受到损害,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杨思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第16~18页。“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传统和浓厚的宗教信仰氛围,*余潇枫、张泰琦:《“和合主义”建构“国家间认同”的价值范式——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第10页。如东南亚自古就是多族群、多宗教并存的多元文化地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将带动多元文化的大碰撞、大冲突和大融合,但一段时期内摩擦和冲突也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周方治:《“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瓶颈与路径——兼论中泰战略合作探路者作用》,《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第43页。“一带一路”将“民心相通”视为重要目标,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边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这非常有利于拉近地缘情感。对于“一带一路”实施来说,切勿见利忘义,而是需要在实现经济互利共赢的同时也加强人文、教育和卫生等民生工程建设,增强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加强地缘情感培植,使之成为“一带一路”的强力黏合剂。

四是加强周边地缘联系。地理磨损原理认为:“要衡量一国对他国的影响力特别是战争力量时,就必须考虑距离和地理通达性两个因素,因为它们会使影响力和战争力量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磨损和削弱。”*楼耀亮:《地缘政治与中国国防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2页。换言之,从地缘政治视角考虑,大国影响力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减弱。因此,如何减少地缘效应递减,加强地缘联系就成为周边外交的重要任务。通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互联互通将逐步落实,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地缘联系更为紧密。互联互通工程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全方位、立体化和网络状的大联通,是生机勃勃、群策群力的开放系统。*《经国务院授权 三部委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http://www.gov.cn/xinwen/2015-03/28/content_2839723.htm。“一带一路”并非简单的点线布局,通过互联互通可以实现四通八达的网状布局。通过3条陆上线路、两条海上线路、6条经济走廊,联通不同次区域,借助大量的人员、产品和资本流通,中国周边各国的地缘联系将更加紧密,大周边也将真正实现。这也符合当前中国外交重势轻利的导向。当前中国外交布局更加反映了东方的围棋思维,重大局谋长远,不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一带一路”战略秉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其目的都在于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五是释放地缘经济能量。“面对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与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双重压力,中国亟须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来突破对经济增长的双重约束”。*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0期,第45~50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释放中国的地缘经济能量,将过剩的产能、资本和人力向周边国家进行输送,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因基础设施落后和资本缺乏,发展相对落后。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中国将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大量的资本支持,同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人民币结算,可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战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激发这些国家的发展潜力,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在更大程度上释放周边地缘经济能量。一是将为中国经济开拓创造更具全方位特点的开放格局,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二是创造培育国内、区域以至全球范围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更好地实现经济较快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卢锋:《“一带一路”的影响、困难与风险》,《奋斗》2015年第7期,第45页。三是促进周边区域合作经济制度发展,为周边地缘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四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促进周边地区的金融合作,提高区域内使用人民币的比例,能够有效防范区域内的金融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为维护区域经济和金融稳定作出重大贡献,*陈雨露:《“一带一路”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2015年第9期,第41页。实现“币缘政治”效应。

二、周边地缘风险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在重塑周边地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地缘风险挑战,主要体现为大国周边地缘竞争加剧、周边沿线国家地缘风险传导增加和疆独、藏独分裂势力的内外联动增多。

1.大国周边地缘竞争加剧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大国对中国周边地区更为关注,地缘竞争更加激烈。在美国看来,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试图控制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挑战,与其“新丝绸之路”战略和亚太再平衡战略形成对冲。“地缘政治在美国影响深远,根植于人们的意识中,成为政治家、战略家观察国际事务、思考战略问题的一种习惯性观念。在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中,始终隐含和贯穿着深厚的地缘政治思想,它的战略是以稳定的地理考虑为基础的”。*陆俊元:《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缘政治思想》,《人文地理》1999年第3期,第61页。对于美国的世界霸权而言,其将欧亚大陆出现挑战性国家或联盟视为首要挑战,在战略应对上则是竭尽全力阻止敌对联盟形成和限制敌对或潜在敌对国家的发展。这也使得美国在这些国家周边地区积极介入并谋求扩大影响。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谋求重点突破的陆上区域南亚和中亚,美国一直不遗余力地谋求加强地缘战略。在南亚,通过与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均衡外交,逐渐扩大美国的影响。在中亚地区,美国以反恐战争为契机也不断加强介入。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开始不断加强其南亚和中亚政策统合,美国国务院新设南亚与中亚事务署,试图以阿富汗为中心整合中亚和南亚,打造一个“大中亚”地区。*曾向红:《重塑中亚地缘政治环境:2005年以来美国中亚政策的调整》,《外交评论》2008年第3期,第65页。2011年7月,希拉里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进一步统合美国的中亚和南亚政策,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显著的地缘战略意图。与此同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则是谋求抵消中国在亚太地区影响力的增强,继续维持其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从陆海两个方向着力,正好与美国的两大战略实现地缘重合,无疑会加剧两国之间的地缘竞争。奥巴马总统更是明确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将挑战美国的规则制定权,危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这是美国方面所不愿看到的。*President Obama,“State of Union,”January 20,2015,http://www.whitehouse.gov/sotu.

中俄两国为友好邻邦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需要处理好两国在地缘方面可能形成的竞争。俄罗斯是一个深受地缘政治影响的国家,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地缘政治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内政外交。在俄罗斯的历史发展中,“以地理扩张以及由此催生的救世使命为根本内核的地缘政治思想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宋德星:《地缘政治、民主转型与俄罗斯外交政策》,《太平洋学报》2004年第12期,第52页。俄罗斯一直认为周边地区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地缘依托。在欧洲,俄罗斯的地缘战略构想是可以允许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等国加入北约和欧盟,但对以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这一俄罗斯的“周边”势力范围却严加控制,加强反击力度。在亚洲,俄罗斯加紧对高加索地区的地缘控制,打击格鲁吉亚的离心倾向,近年又加强对中亚地区的地缘重视,并加大对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运筹力度。2011年,俄罗斯提出了欧亚联盟,后逐渐演变为欧亚经济联盟,其目的在于通过经济合作加强俄罗斯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增强俄罗斯对以前苏联地区的影响。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存在许多重叠之处,俄罗斯也比较忌讳中国进入其传统地缘势力范围。*《“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 两大战略俄媒怎么看?》,http://www.dragonnewsru.com/news/rc_news/20150624/15908.html。如“一带一路”战略布局深化了中国与中亚各国能源资源合作,引起了俄罗斯的疑虑和担忧。*王郁:《“一带一路”背景下能源资源合作机遇与挑战》,《人民论坛》2015年第7期,第83页。尽管当前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持欢迎态度,但在具体合作上如何减少摩擦还需谨慎运作。为了实现中俄两国战略对接,需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寻求合作契合点,化解两国的地缘竞争。中国对此需要采取务实态度,利用中国的经济优势,照顾俄罗斯的传统地位,积极推进“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促进经济互利共赢,淡化地缘竞争色彩。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国,其地缘战略运筹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日本国土主要散布在海洋上,成狭长带型,自然灾害频繁,这些地缘环境特点塑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也促成了日本的地缘战略运筹。当前中日关系比较紧张,因历史问题、钓鱼岛争端持续发酵,现实利益与历史情感相互交织,中日关系短期内恐难以好转。中国的“一带一路”更是被日本视为战略挑战,将进一步削弱日本在亚洲地区的影响。*许元荣、郑妮娅:《日本怎么看待中国“一带一路”》,http://news.sohu.com/20150811/n418549544.shtml。日本对此并不甘心,在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蓄势发力,与中国展开地缘竞争。在东南亚地区,日本基于地缘经济积极开展地缘战略运筹,具体而言,一是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积极进行能源合作,获取油气资源;二是密切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联系,维护日本在东南亚的经济优势;三是推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谋求主导东南亚地区经济;四是日本利用南海争端困局激化钓鱼岛争端,并与菲越等国串联,共同对中国施压。在地缘政治方面,谋求控制海上战略通道、谋取政治大国的资本和谋划东亚地区主导权是日本在东南亚地缘战略运筹的主要目标。*何火萍:《冷战后日本与东南亚合作的地缘战略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第82~83页。由于能源需求增加,日本也加强了对中亚地缘战略的关注。“2006年8月小泉首相在卸任之前出访中亚两国,标志着日本中亚外交的深化”。*徐建华:《日本的中亚战略》,《深圳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67页。在中亚地区,日本主要推行“丝绸之路外交”,通过对外援助和能源合作,加强日本在中亚地区的影响。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与日本的地区战略存在竞争,在东南亚和中亚地区尤为显著。可以预计,中日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竞争将长期化和常态化。

南亚是印度地缘战略运筹的重心所在。南亚地区地缘位置十分重要,联通中亚和东亚,扼守印度洋,左右中东石油运输路线。这既给印度提供了运筹地缘战略的空间,也容易招致其他域外国家的地缘竞争。这种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决定了印度对自身的安全威胁评估主要受两大地缘政治现实影响:来自陆上的压力和来自海上的挑战。*宋德星:《南亚地缘政治构造与印度的安全战略》,《南亚研究》2004年第1期,第20页。印度长期习惯于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在印度洋和南亚的一举一动。在某些印度精英看来,“一带一路”战略将冲击印度在南亚势力范围的主导地位,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将威胁印度东北地区的安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视为是围堵印度的海上“珍珠链”,威胁到印度在印度洋的安全和地位。*甘均先:《“一带一路”:龙象独行抑或共舞?》,《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第4期,第97页。印度一直将南亚视为天然的“势力范围”。“一带一路”建设无疑有助于加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冲击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导地位,这显然并非印度所愿。由于印度将中国的“一带一路”视为地缘挑战,如何做好印度的工作,利用两国各自优势和诉求,加强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很有必要。

2.周边沿线国家的地缘风险传导

除了大国地缘竞争有所加剧外,“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国家的地缘风险传导增强对中国的影响也要有所注意。由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使周边国家与中国的地缘联系更加紧密,沿线各国的各类风险的地缘传导将更加迅速,使得周边地缘的敏感性增强。在沿线国家中,一些国家处于社会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法律和贸易保护制度不够完善,由此产生政治风险、安全风险和经济风险不可避免。*刘红:《“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与风险论析》,《人民论坛》2015年第10期,第64页。

一是政治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政治和社会安全形势异常复杂。*杨思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第23~25页。这些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很多国家政局也很不稳定。*杨良敏、王琳:《“一带一路”战略进入扎实推进新阶段》,《中国发展观察》2015年第9期,第24页。“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国家政治制度差异大,老人政治、强人政治大为存在,许多国家政局因国内派系斗争而时有动荡。“一带一路”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投资大、周期长和收益慢的特点,有赖于有关合作方的政治稳定性、政策延续性和对华关系状况。*吴志成、李金潼:《践行区域合作共赢与全球协商共治的中国方案——中央政府主导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当代世界》2015年第5期,第19页。近年来,颜色革命已成为影响周边国家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一些国家因此政治风险加剧,经由地缘风险传导也会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战略实施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刘瑞:《从“三步走”到“一带一路”:习近平的国家经济战略创新》,《企业经济》2015年第9期,第60~61页。中国的海外投资多次因被投资国政局变动而利益受损严重,在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的情况下,如何更为有效地维护自身海外利益面临新的考验,需要新的思路和对策。

二是安全风险。“一带一路”周边沿线国家还存在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非传统安全威胁突出的情况,这构成了安全风险或潜在的安全风险。中东、中亚等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猖獗,地区局势长期动荡不安。在中东地区,“伊斯兰国”的恐怖活动深刻影响了地区安全。在南亚国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均是恐怖主义活动较为频繁的国家。*杨思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第23~25页。此外,一些国家因宗教冲突和资源争端还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这些安全风险极易影响“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增加了中国对海外利益的保护难度。“一带一路”沿线连接欧亚大陆地区,民族宗教文化非常复杂,涵盖了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多种文明体系,而这些文明体系衍生出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均有着极大的差异。更为致命的是,国家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交织着很多宗教和民族矛盾,*杨思灵:《“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治理及挑战》,《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第23~25页。由此引发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在中国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背景下,宗教因素应该成为评估战略风险的重要指数之一。*马丽蓉:《“一带一路”与亚非战略合作中的“宗教因素”》,《西亚非洲》2015年第4期,第14~18页。

三是经济风险。“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政府引导,企业唱戏,企业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这也意味着中国“走出去”战略迈入新阶段。不过,由于信息匮乏、人文不同和法律差异等因素,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与当地人民友好共处,尊重当地文化习俗和相关法律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工程能否顺利进行,也事关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塑造。中国企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走出去面临着复杂且巨大的经济风险。一是投资风险。相对而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并不优越。“2015年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对全球185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估,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大部分位于百名开外,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投资风险较高”。*刘华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走出去的前景与路径选择》,《对外经贸实务》2015年第8期,第7页。二是制度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着与国际规则、沿线国家国内规则接轨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在劳工、土地、融资、财政和产业政策等方面规则不健全、不连续,执法随意性大,互相冲突,*蒋姮:《“一带一路”地缘政治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国际贸易》2015年第8期,第21页。这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较大的制度风险,相关利益很难完全通过制度加以保障。三是工程风险。“一带一路”主要着力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人员的安全、自然灾害防治等都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

3.疆独、藏独等地缘风险内外联动

长期以来,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活动对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了重要的负面影响,其内外联动使得我国不得不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共同进行治理。尽管内因是关键因素,但这些问题已渗入了复杂的国际因素。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这些问题将成为影响周边地区安全环境的重要因素,对此必须加以关注。尤其应重视的是,疆独、藏独势力可能会利用“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增加其内外联动性、穿插渗透性和流窜隐秘性,使得中国反恐面临新的挑战。一是恐怖势力发展国际化。“东突”恐怖势力长期盘踞中亚、南亚和西亚,勾结其他恐怖势力策划实施恐怖破坏活动,*蒋姮:《“一带一路”地缘政治风险的评估与管理》,《国际贸易》2015年第8期,第21页。可能借“一带一路”战略的宽松政策加快发展组织。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新疆“东突”等“三股势力”正逐渐与国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同流合污。二是恐怖组织手段网络化。“一带一路”战略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网络连通条件大为改善,恐怖组织发起的网络攻击成本更低、手段更加隐秘灵活、破坏更大。*王晶:《“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新疆反恐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第60~62页。三是恐怖目标多元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在沿线国家的人员和工程等都有可能成为攻击目标。总之,中国一直致力于打击三股势力,积极参与国际反恐合作。如何协调与沿线各国的宗教关系,争取更多国家的理解和支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反恐合作,将成为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问题。*刘瑞:《从“三步走”到“一带一路”:习近平的国家经济战略创新》,《企业经济》2015年第9期,第60~61页。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周边地缘重塑的同时也使得周边地缘风险更加多元性、敏感性和复杂性。“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加剧了大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竞争,使得大国间的合作和对抗更加分化。“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也加强了周边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地缘联系,使得各种风险经由地缘传导对中国的影响增大,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一些安全风险也会更加内外互动,跨境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这些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诸多挑战。

三、“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效应应对

从地缘视角考察“一带一路”,该战略如能顺利实施,将产生巨大的地缘效应,同时也面临着大国地缘竞争等挑战和风险,这就需要加强“一带一路”的地缘运筹,促进周边地缘环境的优化。

一是以地缘经济为主导,兼顾其他地缘效应。从“一带一路”的规划来看,其主要是一个经济大战略,旨在通过加强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不断促进地缘经济能量释放是“一带一路”持续合作的动力所在,而其地缘要素方面的噪音主要来自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等方面。对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而言,一些国家对其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等负面效应的担忧在所难免。一是它们对中国存在由来已久的偏见,这在短时间内难以根除;二是中国的发展令它们感到不适,中国实力的增强使它们无法及时调整心态。对此中国需要凸显“一带一路”的地缘经济价值,让沿线国家分享中国发展红利,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于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地缘政治和地缘安全的担忧要加强沟通,争取理解,增信释疑,促进战略互信、安全共享。将地缘经济置于主导地位,也有利于减少大国和周边沿线国家的猜忌和怀疑,减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阻力。

二是以规则合作为原则,减少地缘风险。“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还存在政治不稳定、法律不健全等现象,给“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如果中国企业走出去还是因袭传统思维走上层路线,将会导致两种负面影响:其一,沿线国家国内政治变动导致上层路线坍塌,如中国与缅甸、菲律宾等之间的一些合作常因这些国家政局变动而搁浅;其二,忽视走基层路线导致社会基础薄弱。对于“一带一路”实施中面临的沿线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经济风险,中国需要以规则合作为原则,减少人为因素和地缘风险,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五点:(1)要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协调作用;(3)要加强多边合作机制,发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参与的诸多多边机制的协调作用;(4)在具体合作项目上加强法律规则保护,切实保护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项目—规则—项目”的良性循环;*周方治:《“一带一路”视野下中国——东盟合作的机遇、瓶颈与路径——兼论中泰战略合作探路者作用》,《南洋问题研究》2015年第3期,第44页。(5)加强地缘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建设,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指南,减少企业走出去可能面临的诸多风险。对于沿线国家的风险而言,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导致周边地缘环境恶化。基于规则合作,加强在商言商,基于制度规避或减少风险,可以减少周边地缘的敏感性和传导性。

三是以整体视角为指导,实现多重地缘统筹。“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盘散沙,要注重整体统筹,最大可能地塑造和谐周边、繁荣周边和安全周边。在周边地缘塑造上,需要实现三大统筹。(1)陆海统筹。中国是一个兼具陆海地缘复合型大国,有关中国到底是以陆权为主还是海权为主的争论经久不息。事实上,这并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中国的地缘战略应该随着中国的地缘塑造能力发展而与时俱进,陆海地缘可以统筹并举。“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促进海陆和合,有助于打破传统地缘政治学所导致的“海陆对抗”或“欧亚大陆地缘争夺”的恶性循环。*刘江永:《海陆和合论:“一带一路”可持续安全的地缘政治学》,《国际安全研究》2015年第5期,第3页。“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实际上就是要推进中国陆海地缘的统筹,通过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孟中印缅等经济走廊实现陆海连接,促进陆海统筹。只有不断实现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对接,才能实现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统筹。通过“一带一路”助力陆海统筹,可以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减少大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竞争。(2)大小周边统筹。“一带一路”建设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周边地缘,加强了大周边的地缘联系,不过相对于小周边与中国的传统关系和文化亲近而言,大周边的外线国家与中国的差异更大,地缘联系更弱,这就需要统筹大小周边,借助互联互通建设加强地缘联系。(3)各种地缘要素统筹。“一带一路”建设重塑周边地缘并非只是单纯追求地缘经济效应,而应兼顾地缘政治、地缘安全和地缘情感等其他地缘要素,降低地缘风险传导性的不良影响,削弱三股势力内外联动的负面影响,实现地缘经济的互利共赢、地缘政治的相互尊重、地缘安全的安全共享和地缘情感的命运相连。

四、结语

“一带一路”是新时期中国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对外战略,它并非仅仅只是一项经济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地缘影响。本文主要从地缘战略的视角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周边地缘的重塑作用。对于未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而言,大国地缘竞争加剧不可避免,但相对而言是老问题,中国更应关注周边沿线国家地缘风险传导等新问题。“一带一路”战略是提升中国战略能力的重要实力转化机制,如能成功将对中国大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不过,该战略实施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而亟需注意相关战略环节的细节把握,在地缘战略应对中既要实现地缘政治、安全和经济的融合,也需有所侧重。

[作者简介]凌胜利,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社科青年项目“联盟的转型与中国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YJCGJW004)、北京市社科青年项目“亚洲新安全观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项目编号:15KDC04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