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池州傩戏的传播路径研究
——基于与黄梅戏推广的对比

2016-03-15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黄梅戏对比

姚 瑶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池州傩戏的传播路径研究
——基于与黄梅戏推广的对比

姚瑶

(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池州傩戏与黄梅戏同属戏曲形式,且地缘上接近,黄梅戏如今家喻户晓,而池州傩戏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并不高,其中原因值得深究。试通过比较分析法,参考黄梅戏推广的成功案例,对比现状,并分析池州傩戏借鉴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指出二者的异质之处,避免传播误区,从而探寻池州傩戏的合理传播路径。本研究理论层面上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个具体研究实例,实践层面上欲以学界督促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

关键词:池州傩戏;黄梅戏;对比;传播路径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以祭祖、驱邪纳福和人神共娱为目的的一种宗教仪式性戏剧,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被学者称为“戏曲的活化石”。 它由傩戏、傩仪、傩舞三部分构成,在每年的正月初七至十五演出,以宗族为演出单位,以佩戴面具为表演特征,以祭祀仪式和搬演傩戏为表演内容,舞蹈动作简单重复,并配以大段叙事性唱词。

傩戏在民间颇为流行,且有“无傩不成村”之说,曾经存在于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还广泛流行于安徽池州,形成了具有皖南特色的池州傩戏。

1问题的提出

傩戏与黄梅戏同属于戏曲形式,且在地缘上接近,但黄梅戏已从地方走向全国,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而傩戏却出现生存危机,演出人员和剧目锐减,傩文化研究动力不足,表演与传承陷入困境,知名度和认同度大大消弱。

1.1起源方面经过考察,王兆乾等学者认为黄梅戏“江南路子”的形成,与池州古老的戏曲传统有关。“青阳腔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曾有过很大影响,已为很多资料所证实,而池州傩戏对黄梅戏的影响,颇值得一提。”[1]这说明历史上的池州傩戏对于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今黄梅戏蓬勃发展,成为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而池州傩戏还停留在一些史料记载和乡土记忆中。

1.2学界研究方面学界对于池州傩戏的研究力度不足。通过知网搜索,截至2015年7月26日,关于黄梅戏文献为9 674篇,研究不仅包括黄梅戏的文化生态、唱腔艺术、旅游开发、传承保护等,还涉及新农村文化建设、跨文化传播、新媒体演化等宏观命题,而关于傩戏文献为5 064篇,池州傩戏的文献仅63篇,研究学科局限于戏剧学、民俗学、美学等几大类,研究学者仅有王兆乾、吕光群、谈家胜、檀新建等人,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1.3媒介方面从媒介角度看,对于池州傩戏的关注主要还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专著较少;时见于报纸报道,多以图片形式展示,而动态立体的影像资料缺乏,因而没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资源和新兴媒介优势。在诸多戏曲剧种中,黄梅戏与各种媒体的接触最为频繁,接收 (声屏)移植的频率也最高。[2]受众可轻易获取黄梅戏的文字简介、视频、音频、图片等相关信息,其电影、电视剧、广播、互联网等全方位、立体式发展,影响力与知名度也顺势提升。对比之下,关于池州傩戏的多媒体资料明显缺失。

2现状对比

黄梅戏,又称黄梅调、采茶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一个剧种。它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曲调悠扬委婉,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黄梅戏也一度被视为“淫戏”,禁止演出 ,经过后期戏改和民族电影等政策的推动,取各剧种之所长,与各类媒体紧密结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现今灵活运用电影、电视剧、广播、互联网等蓬勃发展,呈辉煌之态,代表电影有《天仙配》《江山美人》等,代表电视剧有《七仙女与董永》《西厢记》等,优秀戏曲节目有《戏曲大观园》《相约花戏楼》等,另有黄梅戏专题网站、论坛等。黄梅戏的著名表演家有严凤英、王少舫、韩再芬、吴亚玲、袁玫等人,著名黄梅戏班社有双喜班、小白伢班、张翰班等,黄梅戏专业剧团(院)包括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小黄梅剧团等分布于安徽、江西、江苏、湖北等省。此外,还相继开办了黄梅戏艺术学校和专业等。

傩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3]而傩戏主要流传于乡间,城市较为陌生,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人们的娱乐休闲方式增多,且摒弃了较多的传统和迷信活动,使得傩戏逐渐衰落。池州傩戏的传承中显示出危机,青年人丧失兴趣,老艺人逝世;以宗族为代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广泛传播;傩戏正戏剧目大部分源于明代说唱词话,因在太平天国、日军入侵和“文革”等时期遭受重创,大量剧目如今已经失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受到重视的当下,从学界角度看,与中华传统文化、其他地方特色资源等相比,对傩文化的研究关注度远远不够;成果较少并多流于艺术符号化等表象研究;相关研究的学界领头人青黄不接。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傩戏正戏剧目的年久失传、傩艺人的剧烈锐减;当今西方文明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文化霸权和符号殖民以强劲态势消解着乡土文化,造成了“乡村在模仿城市,城市则在侵略乡村”的现象;电子媒介作为新兴娱乐休闲途径正取代着传统民俗活动;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下,大多数文化开发行为演变成单纯的物欲追逐行为,这对傩文化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百害而无一利。

3窄播的原因

3.1与黄梅戏的对比目的和内容上存在差别。黄梅戏又叫采茶调,其目的在于人们在劳动之余的休闲娱乐,大多表达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剧目多演唱英雄故事和儿女情长,有着教化世人的作用。而池州傩戏具有庄重性和仪式性,源起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借助祭祀的形式,以请神祭祖和驱邪纳福为目的,如日本学者田仲一成的“祭祀戏剧”观点:“农村戏剧的本质就是与农村祭祀礼仪相结合并作为其中一部分而上演的戏剧。”[4]

性质上的区别。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起源于劳动生产,发展于民间日常,贴近生活。而池州傩戏具有宗教性质,毗邻佛教圣地九华山,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还包融了儒、释、道三教的合理内核等,也承载着吴越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多元文化。

道具上的复杂性和演出时间的限制。黄梅戏可以随时随地表演,现已突破实时舞台表演,常见于在茶楼、景区或影视剧、互联网中。而傩戏演出需要面具、伞、古老钱、滚灯、竹马、龙亭等,仅面具就需要正神面具、凶神面具和世俗人物面具。黄梅戏演出具有随意性,舞台上、街巷里都可即兴演唱。池州傩戏一般只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五祭社时择日演唱。

传承方式不同。黄梅戏传播具有通俗性,其语调优美婉转,唱词简洁明快,不仅民间广为传唱,而且现已进行科班教育。池州傩戏的流传主要靠口传心授、宗族世代承袭。池州傩戏的个体传播和人际传播远不及黄梅戏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因而传播面窄,传播的速度和效度低。

3.2池州傩戏自身的局限性池州傩戏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生于夏商,形成于西周,由于古代科技落后,人们对于很多现象无法理解,由此诞生的傩戏系原始准宗教对自然图腾祖先和神鬼崇拜意识的产物,内属于中华巫文化。其具体表现有“迎神下架”“请神”“起圣”等等,并视面具为傩神,把祖先和鬼神凌驾于现实之上,将傩事活动视为祈求丰收、繁衍、驱灾避难的方法。由于科技进步,很多自然现象和人类繁衍的秘密被揭示,1957年起傩事活动被认为是“封建迷信”遭到全面封杀,尤其在“文革”期间傩戏活动禁止,很多宗族祠堂遭到破坏,傩艺人锐减,大量剧目失传。

虽然人们的观念随时代在进步,但是作为祭祀戏剧的傩戏其拜祖文化系统和一些传统习俗等是根深蒂固的,深深地影响着村民的信仰观念和生活行为。同时,与傩戏祭祀相生相伴的一些仪式,例如焚香烧纸、重殓厚葬、大兴祭品、大量燃烧鞭炮等,会造成铺张浪费和危害自然的后果,这是池州傩戏天然不可克服的。

4传播路径建议

池州傩戏既是传统文化,也是文化传统,仪式实体与民族精神共存。面对农村整体文化系统向现代强势文化或西方文化趋同的现状,池州傩戏中蕴含的村庄意识、宗族信仰、集体主义、仁义孝道等精华值得传播开来,对于当下个人主义泛滥、社会公德衰落、信仰世界倒塌等具有反思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民族内聚力,正是一个国家能够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证。[5]

4.1将池州傩戏放入大众传媒视野之下进行考量从以往池州傩戏的传播活动来看,偏重于文字和图片,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其文献资料类型也应趋向于多元。具体实践可以从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池州傩各类型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提供池州傩文献目录及其对应内容,建立其电子文档和池州傩戏特色数据库;借鉴黄梅戏传承经验,鼓励与各种媒体的接触和移植,结合其节日特性(春祭和秋祭)制作专题直播新闻,还可从纪录片、电视剧、广播剧等方面入手,如将池州傩戏的前世今生和传承现状用纪录片的形式展示,挖掘池州傩戏中特色剧目和有趣故事将之引入电视剧等。

4.2加大研究力度,保持学术研究的关注热度以学界呼吁业界、社会、政府等多方支持。吸引青年学者关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和了解池州傩戏,成为池州傩戏的传播者;鼓励有关池州傩戏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申请,保证傩文化研究的全方位支持;效仿安徽黄梅戏学校、安庆师范学院黄梅剧艺术学院等特色学校、特色学院、特色专业的设置,具体案例如安庆师范学院构建由黄梅剧艺术学院和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大学生黄梅戏艺术团相辅相成的的“一体两翼”专业架构,规划表演专业、辅修专业和艺术欣赏公选课三个层面的课程体系,[6]可初步建立池州傩戏研究相关专业和课程体系,将以往的个体传播和人际传播推进至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3走出地方,走向更广阔平台池州傩戏目前的认知度局限于本土地域,需要走出地方,走进城市、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走进展览馆。黄梅戏成功秘籍正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池州傩戏可以借助池州当地发达的旅游经济,利用已经成熟的文化旅游氛围打造池州傩戏表演特色品牌,与其他旅游品牌产生联动效应;走有自己特色的传播路径,积极挖掘民间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建设文化特色村,发展民俗旅游,为民众提供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此外,傩戏内含于中华巫文化的大体系中,不能独立存在,要与湘西傩戏、贵州傩戏、云南傩戏等互动交流,寻找傩戏的共性和地域特色,这有益于对传统文明的探寻和深化。

4.4谨防极是极非观点和传播误区要从思想上秉承多元文化观,尊重池州傩戏这一文化形式,相信农民的创造力,不能将农村文化一味视为负面符号,要警惕乡土文化被强势文化吞没和符号殖民,慎用“控制”“改造”思想;要避免文化开发行为演变成单纯的物欲追逐行为,合理利用文化遗产,防止其美学功能、经济功能、娱乐功能等超越池州傩戏本身意义,以致传承路径走入歧途。

参考文献:

[1] 王兆乾.黄梅戏流行区的古老戏曲池州傩戏[J].黄梅戏艺术,1983(4):139-144.

[2] 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99.

[3] 白以娟.中外民族民俗[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13:87.

[4] 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M].云贵彬,于允,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2.

[5] 严钟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暨南学报,1987(4):72-79.

[6] 薛源.安庆师范学院设置黄梅戏表演本科专业[N/OL].(2007-04-24)[2015-07-10].http://www.gov.cn/fwxx/wy/2007-04/24/content_593353.htm.

[责任编辑:刘跃平]

On the Propagation Way of Chizhou Nuo Opera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the Extension of Huangmei Opera

YAO Yao

(Depart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Chizhou Nuo Opera and Huangmei Opera are both operas, which are geopolitically close, but Huangmei Opera is very famous now, while Chizhou Nuo Opera is rarely known by people. That is why the reasons is worth probing into.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successful promotion cases of Huangmei Opera are referred to, their status quo is compared, and the feasibility and operability of Chizhou Nuo Opera’s communication is analyzed. Then their differences are pointed out so as to avoid transmission error for the hope of exploring its rational propagation pat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this paper can be used as a specific research instance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earch, and from the practical level, it can promot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Chizhou Nuo Opera;Huangmei Opera;comparison;propagation way

收稿日期:2015-10-10 修回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2015cxsj042)。

作者简介:姚瑶(1993—),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戏剧学、图书情报学。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371(2016)02-0064-04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黄梅戏对比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