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课堂之提问
2016-03-15广西来宾市武宣民族中学谭克家
广西来宾市武宣民族中学 谭克家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教”走向学生的“学”,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事实上,由于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不研究教材内容,不分析知识与问题之间的关联,预设的问题不能环环相扣、逐步推进,不能揭示知识发生过程;再加上教师不考虑提问的方式方法等;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本不知道怎样思考或怎样回答,严重阻碍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样的问题,不但起不了好的效果,有时还误导学生,甚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合理巧妙地提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堂中设计出一些别开生面的话题。
一、以问引趣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们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以问启发
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教师上课就要设法创造条件,使学生处于“愤悱”境地。
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可设计下列几种证题思路加以提问:
如果有两边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寻找它们的夹角或者第三边对应相等。
如果有一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它们的一个角或相等角的另一边。
如果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还应寻找什么条件?学生答:还应寻找一条边相对应相等。
到此时,教师可以提问,那么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学生就能归纳出三角形全等的解法。同时教师要强调的是: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二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有两边中其中一边的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以问点拨
具有点拨性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纵横联系所学知识,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开拓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试确定y=x2-2x-3与函数y=-x2+2x+3的顶点,对称轴方程及与x轴的交点坐标。要解决这题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思考1:在上述题中,两个函数的a、b、c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考2:与系数之间的关系相比较,你发现这两个函数的顶点、对称轴以及与x轴的交点坐标这些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函数y=ax2+bx+c与函数y=-ax2-bx-c两个图像的顶点之间关系如何呢?
思考3:如果y=ax2+bx+c的图像与y=k(ax2+bx+c)(k≠0)的图像中,对称轴发生变化了吗?与x轴的交点坐标呢?
思考4:如果y=ax2+bx+c与x轴的交点正好是函数y=x2-3x-4与x轴的交点,而y=ax2+bx+c的图像与y轴的交点为(0,2),你能用最快的速度确定y=ax2+bx+c中的各个系数吗?
思考5:如果知道了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是(-1,0),(4,0),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0,2),你又如何确定a、b、c的值呢?
通过逐步精心设问,使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使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真是“一花引来万花开,一提问出万题来”。
四、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这是因为有时候教师把问题设计得太具体、太琐碎,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只是盲目的设计问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忌提问笼统性,要有明确的方向性
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问题。
(二)忌提问时态度生硬,要用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
教师本身的动机、兴趣、态度、情绪和感情、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对学生的思维活动的展开有一定的影响。
如教师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学生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如果教师提问时表现出不耐烦、训斥、为难的态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教师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体态能支持、修饰和代替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
如学生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当中获得暗示;能从教师的目光中识别出是期待、信任、鼓舞、鼓励,还是责备、不耐烦、不屑一顾,从而影响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通过变换自己在教室的位置,同学生进行交流,已达到最佳的对话效果。
(三)忌盲目提问,要抓住重点词语提问
重点词语是掌握解题方法的钥匙。教师若能抓住概念中重点词句,设计恰当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牢固掌握概念,灵活运用概念解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 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亢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为使提问真正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