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探究
2016-03-15孟高旺朱先明
孟高旺,朱先明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探究
孟高旺,朱先明
(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在我国现在的社会,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是推进高校外语教学进步的重要力量,能够为高校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对着许多的挑战。教育生态学是一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中的现象和问题的新兴学科。从教育生态学的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和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策略,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外语教师;挑战;建议;发展
21世纪的今天,外语教育仍然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更严格的要求。而从中国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来看,存在阻碍其发展的一些因素,传统的教育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空间探求外语教育的发展道路。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学科术语的学者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所著的《公共教育》一书(1976年出版)。[1]
教育生态学研究之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社会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以及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从而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借鉴并综合了教育学和生态学的方法,而它们是形成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坚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统一、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基础。教育生态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构建教育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同时,积极开展实证研究,进行专项调查,不仅可以为教育生态的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更有助于教育生态问题的诊断、评价、预测,为教育规划和决策提供依据。[2]
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包括:教育生态系统、教育生态位、教育生态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教育可持续发展等。
教育生态有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范围就是生态圈,然后是世界上以各个国家为疆域的大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也是历来教育研究的重点。教育的宏观生态研究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各种环境系统,分析其功能,以及与教育、与人类交互作用的关系,以期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应有的体制以及应该采取的各种对策。教育的微观生态研究则缩小至学校、教室和设备,甚至座位的分布等对教学活动的影响,还包括对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进行分析,也缩小至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1]95
国内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60年代台湾学者方炳林进行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大陆学者逐步关注并对其进行研究。吴鼎福是较早对教育生态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学者,因其主要研究环境科学领域,其研究也主要从环境问题研究者的视角来关心、研究教育生态问题。在研究中借用了不少生态学上的理论、术语和概念,具有浓厚的生态学色彩。范国睿从资源、文化、人口以及环境等角度出发研究教育生态学,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类比,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贺祖斌在高等教育生态学领域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其著有《高等教育生态论》一书。该书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建构高等教育系统分析的生态观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的存在的生态问题,并进一步提出高等教育系统质量控制的方法与模型,将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必经之路。[3]
教育生态学已经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种观点,为我们的教育研究,特别是现代外语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教育生态学视角高校下青年外语教师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外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语教育取得的成绩首先应当归功于广大一线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外语教师。据中国教育网报道,截至2008年底,我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为123.74万,其中外语教师就达11.94万(不含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占高校教师总数的9.7%。青年教师已经成为,并且必然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外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而其自身的发展也是要受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但是,总体上说,青年外语教师的现状令人担忧,生态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衡。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内部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及外部物质相互交换的关系,其结构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那么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研究,也将从宏观和微观来探讨内外各个因素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影响。
(一)从宏观角度分析
教育的宏观生态最大的是生态圈,其次是各个国家的大的生态系统。它主要是指大的环境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社会生态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影响。
社会生态环境影响教育的发展,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在面对残酷的社会生态环境时,挑战也是巨大的,不利于其自身的发展。首先,国家对教育的政策直接影响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因为国家的政策是其发展的物质保障,如果一国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重视度不够,那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就失去了教育政策的调节,不能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4]其次,资源的分配也影响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教育经费却是比其他的国家要低很多,而且在向每个学校进行分摊的时候,更是将这些很少的教育经费集中在了少数的名校,在分配资源方面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在资源缺乏的状态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作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是无法正常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价值的。
在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也会影响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高校一般集中于我国的大中城市,自然环境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不如社会生态环境对高校教育的影响。但是我国疆域广阔,高校之间的地理位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青藏高原地区的高校和沿海地区的高校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像青藏这类地区的高校里自然环境恶劣,交通的不便,限制其和其他高校的交流。在这样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高校青年外语教师面对的挑战是巨大的,信息的相对闭塞也阻碍了其发展。
(二)从微观角度分析
教育的微观生态环境是相对于宏观来说的,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外部因素是指高校教育的生态环境,比如高校校园环境、高校制度、人际关系;内部因素主要是青年教师的自身因素,比如自身素质、发展能力等。无论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都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或大或小的影响。
外部因素主要从高校校园环境和高校的制度来分析。高校的校园环境是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赖以生存的外部生态环境,也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因素。从现在的高校校园环境来看,大多是比较封闭、不太完善的,这影响着青年外语教师的积极性和专业精神。高校的制度也是影响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个因素,高校制度包括管理条例、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青年外语教师作为高校的一员,其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风格的形成都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有很大的关系。目前来看,中国高校对于外语教师的培养深造不够重视,保障其深造的制度也不够完善,青年外语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学校的一些管理条例监督教师教学有积极的因素,但是也制约着教师的讲课风格。有些问题并不能深入探讨,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内部因素是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决定因素。目前教育来看,青年外语教师存在着专业素质不高和发展能力不够等问题。在重科研轻教育的大环境下,青年外语教师更加重视自身学历提升、职称晋升、论文发表等方面,而轻视或忽视自身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5]
三、促进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策略
(一)制定有利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政策
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虽然从根本上是其完善自身的过程,但是其也受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影响,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学校规章制度和教师自身的努力等多种因素结合在一起,还需要建立一个以人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6]只有制定出有利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政策才能保证其发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为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是其涵盖的方面不是很全面,没有一个针对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的统一的认识和规定。[4]43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十分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对高校青年教师,特别青年外语教师的工作对策还有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的空间。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青年外语教师的成长,要进一步推进政策的出台,给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足够的重视,规定要具体,措施要明确,保障要得力,对其不能只泛泛地提要求,要有定量的指标。要加强对各高校的监督和指导,明确责权利之间的关系,保障其正常的进行外语教育教学活动,并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二)完善教育资源的分配
在我国对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这一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不仅仅影响着学生的求学,也影响着教师的发展,也必然影响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面临这样的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为了促进高校外语教师和高校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当首先在GDP中扩大教育经费的比例。目前在世界上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在7%上,而我国只维持在4%左右,这样的状况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只有教育做好了,国家才有强大的希望,所以在我国应当提高教育投入经费的比例,向世界的平均水平靠近,并在一段时期内努力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经费支持的,无论是科研创新还是教育教学改革都需要教育经费提供保障。此外,应当公平地分配资源。在我国不仅仅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教育资源在各高校的分配呈现不均衡的状态,这样就严重地损害了资源分配较少的学校的教师的利益。要平衡资源的分配,不要让其只集中于名校、强校之中,要兼顾到其他学校的利益,针对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要严肃的处理和打击,保障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三)扶持偏远地区高校的教育
地处偏远的高校,因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环境,让很多的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望而却步,同时在这样的环境中,信息的交流是不充足的,也不利于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这样他们与发达地区的高校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关心偏远地区高等院校建设,完善中央财政对偏远地区高校发展的支持政策,规范中央专项资金的管理,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提高偏远地区高等教育质量,让偏远地区高等院校拥有较好软硬件环境,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条件。此外,要为在偏远地区高校工作的青年外语教师提供一些奖励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组织多种多样的与其他发达地区高校的交流活动,能够让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有机会向其他高校的教师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的进行教学、科研活动。
(四)优化高校校园环境
高校校园环境是教育生态学研究的外部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赖以生存的小型生态系统,所以建设好这个生态系统至关重要。
第一,建设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一方面高校的校园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与办学传统紧密相连,在继承原有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发挥其优势;另一方面也应该积极吸收其他高校校园环境建设的经验,取长补短,促进校园环境建设的开放性。
第二、建设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1、校园设计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将校园环境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发展,把人类发展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对校园的花草、灌木和乔木进行复合型群落式绿化种植设计,达到增加单位面积上的绿化量和提高校园范围内的绿地率的实效,从而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校园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校园生态环境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体现人性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理念,力求创造一个景色优美、舒适、怡人的适合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生态环境。3、校园设计体现生态环境艺术型校园的理念。要形成生态环境友好型与文化艺术型相结合的校园生态景观环境。这可以体现在校园布局上设置景观建筑、园林小品,以及带有艺术气息的雕塑来增强校园环境的景观氛围。这些校园设计在客观环境上有利于青年外语教师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也间接地影响青年外语教师的自身发展。[7]
(五)完善高校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规章制度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作为高校的一员,青年外语教师必然受这些规章制度的影响,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育理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外语教师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一、完善外语教师培养制度。外语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但在大多数高校的规章制度中,很少有对外语教师的培养进行规范。外语是一门变动性较大的科学,青年教师应是这门科学教育的中坚力量,所以对于青年外语教师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规章制度中应该增加外语教师深造(包括出国研修、访学等)、培养使用的制度,比如高校为外语教师培养提供哪些条件、有哪些限制等。
第二、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高校在教学管理中,有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并存,一方面强调制度管理,另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4]这两个理念对于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所以应该重视。为了高校的教学的有序进行,就要制定一个约束各个部门的规章制度,但是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所有的制度又是靠人来执行,所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平衡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
第三、设计生态化教学评价。生态化的教学评价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其重视教学过程中双方的互动、交流,形成互相监督、不断反思的良性循环。
(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青年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提高,所以青年教师应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除了学校方面完善青年外语教师的培养制度外,青年外语教师也应该从自身方面入手,提高专业素质。
第一、要树立专业素质提高的主动意识。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自主发展,而自主发展的核心就是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具有不同的职业发展特点,其应该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效地学习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青年外语教师教学的基础,只有具备了坚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准确评价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8]
第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能动意识。当今知识迅猛更新客观上要求青年外语教师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和创新,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是科研的隐形动力,如果缺乏对教学的关注,教师就会失去自我提升的机会。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如果没有科研做支撑,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助推力。总的说来,青年外语教师要善于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作用。
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青年外语教师一直倍受关注,而其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和挑战。面对这些影响和挑战,需要更好地促进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的发展。文章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多重因素。在分析这些内外相互作用的因素之后,提出了促进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的一些合理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1.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
[3]从教育生态学视角谈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探索,2006(5).
[4]高慧.生态学视角下的青年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5]厉祎.地方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3(5):36.
[6]陆秀英.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成长与发展性评价[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7]大学校园环境景观化设计理念初探[J].陕西教育,2008(8).
[8]吴寒.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国外语,2011(4).
责任编校秋晨
作者简介:孟高旺(1978-),男,安徽太湖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朱先明(1965-),男,安徽全椒人,淮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英语课程文化差异教学研究”(GPA115004);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安徽省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发展研究”(SK2013A175);淮北师范大学教研项目“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转型研究”(jy14132)
收稿日期:2015-12-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2-0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