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中新民歌运动研究(1958-1959)

2016-03-15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大跃进人民日报民歌

王 蒙

(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人民日报》中新民歌运动研究(1958-1959)

王 蒙

(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1958到1959年间,新民歌运动作为“大跃进”的一项重要“成果”大放异彩,《人民日报》对于这一运动做了全方位的报道和持续的关注。通过对当时《人民日报》中的新民歌考察和研究该运动的兴起与衰落状况,有利于把握和揭示其背后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

《人民日报》;新民歌运动;“大跃进”

引 言

1958年到1959年新民歌运动席卷全国,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各级单位处处都能看到歌唱比赛或者赛诗大会。这样的文化奇观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所以它从一开始就引人关注。早在1959年就有人探讨了这场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变化,认为它“对各民族进行了社会主义的自我教育,进一步促进思想大解放”[1]。显然处在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中并不能明白该运动的真正意义。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研究者又大都通盘考察新民歌运动发生的梗概,很少从《人民日报》的视角来观察该运动的兴起与衰落。而《人民日报》恰恰又在新民歌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运动的发展、兴起壮大都与《人民日报》休戚相关。所以从《人民日报》的角度来梳理新民歌运动兴起与衰落的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初 澜

有关新民歌运动的兴起,现在学界大多追溯到1958年的成都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表达了对诗歌的重视,他在会上表示“我们这次印了一些诗净是古董,我想搞一点新的民歌,对立统一。请各位同志负个责任,回去以后搜集一点民歌”[2]。相较于“老古董的诗”,毛泽东更喜欢用新形式的民歌为现实服务,“提出‘古为今用’的方针,即吸收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成分,为现实服务”[3]。而民歌在某些场合下确实拥有自己的优势:“相对于日常口头语言的说教,民歌更具趣味性、审美性、愉悦性。”[4]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各级党委政府闻风而动纷纷展开搜集民歌运动。而《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对于党的政策宣传负有重大的责任。早在1948年毛泽东就告诫过党的新闻媒体:“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5]其后又多次强调这一原则。所以在新民歌运动中《人民日报》一马当先,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宣传作用。

成都会议结束后的十几天,《人民日报》就在头版发表了《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社论文章,文中不仅热情地赞扬了新民歌是诗体的创新,而且还能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我们需要用钻探机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大地,使民谣、山歌、民间叙事诗等等像原油一样喷射出来”[6]。随后为了打消各地在搜集新民歌时踌躇不前的心态,《人民日报》加强了舆论方面的宣传力度。1958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大规模收集民歌问题——郭沫若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一文。文中郭沫若除了把搜集起来的民歌比喻为 “新国风”[7],大谈新民歌运动的好处之外,还特别强调:“谁在踌躇不肯收集,那就表明他走的道路有问题。可能他们也有些‘道理’,但那是另外一条道路上的‘道理’。——‘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7]“我们是走社会主义的道路,用多快好省的方法来采集和推广民歌民谣,不仅不允许‘踌躇’,一定要鼓足干劲!”[7]而且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虽然是由《民间文学》编辑部进采访,但却先行在《人民日报》上进行发表,传达出来的政治含义溢于言表。

在毛泽东的提倡和《人民日报》的宣传鼓动下,各地文化部门纷纷表示要向文艺界进军,致力于民歌的收集。广东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在4月底以前,要完成以反映当前生产大跃进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批民歌收集,并由各县委宣传部主持出版专集,县报出版专页,广播站和文化馆组织演唱和展览。”[8]山东省文联提出“奋战百日,完成一千五百件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9]。上海市委宣传部也向各级党组织发出通知“要求把收集民歌当作政治任务来进行,并且在5月15日前初步收集、整理完毕,由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方面研究、选择编印出版”[9]。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向各市县的宣传部门发出“搜集反映大跃进的民歌、山歌和小调”[9]的通知,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各地送来的诗歌民谣就有几千首,其中仅安东地区经过精选送到辽宁省委宣传部的就有六百多首。“目前,辽宁人民出版社除正在出版农村快板诗和‘辽宁民歌民谣第一集’外,其他四本歌谣集准备在‘七一’前陆续出版。”[9]新民歌运动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

二、插 曲

新民歌运动在政治力量的运作下,势如破竹,即将在全国轰轰烈烈展开。但是其中也穿插着一些其他的声音,虽然这种反对的声音只是作为反面教材刊登在《人民日报》当中,没有形成较大的声势,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赞同这样一项运动。

丁力在1958年5月27日发表的《诗风杂谈》中讲到,现在诗坛上有种不好的倾向,即“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诗,容易记住,容易上口的诗,不如从前多了”[10]。但是“洋学生腔和欧化的长句子诗,却出现得很多,甚至出了几位写长句诗的专家”[10]。尽管他也认为这种诗是百花齐放的“花”一种,不过该诗风并没有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所以不为大众喜闻乐见。在诗风方面真正能取得发展的是“民谣体”诗,因为它不仅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形式,更主要的是大批诗人“深入群众生活,思想感情有了变化的结果”[10]。而这才是诗歌的真正出路,为“民谣体”诗摇旗呐喊。

此时与“民谣体”诗格格不入的诗歌的专业化也受到了批判。同一天文坛泰斗茅盾在《人民日报》中点名批评了另一位著名诗人艾青,认为他的诗歌中装腔作势的东西有很多,且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作品做过检讨。这些诗让一些年青人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落入到“既成诗人们的那一套腔调”[11]中去,给年青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最后他奉赠工人诗者四句话:“‘劳者歌其事’,何必专业化;发挥创造性,开一代诗风。”[11]因为专业化不易于为工农所掌握,在缩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政策要求下,不符合文艺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在试图廓清“洋体诗”和“欧化诗”对中国诗坛影响的过程中,中国诗坛也跟随工农业的高产卫星步入到一个狂飙的时代。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后来回忆:“到了5月间的八大二次会议,解放思想、敢想敢做的呼声压倒一切。我主持《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宣传也随大流,但因有毛主席的再三叮咛,开始还是比较谨慎,但到了6月份,农业上的生产‘卫星’开始放了,接着是钢铁‘卫星’、煤炭‘卫星’也陆续出现了,大跃进形成高潮,浮夸风到处泛滥。”[12]72作为反映物质基础的上层建筑——文艺界也没有幸免。为了适应全国生产的“大跃进”,《人民日报》于1958年6月9日发表《文化革命开始了》一文。文章回顾了建国八年以来我国在工农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谈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群众已经迫切地感到掌握文化的必要了”[13]。文中洋溢着极其高昂的文化革命热情:“六亿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前进吧,在国家历史上的伟大的飞跃发展的时代,克服一切困难,夺取技术革命、文化革命的先进红旗!”[13]并相信“在十年二十年以后,像毛泽东同志说过的那样:‘让我们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13]。这篇社论吹响了文艺界“大跃进”的号角。新民歌运动随之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

三、高 潮

1958年的下半年到1959年的2月份,中国成了“诗化”的中国,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国各地弥漫着颂诗的气氛。在这场新民歌运动中,《人民日报》宣传的焦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宣传报道各地新民歌取得的主要成就,另一个方面是选编刊登各地方优秀的民歌。这两个方面有时候又互相包容,交相呼应,一同把新民歌运动推向了顶峰。由此,全国出现了“诗化”现象。

(一)各地新民歌的主要成就

早在1958年的三四月份,各地方政府已经表态要收集民歌。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成果纷纷显示出来。1958年6月9日《人民日报》在《如今人人是歌手,唱得长江水倒流——安徽搜集民歌近三万》一文中表示,中共安徽省委在4月初发出了搜集民歌的通知,现在“已搜集民歌民谣近三万首。‘大跃进民歌’选集第一、第二两集已经出版;‘歌唱新农村’第一集样本也已印出,不久即将发行。现在各地仍在继续大力搜集和编选”[14]。安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已经令人瞠目,但此时的内蒙古地区显然比安徽更加积极。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群众艺术馆在5月份期间已经编印出三十三万首大跃进新民歌。为了满足各族人民的歌唱需要,这几天又将“继续编印十万份蒙古文和汉文新歌片”[15]。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已经表态“要各地发动各族人民搜集民歌,五年内在全区搜集一千万首”[15]。据该报道显示,到这年的11月份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搜集了三百多万首各族民歌,五年之内想要搜集一千万首显然是绰绰有余。在“大跃进”竞放高产卫星的氛围下,其他省份也不遑多让,搜集新民歌工作如火如荼,汹涌澎湃的诗潮席卷全国。

(二)刊登各地方优秀的民歌

1958年《人民日报》刊登了大量有代表性的民歌,且较去年相同时段数量有大幅攀升。从纵的方面来讲,以1958年7月份为例,该月份刊登在《人民日报》上的新民歌数量有189篇,较去年同期54篇上涨3.5倍。7月份期间每天都会刊登新民歌,平均每天要登6篇左右,最少的也会刊登1篇(只发生于3日、10日和13日这三天)。当然这只是海量新民歌中的很小的一部分,全国当时具体有多少民歌谁也算不清楚,因为“今天的正确估计,明天又会成为隔日黄花”[16]9。从横的方面来看,诗歌的内容样式更加多样。刊登的优秀新民歌的主题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

(1)歌唱党和毛主席;

(2)歌唱总路线;

(3)歌唱经济成就;

(4)歌唱干群关系;

(5)歌唱美好爱情。

这些诗歌内容和主题大都和时事相关,并且很少出现讽刺揭露,大多是歌颂赞扬,这与当时的政治形势不无关系。1958年下半年,全国都在进行全面的大跃进,各行各业都在做“革命的促进派”。这种论调也波及到了文艺界,由此产生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新民歌的选题上。大跃进中毛泽东一直强调不要给高涨的群众热情泼冷水,所以《人民日报》刊登的新民歌,主题很多都是热切歌唱建国以来取得的和即将取得的伟大成就,包括:水利建设、农业合作化、干群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总路线的宣传等。反映在情感上大都是鼓舞人心、令人振奋。讽喻类民歌基本上没有在《人民日报》中出现。

(三)“诗化”的中国

在新民歌运动中,虽然政府主导了搜集和推广新民歌,但民众主体同样保持着对唱民歌的极大热情,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工人还是农民,都投入到这场运动当中,各地纷纷出现“诗化”现象。

到1958年11月份重庆已经呈现“遍地有歌声,大家都创作,处处有演出”“从前无人把诗想,现在诗歌用篓装”[17]的盛况。重庆望江机械厂由领导牵头,厂长挂帅,“把工人日以继夜地为钢而战的动人情景编成舞蹈,到车间向工人演出”[17]。全厂三千职工轮流演出他们自己创作的节目,之前的一个舞台此时已经变得十分拥挤,为了演出需要,望江机械厂新辟十二个表演场地。各厂之间除了在生产上开展“擂台比武”,文化上还掀起了“擂台比文”,“几百个业余文艺积极分子,群聚摆擂,轮番上台朗诵自己的创作,把一个摆擂大会变成了群众性的诗歌朗诵大会”[17]。诗歌朗诵、赛诗大会在这个西南重镇盛况空前,“重庆变为诗歌之城”[17]。

在四川农村,“无论走到哪个地方,田埂边,墙壁上,山岩间,树干上,都可以看见琳琅满目的诗句。仅古蔺县农民创作的各种歌谣,就有十万首之多”[18]。农民参与新民歌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些地方的是在田间树立起“鼓动牌”,上面写有创作的民歌;有些地方是把民歌刻在农具上,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墙壁、田岩、树干等地方都为农民提供了创作的空间。新民歌运动初期树立起来的诗人典型如李有才、王老九*李有才:赵树理小说《李有才板话》中的主人公。小说中他带领小字辈以“快板诗”为武器,同地主闫恒元斗智斗勇并取得胜利。王老九:现代农民诗人,陕西临潼人,代表诗歌有《除了肚里大疙瘩》《进西安》《进北京》《伟大的手》等。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被选为理事。王老九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等,这时也已经量化,在四川各地出现了赶超的浪潮。在四川地区,“像‘李有才’那样有才能的民间歌手,不是几十人,甚或几百人。只是宜宾、古蔺两县,农民组成的民歌队和山歌创作小组就在八千个以上”[18]。而且这些民歌队不仅能自己编词,更能自己歌唱。相较于李有才、王老九等其他农民诗人,他们表现得更加全面。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事情,经过一个不眠之夜,就使一座城市变成了诗城。街头巷尾,机关商店的里里外外,到处都贴满了诗,挂满了歌,人们称这为‘一夜东风吹,跃进诗满城’”[16]9。

在各地纷纷变为“诗歌之城”和大量新民歌出现的过程中,该运动也被推向了顶峰。当时诗歌可谓文艺界的“明星”,很多工作都是围绕新民歌展开。不仅有全国文艺工作小组专门出版书籍指导如何写诗、赏诗,而且作诗已经被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但是新民歌运动是建立在全国“浮夸风”的基础上,人为地拔高新民歌运动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积极意义。而这种“所谓的‘诗’,其实是些充满政治气氛的标语口式的顺口溜,叫民歌都勉强,更不用说诗了”[19]320。等到“大跃进”后期,工农业领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新民歌运动身上的光环也随之黯淡下来。

四、落 潮

大跃进的弊端首先在农村逐渐暴露出来,当共产风刚刚刮到农村时,农村一片沸腾,人们被即将进入共产主义的乐观氛围所笼罩。“吃饭不要钱”和“敞开肚皮吃”成为响彻全国的时髦口号。但实质上农民“只能以一种小农经济的狭隘眼光来构想共产主义,他们所能想的共产主义,也只不过是历史上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的翻版,即所谓‘我的是你的,你的也是我的’”[19]342。到1958年10月底,粮食征收远远没有达到既定额度,国家粮食库存减少140亿斤。此时的农村公共食堂出现了社员逃荒的现象,再也没法办下去。工业领域由于“钢元帅升帐”,挤占大量的资源,给电力、机械、能源、交通等领域带来极大的困扰。“大跃进”出了大乱子,运动难以为继。

此时,毛泽东已经意识到了工农业领域出现的混乱局面,对文艺界也表现出稍有的冷静,消减了对新民歌的热情。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1958年11月2日至10日,党中央在郑州召开了有部分领导人和若干省委书记参加的会议,开始纠正人民公社由集体所有制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以及废除商品生产等错误主张。召开,毛泽东批评了取消商品生产、大搞“穷过渡”的冒进做法。21日约见《人民日报》的总编辑吴冷西,对他讲到“做报纸工作的,做记者工作的,对遇到的问题要有分析,要有真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20]443。“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做比较。”[20]444所以他对报纸上新民歌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做法提出了批评:“大跃进把有些人搞得糊里糊涂,到处都是诗。”[20]502“‘端起巢湖当水瓢’,这是诗,我没有端过,大概你们安徽人端过。巢湖怎么端得起来?”[20]447报纸上的宣传“吹得太厉害,不但在国内搞得大家头脑发昏,而且国际影响也不利”[12]110。“现在要下明矾,把混乱的思想加以澄清。”[12]110但是全面跃进的思潮已经被激荡起来,想要它恢复平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1959年3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明确表示要取消全民写诗,他讲到:“写诗不能每人都写,要有诗意才能写诗,你让我在郑州写诗,我的诗跑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诗意,怎样写诗呢?你不是冤枉人家吗?叫每个人都要写诗,几亿农民要写多少诗,那怎么行?这违反辩证法。辩证法是一步一步地发展,质变要有一个过程,怎么会有今年内每人要写多少诗呢?放体育卫星、诗歌卫星,统统取消。”[21]于是,轰轰烈烈的新民歌运动终于落下帷幕。

结 语

如果说1958年工农业大放高产卫星是生产力的大跃进,那么新民歌运动就是文艺界在思想上的大跃进。这场运动中《人民日报》充分发挥了宣传吹鼓手的作用。在政治力量的完美配合下,新民歌运动犹如波浪一样旋浮旋平。高潮时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但低潮时又风平浪静鲜有过问。而身处中间的民众在经历过一场思想上的狂欢之后,留下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空洞。新民歌运动“缺少心灵深处的激动,流于集体情绪的一般发泄,或零星感觉的浅层表达”[22],所以并没有产生多少经典的作品。等到工农业“大跃进”出现问题后,新民歌运动也悄然落下帷幕。

[1]上海文艺出版社.论新民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8:83.

[2]逄先知,冯蕙.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三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22.

[3]任健.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琼州学院学报,2015(1):54-59.

[4]余咏梅,宋爱芬.民歌与黎族传统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2015(4):111-117.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155.

[6]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N].人民日报,1958-04-14(01).

[7]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郭沫若答“民间文学”编辑部问[N].人民日报,1958-04-21(7).

[8]山歌民谣举国知音[N].人民日报,1958-05-13(01).

[9]新华社.广东山东辽宁上海广采民风[N].人民日报,1958-05-13(01).

[10]丁力.诗风杂谈[N].人民日报,1958-05-27(08).

[11]茅盾.工人诗歌百首读后感[N].人民日报,1958-05-27(08).

[12]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13]文化革命开始了[N].人民日报,1958-06-09(01).

[14]新华社合肥.如今人人是歌手,唱得长江水倒流——安徽搜集民歌近三万[N].人民日报,1958-06-09(07).

[15]新华社呼和浩特.民歌之海——内蒙古要搜集千万首民歌[N].人民日报,1958-06-09(07).

[16]天鹰.1958年中国民歌运动[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17]重庆变为诗歌之城[N].人民日报,1958-11-13(06).

[18]新华社成都.田埂边,墙壁上,诗句琳琅满目——四川农村已经诗化了[N].人民日报,1958-06-19(07).

[19]李锐.“大跃进”亲历记:下卷[M].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1]陈晋.文人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45.

[22]朱鸿召.延河边的文人们[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76.

(编校:党阳)The New Folk Song Movement in People’s Daily (1958-1959)

WANG Meng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Between 1958 and 1959, the new folk song movement as a magnificent achievement of “great leap forward” yielded brilliant results.People’sDailymade a comprehensive report and paid constant attention on it. The study on the movement reported inPeople’sDailyat that time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ssue can help us understand its complex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People’sDaily; the new folk song movemen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2016-03-21

王蒙(1994-),女,河南驻马店人,安徽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I207.7

A

1008-6722(2016)03-0070-04

10.13307/j.issn.1008-6722.2016.03.11

猜你喜欢

大跃进人民日报民歌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大跃进”运动与中国卷烟生产和消费的常态化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穿花衣 唱民歌
药品审批困局:从“大跃进”到“大塞车”
“大跃进”后的产能过剩与城市工业的增效改革
大跃进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