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免费上师范”并非性别歧视
2016-03-15乔志峰
乔志峰
“男生免费上师范”并非性别歧视
乔志峰
福建等5省份实行男生免费师范教育被指性别歧视。去年福建省男生免费师范教育政策实施引起热议,今年该省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计划招收培养小学、幼儿园免费师范男生500名。某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女生王一梅(化名)认为这涉嫌性别歧视,与相关法律中“公民不分性别,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规定冲突,于9月22日向福建省法制办邮寄了“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申请书”。截至记者发稿,尚未收到福建省法制办的回复。(新京报)
“男生免费上师范”因为触及了男女平等的敏感神经,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争议。有人痛批此举涉嫌“性别歧视”,却也有论者称“别急着给‘男生免费上师范’扣帽子”,认为“它是教育领域的一项探索,而这项探索本身也是为了解决教育界另外一项不均衡”。
所谓的“另外一项不均衡”,指的是教师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厦门大学去年首次对外公布男女生比例,在厦大招收的4771名本科新生(不含外籍生)中,女生2542人,占比约53.3%,男生2229人,占比约46.7%。这已经是厦大连续8年“阴盛阳衰”。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阴盛阳衰”的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入学新生中女生占总人数的87%,全校13个学院中,有4个学院女生占比超过了90%,学前教育学院更是达到97.5%。以上的数据显示的是总体情况,在同一所大学内部,不同专业的男女生比例也有差别,有的还相当大。学前教育、语言、播音等专业几乎都是女生“一统天下”,每个班仅一两个男生作为“点缀”;但航空航天、机械设计等专业则基本上都是“大老爷们”,甚至一个班里连一个女生都没有,成了名副其实的“和尚班”。
造成大学“阴阳失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如果大学里阴阳失衡过于严重,不管是“阴盛阳衰”还是“阳盛阴衰”,都会带来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对男女生的健康成长和人际交往造成影响。大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关键时期,假如班里或学校里大部分都是同性,缺乏异性,无疑难以建立和谐正常的交往氛围,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疏于交往、懒于参加集体活动,对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不利。大学男女生比例失调,必然带来某些职业从业者的比例失衡。例如学前教育专业,尽管女生比较适合,可如果没有一位男生从事这一职业必然带来学生过于阴柔、缺乏阳刚之气的问题。
大学男女生比例失衡,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男生免费上师范”并非性别歧视,但仅靠这样的举措,效果会十分有限,必须从教育和社会两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其一,改革现行教育体制,让男女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二,引导全社会转变观念。毋庸讳言,时至今日在职业领域依然有不少“傲慢与偏见”存在。例如,教师虽然早已不是“臭老九”了,但仍有一些人(特别是男性)认为当教师“没出息”,秉持“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的错误观念。这种观念如果不扭转,师范院校“阴盛阳衰”的状况就会继续存在,教师队伍男女比例失衡的局面也会愈演愈烈。
当然,要扭转观念,首先要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同时,还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给教师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去年9月2日,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新的职称制度首次设置了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和教授、研究员同样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一意见的出台,在提升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等方面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