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2016-03-15李建国

湖南教育 2016年29期
关键词:辅导室株洲市心理品质

李建国

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
——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李建国

积极心理学提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激发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他们发展综合技能,承担起社会责任,成为富有同情心、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引下,株洲市教育局扎实推进“幸福校园”行动,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中小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中小学生心理潜能,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一、定位:由“解决个体问题”向“服务群体成长”升级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群体的自我积极面,主张培养个体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和持之以恒,更关注群体的创造力,关注群体生活的快乐与幸福。

2012年3月,株洲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为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升级版,2016年,株洲市教育局再次出台了《株洲市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16~2018)》,明确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从打造和谐社会出发,着眼于青少年学生身心持续健康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青少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自信乐观、和谐向上的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对美好人生的健康追求与应对挫折的坚强意志,建立生命个体与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上述两个文件精神的指引下,株洲市八中列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级目标: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了“治病”思维,关注中小学生心理潜能开发,做出了建设“幸福校园”,让中小学生生活更快乐,更具幸福感的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

二、教师:由“消防员”向“成长导师”转型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老师也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以积极的心理看待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成长,流畅的思维和情感,给学生传递正能量。

为培育专业心理健康教师,打造幸福教师队伍,从2013年开始,株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50万元,在学科教师中培训100名国家心理咨询师。目前,已有近600名学科教师系统学习了心理学,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证,基本实现“每一所学校有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目标。

此外,株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20万元,引进“轻松教与学”项目,在学科教师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提升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实现“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增强,教育水平也大大提高。

经过了心理学系统学习和“轻松教与学”项目培训,回到课堂之后,老师们自主地围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在课堂上不自觉地创造一种不让学生感到压抑和低自尊的小环境,积极干预学生心理。通过认知和行为鼓励,学生幸福感不断发展,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2014年8月,株洲市石峰区先锋小学彭小英校长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让教师更轻松地教出好成绩,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更轻松地考出好成绩?”直到接触“轻松教与学”项目,她才豁然开朗,果断引进这个项目,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培训。

通过培训,先锋小学老师们的心态变化了,他们看待问题更通透了,也能够在课堂中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课堂了。老师的变化,带动了学生的变化,带动了家属、家长的变化,学校成长的生态环境整体发生变化。彭小英校长说:“‘轻松教与学’就如一股清新的春风,以一股神奇的力量改变着我们的教师,推动着学校的发展。”

株洲市十八中运用“心理资本”理论,组织“做幸福教师”阳光心理沙龙,围绕“自我效能”“进取心”两个因子设计活动,开展学生和班级系列、家庭教育系列、个人心灵成长系列、咨询案例分析系列、读书分享系列等活动。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实现生命的转向,转变工作方式,提升班级管理效果,形成真诚、互助、友爱的团体。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加入到“做幸福教师”阳光心理沙龙幸福团队中,一起来守护教师心理健康,关爱教师心灵。

三、课程:由“病理导向”向“幸福导向”转轨

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载体。以往,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多是以心理问题为专题,引导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学习、交友和娱乐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问题取向上,偏离了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积极的目标。

2014年,株洲市教育局下发《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突出五点要求:围绕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一中心,发挥理论指导与实践训练两个作用,强化以理论传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生活实验为主的作业形式和以研究成果讨论为主的考查方式,并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验相结合,向日常实践延伸,将理论传授与个体探索相结合,向学生自我成长延伸,将心理测评与积极干预相结合,向学生心理自我建设延伸。课程内容要突出五个重点:幸福感、信心、乐观、爱、复原力。

在《纲要》指导下,株洲市各中小学校积极探索积极心理教育途径,利用“5·25”等活动契机,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剧表演、21天不抱怨等活动,开发“沁心早茶”等课程,拓宽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促进了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株洲市二中适应校情,开展“绿色三月,护航计划”“蓝色五月,心灵港湾”“红色六月,助力高考”“橙色九月,感恩成长”“紫色十二,演绎人生”系列活动,营造五彩“心”校园,非常有成效。株洲市教科院每年举行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竞赛活动,活动共形成团队辅导类课程近20种,极大地丰富了心理团队辅导课程。

为保证课程实施,株洲市教育局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设心理健康课,每班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普通高中学校在“体育与健康模块I”或校本课程中开设,每班每学期不少于9课时。

四、辅导室:由“心理垃圾处理站”向“健全人格训练营”转变

中小学校设置的心理咨询室,本是为了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或群体进行辅导和咨询,但心理咨询室却成了心理垃圾处理站。

为了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取向模式,增强心理辅导室的全面育人功能,2012年以来,株洲市教育局先后发布《株洲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评估细则》和《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强调心理辅导室是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态和开展生涯规划的场所,应设置心理测评室、心理咨询室、沙盘游戏室、心理宣泄室、音乐放松室、生物反馈室、团体辅导室、生涯指导室等单元,让学生愿意来,留得下,能成长。

2012年3月,株洲市一中投资100万元,组建心理辅导中心,建成心理辅导办公室、接待室、个体咨询室、身心反馈训练室、音乐放松室、沙盘室、宣泄室、测评室、团体活动室等10个功能室,安排专职教师4名,引进兼职心理志愿者15名轮流值班。2012年下半年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和专题讲座58场次,受众达10000余人,为3000多人开展心理测评和生涯测评,建立学生档案近4000份,受到家长、老师和中小学生的一致好评。

在株洲市一中引领下,株洲所辖各县(市、区)教育局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区级心理辅导中心,投资均在50万元以上,全市584所中小学校配备了心理辅导室,比2012年增加372个,增长175.47%。

心理辅导室建设的全面铺开,对校长、教师“心育”理念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生涯测评系统的引进和运用,让学生更了解自己,明确了自己的人生规划,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生涯测评系统的运用,也让教师更了解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辅助学生的生涯规划,让人更完美地生活。在株洲,学校心理辅导室已成为学校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学生们愿来、想来,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成为学生“健全人格训练营”。

在积极心理学指引下,株洲心理健康教育走出了一条务实创新之路,心理健康教育已由过去的“点缀品”成为现在的“必需品”,株洲的中小学生正奔跑在幸福校园的阳光大道上,向快乐人生进发。

(作者系株洲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辅导室株洲市心理品质
牵牛花
槐庭槐花开
——湖南省株洲市秋瑾故居之歌
株洲市白石港河道治理探析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株洲市:建章立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高职院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探索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