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院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2016-03-15刘伟华
刘伟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浅议高职院校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刘伟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承德 067000)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进而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素养,可以起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促进环保技术的进步,避免和减轻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伤害,增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并有效控制邻避运动。目前高职院校环境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
环境教育;环境素养;高职院校;生态文明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公众的环境素养、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是公众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进入社会后将成为社会生产、服务、消费、管理、决策的中坚力量。同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农村生源占绝大多数,其匮乏的教育资源,落后的教育理念,造成他们对环境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城市化进程全面推进的现阶段,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升他们的环境知识储备、环境保护意识等,有利于带动和提升城乡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整体水平和能力,进而直接或间接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
2013年9月,环境保护部根据《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2007年-2015年)》,编制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素养(试行)》,其目的就是为了普及现阶段公民应具备的环境与健康基本理念、知识和技能,促进社会共同推进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迈克尔·贝尔说:“建设生态社会的一个最古老的方法就是进行社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定义的环境教育的理念——即1978年的《第比利斯宣言》中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环境教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在这当中人们增长着关于环境以及相关挑战的知识和意识,发展着能够应对这些挑战的技能和专业能力,培养着帮助人们作出理智决策,采取有责任心的行动、态度、动机和决心。
一、环境教育的意义
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系统专业的环境教育,提升他们环境素质的同时,带动和影响其周围的同学、家人、朋友,特别是大量环境知识匮乏的农村人群,从而提升全社会公众的环境与健康素养。
(一)节约能源,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前社会的价值观里,更多的人以开豪车、住洋房、购买奢侈品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特别是年轻人,宁愿“开着宝马车、喝着敌敌畏”,完全背离了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随着环境教育的逐步推进,公众环境知识逐渐丰富,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绿色消费、低碳生活将逐渐深入人心,被公众熟知和认可,并发展成为时尚和社会潮流,这对于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我国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节水节电节气等良好的节能习惯;逐步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用或少用一次性产品,尽量购买低碳节能的产品;更多地选择步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逐步掌握垃圾分类知识,增加可回收物品的循环利用,等等。这些行为势必会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二)促进环保技术进步
环保技术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但是,除了环保产业外,其他企业由于环保意识的淡漠,对经济利益的过分追求,改进环保技术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制约了环保技术的进步。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如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油工程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油气储运工程、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内燃机制造与维修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在生产一线,他们有能力、有机会进行技术更新、工艺改造、减少企业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生产绿色产品,控制企业的环境外部性,从而在源头上对环境进行保护。如果这些学生晋升到管理层,他们的环境素养、环境价值观、环境态度等将影响公司的决策,企业因此可能会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和资金投入力度,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能源消耗、企业污染排放、企业产品等方面全方位影响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方式和结果。
(三)避免和减轻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伤害
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与健康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能够识别一些环境标志,如危险化学品、剧毒物品、腐蚀品、放射性物品、易燃品等标志,从而远离危险源,避免伤害。同时,根据常识和经验,能够及早对环境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分辨并作出反应,从而避免环境对个别人、甚至群体产生伤害,造成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比如,通过环境教育,让公众了解雾霾、挥发性有机物、垃圾焚烧烟尘、重金属离子、高分贝噪声、辐射等污染源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进而采取雾霾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关注室内空气污染、不直饮生水、避免接触辐射、合理处置生活垃圾等自我防护措施,可预防或减轻环境污染带来的健康危害。
(四)增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维护和实现公民环境权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就制定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方式、要求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公众环境专业知识的匮乏,公众参与基本流于形式。2014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实施提出了要求。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自觉自愿参与环境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事务以及与环境相关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等活动。公众环保素质的整体提升,在环境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的制定、修改过程,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全过程中,将会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并提出合理意见;同时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环境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从而更好地维护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而有效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对创新环境治理机制、提升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五)有效控制邻避运动
“别建在我家后院”(Not in my back yard),五个字母的英文简称NIMBY(邻避),意指居民希望保护自身生活领域,免受具有负面效应的公共或工业设施的干扰。所谓邻避设施,通常是指一些有污染危害的公共设施,例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变电站、医院等等。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邻避运动已经成为环境矛盾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公民了解大多数邻避设施的建设是必需的,但却拒绝设置在自己的住所附近。这一方面是由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程度不够,公众的意愿常被忽视,其对政府的信任不够;另一方面,公众环境知识的缺乏和环境意识的淡薄,导致其过高估计项目的实际环境影响,或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通过环境教育和合理的信息公开,在保障各阶层民众在邻避设施设置的决策中享有平等的参与权的前提下,公众了解到如果采取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邻避设施的环境影响是可以接受的。如此,公众就不会再通过“散步”等邻避运动的方式来争取环境权益。
二、高职院校学生环境素养现状及改进方向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80%以上的同学不知道空气污染指数;接近90%的同学不知道长期的噪声影响会导致神经系统疾病;70%左右的学生虽然听说过垃圾分类,但并不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几乎所有同学及其家长都没有参加过环境公众参与活动;更鲜有同学知道环境激素(二噁英)、PM2.5等污染物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及防护措施。这表明我国公民的环境与健康素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亟需提升。
(一)高职院校环境教育途径
现阶段,对高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是开设环境保护类公共选修课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环境保护类公共选修课程,由环境专业教师授课。此举虽然保证了环境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但普及程度不够。以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该校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以机械、电子、热动、化工等工科为主。学校开设了《环境保护概论》公共选修课程,周末上课,共30学时,每学期大概有120-150人选修,占全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1/20不到。有限的学时使得很多知识只能泛泛而谈,教学深度显著降低,更没有机会将环境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结合。这对于没有环境基础知识的非环境专业学生而言,环境教育目标难以实现。
二是社团开展各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地球一小时等时间节点,配合电视、网络、宣传图册、校园广播等媒体,通过学生社团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以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作为背景,教育活动又主要由学生组织实施,同伴教育的效应比较突出,学生的接受度比较高。但是,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欠缺,导致环境教育的短期效应明显,却很难内化为真正的环境知识,固化为环境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环境行为。
三是社会教育。当前,由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雾霾、水污染等,环境公害事件的频发,如PX事件、输油管线爆炸等,网络、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上关于环境的各种报道越来越多,环境信息公开的范围和频率也逐渐增大,如空气质量指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全文公开等。只要感兴趣,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环境知识和环境信息。但因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学生只凭兴趣进行学习,并不能保证教育的普及性。
(二)高职院校环境教育改进意见
根据高职院校环境教育的现状,从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除了开设环境公共选修课外,逐步为某些非环境类专业学生设置环境科学必修课程,并尝试编写与所学专业相结合的教材,使环境教育更为系统、深入、有针对性,学生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也会随之增强,教育效果必然会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除了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之外,其他专业课教师也应在授课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理念,使学生养成在学习、生活、实习、实践、工作中关注环境的习惯。这就要求高校教师首先要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教材中也要体现环保理念。
三是开展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寒暑假等一些时间节点,环保社团、志愿者协会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开展垃圾分类知识普及、节能宣传、低碳生活方式推广等环境教育活动。活动范围除了高校外,还可以深入社区、中小学,或者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到环境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更大范围的公众接受直接的、面对面的环境教育。
三、结语
公众、政府和企业是环境管理的三个主体,其管理对象对应的是公众行为、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也就是说,公众环境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公众自身环境保护参与行为、企业的生产、销售行为和政府的环境决策行为都将产生影响。在环境教育的不断推动下,公众的环境素养逐步提升,具备较为专业的分析判断能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将不再流于形式。公众通过看技术指标,要监测数据,靠科学判断,在创新环境治理、推进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进而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
[1]迈克尔·贝尔.环境社会学的邀请[M].昌敦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指导意见》(环办[2014]48号).
[3]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he Necess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LIU Wei-hua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Chengde Hebei 067000, China)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can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literacy of the public, and as a result, energy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progress can be achiev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dversely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an be avoided or alleviated, and the affection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an be enhanced, and NIMBY movement controlled as well. At presen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high vocational schoo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and so on,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literacy;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2016-09-21
刘伟华(1975- ),女,硕士,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管理。
G711
A
1671-3974(2016)04-0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