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芭芭拉少校中女性形象的悲剧形象的分析

2016-03-15王琳琳

关键词:少校萧伯纳男权

王琳琳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8)

芭芭拉少校中女性形象的悲剧形象的分析

王琳琳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8)

《芭芭拉少校》是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所编写的一个典型戏剧作品,作者彻底摒弃了当时社会中推崇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戏剧编制原则,切实将戏剧作品同现实社会政治斗争现状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敢于触及和结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阶级的丑陋嘴脸,同时善于运用尖锐泼辣、妙语警句的语言来凸显写作特色。本文以《芭芭拉少校》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其中对于女性悲剧形象的描述,以此为鉴。

芭芭拉少校;女性形象;悲剧形象

《芭芭拉少校》以救世军为戏剧创作题材,深刻揭露了当前社会中劳资冲突和贫富不均等比较尖锐的社会问题,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家压榨、剥削工人阶级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丑恶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歌颂了那些勇于摆脱男权控制,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女性,这点同当时社会中普遍将女性作为繁衍工具的观念完全不同。因此,对于《芭芭拉少校》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

一、《芭芭拉少校》及其作者概述

(一)《芭芭拉少校》概述

《芭芭拉少校》是剧作家萧伯纳所写的一篇经典喜剧作品,其以救世军为题材,围绕主人公芭芭拉及军火商安德鲁·安德谢夫和其恋人库森斯三者而展开戏剧写作。其中的剧中主人公芭芭拉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虔诚基督教徒,其希望通过以其为核心的救世军来为全人类谋福利,但是在现实中,她所组建的救世军大都是由贫苦大众所构成,缺少运作资金,以至于即便救世军自身所建立的收容所运营也举步维艰。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芭芭拉起初奋力游说救世军不要接受父亲的资助,但是在最后也不得不接受军火商父亲所捐出的赞助资金。特别是随着芭芭拉跟随父亲来到了父亲制作武器的工厂后,她以前所持有的理想彻底破灭,并逐渐开始相信是“死亡工厂”和“威士忌大王”解救了穷苦大众。而戏剧中的安德谢夫和库森斯则是弥补和完善主角芭芭拉的重要角色,他们三者最终构成了三位一体的“铁三角”关系,同时也预示着社会大众被剥削的情况也逐渐趋于隐密性和伪善性。

(二)《芭芭拉少校》作者概述

《芭芭拉少校》的创作者为萧伯纳,其是继莎士比亚后又一名伟大的戏剧家,同时也是世界上一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批判现实主义剧作家,其在上世纪曾因创作者所写作品富有人道和理想主义而被授予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一生创作了5部完整的长篇小说、50多部剧本以及众多关于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文章,尤其是有许多作品中就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抨击和批判。此外,萧伯纳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有关女性形象的描述都能充分凸显他对于女性主义观念所持有的不同认识。萧伯纳坚持支持女权主义,他始终坚信男女平等的观念,认为女性和男性的思维没有任何不同,并且将其切实贯彻到实际的创作作品中。萧伯纳有关女性权利的关注和研究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易普生观念的影响,其主张解放女权,恢复他们的社会地位。在《芭芭拉少校》这篇戏剧中,萧伯纳就贯彻了其所形成的女权主义观念,下面就其具体的体现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论述。

二、《芭芭拉少校》中女性形象的悲剧形象分析

《芭芭拉少校》创作于在上世纪初期,其以主角芭芭拉及其军火商父亲之间的理想和信仰的冲突为剧作的主体线路,严厉讽刺了资产阶级剥夺劳苦工人阶级的形式。但是主角芭芭拉作为大资产的千金,却不受家庭的束缚,积极参加救世军,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解救穷人的工作中来,其充分凸显了作者萧伯纳对于女权主义的认识,同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的悲惨地位。而就其中所描述悲剧形象的具体表现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鲜明的自我认知特征

在当时传统的文学或者戏剧作品中,有关女性的自我概念大都是需要借助男权主义来获取,所以此时大多数的女性特征大都并非自足的,而是切实以取悦、服务和补充男人而存在的。简言之,传统的女性的自我加之认知主要借助男性对于自身的评价或者男性赋予自身的身份和地位来获取。在这种自我认知的背景下,惹人怜爱或者温柔贤惠就成为了优秀女性的评判标准,同时这种以男性为评价中心的女性形象也延续到当时那些大多数的作品中。然而,萧伯纳并不欣赏这种身份、地位极度缺乏的悲惨“淑女”形象,也显然不乐意描述男权思想牵制下的完美女性。在《芭芭拉少校》的第一章中,主角芭芭拉就表现出了对于自己母亲的蔑视态度,同时她也不想像其他大家闺秀似地穿戴得体的呆坐在家里。正如在戏剧中的薄丽托马夫人关于主角芭芭拉的描述:“芭芭拉一个星期只花一磅钱、辞掉了服侍自己的女佣、毅然决然地参加了救世军,她不屑于装扮自己的外表,甚至认为女性化的装扮实际上就意味着自己否定自己,她不愿意继续生活在这种毫无 “真实感”的贵族生活中,却宁愿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理想对象等等”这些关于芭芭拉的描述已经充分凸显了萧伯纳那种摒弃传统女性形象的行为,她希望摆脱男权主义的牢笼,渴望实现人格和精神层面上的独立,并且将其切实贯彻到自己实际的工作中。

此外,为了进一步凸显芭芭拉的角色特征,萧伯纳还特意在喜剧中营造了一个同主角对比的角色,即芭芭拉的姐妹沙拉,她整天浓妆艳抹,装出一副可爱、温柔的形象,并且还特别喜欢追逐附庸男性,这点同主角芭芭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效果更加强烈。但是主角芭芭拉自身所具有的强烈个性也使其弟弟斯蒂文失去了男性应有的地位和尊严,所以这也是该戏剧不受男性读者所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萧伯纳所构造的女主角芭芭拉的认知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权利和形象的认知,同时主角自身对于自身的肯定也主要来自于自身精神层面上的需求以及宗教和社会责任感对于自身的要求。因此,创作者萧伯纳借助这种性格强烈、特立独行的芭芭拉女性角色进一步凸显出当时社会中女性身份和地位的低微,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读者的感受。

(二)对男权主义的反抗特征

萧伯纳对于主角芭芭拉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侧重追求自我价值之外,还凸显在女性对于男权主义下男性主导地位的强烈反抗,这也进一步凸显了女性在当时社会制度下饱受男权思想之苦。虽然当时大多数女性只能够“心有不甘而力不足”,但是已经有一部分开明的女性逐渐开始找寻反抗男权主义的出路,芭芭拉则是这类女性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创作者萧伯纳在营造芭芭拉家庭氛围的时候实际上也借鉴了自身的家庭模式,芭芭拉同作者萧伯纳一样,也没有接收到父亲的照顾和影响,以至于芭芭拉在有意或者无意间都会表达出自身对于丈夫角色的蔑视,实际上也正是基于此,芭芭拉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均没有受到普通家庭中男性权威的影响,加之其兄弟斯蒂文天生懦弱的个性也为主角芭芭拉获取了家庭中本应该隶属于男性的权利和地位。就如同萧伯纳的两个姐姐一样,芭芭拉始终坚信自己已经持有的的信仰,并勇于将其贯彻到实际的现实生活中,比如芭芭拉选择了同自己思想具有一致性的男性,却没有选择那些有权、有势的男性。当然,芭芭拉在选择自己理想对象的时候也必须要确保其可以受自己的摆布,处处需要人让自己,这点同其与自己的未婚夫库森斯之间的各种事件中明显看出,尤其是在芭芭拉及其未婚夫决定结婚的时刻,芭芭拉不同于其他女性,她表现的出奇的冷静。

另外,在芭芭拉和其未婚夫库森斯沟通结婚事宜的时候,芭芭拉就强制性询问库森斯:“你知道如果你拒绝我父亲的提议,结果会如何吗?我就会甩掉你,嫁给那个接受我父亲要求的人。这个地方必须要属于我,我绝不撒手。”这点充分凸显了芭芭拉对于家庭权利的执着、甚至达到了疯狂追逐的地步。借助婚姻,芭芭拉切实将其丈夫掌控在自己的手心中,而库森斯也成为了芭芭拉在金钱和权利方面的傀儡。虽然看似库森斯这个男性接管了芭芭拉父亲安德谢夫的军火生意,但是实际上背后的主宰实际上是掌控在芭芭拉手中。通过控制库森斯,她实际上就间接接受了父亲的军火生意,同时也找到了实现自身信仰的方法,使自己的女性自我意识得到了认可,实现了女性在婚姻生活中的主导权利。正所谓:“压迫越大,反抗越强”。萧伯纳通过展现当前主角芭芭拉想要竭尽一切全力地去争取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中的主导权来进一步凸显当前社会中女性饱受社会制度压迫之苦,这实际上也正是创作者萧伯纳所要达到的目的。

(三)对社会责任的意识

芭芭拉作为《芭芭拉少校》的主角,既是剧本的中心,同时也是承载萧伯纳女性注意观念的重要载体,并且充分将女性视为了对铜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简言之,女性本不应该承担居家干活的责任,他们有能力担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任,并且需要勇于参与到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去。而《芭芭拉少校》这篇戏剧则正式宣传这一思想的重要窗口,同时萧伯纳也成功地为英国戏剧史上创造了一个拥有自主意识并切实以自己想法去推动社会进步的女性角色。作为一个出身贵族的女性,芭芭拉自愿到街头上与流浪汉等穷苦大众在一起,却很少同那些富家子弟在一块混日子。她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勇于以自己的方式去帮助那些贫苦之人的灵魂。当她的理想和信仰遭受与父亲金钱观念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她充分找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方法和途径来继续拯救和贯彻自己的信仰。虽然部分评论家认为芭芭拉在后期已经转变了自己最初的信仰而沦为金钱的奴隶,但是从萧伯纳的女权主义观念来看,芭芭拉的这一转变正是萧伯纳所赋予女性特有权利和使命所做出的妥协行为,芭芭拉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在救世军的全体成员以及那些穷人的眼中,芭芭拉毫无疑问就是救世主的化身。芭芭拉从最初的理想状态在经历痛苦蜕变之后就彻底成为了理性和智慧的“女基督”化身,更为重要的是其切实实体现了女性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

《芭芭拉少校》实际上就是充分凸显萧伯纳关于女性注意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该戏剧中的芭芭拉女性形象实际上就是创作者萧伯纳重视女性所具有的“生命力”作用,虽然有些削弱女性主义的气息,但是她通过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勇于改革社会现状的行为已经凸显女性开始逐渐摆脱男性的的紧固,并趋于掌握婚恋生活,同时敢于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世界丰富、内心强大,并且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女性形象可以彻底推翻当时社会状态下男权主义对于女性形象的约束,促进女性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通过《芭芭拉少校》这篇戏剧,萧伯纳充分阐述了女性身份、地位和审美趋势,严厉抨击了当时社会限制女性发展,女性饱受社会发展之苦的现状,同时这也预示着萧伯纳自身关于女权主义思想的进步和完善。

总之,《芭芭拉少校》是萧伯纳所写的一篇典型戏剧,同时也是最能凸显创作者关于女性主义思想的作品。虽然有关该篇戏剧中作者所要阐述的女权思想的评论各不相同,但是无论哪种评论思想,都表明了作者对于女权主义的重视。本文就《芭芭拉少校》这篇戏剧中的女性悲剧形象进行了重点分析,以期给后续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1]魏金梅.萧伯纳与英国现实主义——《芭芭拉少校》的现实特点[J].电影文学,2011,15(8):105-106.

[2]杨雪.论《芭芭拉少校》中的女性形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67-68.

[3]李红梅.试析《芭芭拉少校》中的三位一体[J].今日科苑,2009,9 (15):183-184.

[4]何宁.论萧伯纳的戏剧《芭芭拉少校》中的语言特色[J].语文学刊,2014,19(7):20-21.

[5]周红燕.从《芭芭拉少校》看萧伯纳的社会观[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10):27-28.

[6]张明爱.从《芭芭拉少校》与《华伦夫人的职业》看萧伯纳的社会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8,26(10):51-52.

猜你喜欢

少校萧伯纳男权
Myth and Mechas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从古典到西洋
浅析《金瓶梅》中男权社会的畸形状态
第六堂写作课
男权,一把悲剧的锁
——细读《孔雀东南飞》
被麻醉的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