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黄侃及其学术研究
2016-03-15张鹏飞
张鹏飞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2)
近30年黄侃及其学术研究
张鹏飞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2)
黄侃一生撰专著近30种、学术论文31篇、杂文诗词1400多篇,在小学、选学、龙学等方面创获颇丰。本文梳理了1985年—2015年学界对黄侃及其学术的研究情况,认为目前对黄侃小学、选学、日记等内容研究很深入,但在黄侃诗文创作研究方面尚有空间。
黄侃;国学;学术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人在反思中寻根传统,在寻根传统中整理国学,在整理国学中重新审视新文化运动时期守护国学的国粹派。有关黄侃及其学术的研究因此开枝散叶,繁花锦绣,成为显学。兹试梳理1985年—2015年近30年之黄侃及其学术研究。
一、 薪火相传,全面研讨黄侃及其著述
(一) 召开盛会,追思黄侃
30年来海内外章黄传人、研究章黄学术的学者,多次相聚开会,共研章黄思想和学术。1985年在武汉和南京、1989年在香港大学、1993年在武汉和蕲春、1995年在武汉大学、2001年在杭州和海宁先后举办过五次主题集中规模盛大的研讨会。
1985年3月,在武汉和南京举行黄侃100周年诞辰暨逝世50周年学术讨论会。成果先后结集为《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1]、《黄侃纪念文集》[2]。前者收集黄先生传记、逸事、著作目录及论学大旨文章32篇,后者收文20篇,6篇与前集重叠。
1993年5月在武汉和蕲春县举行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29个省市、64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者85人到会,收论文94篇,研讨黄侃的爱国主义、民主革命思想,以及黄侃在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经学、文学、文艺批评等领域的学术成就,结集为《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3]。
此外,大陆从1981年5月成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以来,每次年会的科目之一就是研讨章黄思想和学术。台湾举办训诂学研讨会时亦然。同时,武汉大学成立黄侃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章太炎黄侃研究中心,台湾成立训诂学会、国学研究所等;这些专门研究机构的设立,为更好地研究黄侃及其学术搭建了平台。
研究黄侃的队伍由黄门弟子、再传弟子扩展到三传弟子以及其他非黄门学者,研论内容涉及:1.写回忆录全面还原一个真实的黄侃;2.搜集整理黄侃生前身后的著述;3.彰明黄侃思想弘扬黄侃学术;4.探究黄侃学术对国学的贡献。
(二) 整理著述,辨章黄学
黄侃先生的著述主要分为两支:生前刊发的专著、论文,身后门人弟子整理出版的著述。整理者主要是黄焯、黄念田、潘重规、黄念容、黄念祥、黄延祖等。统计黄侃著述和批点书籍情况的相关文章有:潘重规《季刚公传》[4]、黄念田《关于黄季刚先生遗著》[5]、徐复《黄季刚先生遗著篇目举要初稿》[6]、黄焯《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7]、王庆元《黄季刚先生遗著知见录》[8]、谢泉《黄焯整理黄侃遗稿述略》[9]。
徐复开列专著3种、学术论文31篇。潘重规列黄侃生前著述为9种、杂文诗词千余篇。而黄焯、程千帆统计黄侃遗著为69种,王庆元统计黄侃著述为84种,分小学类21种、经学类18种、史学类11种、子部类4种、文学类10种、日记及杂稿20种。黄侃著述数目分歧,主要因为很多是讲义稿、未刊稿,整理者又不是同一个人或同一群体,且续有新发现的墨迹。
实际上,众多出版物中像《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等“手批”“笺识”的文献,严格地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撰著,而是黄侃“繙书”“批点”积累学研时思想火花的载记,是为“修轨”和整编材料。黄侃强调“繙书”,说的是读书的一种模式——泛览;黄侃特重“批点”,说的是读书的另一法门——精读;泛览精读结合,日积月累,就能做大学问。黄侃精读,八部加三:《说文》、《广韵》、《诗经》、《周礼》、《左传》、《史记》、《汉书》、《文选》加《尔雅》、《文心雕龙》、《新唐书》;黄侃泛览,以“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氏家训·勉学》),批阅古籍无数,但不轻易著书。刘赜《师门忆语》云:“其学尤长于声音故训,虽单辞剩义,莫不为有识者所宗,而不轻著述。自谓:修轨不暇,如欲成书,当俟五十以后。”[10]排检黄侃生前身后著述知见要目去其重为:1985年以前刊印的黄侃学术著作15种、论文31篇,1985年以后弟子门人整理出版黄侃论著8种,黄侃杂文诗词(即《黄季刚诗文钞》分《量守碎金》和《劳者自歌》两部分1445篇)1种、日记1种。
二、 知人论世,辩证评价黄侃生平事功
关于黄侃生平,《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和《黄侃纪念文集》所录其老师、同仁及子侄门人的回忆文章最可征信;而研究黄侃生平集大成著作要数司马朝军《黄侃年谱》、叶贤恩《黄侃传》。从这些文章和谱、传中,透过重重迷雾和偏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黄侃。
(一) 黄侃是辛亥革命的急先锋
青年黄侃参加同盟会,从事推翻专制清廷活动,其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应该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直接导火索。1903年,18岁的黄侃考入张之洞创办的武昌文普通中学堂,与宋教仁、董用威(董必武)、黄兴等交游,接受反对清朝专制统治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终被开除了学籍。1905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师从章太炎学习音韵和《说文》,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为《民报》撰稿,发表了《哀贫民》、《专一之驱满主义》、《讨满洲檄》等系列文章。
1911年7月,黄侃返鄂,应《大江报》社长詹大悲之约,以“奇谈”署名,撰写了时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7月26日文章刊发,武汉广为传阅,引起极大震动。时湖广总督瑞澂读之震怒,查封《大江报》。革命志士抢在清廷镇压的前夜,十月十日,武昌首义。投身辛亥革命,撰发檄文,回乡组织孝义会支援革命等,由此可以说黄侃是辛亥革命的急先锋。
(二) 黄侃是中华国学的守护者
1912年,黄侃出任上海《民声日报》总编辑,边办报边研究小学、经史等。他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的篡权进行了深刻反思:“清廷虽覆而外患益深,人心益荡,民族前途隐忧未艾,将欲继绝学,明宪章,存国故,植邦本,固种性者匪异人任,故自民国缔成,即高蹈不问政治。平生兴国爱族之心一寄于学术文辞。”[11]从此弃政从文,埋头国学,“量力守故辙”。这是黄侃一生的转折点,而后奔走于中国各大学堂,研索古籍、授徒讲学。
鸦片战争过后,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探索寻求强国自新的道路。洋务运动,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文化运动,国人发展为“西学中用”以致“全盘西化”。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猛烈攻击,濒临瓦解边缘。作为中国本体文化基石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甚至被看作是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有人喊出了“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谬误口号。而黄侃觉得只有“植邦本,固种性”才是正途。黄侃与其师章太炎在传统语言学处于困境的时代,保留并发展了传统小学的精华。从这个意义上讲,黄侃是一位把自己的学问与国家的命运相关联的革命学者,是中华学术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承前启后者。
(三) 勤苦读书,殷勤传学
黄侃一生守持着“刻苦为人,殷勤传学”[12]的心志读书、教书。“为学务精习,诵四史、群经义疏皆十余周,有所得辄笺识其端,朱墨重沓,或涂剟至不可识。得书,必字字读之,未尝跳脱。尝言开卷读书时如一字不识人。而讥世之读书不能终卷者为‘杀书头’。治学有定程,未尝以人事、疾病改恒度。”[13]强调为学以求真理为务,在《汉唐玄学论》中说:“书籍有真伪,学术但论是非。”[14]
黄侃最大的财富就是购书藏书读书,从《黄侃日记》可知黄侃广求书籍、治学重视目录、重精读和泛览、重视金石甲骨,逝世前还在斥巨资购买《道藏》等。兹录一则日记以佐证黄侃读书之勤苦:
(1928年6月20日礼拜三)余观书之捷,不让先师刘君。平生手加点识书,如《文选》盖已十过,《汉书》亦三过。注疏圈识,丹黄灿然。《新唐书》先读,后以朱点,复以墨点,亦是三过。《说文》《尔雅》《广韵》三书,殆不能计徧数。而记忆绝艰,每寻一事,非细检不辄用。[15]
黄侃不仅是一位刻苦的学者,也是一位有着魏晋名士风度的师者。1914年后,黄侃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前身)、金陵大学任教授,教学传道凡20载,他读书、好游、嗜酒、狂狷、多情、傲物,桃李满天下:刘赜、孙世扬、金毓黻、陆宗达、杨伯峻、范文澜、罗常培、潘重规、龙榆生、徐复、殷孟伦、林尹、高明、骆鸿凯、洪诚、黄焯、钱玄、程千帆等,在黄侃的殷勤培育下,各得其学问之一端,以专门名家,成为中国现代学术众多领域的领军人物或大师级精英。
一句话,用高文的论文题目总括黄侃为:《学者、大师、革命家黄侃》(《炎黄春秋》2000年第3期)。
三、 爬梳探赜,分类总结黄侃学术成就
文献普查,得1985年以来的黄侃学术研究论著如下:(1)黄学研究单篇论文400余篇:司马朝军《黄侃年谱》统计1985年—2003年黄侃研究论文188篇,知网检索得2001年—2015年初单篇论文187篇,加上我们没有搜罗到的,30年来黄侃研究论文约在400篇以上。(2)黄学硕、博论文:大陆硕士论文11篇,其中研究《文心雕龙札记》3篇、研究《手批尔雅义疏》3篇、研究黄侃治学思想和训诂理论各1篇;未见博士论文。台湾博士论文1篇:魏素足《〈文选黄氏学〉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2008年(另潘重规学生柯淑龄博士论文《黄季刚先生之生平及其学术》在1982年)。众论表明:黄侃既是一位承继前贤、总结往圣且特别能新发理论的语言学家,又是一位以语言文字为根基、会通经史文学的国学大师,在小学、经学、选学、龙学方面都有自己的建树。
(一) 黄侃学术之小学
小学是黄侃学术的根基,撰述如:《说文略说》、《黄侃论学杂著》、《说文笺识四种》、《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等。研究其小学成就的代表论文如:周大璞《黄季刚论文字声韵训诂的关系》[16]、许嘉璐《黄侃先生的小学成就及治学精神》[17]、李开《黄侃的古音学:古本声十九纽和古本韵二十八部》[18]、赵慧《黄侃对中国训诂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19]、冯蒸《论黄侃派传统声韵学体系中关于中古音的五个理论》[20]等等。
这些研究指出:(1)黄侃在文字研究上,宗奉《说文》却又不墨守成说,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以金石甲骨文资料,以关系论为主要方法,进行汉字形义汇考,推求个体汉字的形音义用、研探文字间的关系。(2)在音韵学领域,新发三点: ①分古韵为28 部,晚年又提出闭口韵平入各分3 部问题;②分古声为19 纽;③古音上声作平声。(3)在训诂学方面,刷新“训诂”“训诂学”的概念,以语言学为归宿,言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构建起现代训诂学理论的雏形,对中国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大有推进之功。
(二) 黄侃学术之经学、选学、龙学
黄侃以小学为根基延伸治理其他学问的思路影响着一代学术风气,并以独特的师承方式传递给弟子门人。
1. 以小学治经学,有《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礼学略说》
黄侃拜刘师培习经学,是民国佳话。章璠《黄先生论学别记》录黄侃语:“为文必先读经,而读经先要明句读。”[21]故有《手批白文十三经》。钱玄有《记蕲春黄先生讲三礼》[22]。潘重规《季刚公传》载:“侃经学著述虽未完成,而《礼学略说》中于治学方法则昭示无遗,其言曰:‘治礼次第,窃谓当以辨字读、析章句为先务;次则审名义,次则求条例,次则括纲要,庶几于力鲜,于思寡,省竹帛之浮辞,免烦琐之非诮。’此言兼治一切学术之通则也。”[23]钱玄循着老师的教诲和治经学方法,著成《三礼通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 以小学治选学,有《文选平点》,成为现代“新文选学”的先驱
章璠《黄侃论学别记》录黄侃语:“学文寝馈唐以前书,方窥秘钥。《文选》、《唐文粹》可终身诵习。”[24]黄侃批阅《文选》成果即为《文选平点》。研究论文如:魏素足《〈文选黄氏学〉研究》[25],分八章全面研讨黄侃《文选平点》之研究模式(校勘、标音、圈识、注释)和主要内容(阐发文论、考镜源流、究明文理、疏通用语、抒发心情)。王书才《黄季刚先生文选学成就述论——以〈文选平点〉为中心》[26]着重论述了黄季刚先生在《文选》篇章辨伪、作品讽谏微意发掘、借古评今倡言民族大义等方面的成就与特色。弟子骆鸿凯著《文选学》,被当代学者王立群评为选学的真正现代化第一书。
3、以小学治龙学,有《文心雕龙札记》,成为现代“龙学”奠基人
吴调公《文心雕龙学的奠基人——黄季刚先生》[27]、郑远汉《从〈文心雕龙札记〉看黄侃的文法观》[28]、姚巧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研究》[29]等论文揭示:黄侃研究《文心雕龙》从小学入手展开,对刘勰文本进行校勘、注释,然后引申发挥;《札记》在批判桐城派文论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文法观念:(1)文本自然(自然之道);(2)折中合古,循实反本;(3)文宜研术。范文澜秉承师教,注疏《文心雕龙》,成为当代最著名的“龙学”专家之一。
(三) 黄侃日记和诗文创作
研究《黄侃日记》的代表作有:卞孝萱系列论文《现代国学大师学记》[30]上篇之“黄侃的《日记》”,任新《〈黄侃日记〉中所见治学法略说》[31],孙德贤《〈黄侃日记〉研究现状及意义》[32]等。众文研探:(1)版本。有三:潘重规整理《黄季刚先生手写日记》台湾学生书局1977年版、程千帆等整理《黄侃日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黄延祖重辑《黄侃日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2)时间。起于1913 年6 月20 日,止于1935 年10 月7 日。(3)内容。实录了黄侃的日常生活、读书、交游等内容,特别是他广泛点书、校书、繙书、抄书、评书、引书等内容,渗透着个人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学术观点等许多启沃后人的东西。
黄侃一方面是“选学”、“龙学”理论家,另一方面又是一位诗文创作的实践者,他的诗文没有假大空的言辞,而是有感而发、“为情造文”。其诗文结集为《黄季刚诗文钞》[33]。有著名的辛亥革命檄文《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有忧国伤时的绝唱“神方不救群生厄,独佩茱萸未足豪”[34]。但黄侃自谦个人的诗文造诣只是“地八”。刘赜日记载:“其年(1935)五月,曾以事暂还武昌,主简园,屡言身后事,切戒勿刻其所为诗词文笔,意谓惟小学与经说可传。余问:‘诗文何故不可刻?’先师笑曰:‘汝知骨牌戏乎?请以为喻。设时无天九,则地八未始不可以制胜,然终为地八而已。’余问:‘天九何在?’答:‘古人已取去矣。’”[35]自谦中不乏自信!程翔章《爱国志民族魂才人笔——黄季刚先生诗歌创作简论》(《高等函授学报》1994年第1期)就是对黄侃诗文创作的极好概括。
四、 结语
黄侃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五十年的生命中真正完成了的撰著很少,但却能成一代“国学大师”名垂青史。1985以来,海内外学者召开学术会议、设置研究机构,围绕黄侃及其学术,展开方方面面的研究,透视黄侃生平事功、整理黄侃著述、辨章黄侃学术源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30年来黄侃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黄侃的语言文字学、选学、龙学方面,对于其经学、诗文创作及其学术思想的现代性特征与价值的研论较少,中国的传统是“文以载道”,故可深入黄侃诗文“批文入情”,更全面地透悟黄侃及其学术。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4G326】“黄侃先生学术思想现代性特征研究”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程千帆主编:《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
[2] 武汉老龄科学研究院、武汉成才大学主编:《黄侃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3] 《中国海峡两岸黄侃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4] 潘重规:《季刚公传》,见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16页。
[5] 黄念田:《关于黄季刚先生遗著》,《江汉学报》1963年第1期。
[6] 徐复:《黄季刚先生遗著篇目举要初稿》,《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83~201页。
[7] 黄焯:《黄季刚先生遗著目录》,见《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202~213页。
[8] 王庆元:《黄季刚先生遗著知见录》,《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9] 谢泉:《黄焯整理黄侃遗稿述略》,《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0]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15页。
[11] 《黄侃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12]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29页。
[13] 《黄侃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页。
[14] 黄侃:《汉唐玄学论》,见《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第483页。
[15] 黄延祖重辑:《黄侃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315页。
[16] 周大璞:《黄季刚论文字声韵训诂的关系》,《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1期。
[17] 《黄侃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5~102页。
[18] 李开:《黄侃的古音学:古本声十九纽和古本韵二十八部》,《江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9] 赵慧:《黄侃对中国训诂学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0] 冯蒸:《论黄侃派传统声韵学体系中关于中古音的五个理论》,《汉字文化》2012年第3期。
[21]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09页。
[22]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52~154页。
[23] 《黄侃年谱》,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24] 《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09页。
[25] 魏素足:《〈文选黄氏学〉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26] 王书才:《黄季刚先生文选学成就述论——以〈文选平点〉为中心》,《名作欣赏》2010年第7期。
[27] 吴调公:《文心雕龙学的奠基人——黄季刚先生》,《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28] 郑远汉:《从〈文心雕龙札记〉看黄侃的文法观》,《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29] 姚巧娥:《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研究》,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30] 卞孝萱:《现代国学大师学记》(上篇“黄侃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31] 任新:《〈黄侃日记〉中所见治学法略说》,《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2] 孙德贤:《〈黄侃日记〉研究现状及意义》,《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33] 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校订:《黄季刚诗文钞》,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
[34] 程千帆:《忆黄季刚老师》,见《量守庐学记——黄侃的生平和学术》,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167页。
[35] 刘赜:《师门忆语》,见《黄侃纪念文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