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
2016-03-15杨习梅田雨欣李珍珍
杨习梅,田雨欣,李珍珍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监狱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研究
杨习梅,田雨欣,李珍珍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监狱学人才是监狱学学科建设的软实力,监狱学学科建设需要具有责任感和独立性的复合型研究人才。为此,本文提出了监狱学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分析了目前监狱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面临的双重困境,探寻了监狱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期对监狱学学科建设及监狱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监狱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监狱学人才培养与监狱学学科建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人才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源头活水,学科建设是培养人才的土壤。但如今,“土壤贫瘠,水源枯竭”的现状令人担忧。监狱学学科理论基础薄弱、独立性差、研究方法单一、学科建设体系与实践问题脱轨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监狱学人才的质量。高校着重培养的监狱学人才所学知识体系单一,监狱专业理论不够“专”,甚至与监狱实践工作相脱节,缺乏社会竞争力,就业面临尴尬境地,更加无法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由此展开的恶性循环,制约了监狱学的建设与发展。因此,紧跟实践,在监狱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引导下进行监狱学学科建设尤为重要。
一、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目标
(一)人才培养的理念
所谓监狱学专业人才,既有从事制度、理论研究的理论型人才,也有从事监狱实务的应用型人才。作为监狱学专业人才,首先要坚守一个最基本的信仰,即“人是可以改造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又是难以改造的。他们所面对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并且大多数是具有反社会心理的人。监狱学人才的任务是“改造和教化”。人都是感情动物,“改造”即让其工作对象的内心真正地去信仰一种善的东西。
我们要培养的是崇尚人道主义的救赎者,而不是“冷酷无情”的专家。从目的上讲,监狱是一个拯救人、教育人的机构。惩罚只是一种方式,让罪犯从事劳动,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勤劳奋进的“动力定型”,从而摈弃原有的不良作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一定生存技能,刑满出狱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至于再次陷入违法犯罪的深渊。监狱学人才要有正确的“罪犯观”,监狱人民警察应当在“把犯人当人看”的原则下构建自己的“罪犯观”[1],不能一开始就给罪犯贴上“十恶不赦”的标签。这种标签化效应是罪犯“再犯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倡人性,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很多人认为,“对囚犯讲人性化,就是不讲法治,就是不讲界限,就是扰乱监狱管理秩序”,认为在监狱里不应该讲人性,因为罪犯都是十恶不赦的人,犯下了骇人听闻、不可饶恕的罪行。这本身就是一种极端的认识。罪犯犯罪的原因具有多重复杂性,我们不能仅凭犯罪事实就盲目否定其人性。人性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罪犯只需为自己的过错埋单,并不意味着犯罪就要丧失全部的人权。监狱学人才要做的就是唤醒他们的人性,而不是首先以去人性化的方式去对待他们,干警的作风、监狱的改造环境本身就是一个教育的模板,如果监狱学的研究人才尚且成为缺乏人性的学者,那又怎能苛求其改造的对象能重新向善呢?这就好比对于一个没有见过、不曾感受过美好的人,凭什么去要求他们都变得美好呢?最终只能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监狱丧失矫正教育功能。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
1.具有学术创作的独立性。监狱学人才需要抛弃功利性,具有学术创作的独立性。监狱学人才是监狱学学科建设的软实力,学科建设、学术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目前我国监狱学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大量涌现,但大都重复,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理论的突破性进展,一些高校教师为了评职称,论文发表数量频繁,但欠缺实质性内容,人云亦云,缺少科研价值。监狱系统内甚至提出监狱干警人人要搞科研,人人要有论文发表,将监狱科研快餐化、形式化,这样硬逼出来的东西,大都是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缺少独立思考,缺乏科研含量。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一些干警的实际能力,缺乏对实际问题的深入思考就匆匆提笔,并且产出的论文大都是对上级文件的阐释和宣扬,一味跟风,盲从于政治权威,缺乏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制造了许多学术泡沫,造成监狱学学术成果表象一派繁荣,实则量大质低。
2.具有改造罪犯的责任感与坚定性。罪犯的改造是一项长期、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时,我们的人才面对的可能是性情冷酷、狡猾多变的犯人,要想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就需要监狱学人才具有坚定的信念。首先,不被罪犯歪曲的价值观所同化,要有改造罪犯的使命感。要相信人的可塑性,耐心应对罪犯态度的反复,以自身善良端正的人格和熟悉的专业知识,为提高我国罪犯改造质量贡献一己之力。其次,需要明确惩罚不是目的,改造、重返社会才是终极目标。监狱学专业人才必须拥有一个正确的矫正观。罪犯在监狱接受惩罚,这个过程不能机械地完成,要让他在服刑的过程中有所改变,这才是惩罚的意义。因为很多时候,罪犯犯下的罪行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弥补的、无法挽回的,比如杀人犯罪和爆炸、放火罪等。这时候,惩罚的意义就在于让其重新拥有一颗向善的心,避免重返社会后继续危害社会。这也是监狱发展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显然,监狱学人才的改造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监狱学人才的责任感和坚定性,拯救犯罪人,减少犯罪率。
二、目前监狱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双重困境
(一)监狱学学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学科独立性差。监狱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目前其发展尚不成熟,学科理论基础薄弱,自身体系不够完善,这是监狱学学科独立性差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一种不正确的认知,即把监狱学和政治学混为一谈,或者说监狱学从属于政治学。这就使得很多问题研讨上一味遵循上级指令、政策,缺乏展现任何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成果,在政治的风向标之下亦步亦趋,从而失去了学科应有的独立品质。还有目前监狱系统出现的“监狱科研快餐化”现象,许多监狱领导一味追求论文科研成果的量,不经审慎思考,挥笔即成,致使研究成果价值降低,制造了大量的学术泡沫。
2.学科建设缺乏创新精神。我国监狱学学科建设创新精神的缺乏,集中体现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其一,监狱学学科建设需要与时俱进。目前我国监狱学发展过程中,盲目“借鉴”国外的制度与理论,缺乏与本国国情的有机结合,给人生搬硬套之感。其二,监狱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时代发展,理论需要更新。监狱学研究者必须紧密结合实践,了解实际情况,才能及时提出更具有价值的问题,以供学术探讨,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但诸多过时的观念和做法没有及时剔除,没有进行不断的新的理论研发,造成其无法指导实践工作。其三,监狱学学科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都采用说理式研究、经验式研究、唯书唯上唯政策式的研究,导致学科研究进程很难实现突破性进展。学者们探讨的问题有许多重复,凭空提出许多假设和判断,没有真正做到深入监狱工作和人才培养实践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以致监狱学学科建设创新精神缺乏,发展进程缓慢。
3.人才资源欠缺,亟须复合型研究人才。目前,从事监狱学研究的人士大都来源于监狱系统内部,而高校和社会科研机构中也只有法学界的极少数人关注监狱问题,且研究人员的知识背景单一,缺乏相关学科的支援,造成监狱学研究的学术视野狭窄,大多走不出“就监狱研究监狱”的思维定式,很难突破现有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因此,目前整个监狱学的研究一直低迷不前,甚至呈萎缩现象。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具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参与监狱学的研究,提供多种思路、多重视角研究问题。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众多学科的支撑,这需要我们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在监狱学专业本科教育中,要加大人文通识课程的比重,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在监狱学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应注意选拔那些具有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相关学科背景的考生,增加其他学科专业考生的录取比重。这样,可以充分保证我们的监狱学人才具有健全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体系,为今后的监狱学学科建设提出新思路、新视角。
4.学科体系建设未能与实践问题研究接轨。应该看到,监狱学是一门社会特殊行业实践的理论升华和抽象性质的学科,其学科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以精深的理论指导和服务于工作实践”。[2]然而,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我们培养的监狱学人才,利用所学知识,走进监狱系统,常常无法应对监狱实际工作,甚至最初感到手足无措。这说明了我国目前的监狱学学科体系建设与监狱实践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毋庸置疑,处在不同形势下的监狱工作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尤其在当今,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电子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犯罪层出不穷,这就要求监狱学学科建设必须深入实践,了解实践问题,制定出最合时宜的学科建设方案。一门学科发展的最高目的就是致力于指导实践工作的高效进行。许多基层一线干警甚至反映,我们目前对监狱学的研究是毫无价值的,根本无法服务于实践。由此可见,我们尚未做到从监狱实际问题出发构建监狱学学科体系。笔者认为,成功的理论研究应当起到足以指导、预测实践的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使监狱学研究者有机会接触监狱实践,关注实践问题的解决,做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学术研究。同时,身处教学一线的监狱学研究者也可以在了解监狱实践的过程中,填补自己实务工作的不足,尽最大努力培养致力于监狱学学科建设的专业人才。
5.学术规范的欠缺与学术品位的提升。就目前监狱学研究而言,没有建立起严谨的学术规范,监狱学研究不重视实证性研究,不重视收集第一手资料,重复引用一些学者的观点和数据,毫无新意,更有甚者,不经考究,干脆胡编乱造。诸多学术文章选题随意,问题、观点往往似曾相识,低水平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章缺乏必要的文献综述,不尊重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引用不规范现象屡见不鲜。许多发表的监狱学论文量大质低,研究者没有深入实践,对问题欠缺深度思考,重复论证前人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创新意识,从而限制了监狱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学术品位的提升。笔者认为,监狱学学科建设要想提高进程,保质保量,应当建立一系列的学术评估标准,建立学术评估委员会,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对论文和科研项目进行评审,提高“准入门槛”。
(二)监狱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1.拥有健全知识结构的“通才”培养问题。对于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理论界是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在监狱学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既重视通识培养,又重视专业培养,但着重于培养知识结构完整的复合型研究人才。本着一种对人才负责的态度,考虑到目前我国监狱学学科建设还不成熟,基础理论尚待完善,分支学科简单嫁接的现状,还不足以应付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社会科学知识是一个大的整体,没有哪一门学问能够绝对独立地生存和发展,所谓的“专才”若只具备较为精细的监狱学知识,而不涉足相关的知识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是堪忧的。知识的广度决定思维的维度和看待问题的达观性,复合型研究人才则拥有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会在以后的研究中给我们提供多样化的视角和更丰富的理论支撑。
2.课程设置问题。目前监狱学学科建设尚不成熟,在监狱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多以部门法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近年来,监狱学学科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但分支学科的设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为了学科建设而扩张分支学科”的误区。盲目重视学科建设的速度,许多分支学科的设立缺乏仔细斟酌和深入研究,而只是监狱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简单拼接,造成对监狱实际工作的贡献率低,其作为知识来传授的价值性遭到质疑。
3.专业教材的落后性。教材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现代监狱的实际需要,理论重复过多,内容陈旧,难以与时俱进。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新型犯罪层出不穷,只有理论不断完善与创新,才能满足监狱的实际需求。然而,在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本教材重复几年使用,或者稍加改动继续使用。这种不闻窗外事、闭门培养人才的方式,造成所培养的人才与实际工作完全脱节,“人才”的专业知识丧失应有的价值,很多时候是在做浪费生命的“无用功”。学科发展需要有超前的意识,既要关注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起到一定的行业指导作用,具有行业贡献力。在专业教材的编写上,应当紧跟实践,甚至具有预见性、预测性。理论只有先于实践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于实际工作。专业教材的编写应当重视实际工作的调研,及时更新,以保证监狱学人才吸收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4.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目前,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十分单一,大都采用机械传统的理论灌输的方式。教师陈述教材上的观点和理论,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缺乏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换代,要求对于人才的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真正能够服务于实践的人才。教育的内容也不应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课本内容永远跟不上时事的动态,这就要求教师们把关注点放宽到当下的与专业有关的热点话题、焦点事件,引领学生做分析判断,增强互动。可以以开设“讨论课”的形式,进行师生之间对于热点话题的互动,集思广益,关注监狱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分析,使学生对于监狱系统有更直观而深刻的了解。同时,可以记录一些有创意、独到的见解,写成论文、练笔,或设计课题,做成科研项目,引领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具备科研探究能力。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学中练,练中学”,更好地运用消化所学知识,掌握现代监狱所需要的技能,真正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在教学效果理想的前提下,还可以把院校中的思考成果及时应用到监狱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赢。
三、监狱学学科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监狱学学科建设的未来之路
1.研究方法多元化。目前我国监狱学研究过程中,多数研究者偏重于形式化方法。笔者认为在监狱学学科研究中,应提倡实证性研究,提倡多种研究方法并用。就实证性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有实地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这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要求研究者亲自编写调查问卷,根据结果做数据分析,真正做到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路径。实证性研究方法在监狱学学科中的广泛应用,必能促进监狱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 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的生命在于交流,学派的形成是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是理论丰富和长久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学派的发展从深层次上可以探索学科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空间,学术争鸣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我国监狱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学派的建立和研讨会的开展,这是促进监狱学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可以定期组织高校从事监狱学研究的教师、业内专家学者和监狱一线干警进行学术交流,把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和实务人员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学术共同体,就实践问题和理论发展进行研讨,鼓励学术批判,启发新思路,深化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监狱学学科建设繁荣发展。
3.“开放式”监狱学学科发展理念。监狱学问题可以找寻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共同研究,打破原有思维的局限性,从不同的学科知识中寻找启发,透过不同的视角研究监狱学问题。监狱学研究不能固步自封,应当在交流中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丰富自身理论体系。同时,监狱学的发展应当正确对待国外监狱学的经验与理论制度,要取舍得当,既不能忽视本国国情和制度的特殊性,照搬照抄国外研究成果,也不能一味拒绝,搞学术封闭。为此,应树立“开放式”的监狱学学科发展理念,在学术交流与合作中,全程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势,进行必要的挑战和有效的竞争,以利于学术健康发展。
(二)监狱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强“校狱结合”模式开发。 “校狱结合”模式开发,包括师资力量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两方面。目前监狱学专业的任教老师大多并没有从事过监狱工作实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可避免的短板,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许多操作性的问题,自身没有接触过,从而教学上的缺陷也就难以避免。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监狱资源,引领教师队伍汲取营养。可以定期组织一定周期的调研活动,让从事监狱学教学的教师走进监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接手一定业务,在实际操作中弥补自己实践经验的不足,增加教学素材。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监狱一线干警以及具有多年监狱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的力量,进一步完善“校狱结合”模式,让这些优秀的实务工作者走进学校,开设专题讲座,或短时间任教,以利于学生及时了解监狱的需求与现状,明确个人努力方向。另外,在科研项目、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也可以广泛邀请具有行业经验的专家参与,以提升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利用“校狱结合”模式,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请专业人士指导,锻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例如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在硕士培养方面采用“双导师”制,并以燕城监狱作为我校实习基地等,就是充分利用了“校狱结合”模式。
2.发挥人文通识教育作用。强调人文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是基于学生就业、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现状和“培养具有健全知识结构的人才”三方面考虑。监狱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前景十分尴尬,比如国家公务员报考受限、一些单位和高校不承认此专业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够“专”,没有凸显足够的专业优越性,当然,这也与我国目前监狱学学科建设不成熟有关系。监狱学学科建设正处于艰难发展阶段,显然这不能够一蹴而就。基于此,在监狱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就需要发挥人文通识教育的作用,以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在毕业时有比较大的就业选择空间,真正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广适应”的目的。同时,监狱学学科建设亟须具有健全知识结构的复合型研究人才,这就需要受教育者从人文通识教育中汲取营养,选择与专业相关,且发展相当成熟的一级学科作为人文通识课程,拓宽知识面。
参考文献:
[1]高畅,王雪峰.略论监狱人民警察的罪犯观: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A].司法行政工作科研探索[C].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71-172.
[2]辛国恩.监狱学学科建设与监狱工作改革创新[J].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编.期待与时俱进的中国监狱学——第一届全国监狱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34.
(责任编辑连春亮)
收稿日期:2015-12-22
作者简介:杨习梅(1963-),女,河北涞水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监狱学研究;田雨欣(1995-),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3级监狱学专业学生;李珍珍(1993-), 女,河北高碑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13级监狱学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DF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63(2016)02-0022-04
Talent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Prison Studies
YANG Xi-mei ,TIAN Yu-xin, LI Zheng-zheng
(Central Institute for Correctional Police,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Prison studies talent is soft power of penology subject construction, penology subject construction needs the talents with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independence. To this ai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rison study idea and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alysis the current prison to learn the double dilemma facing the talent trai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xplore the penology subject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path, in order to help to lear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ison.
Key words:prison studies; talent train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