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应与需求侧管理相配合

2016-03-15李明月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供给

刘 亮 李 洁 李明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供给侧改革应与需求侧管理相配合

刘亮李洁李明月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的思路,这标志着中央宏观经济管理的思路转向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重点的供给侧改革。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在供给侧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增和减的矛盾问题,而在需求侧则存在扩和转的问题且后者更加急迫,因此,需要在以供给侧改革为最终目标的同时,以需求侧的管理与之相配合,即供给侧改革应该“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进行。

供给侧改革;需求侧管理;配合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第十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提出今后的改革思路需要在“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下展开,这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未来我国宏观经济改革的思路将回到增长的本源即创新上来,即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方式,破除增长困境,构建未来发展新体制,释放新的增长红利。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的提出,一些研究者可能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放弃原来刺激需求的经济调控政策,转而使用扩大供给的政策。但笔者认为,事实上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是放弃需求,恰恰相反,供给侧改革是在强化需求侧管理相关措施的同时提出来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相配合的政策叠加十分明显,即这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推动的供给侧改革。

一、宏观经济政策演化的历史表明供给和需求政策往往是相互转化的

纵观经济发展历史,供给与需求之间孰轻孰重的论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物质产品尚匮乏的19世纪初期开始,古典经济学家们如穆勒和萨伊等就提出了“供给能够自动创造需求”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就是“产品一经产出,就在自己全部价值的限度内为另一个产品提供了市场”,[1]因此,他们认为产品的生产的数量是没有边界的,即使是在某一个小的范围内可能存在供给过剩或不足的问题,但在更大的市场中,这种情况仍然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这可以通过市场价格的调整来实现。也就是说,在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和市场出清三大基本假设基础上的“自由市场”可以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供给和需求匹配的全部问题。

但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和财富积累,“短缺经济”逐渐成为过去时,长期的供过于求带来的产能过剩、失业率高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西方也频频进入周期性经济危机,供给已难以通过上述市场出清的机制来创造自己的需求,理论上的突破势在必行。

随后的“凯恩斯革命”彻底否定了“古典供给学派”上述关于市场出清的三大假说,其理论基础则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回报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理论假设,他们发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等问题,市场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发挥出出清的作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形完全可能出现,这也就意味着,“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只能是一种理想的经济运行状态,而解决“相对产能过剩”或“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就需要用政府“有形之手”,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克服阶段性的需求不足。[2]基于上述“需求不足”理论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迅速被各国政府所采用,并推动了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建和随后近三十年经济发展。

但凯恩斯经济理论提出的政府干预经济思想也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对政策理性预期造成的政策失灵、企业家行为的短视以及创新活力减弱让西方经济逐渐丧失了活力,陷入了长期“滞胀”的泥潭。刺激供给侧的增长,形成长期可持续增长潜力成了新的经济理论重点。新供给学派应运而生,他们认为,在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供给应处于首要的决定地位,产出的增长最终取决于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为此,面对供给低端化、产出约束、生产抑制等问题,一些经济学家从“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如减税、国企改革、放松市场管制、放松金融约束和抑制等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改革举措。[3]这就是“新供给学派”,他们的理论先后被里根和撒切尔政府所采用,并推动英美等国重新走出危机,走上繁荣。[4]

进入2008年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个国家又纷纷侧重于需求侧的政策干预,美国的QE(量化宽松)、欧洲的政府救市、日本的安倍经济学等等,侧重点都在如何化解危机中的需求难题。当然,我们也看到,在他们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的回归”和应对新产业革命,西方国家供给侧改革依然强劲,需求与供给“双轮驱动”的态势非常明显。

从上述经济理论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选择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宏观经济政策,其关键是这个国家当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现实需求,并依此相机抉择,当供大于求时,则更多选择以需求拉动的需求侧管理,当供不应求时,则强调以供给推动经济增长。所以单纯地放弃需求谈供给或放弃供给谈需求都是片面的。

二、供给:增和减的矛盾同时存在

中国目前在供给的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组矛盾”:

一是在资金供给方面表现为民间资本充裕与实体经济(企业)资金短缺的矛盾。一方面我国民间资本充裕,由于在国内找不到好的投资领域而大量对外投资,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数据来源: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中国进入“对外投资元年”。同时,中国的资本外流可能成为“新常态”,自2014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触及3.99万亿美元的史上峰值以后,中国的外汇储备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国家外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资本账户逆差2239亿美元,创1998年有记录以来单季最大流出。虽然10月份势头得到缓解,但外流趋势依旧未见明显改变,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经下降到3.53万亿美元,净下降了4600亿美元。此外,已有的研究表明,原有FDI在中国的撤离呈加速趋势,2011年至2014年四年间,原有FDI撤离速度高达47%,而此前2005年至2008年四年间,该速度只有23%。[5]

但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却面临着严峻的融资困境,资金成本压力较大。如有学者估计,2014年中国中小企业资金成本至少在15%-18%左右。据统计,2014年2735家上市公司以利息为主的财务费用达到3677.41亿元,其中利息净支出3939.8亿元,是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1.17倍,净利润的1.51倍,其中575家公司财务费用超过1亿元,财务费用大有吞噬净利润之势*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中小企业的困境就更难想象了。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14年中国银行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3.3万亿元,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居然占同期GDP增量的68.1%,这还不包括非银行非家庭的借贷利润和民间借贷等,如果算上这些非公开渠道的借贷支出,全社会的借贷利息支出有可能高于GDP的增量,这也就意味着全社会新增加的产值全部用于支付利息支出!面对这种国民经济“金融化”趋势,企业往往更多关注短期金融收益,而不再关注长期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技术的升级,这进一步加剧了高端产品供给方面不足。如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贸易研究院最近的广东省外贸出口情况调查,深圳厂房空置2500万平方米,空置率达30%-40%,珠三角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如此高的空置率也说明了供给的困境!

二是人口结构“老化”及量和质结构矛盾突出。2012年,我国生育率已经降到了1.5以下,远低于2.1的国际公认更替生育率,这意味着我国可能即将进入人口长期负增长阶段。截至2014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38亿,占全部人口的比例达到10.1%,老年抚养比上升到13.7%,我国已正式进入老龄型人口阶段*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71年的《人口学方法与资料》中德划分标准,65岁以上人口在5%以下称为年轻型人口阶段,超过10%即称为老年型人口阶段,因此,2014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型人口阶段。,而根据《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统计,到2014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3.71亿,老龄化水平达到20.3%,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预计2053年达到顶峰,老年人口达到4.87亿的顶峰,占全部人口比例超过1/3![6]这意味着我们最后一点点人口红利、人才结构的优势也将在“未富先老”的人口结构下逐渐消失。在劳动力数量“红利”即将消失的同时,“质”上的短板却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端人才方面的差距依然巨大。

三是产品高低端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突出。目前中国面临突破“低端锁定”的难题,在低水平供给上严重过剩,但在高技术供给上严重短缺,一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对外依赖性特别强,技术进步成了困扰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如中国的钢产能10亿吨,占世界的48%-50%[7],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80%,却需要大量进口国外特种钢材,我国出口的钢材都是低端低价的粗钢,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2014年均价仅755.21美元/吨(2015年进一步跌破600美元/吨),同期进口国外特种钢材均价1241.29美元/吨。中国每年生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却无法生产笔尖珠芯,近90%要靠进口,我们生产的每支圆珠笔利润只有几厘钱,利润全部被国外拿走[8]。

上述三方面体现出来的问题都是典型的供给侧的问题,这里面既包括要在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流动以增加对实体企业的供给,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增强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和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强度以实现更高生产能力,激发各类创新主体(企业、科研人员等)的创新能力和活力等“增”的问题。也包括提升对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国际热钱”的监管能力以减少资本外流、降低企业的融资杠杆(“去杠杆”)、减少产能过剩行业产能(“去产能”)、降低企业库存(“去库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在供给方面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问题,因此,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解决上面这些难题。

三、需求:扩和转的问题同样急迫* 数据未做说明均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或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计算。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需求侧的压力同样严峻,且是目前较为急迫的现实问题,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是消费总体不振和高端消费过剩并存。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2000年消费占比达到63.7%,而2014年底已经下降到51.2%,15年内下降12.5%。在总消费不足的同时,需求还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高端需求与中低端供给之间的矛盾之外,还存在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占,2000年,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3.4%,2014年已经上升到21.9%,同期政府财政支出由15.9%上升到23.7%。由于价格刚性,一些消费品面临明显的“有效需求不足”,比如在商品房的供给方面就非常明显,国家统计局在2015年12月份发布了全国商品房的存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全国共有商品房待售面积68632万平米,这还不包括已建但未竣工、未开工的潜在库存及小产权房和一些没有纳入统计口径的房子,空置房面积按人均35平米计算可供2000万人居住,库存压力巨大,但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牵一发而动全局,在很多地方降价减库存往往难以实施。

二是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并存。由于受到资金成本、产能过剩和投资风险增大等问题的影响,国内企业的投资需求明显下降,2012年以前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保持在20%以上,但随后逐年下降,2015年前10个月已经下降到只有10.2%左右,与此同时,民间投资也由24%下降到10.2%左右。这从反应未来投资需求预期的制造业经理人(PMI)指数上也可见一斑,截止2015年10月,中国的PMI指数已经连续13个月下降,非制造业经理人指数连续9个月下跌。

企业投资需求的下降本来可以通过政府投资需求拉动来加以弥补,但是地方政府由于地方债还本付息压力和融资渠道收窄等问题,其投资能力急速下降。由于中国特殊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关系,地方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如2014年全年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仅7.59亿元,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4.1%,但却承担了全国85.1%的财政支出,达到12.91亿元,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率达到42%!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以负债方式解决资金问题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路径被进一步收窄,随着地方政府负债总额快速增长,新增负债的能力减弱,据中国社科院根据《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5》估算,中国地方政府总负债已超过30万亿元,达到30.28万亿元,其中近三年来年复合增长率为22.9%,超过了同期GDP的年均增长8.5%的水平,且地方政府杠杆率已经达到了42.7%。虽然从该报告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掌握的资产仍然足以支持负债,但由于国家收紧融资平台和地方融资渠道,导致地方政府的资金链难以为继。

三是对外贸易增速下降趋势短期难以逆转。由于我国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例已经超过12%,进一步增长的余地有限,同时由于受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一些新兴国家在传统产业上逐渐形成对中国的竞争态势,中国出口不振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速自2012年以来持续下降,连续三年个位数增长(分别为6.2%、7.6%和2.3%),2015年前三季度甚至同比下降了7.9%。同时,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和中国商品低端竞争的属性,贸易摩擦案件逐年上升,2014年全年,总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共计97起,事实上,中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且呈现出向高科技产品和更大产业范围的扩大趋势(2015年上半年已经发生37起)*数据来源:商务部公开数据,www.mofcom.gov.cn。此外,中国商品的质量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在很多地区,“中国制造”成了低端商品的代名词。

四是商品价格带来的企业产品销售压力持续增加。截至2016年3月,由于受全球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影响,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则从2012年5月份开始持续45个月负增长,且这一趋势还呈现加速下降的态势,如2016年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仍下降了4.9%,环比下降0.3%。同时,由于供给侧的产能过剩,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2014年9月以来已经持续16个月在2%以下徘徊(2015年8月CPI指数同比增加2%)*2016年3月CPI指数达到2.3%,但这一指数的可持续性还需进一步确认。,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自2013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34个月低于2%。价格的低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和需求。

从上述情况上来看,中国需求侧实际上面临的问题也不少,这既表现为要扩大当前不振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以投资需求替代消费需求的问题、以及通过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等“扩”的问题,也包括引导中低端消费高端化、投资差异化和出口“内外市场”良性互动的“转”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实际上前面的“扩”的问题最急迫,必须尽快解决,“转”则是长期问题,需与供给侧改革配合。

四、未来改革趋势的政策展望:以需求侧管理为供给侧的改革保驾护航

从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上看,由于中国当前面临的“三期叠加”的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在因产能严重过剩或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速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政府确实应该推行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需求,但由于中国的问题并非简单的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去产能”的同时必须以产业转型升级的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否则很有可能进入一种“低水平重复”的恶性循环。因此,需要以需求侧管理来为长期供给侧改革保驾护航,通过在需求端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引导市场中的创新力量去推动解决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题,并实现供求之间在短期和长期的双向动态均衡。围绕这一目标,一些既能快速拉动需求,又能激发供给侧活力的改革措施的出台成为必然,包括:

1.破除垄断,以提升投资效能优化供给质量。由垄断导致的“供给短缺”是低效率的,而且这些垄断行业通过提价还可能造成充分竞争行业如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的利润向这些行业的转移,进一步降低了充分竞争行业的利润水平。所以要推动市场化改革、打破部分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的垄断格局、进一步降低市场进入门槛。

破除垄断。首先就要加大混合所有制改革力度,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的投资门槛,允许民间资本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投资与经营,完善“以‘共赢’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其次是推动行业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设,根据“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进行技术、产业、业态、模式的“四新”创新。事实上,也只有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才能真正丰富产品供给,满足高端消费需求,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并从根本上解决供给的结构问题。再次是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要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鼓励和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推动广大中小微企业的“自举融资”,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供给侧激励创造新需求。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德·菲尔普斯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属于中国自己的经典创新,那么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很难通过全球经济发展来带动或者仅仅依靠中国自己庞大的市场,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中等收入陷阱将无可避免。”在信息浪潮涌动以及移动时代大幕拉开的背景下,中国要“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创业”,让新兴产业的企业肩负起“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9]”等艰巨而远大的使命。

鼓励创新,首先就是要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要明确创新的主体是广大的企业家和技术研发人员,因此,要从社会环境的优化和服务手段的提升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越的创新环境。其次是要提高市场对创新行为的引导和甄别能力,要在科技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的设计,从而更有利于市场引导创新过程。再次是“新供给创造出新需求”,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革命的契机,在供给与需求之间建立起“产品生产—需求反馈—个性化生产”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解决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等问题,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产业附加值。同时,政府还要通过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增强金融对创新的支持能力,增加民间资本的投资机会,把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真正匹配起来。

3.差别化减税降负推动企业和居民的供求两侧积极性。我国全部政府收入不仅包括财政预算内税收和收费,而且还包括土地出让金、人社部门社保费收入和其他预算外收入等。据有研究者估计,中国目前的宏观税负约为34%左右,高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几乎和发达国家接近。在总体税负较高的同时,税收结构的问题也显得非常突出,目前我国的税种主要是向生产经营环节征收的税种,而直接向消费端征收的税种并不多,这直接影响到初创期企业,特别广大小微企业和制造业企业,所以,目前的税收体制直接影响了供给侧的创新和创业。因此,降税既能够起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的作用,同时,也能够通过将收入向民间倾斜增加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拉动消费增长。

降税体现在供给端首先是对广大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企业的减税,事实上,这些初创小微企业对我国整体税收的影响并不大,如笔者曾对上海2013年全市年纳税额低于1万元的46.5万户小微企业纳税总额进行过统计,发现这些占上海47%纳税户数的企业全年纳税总额仅9亿元,占本市税收总额的0.11%,所以一方面对这类企业减税甚至免税,对全国税收影响微乎其微,反而能够降低国家的税收成本,激发这批企业活力和竞争力。

其次是强化税收的再分配功能和作用。包括基于综合税制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切实落实包括房地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的执行,这样通过税收结构的调整起到既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又能够让高收入人群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的目的。

再次是更加科学地研究税收体制,如需要加强对新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机制下财税分权制度改革,以及现有水平下增值税和营业税税率水平问题等。

4.建民生优供给创需求。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全球最高,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强,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消费安全感,所以不敢消费。如以医疗为例,中国个人的医疗支出占全部的医疗费用的比例高达32%以上*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计算,2014年,中国政府卫生支出为10579.23亿元,占全部医疗卫生支出的比重是30%。个人卫生支出已达11295.41亿元,占32%。。此外,居民养老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住房保障等方面都承担非常大的不确定需求,这些因素都造成消费者储蓄意识过强,消费意识过弱。因此,需要通过加强民生建设,为广大人名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才能不断地去创造新的需求。这些措施包括:

首先要借助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增加对农村和落后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对于农村,要积极借助“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增加政府对农村的医疗、卫生、养老、教育和文化娱乐等的投入,同时,要积极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思路要求,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是政府要做好对民生的基本保障工作,增加对贫困人群的扶持力度,在“保基本”方面加大力度,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从而做好消费者的坚强后盾,让他们真正做到敢消费、愿消费、消费好。

此外,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优化城乡环境等惠民生的举措都将是未来政策落实的重点。

5.简政放权,为市场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激发企业活力。为此,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首先就是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通过实施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简政放权,从而完成政府职能由过去的“重管理,轻服务”向“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角色转变,降低市场管理成本,避免政府乱作为、不作为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就是要加强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为此政府要带好头,按照依法治国的原则依规执政,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从而营造出社会鼓励创新、敢于创新、热爱创新和投身创新的氛围,并由此提高端消费品生产能力。加强法制建设,坚持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经营的原则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

再次是要重视服务体系建设,要借助“互联网+”带来的新一代信息化革命的契机,加强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同时,重视市场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和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1] 让·巴蒂斯特·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陈福生,陈振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7.

[2] 凯恩斯.货币论: 货币的纯理论[M].何瑞英,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5.

[3] 滕泰.更新供给结构、放松供给约束、解除供给抑制——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创新[J]. 世界经济研究,2013(12):3-8.

[4] Michael Reagan. The New Reagan Revolution. Thomas Dunne Books,St. Mattin's Press,2012 .P57.

[5]罗长远.外资进出中国的情况及对策[N].东方早报,2011-11-10.

[6]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7]余永定.中国资本外流实际上已经相当严重[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1-01.

[8]人大经济论坛.国产圆珠笔1只利润仅几厘钱:日本卖材料 中国卖苦力[DB].http://bbs.pinggu.org/k/news/1222655.html.

[9] 贾康,苏京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建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5.

[责任编辑:唐少奕]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体系研究”(12CJY102)。

刘亮 ,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智库)兼职研究员,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增长理论与创业创新研究;李洁,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明月,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

F202

A

1002-6924(2016)07-117-122

猜你喜欢

供给
价格由谁来决定——了解供给和需求
看看供给侧改革
发力供给侧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重庆 五方面入手改善供给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