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中国的海权意识研究

2016-10-20赵书刚林志军

贵州社会科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海疆海权领土

赵书刚 林志军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抗战时期中国的海权意识研究

赵书刚1林志军2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1191)

历史上中国囿于闭关自守,缺乏海权观念。近代以后,少数先觉者开始萌生海权意识。到了抗战时期,群体性地呼唤海权开始发酵,海权意识得以加强:群体性意识到日本践踏中国海权的危害;“中国的生命线在海洋”; “海军为国防之要,立国之基”;中国“成为太平洋上的安定力”;南海诸岛“原属中国领土”、“重领土保海权”。这些主张启迪后人,应像重视领土那样重视海疆,海疆具有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战略地位,“要建设足以自卫的新海军”,捍卫海疆。

海权意识;中国;抗战时期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权是统治世界的决定因素。所谓海权,在广义上说,不但包括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而且包括平时掌握着商业和航运。中国囿于清代闭关自守,海权观念十分淡薄。进入近代之后,有少数先觉者开始萌生海权意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已经不是个别人,而是出现一大批有志之士群体性地呼唤海权。尽管还构不成完整意义上的海权理论,但其海权意识的广度、深度,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些直接激发了中国海军的顽强抗战,阻止了日军侵华的速战速决,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得以持久抗战。抗战时期中国海权意识有诸多建树并影响深远,而至今并未引起学界的高度重视,大有研究的必要,更何况海权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危。

一、群体性意识到日本践踏中国海权的危害

近代以来,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列强疯狂侵华的特点之一,就是践踏中国海权。然而,从灵魂深处意识到西方列强侵犯中国海权,却经过了漫长的过程。鸦片战争时期,即便著名的抵抗派代表人物林则徐,也认为防近海,不如守内河。当时,中国处于有海无防的状况。时过半个世纪,被人戴上海防派桂冠的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时期,也主张“保船避战”,不可出海浪战,致使经营数十年的北洋海军龟缩在刘公岛,坐等日本海军的进犯,而被动挨打。可以说,清朝当局的海权意识比较淡薄。之后,经过若干年的历练,孙中山等少数先贤才萌生海权意识。

在中国,真正群体性地具有海权意识,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抗日战争正酣之际,毛泽东指出,西方列强“用战争打败了中国之后,……抢去了或‘租借’去了中国的一部分领土,例如日本占领了台湾和澎湖列岛,‘租借’了旅顺,英国占领了香港,法国‘租借’了广州湾。……把全中国划分为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①近百年来,帝国主义者的侵华行径,大多是从海上而来,其侵华目标也瞄准“海”。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签订《南京条约》被迫开放沿海的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丧失内河航行权、甲午战争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中华民国海军司令陈绍宽由此得出结论:“纵观百年以来,一部伤心痛史,外患纷乘,神州失色。归根结底,皆因我国海上未曾设防,遂致外人挟其坚甲利兵,任便由汪洋巨浸(应为“海”——作者注)中侵入。”②不能捍卫海疆,领土丢失,内陆没有保障,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更新“海权”的传统观念。在传统观念里,海洋是国家的天然屏障。而抗战时期李一萍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大陆国,同时也是一半海国,海岸线曲折,延袤万有五千余哩,不少天然的良港,如海参崴、旅顺、大连、威海卫、胶州湾、香港和广州湾等处,哪处不是海军发展的天然根据地。可是除了收回的胶州湾和威海卫外,所剩的不是割让便是租借,成为列强侵略远东的出发点。”③近代中国的外患多是从海上而来。中国的物资和金钱也都由海上漏溢。日本继英、法之后,漂洋过海,侵犯中国的海疆。甲午战争时期,北洋海军的惨败,造成国家耻辱。直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海军乘中国海防空虚,成为侵华的急先锋。本应成为“天然根据地”的中国海疆,却奇怪地成了“列强侵略远东的出发点”。

日本对于中国海权的侵犯,完全是“违法的”,是“东方海盗的一种暴行”。郭寿生揭露到:“到了抗战以后,……中国全部海岸,完全封锁,并且深入到了中国内地。”④日本海军给中国军事上、政治上、交通上诸多方面,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郭寿生愤怒地谴责道:“无论从实质上看,或者从法律上看,再从战争的行为上看,敌方(日本帝国主义——作者注)封锁我国海岸,完全是违法的,这样的违法的海上封锁,不过是东方海盗的一种暴行而已。”⑤日本海军的侵略行径,侵犯了中国海权,违背了国际准则。中国广袤海疆蕴藏的丰富资源遭遇浩劫。适日本侵略,“海上有黄金,而我无公海之利焉;东望太平洋,汪洋无际,吾之领海也,而我无制海之权也;西南起安南,东北迄满洲,海岸线绵延一万五千余里,而我无海防焉”。⑥中国在领海之内,却被剥夺制海权,丧失海防,酿成国将不国的奇特现象。

中国之所以丧失海权,究其内因是由于“腐败脆弱”。李一萍分析认为,关键在于“我国的海军,一向都是腐败脆弱,毫无制海的权力,所以海权丧失殆尽。海口的禁令,等于废纸具文;良好的港湾,割让的割让,租借的租借,门户洞开,险隘尽失;外国的战舰、潜艇、飞机、军队,都能够随时随地,向我国长驱直进,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我国呢?只有敛手坐视其蹂躏”。⑦由于“海权丧失殆尽”,接踵而至的便是无穷的灾难。从海防的角度来看,中国不仅是东亚病夫,甚至是东亚残夫。清朝当局对于丧失海权而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需要指出的是,当时国人过分强调了了内因,而实际上,也应该从外因深刻剖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例如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带来的必然侵略的规律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当时国人的视野还没有那么开阔。

二、“中国的生命线在海洋”

我国海疆辽阔,海岸线绵亘多个地区,大小岛屿遍布,腹部更有江河流域,本来应该在“海”上有所作为。然而,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度,把蔚蓝色的大海排斥在经济生活之外。清朝乾隆年间,把闭关自守作为国策,片帆不许下海。人们视“海”为畏途。由于传统的大陆国民性的困扰,“一般人士,不惟于海上事业,未能发生兴趣,而对于海权为立国之最重要元素,亦无相当的认识”。⑧岂不知,到了近代,形势迥然不同。西方殖民主义者凭借船坚炮利,横行世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逼迫清政府打开国门,控制了中国的海权。遗憾的是,中国许多人士很长时间没能认识到“海权为立国之最重要元素”,思想观念落伍于时代。

日本疯狂侵华的行为之所以能够得逞,抗日战争时期,时人认为与中国忽视海权、海防力量薄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如果把1921年孙中山提出的十年国防计划落实到位,大力发展海军,“‘九一八’事变也许不致发生,更不会有‘一二八’及卢沟桥的冲突,引起中日战争,以致演成世界大战”。⑨北洋政府乃至国民政府海权意识淡薄,忽视海防,无形中客观上为日本侵略者侵华铺平了道路,就等于为抗日战争的艰巨性、长期性埋下了伏笔。

日本海军成为侵华的先导,承载着运送侵略军和战略物资的重任。相应地,中国海军的抗战也以江海湖河为战场。中共党员、著名新闻记者徐盈于1940年精准地指出:“中国的生命线在海洋。”⑩也就是说,从抗战的第一天起,中国始终没有与海洋或江河割断过联系。例如:淞沪抗战、江阴封锁线、马当设防、田家镇要塞、海军湘资沅澧封锁委员会等,分别用筑堤、堵塞或布雷等方式抗日。哪里有海、有江、有湖,哪里就有中国海军抗日的战场。“中国的生命线在海洋”,可谓一语中的,既概述了海军抗战的业绩,也精练地道出了海权意识。

三、“海军为国防之要,立国之基”

人们时常用“地大物博”来概述中国国情,往往只看重陆地疆土,随之,在国防方面只看重陆军。直到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才开始兴建海军。然而,当时国人对于海军乃至海权重要性的认识分歧较大,以至于发生海防与塞防的尖锐争论。实际上,清政府对于海权的忽视,就为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因此,和平不是没有武备的国家所能企求的。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海军,才有巩固的国防,才有和平的希望。

四、中国“成为太平洋上的安定力”

太平洋连接亚洲、美洲和大洋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太平洋地区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3∕4,蕴藏着巨大的生产力和购买力。太平洋是控制世界的战略据点,也是世界海权的中心。在某种意义上说,谁能控制太平洋,谁就能控制世界。令人痛心的是,长期以来,不少国人囿于迂腐观念,对于太平洋知之甚少、关注甚少。

五、南海诸岛“原属中国领土”、“重领土保海权”

南海诸岛为中国最早发现、最早实施有效管理,因而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九一八”事变后,南海诸岛的战略地位日益被中国各界人士所认识。中国国民政府积极筹划在西沙群岛建立气象站和电台事宜。

六、海权意识相关讨论的启迪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一批先觉者群体性地大力呼唤海权,深化了海权意识,提出许多真知灼见,确实是难能可贵的,留给我们诸多启迪:

(一)像重视领土主权那样重视海洋疆土主权

领土的观念,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由于日新月异,站在国防的立场上看,领土包括领陆、领海和领空三方面。我们常说的保持主权完整,不仅是指领陆,同时也指领海和领空。国民必须具有全新的疆土理念,高度重视海洋疆土。领海,是国家的蓝色国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认识海洋权益,像捍卫国家领土那样,捍卫海疆主权。

(二)海洋疆土具有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战略地位

(三)“要建设足以自卫的新海军”,捍卫海疆

注释: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8页。

② 高晓星编:《陈绍宽文集》,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308页。

③ 李一萍:《明日的中国海军》,《先导》1933年第1卷,第8期。

④ 郭寿生:《抗战中对于敌国海军应有的认识》,《整建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⑤ 郭寿生:《大战中的海上封锁与海上自由问题》,《海军建设月刊》1941年第2卷,第5期。

⑥ 戴占奎:《东南海防问题之研究——国防建设问题之一》,《大陆》1933年第1卷,第9期。

⑦ 李一萍:《明日的中国海军》,《先导》1933年第1卷,第8期。

⑧ 高晓星编:《陈绍宽文集》,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69页。

⑨ 高晓星编:《陈绍宽文集》,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

⑩ 徐盈:《中国的海军》,《海军整建月刊》,1940年第1卷,第1期。

[责任编辑:翟宇]

国家开发银行资助、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项目“中国近代海权意识研究”。

赵书刚,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林志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K265

A

1002-6924(2016)07-027-034

猜你喜欢

海疆海权领土
国防小课堂 领土
“鹰击”骄子,守我海疆
问鼎海疆2:强势出列
问鼎海疆1:初露锋芒
万里海疆绿意浓
琉球的领土地位与自决权
解决中印领土争端要打“持久战”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陌生领土》:考验还是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