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与超越:大学定位的承传进路
2016-03-15刘波王非
刘 波 王 非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100070;3.贵阳中天中学,贵州 贵阳 550004)
守成与超越:大学定位的承传进路
刘波1,2王非3
(1.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100070;3.贵阳中天中学,贵州贵阳550004)
大学管理层是大学定位的主体,“守成与超越”是大学定位最重要的一对辩证关系。大学定位对传统的罔顾造成守成失据,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致使超越失度。守成是超越的逻辑起点,超越是守成的本然诉求,守成与超越应内在统一于大学定位。应从大学定位的主体、目标、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去把握大学定位的“守成与超越”。
大学定位 ; 大学管理层;守成;超越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近20年的扩招后,已迈入从规模扩张向强化内涵转型的发展之路,大学定位是否合理是决定这一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将大学合理定位视为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学定位,是指大学管理层对大学身份和角色的理性认知,具有三重意蕴:一是大学管理层是大学定位的主体。尽管大学的师生也参与大学定位的具体建构过程,是大学定位的重要参与者、彰显者,但不是大学定位的决策主体。大学管理层擘画发展蓝图,凝汇发展愿景,对大学未来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是大学定位的总设计师。二是大学身份是大学管理层对大学历史方位的研判。通过大学定位来明晰自己所来何方,大学管理层对大学“从哪里来”的研判,即是对大学身份的一种自觉认知。这种基于大学历史发展的研判是准确把握大学定位的前提;三是大学角色是大学管理层对大学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战略规划。“角色”一词最早应用在戏剧中,之后被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Biddle认为角色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由演员所概念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行为、权力和义务的组合。[1]角色的彰显与主体的功能发挥紧密相连,包含某种特定的社会心理期待。对大学而言,其角色是与大学管理层对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体认,是大学管理层对大学“到哪里去”的理性思考。
这种“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的合理认知便构成了大学定位的基本内涵,而这其中包含了“守成与超越”这一对基本关系概念。如何传承发扬大学的优良历史,并对大学的未来进行超越性谋划,彰显着大学对自身发展逻辑的历史守护和对社会外在环境的敬重,是大学定位的前提。换言之,如何处理“守成与超越”这一对基本关系,是大学合理定位的关键,它不仅决定着大学的特色性发展,更决定着大学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
一、厘清大学定位守成与超越的症结
守成,即在事业上保持前人的成就[2]1163;超越,即超出,越过。[2]147守成与超越,这理应是大学发展不证自明的内在逻辑理路,大学发展既要珍视并维护已有的办学传统,不能脱离自身发展基础而妄谈超越,也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稳步推进改革。但一些大学在现实境遇中出现对传统的轻视或无视,抑或采取僵化或激进的变革手段,“大学时而在政治的风口浪尖摇摇欲坠,时而陷入经济的漩涡不能自拔,成为‘毫无定见的顺风倒’”,[3]致使大学在知识迅猛膨胀的知识经济社会中迷失方向。
(一)守成失据:大学定位对传统的罔顾
“大学是我们最伟大且最恒久的社会机构。……大学是唯一能称为历史发展文化积淀的产物。”[4]每一所大学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渊源,这种经过岁月积淀而成的办学传统逐渐形成稳定的文化品格。优秀大学会主动维护并彰显这种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格,鲜明的个性不断滋润着大学人,成为大学最为光彩夺目的文化标签。然而,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加之大学自身需要加强与“象牙塔”之外世界联系的客观需求,致使大学管理者对大学定位时过多考量了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自身优良传统,甚至走上一条“反传统”的路子,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忽视专业传统。大学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优势学科和主打专业,大学依托这些学科专业,发挥知名学者和学术团队作用,搭建平台、筑巢引凤,可以不断扩充自身在专业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一些大学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过度强调与市场“接轨”、“对接”,不顾自身的办学基础,甚至在缺乏相关师资力量的条件下,新建一些所谓市场热门紧俏专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备受质疑。与此同时,有效的教育资源被分散在并无办学优势的专业领域,反过来又滞缓了业已拥有的优势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一问题的直接表征就是,近年来不少原本有鲜明特色的行业大学因盲目攀比扩体增量,走上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路径,学科授予权似乎越来越多,但逐渐削弱了特色,分散了有限的教育资源,长远来看对学校发展并无裨益。
二是轻视经验传统。经验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主要以制度为载体,通过制度把大学形成的经验固化。良好的经验传统会逐渐积淀成大学的精神命脉,这比有形的物质更具有生命力,成为滋补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养料。制度是过去经验的概括归纳,一旦制度固化成文本,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则不可避免产生滞后性,因此根据时势变化适时修订制度是大学办学的本然诉求。大学制度既有稳定性特征,也有时变性特点。然而,一些大学轻易否定或推翻已有的办学制度,在构建新的制度时断然割裂办学传统,这在大学领导班子更迭时表现得更为突出。对经验的轻视造成大学制度更换频繁,无法形成稳固的内部治理结构,无益于良好制度文化的形成,亦是对大学文化品格的戕害。
三是漠视校园建筑传统。大学校园是构成大学文化的物质基础,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能够激励大学教师安心教书育人,也能促进文化育人氛围的形成。伴随着上个世纪末以来的不断扩招,原本狭小逼仄的大学校园无法容纳动辄上万规模的大学生,建设新校区提升大学的“容量”成为众多大学的首选。有些老校区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周边相对完善的生活设施,却无法同时迁移至远离市中心的新校区。在对新校区的设计施工上,许多大学忽视业已形成的、乃至根深蒂固的校园文化特色,更多地是复制、拷贝西方现代建筑设计模型,直接造成我国大学校园环境的千校一面,甚至与国外某些大学具有“似曾相识”之感。“老”与“新”、“古”与“今”之间的割裂和隔离,造成大学生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隔阂与陌生。
(二)超越失度:大学定位对未来的盲目乐观
大学定位是对大学未来一个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擘划,适度超越当前发展阶段有利于激发大学人的使命感,从而形成强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这是大学定位的应有之义。但在大学管理实践中,往往出现大学管理者对大学定位的盲目乐观,导致大量“世界一流”、“国内领先”、“行业先进”等词汇充斥在大学的发展规划中。从语义来分析,“一流”、“领先”、“先进”都是相对概念,是以其他高校为参照物而作出的理性判断。但是,对“一流”等词汇的盲目追崇,致使大学迷失在慌不择路的非理性发展路径中。比如,有的高校为了提高学科排名,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乃至与学术没有必然关联的行政职务安排方面,过分倚重在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甚至把这些条件列为博士生、硕士生毕业的充分条件,这是大学定位的非理性冲动造成的畸形管理手段。
一是对大学发展阶段缺乏客观态度。大学发展阶段依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基因密码。大学管理者既要对自身发展优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也要对自身不足作出准确判断。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所处历史阶段把握得越精准,越有利于引导大学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大学管理者往往陷入对数字和排名的偏好,缺乏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正确判断,制定脱离大学发展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划,描绘了一个难以企及的发展愿景,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发展蓝图,因为条件不具备、不成熟而成为空洞的幻想,未能在实践中发挥大学定位应有的功用,如此大学定位不过是没有实际功用的“花架子”。
二是对大学同行发展缺乏审慎认识。大学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影响的生态圈,大学定位理应引导不同层次、类别的大学在各自领域办出特色。大学定位一定离不开系统,必须在系统中进行: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定位;一所大学在整个大学系统中定位;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工作在一所大学之中定位。[5]有效的大学定位,应在对同行或同类大学作出深入分析的前提下而作出审慎判断。“一流”、“先进”等目标的实现,不能寄希望于其他大学原地踏步而自己快速发展。我国大学定位充斥着自说自话的“喃喃呓语”,除了在形势分析中泛泛而谈“高等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等宏大背景,少有对同行业、同层次、同地区大学作出深入剖析。这也直接造成大学管理者对攀高、求大的盲目乐观,忽视了自己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的客观现实。大学定位时同处于一个行业、层次、区域的大学都是应当纳入考量的“因变量”。
二、准确把握大学定位的“守成与超越”辩证关系
守成,即对大学积累的办学经验、传统观念的坚守和维护;超越,则是对大学传统的挣脱和突破。大学定位的“守成与超越”命题,立足于关切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组织如何继承大学积淀的办学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明晰新的发展方向。由此看来,对大学定位的守成和超越似乎是一个不用赘述的常识,然而在实践中大学定位出现攀高、求大、尚名、逐利、趋同等五种误区并不鲜见,一个明证则是本世纪头十年此起彼伏、尚未消停的大学更名浪潮,究其根本,乃是大学在规模实现大幅扩张之后迷失在定位的津途中。故此,廓清大学定位“守成”和“超越”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准确把握大学定位的重要前提。
(一)守成是超越的逻辑起点
大学定位的守成,是对大学办学历史过程中积淀的优秀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制度体系、精神向度等要素的充分彰显,一所优秀大学会把坚守自身传统视为独特的“身份标签”,因时、因势、因地进行适度创新,是大学走向卓越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大学不只在于教育和发现,也在于向现存秩序发出挑战并促其变革”,[6]这是大学作为知识组织的天然使命,反过来又要求大学必须对自身进行变革,以适应、推动、引领社会变革。
大学定位的超越,应尊重大学发展历史中积淀起的各种宝贵经验,割裂大学发展历史脉络的“超越”,只会将大学变成一个毫无生命力的组织。从理念上来看,对一所大学进行合理定位需要汲取已有的精神传统,这些传统构成了一所大学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胎记”。譬如:作为美国文理学院翘楚的韦尔斯利学院,坚持全体学生参与(full- engagement)的哲学,维持小规模招生(每年500名左右),培养女性领导者等特色定位,使其在激烈的美国高等教育竞争环境中保持较高声誉。[7]守护大学自身的传统,是实现大学不断超越的基点,正如“橘生南则为橘,生于北则为枳”,世界名校的制度体系可以被无所拘囿地“移植”或“嫁接”,但未必能催生出同样优秀的大学,因为不同大学的发展需要尊重其自身的传统、禀赋以及现实条件。对大学历史传统守护,是对大学发展历史经验的珍视,遵循了大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二)超越是守成的本然诉求
大学定位的守成,并不意味着一味固守传统而放弃超越。超越是大学定位的内在规定性,通过大学定位的引领和激励,促进大学向更高的办学目标迈进,是大学定位的意义所在。
大学定位可从两个层面解读:一是从实然层面来看,大学定位是在综合研判大学自身实况的基础上,明晰其在整个大学系统中的层次或位置,是对现状的勾勒和描述;二是从应然层面来看,大学定位着眼于未来一个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高于大学目前在大学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是一种发展蓝图或期许,从这一层面来看,大学目前的“位”与“定位”之间存在差距。大学定位这一命题的意义和价值,倾向于从第二个、即应然层面解读,通过准确的大学定位引领大学向更高层面谋求发展之路。大学致力于向社会秩序变革的大学职能,赋予了大学不断走向卓越的先天禀赋。因此,大学定位应在遵循自身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汲取已有的办学经验,主动变革发展模式,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实现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不断走向卓越。
(三)守成与超越应内在统一于大学定位
守成与超越,是大学定位过程中首要考量的一对辩证关系。缺乏对经验传统的有效借鉴,导致大学发展失去“魂”的统摄,成为没有底气和特色的学历批发工厂;疏于对卓越使命的科学擘划,致使大学发展失去“魄”的张扬,成为匮乏潜力和动力的平庸组织。一些大学从外表来看,尽管面积变大了、景观美了,却显得“失魂落魄”,缺少一股精气神,这不能完全说是大学定位不准使然,但至少不合理的大学定位滞缓了大学发展进路。把握好守成与超越的辩证关系,是大学精准定位的重要前提。
守成和超越内在统一于大学定位,大学定位既要守住自身的精神养料和历史传统,也应着眼于未来发展蓝图的勾画,走出一条尊重传统、超越当前的特色化科学发展之路。细言之,这种逻辑上的内在统一性,可从三个方面解读:一是目标统一。大学定位的守成属性,立足于对大学办学经验的总结,但与大学定位的超越性都着眼于更加注重内涵和效益的办学目标,均指向大学办学实力的整体提升和核心竞争力的打造,绝非一味循规蹈矩地固守传统。二是内容统一。此处所谓“内容”涵盖大学定位的几个维度,比如办学规模、类别、层次、制度、特色等,大学定位无论是对经验的回顾还是对未来的前瞻,均是对大学定位几个维度在同一层面的延展。三是功能统一。对大学办学经验的准确凝练和对大学未来方向的明晰勾勒,确保守成与超越合力共振,形成有效的大学定位机制,而这种机制将推进大学内部各个要素的高效联动,推进大学逐步走向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大学定位“守成与超越”的具体路径
大学定位要厘清守成与超越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对大学管理层提出了以何种眼光看待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大学合理定位的主要途径为:从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出发,把握好服务面向和角色定位;从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出发,把握好办学类型与层次定位;从学校实际出发,做好自身特色及发展目标定位”,[8]这个论断从宏观层面提出大学定位需要注重与三个不同层面主体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学定位必须重视的重要方面,但未能揭示如何从守成与超越视角营构大学定位的路径。笔者以为应从大学定位的主体、目标、模式、方法、内容等方面去把握大学定位“守成与超越”的具体路径。
(一)大学定位主体的行动自觉
作为大学定位主体的管理层,只有高度认识大学定位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关捩性作用,准确把握大学定位中“守成与超越”间的辩证关系,并将其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所在,才能推动大学特色化和持续性发展。笔者以为,作为大学定位主体的大学管理层,应自觉“守成”优秀办学传统,并应大学内外环境和条件的变迁而“超越”现境提前规划学校发展未来。大学融于制度、仪式、礼节、校训乃至校史、校服、景观、标识中的人文传统,是大学人文精神和文化薪火相传润化心灵的宝贵财富,要积极挖掘学校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人文传统,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文化衣钵。要深入解读人文传统背后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将其作为大学定位的原生性精神标签,使大学定位拥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要处理学校学科专业的定力和张力,既要把那些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学科继续锻造成强势学科(群),又要因时倾力建设和打造富有创造活力的新学科,提振学科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要做好大学定位的舆论宣传,借助各种平台和载体,在社会和全体师生中广泛宣传大学定位的理念、内容和要求,使大学定位成为汇聚社会和全校师生共识、凝练各方动力和价值取向的“向心力”。破坏、推倒、重建一座大楼容易,积攒、经营、接续一种文化艰难。要改变大学定位“人走茶凉”的悲剧命运,大学定位不仅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也是大学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价值追求。通过一代又一代的师生自觉接续奋斗、薪火相传,把这种追求积淀成优秀的办学传统,形成巨大推力,助推大学科学发展。
(二)大学定位目标的顶天立地
大学定位目标要体现顶天立地,既要与国家宏观政策和战略需求相衔接,准确把握教育前沿动态,又要符合学校客观现实,切合学校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思路。“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9]大学从来都不是孤立于政治经济之外的特殊组织,只不过在不同的政治气候和经济形势中与社会的联系或紧或疏,大学定位目标要权衡好外在的社会联系和内在的独立属性。
“顶天”强调大学的目标定位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契合,主动承担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大学倘若实现其目标,同时也就实现了、而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国家的目标,由此而来的收效之大和影响之广,远非国家之力所及”。[10]“社会分工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类型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类型划分、科学定位的最终依据”,[11]确定大学定位的目标,要主动研究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性、根本性、基础性政策。比如:就当前而言,大学的发展应主动迎接新医药大健康产业、“互联网+”经济、大数据产业等新形势带来的挑战,综合研判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潜力,积极谋划办学定位,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办学思路,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的新路。要把学校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办学经验凝练为办学特色,作为文化、传统和核心竞争力纳入办学定位目标的重要因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高”的特色化办学目标定位。
“立地”强调大学定位立足于学校的现实境况,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亟迫问题,同时对自身发展体制障碍的积极回应和有效应对。如果说“顶天”突出大学定位目标的战略性、根本性和理论创造色彩,“立地”则彰显大学定位目标的实践性、现实性和改造当下功能。这就要求大学定位目标在两个层次上实现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学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组织系统,与外在环境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大学发展目标应当主动服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大学定位目标要基于现实、基于自身、基于问题,寻求特色化、内涵式的发展路径,以规避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
(三)大学定位模式的内外联动
尽管赫钦斯曾一再强调“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大学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理念,而不能完全被外在的市场和就业需要所决定”,[12]但大学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愈发广泛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定位不仅具有历史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彰显出发展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特征,是内在性与外在性运动的综合,在否定之否定中实现着自身的定位与发展。大学定位模式不是大学管理层自说自话,而需要将社会和政府对大学的需求作为重要决策依据。要与政府建立互动关系,采取积极姿态加强与政府合作,及时跟进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将其作为大学定位考量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与社会建立互助关系,特别是加强与校友之间的沟通咨询,构建广泛的社会联系,盘活社会资源,注重吸纳社会各界对大学定位的有益建议。
(四)大学定位方法的民主集中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大学的根本管理体制,尽管大学管理层是大学定位的主体,在对大学定位的制度设计上拥有绝对发言权,但在大学定位方法上应充分发扬民主、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定位的过程成为凝心聚力的过程。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要深入调研讨论大学定位,提出初步方案,并在校内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汲取建设性的意见建议,集中广大教职工和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把他们纳入到确定大学定位的主体要素中,让他们参与到大学定位的确定全过程,把明晰大学定位视为凝聚共识的过程。唯此,才能使定位成为大学所有成员的共同信念。要发挥党代会、教代会、学生会等在大学定位过程中的建言献策作用,集思广益,使大学定位深入人心、激发认同。要围绕大学定位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把大学定位的深刻内涵融入到大学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保障大学定位能够发挥引领学校走特色化办学道路的重要作用,避免把大学定位成为束之高阁、徒有虚名的“摆设”。
(五)大学定位内容的意蕴丰富
目前,我国多数大学参考美国卡内基分类标准,以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加以定位,这其中蕴含了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国大学在管理模式、办学形式、发展现状等方面有其自身特征,大学定位内容应当切合国情、教情、校情,明确在一定时期大学的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学型”等内容无法囊括大学定位内容,而应走出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学定位之路。大学定位要抑制“一流”的冲动,不少大学陷入了“一流”怪圈,刚完成升本的大学便立志成为省内一流,稍有实力的大学就放言力争国内一流,一些老牌大学早已把目光瞄准世界一流,我国高等教育界弥漫着浮躁浮夸的滚滚热浪,这实则不利于大学潜心内功、积蓄内力。要切忌口号式的空洞内容,善于用准确新颖的词汇描述大学定位内容,准确是大学定位内容的前提,新颖是大学定位内容的生命;唯有准确的语言描述才能引发师生广泛认同,唯有新颖的修辞表达才能使大学定位深入人心,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向心力。
布鲁贝克认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大学己成为社会中超自然的机构,因为它似乎发展着社会的观念。在这里,人们感到自己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学者、学问、书籍、思想和过去”,[13]大学作为“超自然的机构”,需要以积极主动姿态架构良性管理模式。谨慎权衡大学定位的守成与超越关系,廓清大学对以往办学经验和未来发展方略,为大学的特色化理性发展之路铺垫坚实根基。大学定位的守成和超越,不应是彼此紧张、对立的关系,而应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共同构成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我国大学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观念取舍上,不应简单地、片面地否定“守成型”或“超越型”大学定位观,而应当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守成和超越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保持守成和超越的内在张力,努力寻求二者的平衡。
[1] Biddle,B.J. Recent Developments in Role Theory[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6,12:67-92.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三版)[M].商务印书馆.1996,1163.
[3] (美)E·格威狄·博格,金伯利·宾汉·霍尔. 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4] Frederick E Balderston,Managing. Today's University.Strategies for Viability,Change,and Excellence[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5: 1.
[5] 刘献君.论高等学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2):25.
[6] (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
[7] 李巧针.坚守与超越:美国女子学院的发展之道——以韦尔斯利学院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2013(3):39-44.
[8] 惠泱河,杜育峰.地方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与发展策略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43.
[9] (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10] 陈洪捷.德国占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5.
[11] 潘懋元.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34.
[12]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化自觉[C]//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胡显章,曹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24.
[13] (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2.
[责任编辑:明秀丽]
贵州省2015年度社科规划课题“终身教育立法的经济分析研究”( 15GZQN09)。
刘波,贵阳中医学院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育法学;王非,贵阳中天中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
G64
A
1002-6924(2016)07-100-105